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上看到市委市政府召开“繁荣文化,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会议报道,联想起近几年的一些见闻,谨发表如下看法:
一、应先有“文化”,后有“产业”。也就是说,只有当一种文化发展到相当的程度和规模时才能“衍生”成产业。如果倒过来,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如果拔苗助长,则势必萎枯。如果是“引进”,则引进人才比引进项目来得重要,这是由文化产业的性质所决定的。
几年前,在厦门国展中心看到台湾展出的手工艺品和风味小吃,精巧别致,很明显是经历了岁月的雕刻磨洗,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当时我穿行其间,那种感觉真好!
二、应立足于本土。浙江人特别会打“人文”牌,比如绍兴、乌镇;也善打“自然景观”牌,如钱塘观潮、西湖胜景。江苏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不比浙江少,自然景观也不缺,但江苏的旅游业没法和浙江比。一个地方的文化,是这个地方的祖先留给子孙的无价之宝,如何使用,全在于后人如何构思和实践。安徽怀宁,是清代艺术大师邓石如的故里,后裔中还出了个“导弹之父”邓稼轩,几年前我寻访到那里时,只有一条小水泥路可以通达,问当地人竟多有言不知者。
南通除张謇外,能吸引人眼球的人物还有李渔、金沧江、李方膺、赵丹、沈寿、韩国钧,景观则有狼五山、濠河、水绘园,圆陀角、大小洋口、吕四港均有文章可做。不要热衷于移植别人家的,移植本身就意味着重复,何况又没有相配套的人文、地理环境!现代人见多识广,眼光也刁,“骗”一次也许可以,“骗”多次就很难。游客本身就是最好的宣传员。
三、要舍得放弃。自然界的生物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文化的发展也是大浪淘沙,在文化遗产的继承上更要推陈出新。本土的一些文化项目,若无新意,若无优势,就不要抱着不放,要毫不可惜地放弃。如果有的尚有开拓发展的空间,则应让合适的、优秀的人才去专门从事此业。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相信功到自然成。
四、发展文化产业,不是喊口号,不是一阵风。与其他产业相比,它有形成时间长、短期收益不明显等特点。文化产业,着眼的不在当下,而在未来。这就要考验主事者有没有对未来对子孙负责的胸怀。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地方文化也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2015年6月底,我在东莞参加书画邀请展,东莞的一些地方领导一再表示,他们已深感到如果文化上不去,经济也很难再有飞跃。
五、慎封大师、大家称号。大师和大家,是非常崇高的字眼,是文化人至高无上的荣誉。回首文化史,当得起此称号者能有几人?又是哪些人?如此一对照,南通当今有没有大师也就不言而喻了。宣传、传播时随便地赏赐封号,会给人以浅薄无知的印象,徒留笑柄,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害无益。须知,把别人当傻子的人自己才是真正的傻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