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史学家教育家傅斯年

史学家教育家傅斯年

时间:2023-1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傅斯年升入本科国文门后,与范文澜、许德珩均为同班同学,他又一次成了汉章先生的学生。这一点致使那时傅斯年对章太炎、黄侃特别追捧,成了黄侃的高足。傅斯年和罗家伦一样,在北大期间深受蔡元培和胡适的影响。傅斯年从景仰黄侃从而转向紧跟胡适,他在北大引人注目的是两件事。1949年1月,傅斯年随历史语言研究所迁至台湾,并被任命为台湾大学校长。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生于山东聊城,祖籍江西永丰。1913年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乙部(文科),1916年夏毕业,秋升入本科国文门。傅斯年升入本科国文门后,与范文澜、许德珩均为同班同学,他又一次成了汉章先生的学生。他们与茅盾同入北大预科时,正好在这一年的5月,所以他们两人都听过汉章先生的课。

傅斯年国学基础深厚,六岁时入学塾,十一岁读毕十三经。十二岁,入东昌府立小学攻读,在此期间,祖父亲自督课,父亲又是举人,所以自小打下中国文史基础。入北大本科国文门后,遇到汉章先生教的是文字训诂、刘师培教的是中国中古文学史,黄侃教的是中国文学,格外引起他的兴趣。北大原来是桐城派的阵地,自从章太炎弟子取代桐城派教员之后,章氏的古文派渐占上风,章太炎为文崇魏晋之奇僻古奥,对桐城派的尊唐宋之文的平易,无形中形成挑战与威胁。这一点致使那时傅斯年对章太炎、黄侃特别追捧,成了黄侃的高足。但自蔡元培于1917年当校长后,聘请陈独秀当文科学长,加之北大大量新派人物加入,北大从原先经古文派与经今文派之争转入新旧之争。新派提倡“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北大成了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五四运动的大本营。

傅斯年

傅斯年和罗家伦一样,在北大期间深受蔡元培和胡适的影响。傅斯年从景仰黄侃从而转向紧跟胡适,他在北大引人注目的是两件事。

一件事是创办杂志《新潮》月刊,投身文学革命运动。1918年春夏,傅斯年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卷上发表《文言合一草议》、《中国学术思想界之基本谬误》、《戏剧改良各面观》等文章,是年秋,徐彦之与傅斯年重提自办刊物的事,但难于出版经费,后陈独秀答应由校方负担经费,这样即与罗家伦、康白情等十余人讨论,又请胡适担任顾问,采用罗家伦的提议以“新潮”为刊名,于1919年1月1日正式创刊,大力提倡新文化,而后成为《新青年》的左膀右臂。

另一件事是五四运动时,他是这一伟大爱国运动举大旗者,傅是北京大学学生领袖之一。5月4日那天,北京各校学生在天安门前集合,他是大会主席团成员,又是游行示威的总领队。游行队伍后来冲向赵家楼曹汝霖住宅,傅斯年是举大旗者,英勇显赫,风云一时。但因胡适影响,他反对“过急”运动,两人意见相左,以至动武互殴,从而退出学生会工作。

1919年6月,傅斯年从北大毕业,旋回山东参加官费留学考试,成绩优异被录取。此时报上谓傅斯年等赴欧留学,是拥有日本股份之某烟草公司资助。对于这一诬陷,李大钊和胡适等在《晨报》上发表《启事》为他们“辩个明白”。1920年1月傅斯年与俞平伯同行到达英国,傅入伦敦大学研究院,重返书斋,埋头研究学问。1926年冬回国后,即入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历史系主任。1927年秋,该校创办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他兼所长。1928年11月起,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之聘,担任该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1929年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广州迁至北平,傅也随之抵北平,是年秋在母校北京大学史学系兼教席,讲授“中国上古史专题研究”及“中国古代文学史”等课程。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张抗战,抨击贪官污吏。抗战胜利后,一度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1949年1月,傅斯年随历史语言研究所迁至台湾,并被任命为台湾大学校长。

傅斯年学识渊博,学贯中西,在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与学校教育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一生著述颇丰。著有《史学方法导论》、《诗经讲义稿》等多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