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1月8日生于苏州,取名铭衡,字平伯,以字行。原籍浙江德清。曾祖父俞樾,字荫甫,号曲园,为晚清著名学问家。父亲俞陛云,字阶青,号乐静居士,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贡士,殿试以一甲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母亲许之仙,为清苏州知府许祐身之女。1905年2月8日(农历正月初五),入家塾读书。
1911年秋,是年辛亥革命爆发,因避兵从苏州到上海居住。
1912年冬,由上海回到苏州。
1915年春,入苏州平江中学校读书。秋,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国文门。
1917年10月31日,与舅父许引之的女儿许宝驯结婚。
1918年5月15日,俞平伯的第一首新诗《春水》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期发表。10月16日,作书信体论文《白话诗的三大条件》,次年发表于《新青年》第六卷第三期。11月19日,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发起的新潮社成立,参与了筹备工作的俞平伯被推选为干事部书记。
1919年4月1日,第一篇白话小说《花匠》在新潮社的《新潮》月刊第一卷第四期发表。是年,俞平伯在北京大学毕业,随即离京赴沪。
1920年1月4日,同傅斯年一起乘船赴英国留学。途中熟读《红楼梦》,并在与傅斯年的讨论中加深了对这一名著的认识。3月6日,因经费不足,从伦敦乘船回国。4月19日船抵上海,次年到杭州与家人团聚。暑假后,到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教书,在那里结识了朱自清。
1921年1月,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俞平伯后由郑振铎介绍加入该会,并成为骨干会员。4月到7月间,受胡适“整理国故”主张的影响,在北京与顾颉刚通信讨论《红楼梦》,开始主张后四十回回目为高鹗所补。
1922年1月15日,与叶圣陶、刘延陵、朱自清创办的《诗》月刊创刊,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的诗歌刊物。3月,第一部新诗集《冬夜》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6月,俞平伯与朱自清、周作人等八人的新诗合集《雪朝》作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7月,时任浙江省视学的俞平伯,受浙江省教育厅委派前往美国考察教育。11月,自美回国。
1923年3月,郑振铎发起成立朴社,俞平伯后亦加入。4月,《红楼梦辨》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5月12日,任文学研究会会刊《文学旬刊》负责编辑。6月,被上海大学聘为中国文学系教授,9月开学后开始任教。7月末8月初,与朱自清同游南京,后相约作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并同时发表在1924年1月25日《东方杂志》第二十一卷第二期。
1924年2月,辞上海大学教职,回到杭州。4月随岳父一家由杭州城头巷寓所移居西湖俞楼。4月,第二部新诗集《西还》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4月,与朱自清、叶圣陶组织我们社。5月,俞平伯校点的《浮生六记》由霜枫社出版,朴社印行。11月,俞平伯与叶圣陶的作品合集《剑鞘》由霜枫社出版,朴社印行。年底,携眷由杭州回北京定居。
1925年3月,开始在北京外国语专门学校任中文教员,时间仅数月。秋,到燕京大学任教,讲授中国文学史等。12月,第三部新诗集,线装手写影印本《忆》由北京朴社出版。
1928年8月,散文集《杂拌儿(一名梅什儿)》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10月,到清华学校大学部中国文学系任讲师。年末,线装诗文集《燕知草》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分上、下两册。
1931年6月,辞去燕京大学教职。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发生。此后俞平伯在书信和文章中多有关于国难的讨论。
1933年2月,散文集《杂拌儿之二》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1934年8月,《读诗札记》由北平人文书店出版。11月,《读词偶得》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1935年3月17日,与清华大学友人浦江清、唐佩金、汪健君等昆曲爱好者成立谷音社。
1936年1月,散文集《古槐梦遇》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6月,俞平伯著、许宝手书《古槐书屋词》写刻本刊行。8月,散文集《燕郊集》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精装本;1940年10月出版普及本。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28日,清华大学师生离开北平南迁,俞平伯适值休假,又因父母年高,并未一同前往。次日北平沦陷。
1938年是年,任中国大学国学系教授,讲授《论语》和《清真词》。
1939年1月,得周作人等信,邀俞平伯接替周作人到燕京大学讲授现代散文,俞在复信中婉辞。
1943年春,参加伪华北作家协会第一次“华北文艺奖金”审查委员会会议,并被聘为诗歌方面的主审委员。是年,被聘为中国大学国学系主任,并将“国学系”改为“文学系”。1945年日本投降后,俞平伯在12月28日致胡适信中请他为周作人说情,“薄其罪责,使就炳烛之余光,遂其未竟之著译”。冬,教育部在北平设立“临时大学补习班”,俞平伯被聘到北大红楼的第二分班选授《清真词》。是年,加入九三学社。
1946年7月,北京大学复员,10月10日正式开学。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结束。俞平伯转任北京大学预备班北大文学院教授。是年,与沈兼士等十五名教授联名呈文国民党政府南京高等法院,为周作人说情。
1948年7月,《清真词释》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1949年5月5日,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宣告成立,俞平伯任委员。7月2日至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参加了筹备工作的俞平伯任文艺作品评选委员会诗歌组委员。7月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正式成立,俞平伯当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7月23日至24日,参加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当选为全国委员会委员,并在闭幕式上发言。随后又当选为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52年9月,在《红楼梦辨》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的《红楼梦研究》一书由棠棣出版社出版。是年,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成立,俞平伯自北京大学中文系调至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1953年2月,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并入中国科学院,俞平伯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典文学研究室的研究员。10月,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及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1954年1月1日至4月23日,《读〈红楼梦〉随笔》连载于香港《大公报》;又连载于4月25日至6月13日上海《新民报晚刊》。8月,在浙江省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俞平伯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月1日,《文史哲》月刊第九期发表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10月16日,毛泽东主席写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并在中央领导同志中传阅,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拉开序幕。12月,《脂砚斋红楼梦辑评》由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出版。
1956年是年,由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定为一级研究员。
1958年2月,《红楼梦八十回校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爆发,被红卫兵抄家,并遭受批判。
1969年11月15日,偕同夫人随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往河南干校。
1971年1月18日,作为老知识分子由河南回到北京。
1975年10月1日,受周恩来总理邀请出席国庆招待会。会后不久由于情绪激动,8日,突发中风,因脑血栓而致偏瘫。
1979年10月,《唐宋词选释》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90年10月15日,在北京寓所逝世。
1997年11月,十卷本《俞平伯全集》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