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人类发展史,从摩西出埃及到张骞“凿空”,从郑和下西洋到麦哲伦航海,在每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不管是为了生存的千里跋涉,还是为了猎奇的周游世界,人类在不断的迁移旅行中,发现故地之外的美丽新世界,缔造了彼此独立又相互融合的世界文明。
春江暖,鸭先知。百业兴,旅先行。
随着1月8日“美丽中国——2015丝绸之路旅游年”正式开启,旅游再一次走在国家战略的前沿,为“一带一路”的落地营造氛围,积聚人气。旅游产业的敏感性和关联性,赋予它上承宏观战略,下接市场动态,中促百业融合的使命,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每个转折期,都发挥着先行先通的开创性作用。
中国现代旅游的起步,源自1979年邓小平的“黄山讲话”,这次讲话让旅游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旅游直接拉动中国的外汇储备;世界人民通过到中国旅游,对冷战后的中国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旅游带动的文化交流,实现了和平邦交;旅游引来的海外投资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改革开放后,中国用短短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其他国家150年的历史进程,创造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奇迹。如果不是邓小平当年高瞻远瞩地提出要改革开放,要发展旅游产业,中国现代化进程步伐或许没有如此之快。
事实一再证明,旅游是“和平的使者”,是沟通全球,推动改革创新的先行产业。中国积极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在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方面,旅游将继续发挥以文旅商贸促进睦邻友好、和平邦交的新使命,为“一带一路”构想的落地开路导航。
举办“丝绸之路旅游年”,在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落地方面将发挥以下三大积极作用。
在每个发展时期,国家都需要明确的发展导向、国家战略和发展目标,必须形成高度概念化的文化标识,实现关乎人人的福祉,才能让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首先在意识层面达成共识,进而转化为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其中的聚合生产力。
如果国家战略只是停留在政府层面、产业层面,而跟普罗大众的生活福祉没有关系,那么,这种战略就会陷入“一厢情愿”的假大空口号,难以调动全社会的参与感,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一带一路”就是个高度概念化的国家战略,如何让这个概念深入人心,又能让每个国民都感觉跟自己有关系?唯有通过旅游。因为旅游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是人人都能参与其中的精神体验和经济消费活动,它在营造社会氛围,达成发展共识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催化作用。
从区域发展来看,政府主导下的发展模式需要“师出有名”,国家层面出台战略,为地方政府确立目标,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达成自上而下的发展共识,形成团结一致谋发展的紧迫感和凝聚力。自“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反应最快的是沿线各个地方围绕旅游而做出的“丝路旅游”发展布局。最明显的表现是关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争;另一个表现是以“丝绸之路”为核心主题的各类节庆活动、营销事件明显增多,大有争先恐后之势。这是国家宏观政策驱动产生的直接结果。“一带一路”旅游将在调整西北、西南产业结构,推动以旅扶贫方面,发挥更加强劲的聚合作用。
从市场投资来看,投资导向要跟国家战略发展相一致,要跟市场动态趋势相一致,才能把握投资机遇,赢得投资空间和发展前景。随着中国工业产能过剩、房地产业的萎缩等原因,大量的实力企业将目标转向文旅产业。而“一带一路”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巨大的可开发市场空白,随着社会舆论氛围的不断升温和渲染,必将迎来新一轮的文旅投资热。
从普通游客来看,你可能不关注国家怎么实现“一带一路”建设,但是你一定会关心“一带一路”的旅游。张骞“凿空”与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无人不知。那里独特的地理风情、民俗文化,那些神奇的传说、诱人的美食,充满穿越时空的无限想象张力,是每个人都想身临其境的内心向往。西安和洛阳的“丝路起点”之争会成为热点话题,正是因为它跟大众的兴趣点密切相关。当你关注并参与了“一带一路”旅游发展的任何一个环节,你都会成为这个战略从概念转化为落地的直接推动者。
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在“美丽中国——2015丝绸之路旅游年”启动仪式致辞中说,“丝绸之路”是中国旅游最古老而且最具代表性的品牌之一,是“美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重要支撑,拥有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他强调要以举办“丝绸之路旅游”主题年为契机,集中推广“丝绸之路”沿线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利于形成密集强大的宣传攻势,强化聚合效应,进一步激发国际旅游业界和入境游市场对“丝绸之路旅游”的向往和热情,让世界更好地了解“美丽中国”。
因此,“一带一路”战略的舆论营造使命,必须由旅游去完成,让地方政府、投资企业、当地居民及国内外游客心中达成“这事儿比较靠谱”的共识,并经由意识到旅游行为的转化,主动参与到“一带一路”的战略中来。
如果你正在看这篇文章,那么,很荣幸地告诉你,当读到此处时,你已经是“一带一路”战略落地的参与者。
中国的历史经历了从陆地向海洋逐步转移的发展历程。蒙元朝以前,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内陆中原,先秦及汉唐盛世都是诞生于此。蒙元以后,由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入侵,汉人逐渐向东南部转移。
同时,由于航海技术的不断积累和成熟,能够运输大宗货物的海路交通,逐渐替代以驼马为运输工具的小体量陆路交通,在经济贸易交流合作中表现出巨大的先进性,沿海经济快速发展起来。
在蒙元以前,“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而蒙元以后,这一地位被“海上丝绸之路”所替代。明朝朱元璋定都今南京,是因为当时东南部成为经济中心。朱棣又迁都到北京,一方面是北京的区位有利于抵御频繁南下想灭掉明朝的后元、鞑靼、瓦剌等少数民族政权;一方面也是因为北京临近海洋,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有联通世界的海路便利。清朝后期闭关锁国,导致海洋经济落后,西方列强也是从海洋入侵,迫使中国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关贸协议,最终将大清帝国推向灭亡。
改革开放后,东南沿海得益于海路交通进出口的便利性,成为投资热点,快速崛起;而内陆,尤其是西北、西南由于交通不便,发展步伐严重滞后。区域发展不均衡成为制约中国整体崛起的瓶颈。
千禧之年,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是以政府的主导推动来缩小东西部发展不均衡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升级版,是中国将小区域的联合发展经验,上升至大区域的跨国联合。“一带一路”不再局限于中国,而是要通过互联互通,借全世界的力量来解决中国西北、西南部,以及沿线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共同面对的发展难题。
目前,中国亟待解决产能过剩、外汇储备过剩;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较高;过分依托海洋经济,需要纵深开拓和国家安全;在欧盟、东盟经贸体系中抢占全球贸易新规则制定权等问题。“一带一路”战略诞生于中国的历史渊源和经验,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最佳抓手。
与此同时,全球化一体背景下,拥有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国际旅游消费国,市场需求及投资空间广阔,成为全球投资的热土。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在土地、人口、资本等方面都已经达到相对饱和,中国必须为新一轮的全球产业转移和投资热点寻找新空间,欠发达地区西北和西南理所当然要承接起时代机遇和使命。
“一带一路”拥有丰富的自然及历史文化资源,因为区位交通制约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但正是发展落后,反而保留了许多原生态的优质资源,以前的劣势转化为现在的优势。因此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旅游必将成为优先吸引大项目投资的领域。并经由旅游产业发展带动,不断完善公路、铁路、油气管道、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其他产业的入驻创造优良的创业环境。
正如杜江副局长所言,举办“丝绸之路旅游年”是推动国内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机遇。发展“丝绸之路旅游”有利于对内统筹和整合旅游资源,引导“丝绸之路”沿线省份,开展旅游协同合作,构建务求时效、互利共赢的区域旅游联合体,充分发挥旅游先行示范、先通促进的独特产业作用。
从字面上理解,“一带一路”是个区域的概念,但它却有着“一子落而满盘活”的带动作用,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探索新突破和新空间。
近几年,中国在不遗余力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目前已出台的战略除了“一带一路”,还有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战略、中巴经济走廊战略、东北亚经济整合战略等,这些战略立足中国战略,放眼全区域发展,通过多方合作,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利益共同体。
旅游是打破意识形态壁垒、经济贸易壁垒、行政壁垒、产业壁垒等,通过人流带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促进文化交融,实现民心相通的“最温和途径”。
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民族品牌的旅游企业做大做强”;要“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完善国内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建立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加强区域性客源互送,构建务实高效、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合作体”;要“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杜江副局长在发言中强调,举办“丝绸之路”旅游年是深化“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旅游合作的重要途径。以“丝绸之路”为纽带和桥梁,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等众多区域交流与合作,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旅游合作交流机制,建立互联互通的旅游交通、信息和服务网络,加强区域性客源互送,实践旅游合作与互联互通建设相互促进。
从打造民族品牌而言,“一带一路”有很多欠发达国家和地区,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更多中国本土优秀企业走出去投资置业,输出中国资本及知识产权,在帮助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构筑中国民族品牌的世界影响力。
从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而言,在国内,“一带一路”将以西北、西南为核心,辐射全国,为中国旅游区域一体化创造新典范;从国际而言,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中国庞大的出境游客基数和强大的消费能力,将为沿线国家的旅游经济带去丰厚的福利,从而推动文化旅游交流,构建跨国的大区域旅游线路和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以“游丝绸之路,品美丽中国”为主题,以“新丝路、新旅游、新体验”为口号的强势宣传,会引发沿线的旅游投资热和旅游体验热,将吸引更多的入境游客前往“一带一路”沿线旅游,缓解中国入境游下滑的态势。
旅游肩负着输出优质文化与价值观的使命。从丝绸之路的诞生来看,不管是张骞“凿空”还是郑和的下西洋,他们身上有着相同的人格气质和精神,那就是“持节不失,维护国家利益;平等互利,相互尊重;信美爱人,以诚置信,营造诚实守信的国家友好交往环境”的精神和节操,他们共同演绎了国与国之间平等、诚信交往的外交理念,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功在彼时,利在千秋。
当今中国,尤其是中国游客,更需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秉承张骞、郑和等古人的“丝路精神”,传递中国优秀文化核心价值观,才能睦邻友好,共谋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梦”。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回归传统找出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