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学刚
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祝兆炬所著的《天良》(《台门》第二部),是一部结构别致的长篇力作,在小说建构学中应有其一席之地。
从作品情节进程观照,《天良》形似一条本源丰满、流动舒缓的大河,看似散漫,但能朝宗于海。《天良》故事梗概,讲的是“天良”说滥觞地的绍兴,人们在抗日战争中如何发挥天良,而侵占了绍兴的日寇又是怎样丧尽天良的故事。这总体构思的好处在于,思想层面有了这梗概,令作品还原了绍兴抗日战争时期的血雨腥风,再现了日寇侵华期间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歌颂了抗战时期“一旦面临外敌侵,同仇敌忾志如城,粉身碎骨全不顾,天良湛湛耀门庭”的绍兴台门精神,深具沉郁激荡的历史感,人性向天良回归的迫切性。艺术层面有了这梗概,作者就拿它作架子用了,挂起了许多有关天良的插曲,使小说饱含“信腕信口,皆成律度”的风姿。作者的这种手法,明显地受到周作人散文风格的影响。舒芜在《〈知堂小品〉序》中道:“孟子形容有本源的泉水滚滚往下流,昼夜不停,把洼下之处注满,又继续向前奔流,这叫作‘盈科而后进’。周作人散文最有这种‘盈科而后进’之美。常常是在文章行进之中,遇到一个小小的港汊,本可以略掉它,直冲过去就是,然而它并不图这个直截,偏要披拂萦带一番,把一个个小港汊注满,才继续往前流去。”所言的“盈科而后进”,所说的“披拂萦带”,也是《天良》虽在故事梗概之外、却在文本应有之义中信笔而下、随势婉转的雍容风度,收到了作品有大河般多港多汊的雄浑壮丽,而隐现于内的故事梗概又清晰可辨的艺术效果。
毋庸讳言,《天良》的总体结构就是报道文章结构。具有总纲性质的第一章、第二章,起了导语的作用,除此之外文本所有部分即为主体,对“导语”能提出的所有问题,即应有之义作演绎性的阐述。当然,主体在演绎导语的同时,也有衍生“导语”的功能。就这样,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在这绵绵不断的导语应有之义律动下,作品就运作起来了。凡文本触及的人、事、物,作品又能隔年下种,伏脉千里,且加之相反乎异端的自然之理,让它们在应有之义律动中有生到化、由形到色、由消到息、由盈到虚、由成到毁,拓宽了小说的叙事空间、内涵空间,呈现了万物相通、天人合一的阔大意境。“导语”应有之义的动能释尽之际,《天良》这个深具绍兴本土气息、倍显地域性和自足性的文本世界也就到了圆满收场之时。作者把报道文章的写法嫁接于长篇小说的创作,使小说文本的内在动力系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导语”应有之义的律动替代了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种类似新颖电动机替代了老式柴油机的创举,在小说建构学中应有其一席之地的。作品圆满自如的橘子式结构,“盈科而后进”的情节进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衣帽架子般多向性、包容性的内容,遥向共语的空间聚合,巧妙隐喻的位移形式,和迭起的文峰,上天入地的求索,以及貌似无序其实井然有序的空间叙事,无不体现了作者匠心独运,别具炉锤;无不流露了《天良》在文本动力系统“导语”应有之义运作下焕然一新的艺术风貌。
文艺是时代的感应神经。米开朗琪罗有一个未完工的石雕,题为《黎明》,只是一个粗糙的人形,面目都看不清楚,但深得人们的推崇:“大气磅礴,象征着将要到来的一个新时代。”读了《天良》,也能摸索到作品的深层底蕴:呼唤人性向天良回归;也能体认到作者的急切盼望:凡事凭天良的新时代”快快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