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革裹尸酹壮志

马革裹尸酹壮志

时间:2023-1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戴安澜出身于安徽省无为县一农民家庭。“九一八事变”后,身为爱国军人,戴安澜更是热血沸腾,誓死保卫国土。战斗中,戴安澜中弹负伤,所幸弹片没有进入心脏,他仍坚守阵地。戴安澜指挥的二茵茵师因战功卓著,受国民政府集体嘉奖一次,参战人员提薪饷两级。慈不掌兵,戴安澜认为良好军事素质是优秀军人的最基本要求。戴安澜治军特别严明。为严肃军纪,戴安澜将这两名学员送军法处治罪。

毛泽东一生诗词甚多,但以律诗吊挽将军的,仅有两首。能有幸享此殊荣的,一位是罗荣桓元帅,另一位却是国民党将军。1943年3月,远在延安杨家岭的毛泽东,在煤油灯下写了一首《五律·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这位被毛泽东称为“海鸥将军”的,就是殒命于缅甸沙场的中国远征军二茵茵师师长戴安澜。

1

戴安澜出身于安徽省无为县一农民家庭。幼时,家人见他聪明好学,便节衣缩食送他读书,他一路求学到陶行知创办的安徽公学高中部。二十岁那年,戴安澜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他原名戴衍动,参加国民革命军后,看到处在危难中满目疮痍的祖国,心中十分难过,为表达自己镇狂飙于原野,挽巨澜于既倒,誓死振兴中华的凌云壮志,他正式改名为“安澜”。一年后,他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步科。

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戴安澜奉命转战南北,屡建战功。“九一八事变”后,身为爱国军人,戴安澜更是热血沸腾,誓死保卫国土。他前后参加了古北口战役(长城抗日)、鲁南会战、台儿庄战役,先后荣获“三等云麾勋章”和“华胄勋章”各一枚,并因战功晋升二茵茵师师长,那年他仅三十五岁。一将功成,身后都有无数同胞兄弟的血泪,战功赫赫的戴安澜,心底却无比沉痛。当了师长后,他更加爱兵如子。

1939年9月,日军发动桂南战役,目的是彻底切断中国最主要的补给路线。当时,中国获得外援最重要的路线即法属印度支那线,几乎所有运进中国的补给物资都经过此线。日本军方打起了如意算盘:切断这条路线,中国便丧失绝大部分的抵抗能力,就可逼迫国民政府投降,从而可以立即结束在华战争。

昆仑关一战,关乎整个桂南会战。昆仑关位于南宁市东北方约六十公里处,有“南方天险”之称。昆仑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早在宋代狄青征南时,此处便是著名战场。日本派出了“王牌部队”,号称“钢军”的第五师团——日本陆军第一流精锐机械化部。蒋介石也决定硬碰硬,投入他的老本,把嫡系“中央军”归桂系白崇禧指挥,调其最精锐的第五军投入战斗,戴安澜任师长的二茵茵师是第五军的步兵师。两支最精锐部队在昆仑关如同针尖对上麦芒,一场恶战一触即发。

戴安澜指挥二茵茵师负责攻坚。强敌更激发了戴安澜的豪情,他发出豪言:“中国古时有状元三鼓夺昆仑之佳话,吾拟元旦夺取昆仑关。”他想尽办法摸清敌情,胸有成竹地进行周密布防,泰然自若地坐镇指挥。战斗空前激烈,阵地争夺白热化,双方都死伤惨重。最后关头,戴安澜亲率两个团兵力,以大刀、铲刀和血肉之躯,割破日军漫山遍野的铁丝网,向昆仑关最后一道大门——界首阵地发起猛攻。战斗中,戴安澜中弹负伤,所幸弹片没有进入心脏,他仍坚守阵地。经一个月苦战,昆仑关战役毙敌六千,全歼日军一个精锐旅团,击毙敌旅团长中村正雄,基本消灭其各级指挥官,使日军第二十一旅团名存实亡。中国军队首次以攻坚战打败日本“钢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这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光辉的一页,在中国战争史上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戴安澜

戴安澜指挥的二茵茵师因战功卓著,受国民政府集体嘉奖一次,参战人员提薪饷两级。师长戴安澜因指挥有方和重伤不下火线,被蒋介石称赞为“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

2

戴安澜特别能打仗,这是大家公认的。这跟他爱士兵、掌军严大有关系。

他熟悉自己的士兵,全师九千余官兵,他能叫出名字的就达数百人。戴安澜科班出身,文化修养高,又善于学以致用,他认为战役的失利,不能全怪武器落后,人的因素起决定作用,中日对决要转败为胜,一定要有训练有素的指挥官,才会有强悍的虎狼之师。他参与的几次与日军的交锋中,中国军队都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让他痛彻心扉。特别是古北口血战三昼夜,虽毙伤两千日军,但他的部队却牺牲了四千多条年轻生命。当时,中国士兵多为农民出身,不懂战术,有的士兵枪还没摸热,便冲上战场。他强烈反对不顾士兵死伤的人海战术,提出了“三个不要打”主张——看不见敌人不要打、瞄不准不要打、打不死不要打,用以指导士兵保护自己、消灭敌人。他制定的作战要诀“长兵要短用,短兵要长用,低兵要高用,高兵要低用,才能做到势险节短,因敌制宜,也才能战无不胜,守无不固”,在战场上非常适用。“七七事变”后,距长城抗日已四年多,但戴安澜仍对古北口血战耿耿于怀。他写下自己军旅生涯的处女作《痛苦的回忆》:“长城之役,迄今四年,而印象新鲜,犹如昨日,此盖因死难胞泽惨烈情形,感人之深,而动人之切。每一回忆,痛苦万分,故撰此书,定名为痛苦的回忆,亦示永久不忘之意耳。”他想以此提醒国军将领们在以后的战斗中避免重蹈覆辙。

慈不掌兵,戴安澜认为良好军事素质是优秀军人的最基本要求。他对属下军官的军事考核严格得近乎苛刻。所有的年轻军官若要升级,须经过严格测试:把一挺轻机枪搁在一张大长桌子上,桌上铺了布,被测试的军官,用一块黑布蒙上眼睛,然后要在一定时间内,把机枪全部拆卸成零件,之后,再全部装配起来。能够做到的就能升级,做不到的,对不住,升级没你的分。

戴安澜治军特别严明。他在兼任三十一集团军总部干部训练班教育长时,军官大队从河南转移到湖南,长途跋涉,异常艰苦。有两名学员私自征用民船坐到汉口不给钱,戴安澜得知后气愤地说:“国民军,就是国民的军队,不付钱无异于抢劫、搜刮民财,这与土匪有什么区别?”为严肃军纪,戴安澜将这两名学员送军法处治罪。他还引用希腊神话中巨人安泰的故事告诫大家:“军队和民众的关系,恰如巨人和土地一样,军队离开了民众,就一定要垮台。你们今天是学员,明天是官长,如果官长不正,又如何带兵?”

戴安澜对自己的要求也特别严格,他常说:“人以一之,己百之;人能十之,己千之。”就是说:别人花一分功夫做的事情,我要花百倍的努力去做;别人花十分功夫去做的事情,我要花千倍的努力去做。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候,战事频频,他仍给自己制订读二百本书的读书计划,计划中要读的书目,既有军事方面的,也有政治、历史、文学,除此之外还要学英语和数学。他生活节俭。台儿庄战役前夕,他在给兄长的家书中说:“适午后薪水发到,五个月共计得洋一千五百元。弟回思国家当此危急存亡之时,而身为军人,不能保土卫民,拿此巨薪,于心何忍?特提出一千元捐助国家,以作经费报效。”他在战场上不怕死,生活上不贪财,可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他看来,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天下方可太平。

3

民国是个开放的时代,休妻和非婚同居都不算新鲜事。戴安澜却始终恪守父母之命,黄埔军校毕业后,他把从小订娃娃亲的王家姑娘接到广州完婚。王家姑娘也是苦出身,裹了小脚,目不识丁。而戴安澜身为北伐军的年轻军官,青年才俊,风华正茂,前途无量。若用世俗的眼光看,两人的地位和条件可谓天壤之别。但是,戴安澜从没这样想。1927年1月5日,他接纳了这个过门时连名字都没有的乡下姑娘,并给她起了名字:荷心。何谓“荷心”?乃荷花之芯,花是香美的,但莲子芯是苦的。王家姑娘自幼吃了不少苦,一个没有文化的村姑嫁给一个连年征战的军人,还要准备吃苦。所以,戴安澜给妻子起名“荷心”。嫁给戴安澜后,荷心一边操持家务,一边在丈夫帮助下,开始识字念书。王荷心原本天资极佳,一年多的勤学苦读,她居然能够独立读书看报了。戴安澜非常高兴,他把夫人的名字改为:荷馨。有了文化,苦就变成了甜,盛开的荷花既美且香!

1940年春天,戴安澜因在昆仑关战役中身负重伤,回到广西桂林疗养。他的儿子戴藩篱回忆说:“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父亲和母亲带着我们出门散步。记得那时,山上开满了杜鹃花,母亲摘下一朵别在我的头上,父亲看了笑得很幸福……”这样的幸福时光,在戴安澜的一生中寥寥无几。战争让他只能以国家大局为重,天伦之乐只能隐藏在心灵深处。在给儿子戴复东的一封家书中,他说:“你总要这样想:你有个英雄父亲,当然是常常离别。如果我是田舍郎,那么我们可以天天在一起了,但是你愿意要哪一种父亲呢?我想,你一定是愿意要英雄父亲。所以,对于短时间离别,不要太看重了才好。”

4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在东南亚横行霸道,气焰嚣张,菲律宾、泰国、马来亚、香港、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地区均被其侵占。当时,在这一地区与日作战的英军不做抵抗,中国西南边陲日益孤立,抗日的唯一国际补给线——甸缅公路有被切断的危险。为阻敌进犯,挫其锐气,确保至关重要的交通运输线畅通,1942年2月,中方决意出师十万人远征缅甸,共同抗击日寇。

中国远征军照片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当时,青年学生纷纷报名参加中国远征军,一部分青年教师也自愿报名应征入伍,其中就有以诗文闻世的西南联大外文系青年教师穆旦。他以助教的身份报名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在副总司令杜聿明兼任军长的第五军司令部,以中校翻译官的身份随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

戴安澜奉命率二茵茵师为第五军的先头部队入缅作战。出国前夕,戴安澜召集全师官兵作战前动员,他以岳飞、文天祥为榜样,激励官兵们的爱国热情。他亲自谱写战歌《战场行》:“弟兄们,向前走!弟兄们,向前走!五千年历史的责任,已落在我们的肩头,已落在我们的肩头。日本强盗要灭亡我们的国家,奴役我们的民族。我们不愿做亡国奴,我们不愿做亡国奴。只有誓死奋斗,只有誓死奋斗,只有誓死奋斗……”

蒋介石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极为重视。他亲自召见戴安澜,并布置了三项任务:一是二茵茵师出征一定要把部队组织好,保持好旺盛的战斗力;二是二茵茵师要能够在其他部队的配合下打到仰光,并且要把当时在仰光的军用物资运回国;三是要与英军配合好。3月4日,戴安澜由腊戍启程,率领部队向梅苗行进。这次出国远征作战,一路上,他的心情都不能平静,于行军途中作七绝两首。一首为:“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戴安澜对随从的官兵们解释说:“缅人云,武侯南征北返,缅人留之,武侯慰之云,我还重来。缅人询以重来之期,武侯指缅中不开花之草云,此草开花,余重来矣。自武侯回国后,迄今所指之草并未开花,去岁忽然开花,而缅人亦知王师应到达矣。”芸香草为滇西缅北特有,极少开花,百年难得一遇。戴安澜以诸葛武侯出征自勉,向全体远征军将士表达了视死如归的抗战必胜决心。另一首是:“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在戴安澜心中,中国远征军的功绩将超过秦始皇,要想世界和平、百姓安宁,就要打败日本这个“夕阳”。

5

戴安澜的二茵茵师昼夜兼程,3月7日抵达同固,已离后续部队五千里之遥。此时,戴安澜和他的弟兄们面临的战场形势十分不利:仰光陷落,缅甸国门洞开,日军长驱直入,英军一触即溃。戴安澜的部队奉命固守同固。蒋介石再次单独召见了戴安澜,询问二茵茵师能否在同固坚守一两周,打个胜仗。戴安澜立下军令状:“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之盛举,戴某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定挫敌凶焰,固守同固。”他亲笔起草一封告全体官兵书:中华民族立国五千多年,中间虽历无数外患,而能岿然自存,因为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特别强烈,只要人心不死,中国断无可亡之理。军人的事业,为救世救国救人之事业,决非糊口猎官之事业,时时应有牺牲一己以救世救国救人之决心。

战斗打响后,二茵茵师虽面临逆境,孤军奋战,但由于部队训练有素,士气高昂,全师官兵均拼力死战。面对五倍于己之敌,3月21日夜,戴安澜召集营以上军官会议,带头宣布阵亡后的替代人,各级干部均表示与同固共存亡的决心。3月22日,他通告全体官兵:“如本师长战死,由副师长替代;副师长战死,由参谋长替代;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随时做好以身殉国的准备,他还写了遗书给妻子:“亲爱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固,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所念者,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但东靖澄篱四儿具极聪俊,将来必有大成,你只苦得数年,即可出头之日矣,望勿以我为念……我要部署杀敌,时间太忙,望你自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手此即颂心安。”

决一死战的时刻到了。日军孤注一掷要打破中国军队的防守,正面强攻、空中轰炸,还灭绝人性地施放毒气弹,但这一切都未能动摇二茵茵师全体将士的阵地。十天的战斗,日军被中国远征军消灭五千多人,中国军队仅损失一千多人。由于援军迟迟未到,弹药也将消耗殆尽。戴安澜才不得不撤出同固,但留给日军的仅是一座空城。

同固保卫战打出了国威,也为戴安澜在盟军中赢得了声誉。就连一向傲慢的美国军方也认为,同固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中坚持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国内的舆论也对戴安澜赞誉有加。蒋介石称此次战役是“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重庆的报纸称同固保卫战“无论在中国抗战史或世界大战史上均有其不朽的价值”。

6

同固保卫战不辱使命后,二茵茵师奉命转移。喘息未定,因西路乔克巴唐英军被围,他们又奉命驰援。刚解围西路,东路棠吉又告失守,遂又奉命收复棠吉。4月24日拂晓,二茵茵师发起攻击,先后攻占西南北三面高地,并突入市区与敌巷战。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戴安澜亲临前线指挥,他的随从副官负伤,卫兵牺牲,他仍没退缩。争夺至午夜,棠吉被攻克,捷报飞传,国人无不欢欣鼓舞。

尽管中国远征军捷报频传,但由于中英美三方矛盾重重,作战先机尽失,远征军败局已定。腊戍、密支那被日军占领后,蒋介石命令杜聿明把部队带回国,可走的路已全被日军切断,摆在眼前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密支那以北方圆几百公里的原始森林——当地人都闻之色变的“绝地”野人山。1942年5月,杜聿明命令销毁全部机械化辎重,率部闯入野人山。此后,无数没倒在日军枪炮下的将士,倒在了这片茫茫不见尽头的热带丛林中。部队主力遁入野人山,担任后卫的二茵茵师被敌人分割开来。5月16日,在朗科地区,部队突遭日军重兵伏击。密林中鏖战两昼夜后,全师突出重围,戴安澜却不幸为流弹所中,胸腹部受伤,但他仍在担架上继续指挥战斗。由于当时缅甸已进入雨季,山区人烟稀少,缺医少药,伤势严重。5月26日,距离云南仅一百公里的缅甸北部芳邦村,三十八岁的戴安澜在弥留之际,朝北方望了最后一眼,便与世长辞了。

戴安澜殉国后,全师官兵悲恸号哭。工兵营当即伐木制棺入殓,他们抬着师长的棺木,冲破日军一道道防线,胜利完成闻名中外的“郎科突围”,艰难回到祖国。

戴安澜“马革裹尸还”,云南省腾冲县县长率全县二十万人沿街跪迎英灵。1943年4月1日,国民党政府在广西全州香山寺隆重举行有一万多人参加的戴安澜国葬。国共两党领袖均亲撰挽词。蒋介石的挽词是:“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国民党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国会也授权罗斯福总统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一枚,戴安澜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戴安澜牺牲后,国民政府给了二十万元法币抚恤金,在当时,这是一笔巨款。这笔钱如果留在戴家,一家老小从此吃喝用度绰绰有余。但戴安澜的小脚妻子王荷馨却找到杜聿明,表示家里不需要,于是拿出来在广西全州办了一所私立学校——安澜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自己一家人则一直过着捉襟见肘、粗茶淡饭的日子。

参加中国远征军的穆旦,踏着堆堆白骨侥幸逃出野人山回到昆明西南联大,他日夜感受着死去的战友直瞪瞪的眼睛追赶着自己的灵魂。在痛苦与哀伤中,他以诗人的激情,创作了著名的诗篇:《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最后一段是:“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许许多多的远征军人战死沙场后,便消失在历史记忆中,包括他们的故事,甚至姓名。但那浩瀚的史书卷帙总会在不经意间,跌落几根故乡慈母的白发、几缕春闺的遥望和几声稚儿的夜哭,让那些森森的枯骨留在世间的最后一缕望向故土的目光柔成绕指,薄成一帙风干的青史,留待未来的目光去丈量,去抚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