崂山风景区,位于青岛市东部,地处北纬36°03'至36°24'、东经120°07'至120°43',东、南两面濒临黄海,西部与青岛市区接壤,北部与青岛即墨市相邻,总面积446平方千米;环山海岸线87.3千米,主峰“巨峰”海拔1132.7米,是国务院1982年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2011年又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
崂山气势雄伟,山海紧错,岚光变幻,云气离合,是闻名遐迩的海上名山。主体山脉起源于亿年前的白垩纪,经过漫长岁月的沧桑巨变,才有了今天壮观、奇特的地貌形态。崂山以巨峰为中心,山体向四方延伸,按自然走向分为巨峰支脉、三标山支脉、石门山支脉和午山支脉;东部和南部紧逼大海,蜿蜒曲折的海岸,形成了许多岬角和海湾,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海上看山,群峰攒簇,云雾缭绕;登山观海,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每当风疾波涌之时,惊涛裂岸,浊浪排空,迸珠溅玉,咆哮轰鸣。故千百年来,皆以“山海奇观”传颂。
崂山地处暖温带,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突出表现为“春凉回暖晚,夏温热雨多,秋爽降温迟,冬暖少雨雪”的气候特征。由于山势陡峻和地形复杂,造就了上下不同、内外迥异的小气候:山南麓的太清官一带名为“小江南”,巨峰北侧的北九水则称“小关东”。崂山的气象景观颇具特色,夏秋之际如絮似缕、变幻无穷的云海,春末夏初溟蒙缥缈、弥漫翻腾的海雾,均使人流连忘返。
崂山古为东夷地,春秋时属齐国。秦统一中国后,置琅琊郡,设不其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即墨县,崂山皆属之。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将白沙河以南、砖塔岭以西的崂山山区大部,由即墨县仁化乡划入胶澳租借地。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崂山隶属青岛特别市。新中国成立后,崂山山区相继属于青岛市所辖的崂山办事处、崂山郊区、崂山县和崂山区。
崂山在历史上曾有“劳山”“牢山””“不其山”“劳盛山”“大劳山”和“小劳山”“辅唐山”“鳌山”“崂山”等名称。“劳山”之名最早见于《后汉书》。“牢山”之名首见于晋代法显的《佛国记》。“不其山”之名见于《汉书·武帝纪》和《三国志·崔琰传》。“劳盛山”之名发轫于东汉王充的《论衡》。“大劳山和小劳山”之名始见唐代章怀太子李贤注解的《后汉书》。“辅唐山”之名乃见于《纪闻》中王旻的事迹,辑存于《太平广记》。“鳌山”是道教全真派著名道人丘处机为崂山更改的名称,仅见于元、明两代之碑记。“崂山”之名最早见于《南史·明僧绍传》,另在《神农本草》和《本草图经》中也记有此山名,明代黄宗昌亦用此名写成《崂山志》,至近代始专用“崂山”二字。
崂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遍布山区的许多古遗址和古庙宇,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元、明、清三代刻石满山,宫观寺院碑碣林立,高山古洞摩崖连壁,蔚为大观。崂山山区现有66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以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太平宫、华楼宫、蔚竹观为主的道教建筑群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崂山是道教名山,自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就有方士、巫师在崂山餐霞修炼。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张廉夫来崂山搭茅庵供奉三官并授徒拜祭,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宋代初期,崂山道士刘若拙被宋太祖敕封为“华盖真人”,崂山各道教庙宇则统属新创“华盖派”。金、元以后,由于王重阳所创“全真派”的入统,崂山道教开创了全新的局面。“北七真”均涉足崂山,丘处机三次到此说法阐教,影响深远。嗣后,“北七真”在崂山各创宗派,争建道观。至明代,崂山全真“龙门派”中高道频出,先后受到皇帝的敕封,又衍生出3个支派,使教派总数达到10个。至清代中期,道教宫观多达近百处,对外遂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使崂山成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
崂山佛教始于魏晋,盛于隋唐,明代又迭起高潮,清代后期渐衰。崂山的崇佛寺(俗称荆沟院)建于魏元帝景元五年(公元264年),这是崂山最古老的寺院,应视为佛教在崂山的发端。东晋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到印度等地求经的僧人法显泛海返国,遇飓风漂泊到不其县崂山南岸栲栳岛一带登陆,并在其登岸之处创建了石佛寺(即潮海院)。从此,佛教在崂山声名大振,广为传播。嗣后,崂山又相继建起了石竹庵(后改名慧炬院)和狮莲院(俗称城阳寺)。北魏时法海寺的创建,标志着崂山佛教已初具规模。隋、唐两代,佛、道并重;宋、元两代,两教亦和睦相处。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和尚来到崂山,随后在崂山太清官三清殿前耗巨资修建了气势恢宏的海印寺。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朝廷降旨毁寺复宫,憨山亦被远戍雷州。崂山佛教虽遭此打击,但并未一蹶不振,明、清两代创建的寺院就有20余处,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创建的华严寺。直到清末民初,华严寺与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石佛寺、法海寺仍被称为崂山佛教的三大寺院。20世纪初崂山佛教每况愈下,逐渐衰落。
崂山历有“神窟仙宅”“洞天福地”之美誉,备受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之推崇,深为隐者高士、名道高僧所垂青。传说秦始皇曾登崂山以望蓬莱,徐福由此出海寻求仙药;汉武帝驾临不其祀神人;东汉大学问家逄蒙、郑玄以及南北朝的明僧绍先后于崂山建书院,著书授徒,开创村学之风;唐代大诗人李白留下了“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的千古名句。宋、元两代之后,文人墨客更是纷至沓来。元代礼部尚书王思诚、文人戴良,明代大学士高弘图、御史黄宗昌、提学邹善与陈沂、巡抚赵贤,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王士祯、尹琳基等人,都曾在崂山留下了文采斐然的诗文墨宝。近代改良思想家康有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现代著名学者蔡元培、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郁达夫等,都慕名游览过崂山,并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游记、专著,或传诵于世,或镌刻于石,不仅丰富了崂山的文化内涵,而且使崂山盛名远播。
崂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各类景点遍布全山。南线的流清、太清、上清游览区,东线的仰口、棋盘石游览区,中线的北九水游览区,西线的华楼游览区,中部的巨峰游览区,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崂山与内陆名山相比,自然景观独具一格,它兼有山海林泉之胜,囊括奇险秀朴之姿,奇峰异石、深谷幽洞、古树名花、飞瀑鸣泉,加之山海相映、沐日浴月、明霞云涛、烟雾升腾,组成一幅雄奇、秀美的立体画卷。古代地理家晏谟《齐记》称:“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丘处机在游历天下名山大川后,也十分动情地写道:“五岳曾经四岳游,群山未必可相俦。”
今日之崂山,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博大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青岛市建设国际化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崂山将建成集游览观光、度假休闲、自然及文化遗产保护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旅游目的地,为中华大地更添风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