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有这样一本〈寒柳堂集〉》补正
拙文《有这样一本〈寒柳堂集〉》,经《收藏·拍卖》2006年第3期刊发后,意外地引起一二学友的关注,对于拙文中的个别地方作了补订。现在将这些补正借助于《收藏·拍卖》的宝贵版面公之于众,以纠失误而广流传。
2007年7月初,谭伯牛君转给我一份北京高山杉君的电邮,希望获得拙文的电子版,起因是高君从孔夫子旧书网上买到“一封王宪钧先生写给张遵骝和王宪钿的家信”,而拙文“好像对王家有所考证”。虽然高君很快从维普资讯网下载了拙文,并且谬许为“精确无比,很是佩服”,但我还是将电子版发送了一次,以示谢意。这样的一篇小文章能够得到陌生人的肯定,我自然高兴;更让我欢喜的是,高君在电邮里告诉我,那篇怀念王浩先生的文章是申彤教授所作《我所认识的王浩先生》,初刊于《读书》1995年第10期。说来惭愧,高君认为我早已知道此事,偏偏我真的毫不知晓。此为补正之一。
另一处补正也要感谢高君。他把拙文传给了李大兴君,李君是张遵骝先生的晚辈,遵骝先生在世时,李君曾亲承謦欬,因此知之甚深。下面是李君电邮的摘录:
细读了张求会兄的文章,以下两点烦转告:
(1)照片背后是遵骝先生墨迹,并非岱坚兄所记。
(2)遵骝先生在上海的好友,一位是蒋天枢先生,另一位是谭其骧先生。谭其骧先生每次来京,必来遵骝先生家,我见过好几次。而华东师大聂幼犁有以下回忆:“中国社科院的张遵骝先生,他是50年代范文澜编撰《中国通史》时从复旦调去的,是我兵团战友的姑父,我给他写信求教,他的回答是‘少说话,多看书’,还让我去找复旦大学的蒋天枢先生。第一次去没找着,再去,终于让我撞上了,自报家门(张在此前已向蒋去信说明此事)。仙风道骨的蒋老知道我已经看过《中华活页文选》和《古文观止》,便推荐了姚鼐的《古文辞类纂》。看完了又去找蒋先生,他推荐王先谦的《续古文辞类纂》,我几次三番到旧书店淘来看。随后,王力的《古代汉语》再版了。这样我逐渐补上了古文。当时受张先生影响,有志于研究思想史。他送给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和约瑟夫·狄兹根的书,还有《天安门诗抄》,分别从理性、信心、良知等方面,给了我很深的学术和人格影响。”1
如上所述,补正之二是李君纠正了我的一个失误:拙文弄错了照片背后题字的作者。我不认得张遵骝先生的字,仅仅根据行文的口气(称呼蒋天枢先生为“伯伯”),断定应该是作为晚辈的王岱坚所书。现在看来,张遵骝先生是以晚辈的口吻而写的说明,这也再次证明了书与照片都是专门“送给岱坚”的。
李君在电邮里提到自己的一篇文章《遥远的琴声——忆张遵骝先生》2,发布在他的博客“风之桥”3,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上去看一看。我是今天早上才匆匆浏览的,一并选看了李君的其他文章(包括旧体诗词)。这样的文字让我在增添知识的同时,至少生发这样的感慨:身处浮躁喧嚣的年代,竟能读到这么好的文字,真的是一种福分!
感谢《收藏·拍卖》刊载拙文,由此延伸出这么丰富而有益的内涵;感谢网络,为舞文弄墨者提供了这样一种不受太多限制的发表园地。
注释:
1 聂幼犁回忆,见郑流爱记录、整理《华东师大聂幼犁教授:访谈录》,详“历史风云网”(网址:http://www.lsfyw.net/article/html/8988_2.html)。
2 李大兴《遥远的琴声》,后刊发于《读书》2007年第10期。
3 见“风之桥—李大兴博客”,网址:http://www.yantan.cc/blog/?10511。又见“风之桥的BLOG”,网址:http://blog.sina.com.cn/lidaxing。
(原刊于《收藏·拍卖》,2007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