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节选)

家(节选)

时间:2023-1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因此,他积极准备出国留学。小说在国内发表后,被誉为“轰动当时文坛的杰作”。作品中充满了追求解放和光明的激情,引起了对封建专制深恶痛绝的人们的强烈共鸣,因此受到了普遍欢迎,同时也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1949年巴金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由他倡议,1985年终于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第二章 巴 金

【作家生平及创作思想】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二十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1904年出生在成都北门一个封建的官僚大家庭。少年时代的巴金目睹了大家庭的种种丑恶,特别是封建家长制的专横与腐败,底层劳动者的悲惨遭遇,使他萌生了对旧制度的反叛思想,也构成了他终生创作的思想基础。他说:“要是没有我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1]

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各种新思潮传入使得巴金有机会接触到了大量的民主思想,特别是激进的西方无政府主义思潮[2]引起巴金强烈的共鸣,也激发了他对英雄主义的追求。他开始积极投身反封建社会活动,逐渐领悟到家庭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要杜绝封建家族制度的丑恶现象,必须改变黑暗的社会制度。1921年参加青年秘密组织“均社”。

1923年,巴金离开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继续从事社会活动,也翻译了克鲁鲍特金的部分作品。仅仅间接地了解和学习西方的一些社会思想,还不能使巴金得到满足。他想亲眼看看外面的世界。因此,他积极准备出国留学。

1927年1月,巴金启程赴法国留学。他最初的志向是献身社会革命事业。他被无政府主义思想所吸引,向往俄国“民粹派”,大量阅读了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伏尔泰等的著作,他们的民主主义理想给巴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更坚定了巴金今后致力于批判和变革中国社会现实的信念。此外,他还直接参与过无政府主义运动。亲眼目睹了“另一国度里一代青年为人民争自由谋幸福的奋斗之大悲剧”。留法期间,巴金成为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者。但政治活动的失败,理想的失落,又使巴金陷入痛苦和矛盾,于是他转而通过文学来宣泄自己的感情,他的处女作《灭亡》(1928)就是在这种情绪下完成的。巴金通过这篇小说对不合理的中国社会发出了第一声呐喊。小说在国内发表后,被誉为“轰动当时文坛的杰作”。

巴金1929年1月回到上海后,开始全身心地投入文学创作。从这时开始到1949年,是巴金创作的黄金时期。二十年间他创作了20多部中长篇小说,70多篇短篇小说,30多种译作以及大量的散文随笔。影响最大的还是中长篇小说,他所展示的“青春写作”,所创造“青年世界”,所洋溢的强烈主观性和抒情性,都深深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

巴金的重要作品是“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1931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家》。《家》亦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品表现了青年的觉醒以及面对黑暗的现实、专制的统治所做的顽强抗争。作品中充满了追求解放和光明的激情,引起了对封建专制深恶痛绝的人们的强烈共鸣,因此受到了普遍欢迎,同时也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1949年巴金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迫害。“文革”结束后,他克服了生理和心理上重重困难,写下了近五十万字的散文集《随想录》,对“文革”悲剧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从另一个侧面记载这段历史,是时代的真实记录。由他倡议,1985年终于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在巴金70多岁高龄的时候,曾经写道:“是作家就应该用作品同读者见面,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总得留下一点东西。”

2003年,巴金获选“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写道: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这是对巴金一生的精彩概括,2005年巴金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作家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寒夜》、《火》

中篇小说: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灭亡》、《第四病室》

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沉落》、《神·鬼·人》、《发的故事》

散文集:  《旅途随笔》、《生之忏悔》、《忆》、《点滴》、《短简》、《随想录》、《怀念》

【作品选读】

家(节选)

三十八

“大哥,我不能够在家里再住下去了。我要走!”觉新一个人在房里,觉慧走进房来激动地对他说。天已经暗了,房里闪着灰白的光,电灯还没有亮。觉新坐在写字桌前,两手支着下颔,默默地望着桌面上的一个小镜框,里面嵌着他和瑞珏新婚时的照片。虽然屋里的光线不能使他看清楚照片上的面容,但是瑞珏的面貌早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上,丰满的面庞,亲切的微笑,灵活的大眼睛,颊上两个浅浅的酒窝,似乎都在照片上现出来了。他含了眼泪地凝视着。忽然觉慧的声音打扰了他。他掉转头,看见了觉慧的光芒四射的眼睛。

“你要走?到哪儿去?”觉新惊愕地问。

“到上海,到北京,到任何地方去。总之要离开我们的家!”觉慧昂然地回答道。

觉新半晌说不出话,他只觉得心痛,他紧紧地按住胸膛。窗外树梢上知了一声一声地叫得很凄惨。

“我一定要走,不管他们怎样说,我一定要走!”觉慧好像跟谁吵架似地继续说。他把两只手插在爱国布长袍的两个边袋里,烦躁地在房里踱了几步。他想不到这些脚步正踏在觉新的心上。

“二哥呢?”觉新突然挣出了这句问话。

“他又说走,又说不走。我看他一时走不了。他现在有琴姐,他不会抛下琴姐一个人走。”依旧是烦躁的声音。但是觉慧马上又坚决地加一句:“然而无论如何,我要走。”

“是的,你要走,你可以走,你可以到上海去,到北京去,到任何地方去!”觉新差不多用了哭声说。

觉慧没有答话。他不明白觉新的话里含有什么意思。

“那么我呢?我到什么地方去呢?”觉新忽然蒙住脸放出悲声说。

觉慧依旧大步走着,他不时用苦恼的眼光看觉新。

“三弟,你不能走,”觉新用哀求的声音说,“无论如何你不能走。”他把两只手放下来。

觉慧还是不说话,但是他站住不动了,他依旧用苦恼的眼光望着觉新。

“他们不要你走!他们一定不要你走!”觉新用力说,好像在跟谁争辩似的。

“哼,哼,”觉慧冷笑了两声,然后严肃地说:“他们不要我走,我偏偏走给他们看!”

“你又有什么办法走?他们有很多的理由。爷爷的灵柩停放在家里,还没有开奠,还没有安葬,你就要走,未免说不过去。”觉新这个时候好像是在求助于“他们”。

“爷爷的灵柩放在家里跟我有什么相干?下个月不是就要开奠吗?开过奠灵柩就要抬到庙子里去了,难道我还不能走?我不怕,他们不敢像对付嫂嫂那样地对付我!”觉慧一提起灵柩,他的愤怒就给激起来了,他残酷地说了上面的话。

“不要再提起嫂嫂,请你千万不要再提起嫂嫂!……她不会活转来了,”觉新痛苦地说,一面带着哀求的表情向觉慧摇手。

“你何必这样伤心?等到爷爷的丧服满了,你可以另外接一个的,至迟不过三年!”觉慧冷笑道。

“我不会续弦了,这一辈子我不会续弦了。所以我让太亲母把新生的云儿带到嘉定去养,就是这个意思,”觉新摇摇头,有气无力地解释道,他的声音好像是从老年人的口里出来的。

“那么你为什么让她把海儿也带去呢?”

“海儿住两三个月就会回来的。你想我们这儿的空气对他这个无母的孩子有什么好处?他天天闹着要‘妈妈’。这儿又没有人照料他。等到爷爷安葬了,我要把他接回来。我专心教养他。他就是我的希望。我不能够再失掉他。我不能够把他随便交给另一个女子。”

“现在是这个意思,过了一些时候,你又会改变主张的。你们都是这样,我已经见过很多的了。爹就是一个好榜样。妈刚死,他多伤心,可是还不到两年他就续弦了。你说不要续弦,他们会叫你续弦。他们会告诉你,你年纪还轻,海儿又需要人照应,你就会答应的。如果你不答应,他们也会强迫你答应,”依旧是觉慧的带着冷笑的声音。

“别的事情他们可以强迫我做,这件事我无论如何不答应,”觉新苦恼地分辩道。“而且正是为了海儿的缘故我更不能答应。”

“那么我就用你自己的话回答你好了:我一定要走!”觉慧忍不住噗嗤笑了。

觉新半晌不说话,然后气恼地说:“我不管你,我看你怎样走!”

“管不管由你!不过我告诉你:等到你睁开眼睛,我已经走了!”觉慧坚决地说。

“然而你没有钱。”

“钱!钱不成问题,家里不给我钱,我会向别人借。我一定要走。我有好多朋友,他们会帮助我!”

“你果然不能够等吗?”觉新失望地问道。

“等多久呢?”

“等两年好不好?那时你已经在‘外专’毕业了,”觉新以为事情有了转机,便温和地劝道。“你就可以到外面去谋事。你要继续读书也可以。总之,比现在去好多了。”

“两年?这样久!我现在一刻也不能够忍耐。我恨不得马上就离开省城!”觉慧现在更兴奋了。

“等两年也不算久。你的性子总是这样急。你也该把事情仔细想一想。凡事总得忍耐。晏两年对你又有什么害处?你已经忍了十八年。难道再忍两年就不行?”

“以前我的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以前我还没有胆量,而且以前我们家里还有几个我所爱的人!现在就只剩下敌人了。”

觉新沉默了半晌,突然悲声问道:“难道我也是你的敌人?”

觉慧怜悯地看着哥哥,他觉得自己的心渐渐地软化了。他用温和的声音对觉新说:“大哥,我当然爱你。以前有个时期,我们快要互相了解了,然而如今我们却隔得很远。你自然比我更爱嫂嫂,更爱梅表姐。然而我却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让别人去摆布她们。尤其是嫂嫂的事情。那个时候,你如果勇敢一点,也还可以救活嫂嫂。然而如今太晏了。你还要对我说什么服从,你还希望我学你的榜样。我希望你以后不要再拿这种话劝我,免得我会恨你,免得你会变成我的敌人。”觉慧说完就转身往外面走,却被觉新唤住了。觉慧的眼里流下泪水,他想这是最后一次对哥哥流的眼泪了。

“不,你不要走,”觉新迸出了哭声说。“我们以后会了解的。我也有我的苦衷,不过我现在也不谈这些了。……总之,我一定帮忙。我去跟他们说。他们若是不答应,我们再商量别的办法。我一定要帮忙你成功。”

这时电灯突然亮起来。他们望着彼此的泪眼,从眼光里交换了一些谅解的话。他们依然是友爱的兄弟。他们分别了,自以为彼此很了解了,而实际上却不是。觉慧别了哥哥,心里异常高兴,因为他快要离开这个家庭了。觉新别了弟弟,却躲在房里悲哭,他明白又有一个亲爱的人要离开他了。他会留在家里过着更凄凉、更孤寂的生活。

觉新果然履行了他的诺言。两天以后,他又有了跟觉慧单独谈话的机会。

“你的事情失败了,”这天下午觉新到觉慧的房里去,对觉慧说。两个人坐在方桌的相邻的两边。觉新的声音里带着失望,但是还没有完全绝望。“我先去跟妈说,妈倒没有一定的主意,她虽然不赞成你走,不过她还不十分坚持。自然她也希望我们好。她这次对你嫂嫂的死很伤心,也很后悔。还亏得她同太亲母两个人料理你嫂嫂的丧事,我自己什么事都不能做。我待你嫂嫂还不如待梅。我还见到梅的最后一面,我还亲自给梅料理丧事。”他又抽泣起来。“珏真可怜。她死了快到三七了,我们家里的长辈除了妈同姑妈,就没有一个人去看过她。五婶甚至不许四妹到庙里去,好像珏死了,也是一个不祥的鬼。想不到像珏那样的人竟落得这种下场。倒是底下人对她好,不管是我们这房或别房的都去看过她。我每次看见太亲母,真是心如刀割,她的每一句话,好像都含得有深意,都是对我而发的,都是在责备我。你不晓得我心上多难过!”他说了又流下泪来。

觉慧本来注意地在听觉新谈他离家的事,然而哥哥却把话题转到了嫂嫂的死。这依旧引起他的注意。他听着,他咬紧嘴唇皮,捏着拳头。他忘记了自己的事情。他的眼前现出一张丰满的面庞,接着又现出一副棺材,渐渐地棺材缩小了,变成了两副,三副。于是又换了三张女人的脸:一张丰满的,一张凄哀的,一张天真活泼的。脸的数目突然又增加了,四张,五张,都是他认识的,后来又增加到许多张脸,但是又突然完全消灭了。他的眼前就只有一张脸,就是哥哥的被泪珠打湿了的清瘦的脸。他低声自语道:“我不哭。”他把拳头紧紧地压在桌子上。他果然不曾流下一滴眼泪。

屋里静得使人难受。从大厅上传来和尚念经的声音,伴着锣鼓的敲打。

过了一会儿,觉新叹了一口气,又摸出手帕把眼泪揩了,然后慢慢地继续说:“我本来说着你的事情,谁知道把话扯了这么远!”他想笑,却又笑不出声来。“妈说她也不能够作主,她喊我去问三爸。我跟三爸说了,他严正地驳斥了一番。他还骂我不懂礼制,说至少要等爷爷安葬了,才可以让你走。灵堂里面还有别的人,他们都附和三爸。陈姨太还说了些讥讽的话,还提起前次捉鬼的事情。她隐隐地暗示说爷爷的死跟你那次的举动有关系。不过她还不敢明说,而且也没有人公开附和。……”

“哼,就是大家公开附和,我也不怕,”觉慧冷笑道。“好!且看他们怎样对付我!”

“对付你?”觉新继续说下去,“不会的。不过他们又多了攻击我的材料了。他们不会对你怎样。他们不许你走,大概也是因为我的缘故。”他痛苦地搔着头发。“他们还说,路上不太平,坐船、起旱都危险,遇到‘棒客’更不得了;他们又说上海地方太繁华,你一个人到那儿去会学坏的;又说送子弟进学堂是很坏的事,爷爷生前就拚命反对;又说上海的学堂里习气更坏,在那儿读书,不是做公子哥儿,就是做捣乱人物。总之,他们,你一句,我一句,说了不少的话,其实不过是不要你走。而且据他们的意思,不仅要等着爷爷安葬,并且要你永远不走。”

“你想我就永远不走吗?”觉慧猝然问道。

觉新半晌不作声,因为他正在想还有没有别的办法。他知道觉慧一定要走,而且自己已经答应过帮助他。他沉吟地说:“暂时不走也好。明年春天涨水时候走,还不是一样!”

觉慧站起来,他捏紧拳头在桌子上猛一击,坚决地说:“不,我一定要走!我偏偏要跟他们作对,让他们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做一个旧礼教的叛徒。”他说完在房里走了两转,口里只顾念着“叛徒”两个字,似乎不明白这个意思。然后他走到写字台前,拿起觉新刚才带来的石印本的通知开奠日期的“讣闻”,把附印在后面的三叔起稿、四叔手写的祖父的“行述”翻了两下,气恼地说:“尽说漂亮话:‘读书而后明礼,勤俭所以持家。’我们家里头哪一个明礼?”

觉新连忙说:“这是刚刚印好送来的样本,你不要撕啊!”

觉慧笑了笑,把“讣闻”放回到写字台上去,说:“你怎么会以为我要撕烂它?”然后他又问觉新道:“你的意思怎样?”

“我劝你还是等到明年走,”觉新望着他,哀求般地说。

“不,不,我自己有办法,”觉慧固执地说;“你不赞成,你不帮忙,我还是要走!我永远不要再看见你们!”他又在房里踱起来。

觉新抬起头痴痴地望着觉慧,过了一阵,两眼忽然发出光来,他用他平日少有的坚决的语调说:“我说过要帮忙你,我现在一定帮忙你。……我做不了的事,你可以做。……我们秘密进行。你不是说过有人借路费给你吗?我也可以给你筹路费。多预备点钱也好。以后的事到了下面再说。你走了,我看也不会有大问题。”

“真的?你肯帮忙我?”觉慧走到觉新面前抓着哥哥的膀子,惊喜地大声问道。

“轻声点,不要给人听见。你千万不要告诉人说我帮忙。你走了,我可以推口说不晓得。你还可以写一封信来责备我。他们更不会疑心到我身上来了。详细的情形我们等一会儿找个地方来慢慢商量。到花园里头也好。这儿谈话还有点不方便,”觉新认真地小声说。

“不错,果然有点不方便,”一个清脆的女声从门外送进来,接着门帘一动,进来了两个人,一男一女,是觉民和琴。话是琴说的,她走进来就是一声笑。觉民接着说:“你们的计划真不错。”

“你们躲在门外头听,为什么不早进来?”觉新责备地说。

“我们只听见你说什么秘密进行,所以我们就站在门外一面听,一面给你们做步哨。这是琴妹的主意。”觉民说着对琴微微一笑,琴也淡淡地回答他一笑,脸上略略起了红晕。她红脸是因为别的事情,但是红晕马上消去了,依旧是活泼美丽的面庞。觉慧的眼光在这张脸上停了一会儿。琴觉察出来觉慧老是在看她,便做出嗔怒的样子回看。觉慧对她苦笑一下。琴的脸上又起了淡淡的红云。她把头掉开。她走到写字台前,在藤椅上坐下来。

“琴姐,我就要走了,你还不肯让我多看你几眼!”觉慧似笑似怨地说。觉新和觉民都在旁边笑了。

【生词】

(续表)

【阅读提示】

巴金于1931年完成长篇小说代表作《家》。家族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特点,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组成细胞。巴金从小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深刻地感受到大家庭内部的矛盾和痛苦,所以这部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深度是当时的一般作品难以企及的。巴金说《家》是要“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这个“不合理的制度”,就是封建制度。《家》是一部家庭的历史,也是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的缩影。作品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年轻一代的摧残和迫害,使人们看到了压抑个性和自由所造成的一个又一个的悲剧,描写了新的时代思潮所唤起的一代青年的觉醒和抗争。

《家》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首先《家》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其次,《家》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没落,揭示其必然走向崩溃的结局。高家的第二代四老爷和五老爷等人是“败家子”的一代,吃喝嫖赌、借贷挥霍、租小公馆、讨姨太太,偷卖妻子首饰,他们从内部掏空了这个家。这个家表面上四世同堂、诗礼传家,实际上勾心斗角、互相倾轧。高老太爷一死,这个大厦瞬间崩解破败了。第三,《家》表现了年轻一代的觉醒和反抗。以高觉慧、高觉民为代表的第三代,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接受了民主自由思想,在社会上积极参加社会运动,身体力行反对等级身份思想,在家庭中反抗封建家族制度。他们不坐轿、同情底层、敢于当众怒斥长辈,敢于抗婚出走,敢于揭露丑恶,他们的反抗给这个封建家庭敲响了丧钟。

《家》中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最主要的是高老太爷、觉新和觉慧三个典型形象。

高老太爷是封建家族制度的典型代表人物。他的专制、衰老和幻灭象征着旧家庭和专制制度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专制、冷酷是他最突出的性格,没有任何人可以违背他的意志,他的每一句话都是至高无上的。“我说是对的,哪个敢说不对?我说要怎样做,就要怎样做”是他的形象写照。他是高家一系列悲剧的制造者,他要抱重孙,觉新就被迫放弃学业;他的做主,造成了梅的悲剧;他把鸣凤作为玩物送给朋友,直接造成了鸣凤的死;觉民抗婚,他暴跳如雷,登报声明不承认觉民是高家子弟;瑞珏的死也与他有间接关系。高老太爷的性格是封建家长制的产物,从高老太爷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封建专制的残忍。他只关心家庭等级森严的秩序,干涉儿孙辈的婚事,对人的生命却极端漠视。高老太爷虽然是作品所抨击和批判的对象,但作者并没有将他脸谱化,没有一味写他的无情和残忍,而是表现出他性格的矛盾性。他也有慈祥亲切的一面,在过年吃团圆饭时,他看到了子孙满堂的情景,感到人生理想得以实现的满足,于是对儿孙慈祥、亲切起来。而他临终时,充满幻灭。一是他看透了儿辈的腐朽败家,也无法阻止孙辈的选择新路,但同时他意识到只有孙辈们才是他维系大家庭梦想的继承者。他把希望寄托在孙辈身上,这时拒绝冯家亲事带来的丢脸和发展高家家业相比,后者当然更重要。于是他拉住觉慧,露出慈祥柔和的一面,叮嘱他们“你们不要走”,“好好读书”,“扬名显亲”。高老太爷这矛盾性格的两方面是统一在他的维持、发展这个大家庭的人生理想之上的。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行将崩溃时期的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小说最后,高老太爷的死,实际上预示着封建专制统治的必然灭亡。

《家》中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大哥觉新。作者对觉新采取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觉新是一个具有“两重性格”的人,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最后导致了个人和亲人的人生悲剧。他一方面受过新式教育,有事业理想,善良、待人诚恳,信服新的理论和新思想。他看到封建家庭内部的腐朽没落,在他心中是非善恶的界限是清楚的;另一方面他又被长房长孙的家庭地位和封建伦理道德所束缚,在感情上、行动上留恋旧家庭,维系旧礼教,只能顺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他不敢反抗也不想反抗,奉行无抵抗主义和作揖哲学。他有过对真正爱情的追求,但最后还是屈从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厌恶这个大家庭里的乌烟瘴气、尔虞我诈,但作为长房长孙,他又不得不承担起维持这个大家庭的责任;他同情觉慧、觉民的反叛行为,但又希望整个大家庭的稳定;他对高老太爷的专制反感,但又担心会遭到更大的迫害。他每一次向专制和压迫妥协退让,都以牺牲自己和亲人为代价,而他自己也在罪恶的泥沼中难于自拔,这使他既是受害者,又往往成为迫害亲人的帮凶。从表面上看,他似乎很平静,实际上内心深处长期陷于极端的矛盾和痛苦之中,直到自己的妻子瑞珏遭逼迫而惨死时,他再也压抑不住内心深处的痛苦而爆发。他表示:“我们这个家庭需要一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开这个腐朽的家庭,实际上,也就预示着这个顽固的封建大家庭离最后崩溃的日子不远了。觉新这个人物塑造得十分成功,展示了人的复杂性和悲剧性,成为现代文学人物长廊中一个不朽的文学形象。

最后是这个封建大家庭的反叛者——觉慧。觉慧是引导青年“应当这样做”的典型,作者是把觉慧作为觉新思想性格与人生道路的鲜明对照来描写的。觉慧的性格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幼稚到坚定。开始时,他并没有感到封建家庭的束缚,以为自己是自由的。待到他接受“五四”民主思想,参加学生运动被祖父关在家中时,才逐渐对自己所生活的家庭和社会有了独立的判断和较清醒的认识。他富有正义感,大胆追求个性解放,反抗更为激烈,更为热情,最后,他冲破家庭去追求光明。他是高家最有斗争精神和反抗精神的人物。鸣凤投湖自尽的悲剧使他看清了社会、家庭是杀害鸣凤的凶手,开始对社会的不平与黑暗深恶痛绝。在觉民的抗婚事件中,他比觉民还要坚定,任凭继母的眼泪,大哥的劝导,祖父的威逼,一家人的反对,他都毫不动摇。作品中我们虽然可以看到觉慧身上的幼稚,但他终究是一个封建家庭彻底的叛逆者。

《家》在艺术上的主要特征首先是娴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巴金很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使读者很容易在比较中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例如觉慧与高老太爷之间,觉新与觉慧,觉慧与觉民之间以及几位女性之间都具有可比性。正是在比较中使人们看清了封建专制的残酷,看到了抗争的必要和未来的出路,突显了人物的性格和全书的主题。

深沉而浓烈的抒情性是《家》的另一个特点。在巴金的小说里,叙事和抒情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真诚热烈的青春心声更易使读者产生共鸣,与小说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正是他极具感情色彩的、长于抒情的语言,才使他的作品能与更多的心灵相沟通。

曾有人说过,《家》是20世纪的《红楼梦》。《家》和《红楼梦》的故事都反映了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充满着反封建的精神,两部作品都以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主线,而且有些人物的遭遇和经历也有类似之处。但《家》毕竟不是《红楼梦》,高老太爷不如贾母可以为所欲为,《家》中的青年是觉醒了的青年,他们好像奔涌的激流,势不可挡。巴金在《家》的创作中,也严格遵守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子反映生活,“觉新不仅是书中的人,他还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就是我的大哥”。“高老太爷就是我的祖父”。《家》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对封建家庭的崩溃过程做了系统深入的描写,折射出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巨大变革。

【思考与练习题】

1.请谈谈《家》的思想内容。

2.请分析高老太爷的形象。

3.觉慧与觉新的性格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4.试比较觉慧与觉民的形象。

5.谈谈《家》的艺术特色。

【拓展训练】

1.《家》中觉慧选择了离开封建家庭,去面对未知的未来。但作者却没有对觉慧离家以后的生活加以交代,谈谈你对觉慧离开家之后的看法。

2.在你的国家有没有与《家》相似题材的作品?试比较分析。

3.请你从现代家庭与封建家庭的差别谈谈对封建家长制的看法。

4.为什么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女性的命运更为悲惨?

5.举行作品研讨会,对《家》中人物进行对比分析。

【注释】

[1]巴金.前记[M].巴金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无政府主义思潮:19世纪中期流行于西欧的一种激进的政治思潮,它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对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伦理道德和宗法制度进行了猛烈地批判,客观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与国家的现代化。无政府主义(或安那其)是一系列政治哲学思想,无政府主义包含了众多哲学体系和社会运动实践。它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它的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对大多数无政府主义者而言,“无政府”一词并不代表混乱、虚无或道德沦丧的状态,而是一种由自由的个体们自愿结合,互助、自治、反独裁主义的和谐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