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危机的突围者

知识危机的突围者

时间:2023-1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是生活的产物。丰富多样的当代中国正在孕育人类新的大知识和大学问。卢周来在这本文集里奔波于社会的各区域和各阶层,出入于古今中外的各种学理和感受,知行相济,道术相成,展现了一位中国年轻学者知识创新的勃勃生机和闪闪锐锋。我相信,作为现代知识危机的突围者之一,周来与他的众多同道者一起,正在做一件大事,一件继往开来于人间正道的大事。

知识危机的突围者

作为一个琢磨文学的人,当一个经济学的合格读者尚且不易,为一本经济学论文集作序当然更是十分不合适。抱愧地说,我缺乏相应的知识准备来评价这本书里的观点和思路,还有背景和影响。

好在这些文章并不都是为专业读者而写的,好在经济学本身关乎大众的世俗生存,是一门社会性很强的知识,一般来说常常透出日常生活的体温。一个普通读者即使不熟悉某些术语,仍可大体感受到字里行间的亲切或冷漠、坚实或虚浮、准确或紊乱,甚至用鼻子一嗅,就不难判断这些说道能否与自己的经验接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有些理论家越来越多文字的空转和语言的迷宫,是必要的高深还是无根的病相?说是谈中国,但有英国公式而没有中国农民佝偻的背影,有美国概念而没有中国工人汗渍的气味,有某种学术规范所要求的大堆图表、引证、注释、索引,却永远没有中国老百姓的惊讶、迷惑以及一声叹息。这种从书本到书本再到书本的中国经济操典,岂能不让人生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诸多前辈所尊崇,在现代却继之不易。一个现代学者可能是这样生存的: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再到博士后,除了偶有假日旅游,几乎大半辈子都封闭在语词和书卷里,然后有了高薪、轿车、网球、出国签证以及高尚社区寓所。他们研究军事却可能从未经历战火,研究政治却可能从未斩获政绩,研究经济却可能从未在车间、农田、工地、货栈、股市、海关那里摸爬滚打,甚至从未独立地赚过一分钱。英国著名学者D.莫里斯说过:将军一旦可以远在后方,一旦不再直面鲜血和尸体,是否会使战争变得更加轻率和残酷?这一悬问其实点破了现代知识的严重危机:不仅仅是理论正在远离实践,而且理论者正在更多地受制于利益分配区位的局限。

知识是生活的产物。丰富多样的当代中国正在孕育人类新的大知识和大学问。作为一个具有独特而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一个资源、人口、地理、历史等国情条件迥异于西方的国家,中国这个庞然大物卷入了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正盛产各种新的经验和新的想象,使无论欧美左派或右派的思想遗产,都无法准确描述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的现实。这是一个正常的空白,也是知识界千载难逢的机会。人类新思想和新学术的增长点之一,最可能出现在这里而不是在别处,最可能出现在中国、印度、非洲等这些沉默之地,而不是某些案头的精装译本里。可惜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敏感了这一点。可惜现代知识体制和现代生活模式常常阻碍某些人看到这一点。对于这些人来说,迈开两腿、出身臭汗,走出书卷局限和身份束缚是很困难的。他们的真理永远在别人的嘴上,在流行和强势的话语那里。他们宁愿鹦鹉学舌,一万遍重复“买跌不买涨”的所谓一般需求定律,而无法像本书作者那样,在一个服装厂那里发现靠涨价反而促销的另一种真实;他们宁愿邯郸学步,一万次重复所谓“边际效用递减”的一般满足公式,而无法像本书作者那样,在一个富有的收藏家和一个饥饿的打工者之间,发现了价值的曲变,发现理论的断裂,发现了经济学后面深深隐藏着的利益制约和文化制约——因此一个生活领域里的真知一旦进入另一个生活领域,就完全失效(见本书内文)。他们似乎并不缺少知识,比方昨天曾熟悉报纸上的莫斯科,比方今天正熟悉电视里的纽约曼哈顿,他们对自己身边的穷乡僻壤和穷街陋巷却总是盲视。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折腾一些空转和迷宫,他们还能说出些什么?

卢周来在这本文集里奔波于社会的各区域和各阶层,出入于古今中外的各种学理和感受,知行相济,道术相成,展现了一位中国年轻学者知识创新的勃勃生机和闪闪锐锋。我再说一遍,我几乎无法具体评价他的成果,而只是信赖他的治学态度。我相信,作为现代知识危机的突围者之一,周来与他的众多同道者一起,正在做一件大事,一件继往开来于人间正道的大事。

因此,他的理论求索无论长短得失都弥足珍贵。

2002年1月

(此文为卢周来《穷人经济学》序,上海文艺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