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机会去景德镇,便想着去南昌瞻仰一下八大山人当年出家的鹤林寺。途中有人说曾见报道,言八大山人的一幅画拍了4000多万,但该画上只画了一条鱼。于是有朋友忽生主意,在微信上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八大山人是几个人?”
答案接踵而至。大多认为是8个人,有说是指“八仙”的,有说是指像齐白石这样自号“山人”的8个画家的。只有一个人回答:八大山人是一个人,是明末清初的大书画家朱耷。
朱耷(1626—约1705),本名朱由桵,“八大山人”是他的号也即别名。他的别名还有很多,如个山、驴、驴屋、传綮、刃庵、雪个等。他是宁王朱权的后裔,出生于弋阳王府,世居南昌。朱耷19岁那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北京城,明代第十七位皇帝朱由检(崇祯)在煤山上吊自杀,明王朝覆灭。作为前朝皇室后裔,朱耷遭到了入关清军的追杀,遁入奉新山中,苦隐数年后披剃出家,法名传肇,字刃庵。那么他后来又为什么给自己起像“八大山人”“驴屋”这样稀奇古怪的别名呢?“山人”俩字好理解,自称是表示自谦,意为自己乃山野之人,难登大雅之堂,但同时又多少带些自命清高的意思。如别人以此相称,则含有敬佩赞美之意,意指对方为隐士高人。历史上书画家自称为山人的很多,如明代詹景凤号白岳山人、徐渭号天池山人,清代邓石如号完白山人、华喦号新罗山人等。朱耷天性聪慧颖悟,出家后于佛理所得甚多,弘敏法师离开介冈后,灯社(即鹤林寺)就由他主持,那年他才31岁。其时他努力参禅,精进不已,不久便竖拂称宗师。在介冈,朱耷有一好友叫饶宇朴,藏有元代赵之昂的真迹《八大觉经》,佛理加书艺,让朱耷爱不释手,每读一次,都有新的心得。这“八大觉”是指八大觉悟,即:世间无常、多欲为苦、心无餍足、懈怠堕落、愚痴生死、贫苦多怨、五欲过患、生死炽然。朱耷认为《八大觉经》言简义丰、遮照精深,能得其一,可令痴梦顿醒。因此饶宇朴建议:“八”是佛家的一个重要法数,八者,梵语读作“阿西耷”,正好与朱耷之名相合,何不以“八大”为号。
朱耷以“驴屋”为别号,当与长相有关。朱耷长有一双大耳朵,其父按《集韵》上“大耳曰耷”的说法,给他起名为“耷”。“耷”字又有一俗解,即“驴”。别号中又加一“屋”字,盖谓人之肉身躯壳如“屋”耳,“驴”乃元神本真,正居其中也。
朱耷一生,几次装疯作哑,多为逃避险恶的生活环境,逃避心灵深处的种种难言之隐。“出此下策”,潜意识中,或许也与他的父亲是一位哑巴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