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我是谁
“铃……铃……”一个来自家乡的电话敲响了小吴的手机。小吴下意识地皱起了眉头。
凭经验,小吴知道,家乡的来电多半没好事。
五年前,小吴还是老家的一名乡干部。因为经常在大报名刊发表文章,小吴对乡镇的舞台越来越没兴趣。终于,在一名网友的鼓动下,小吴辞职来到京城,加入了“北漂族”。
在吃了两年苦头之后,小吴总算在京城有了立足之地,在一家民营传媒公司做了部门经理。公司的业务不错,相对于前两年,小吴感到自己的收入已经比较可观了。至此,小吴才鼓起了还乡的勇气,尽管未必“衣锦”,但总算还比较体面吧。
那年春节,是小吴“北漂”之后的第一次还乡。乡亲们都知道小吴从一个小小的乡干部做成了京城的大干部,看他的眼神也就跟以前大不一样了。
特别是小吴给长辈、晚辈发了数目可观的红包之后,人们更加知道了京城的大干部不仅地位高,钱也多,真是样样都好。于是,春节这几天,小吴家里门庭若市,煞是热闹。小吴终于深深认识到,人生在世,“混出头来”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也就是从那次以后,小吴在北京总能接到家乡一些人的电话。他们的话题也就一个:请小吴帮忙办点事。这些事情种类繁多,比如哪家想买件东西但在本地买不到,请他在北京找找;比如哪家的小孩在乡里学校上学,希望小吴跟学校领导说说,调一个好班;比如哪家在县里办事遇到“关卡”,请他帮忙疏通疏通;比如哪家建新房或孩子上大学或儿子娶媳妇差个一两万元请他借个款。
起初,电话接通时,对方总是先让小吴的父亲说上几句,然后再把电话转个手。父亲在电话里总是说,这个乡亲与咱家关系一直挺好,能帮的话还是要尽力。既然如此,尽管这些事情对于只是“北漂族”的小吴来说并不是那么好办,小吴还是努力去完成了,毕竟以前做乡干部时在本地还有些人脉,无非自己多求求人或花点钱而已。
事后,父亲还会单独给小吴来个电话,说事情办成后,乡亲对咱家可客气了,到处夸你呢。你在外面长了本事,家里也有面子呵。
小吴尽管心里有点苦涩,但想想父亲高兴,家里人高兴,也就不多说了。
事情发展到后来,老家的人来电话找小吴,已经不需要父亲转手了,直接拨通就是。说话的语气也越来越轻松自然,不像以前那样半遮半掩吞吞吐吐。
小吴也记不清办了多少赔本买卖了。时间一久,他就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疲惫。有时,他很想告诉父亲,以后不要让这些人来找自己了,自己在北京根本就不算一回事,办个小事也不是那么容易,如今办事成本太高,这样下去会吃不消的。
乡亲们却根本不知道这些。他们只知道小吴是村里最有出息的年轻人,从乡干部直接做到了京官,全国范围内没有他办不成的事。起先,他们只敢麻烦他办点小事,到后来,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提出的事情越来越难办。小吴知道,乡亲们已经完全“误读”自己了。他真想找个机会告诉他们,自己在北京只是个打工者,根本不是他们想象的“大干部”。他也清楚,再这样下去,自己迟早要发作了。
且看这次。电话里的人,自称是小吴家的表叔(小吴已搞不清楚自己有多少表叔堂叔舅舅姨娘了)。小吴勉强应承了一句。电话里的人先说老家最近天气很好,再说小吴的父母身体也很好,接着说小吴你这个人最能干做人也最好,最后,亮出主题:小吴的表弟也就是这个表叔的儿子今年大学毕业了,小伙子好动,想到中央电视台当记者,想来想去只好请小吴帮忙推荐一下。
中央电视台?小吴差点没背过气去。我自己做梦也没想过进中央电视台呢,你以为我是谁?小吴情绪失控了,冲着电话大吼起来……
小吴再次回乡过春节时,乡亲们看到小吴时已失去了先前的热情,甚至有些冷漠。春节这几天,小吴不想出门,在屋里待着。除了几个同学,几乎没人上门找他。好几次,小吴的父母欲言又止,但最终还是什么也没说。
小吴却一点也不难过。他感到如释重负。扔下那些虚名之后,小吴找到了久违的轻松愉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