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出世与入世

出世与入世

时间:2023-1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该说,庄子是游世——“逍遥游”的“游”,他的主张是“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就是说,道德修养极为高尚的人,能够混迹于世而不出现邪僻,顺随于众人之中却不会失却自己的本真、自性。庄子在人间,他同那些纯然避世、完全脱却红尘者不同,只是不随俗俯仰、不同流合污而已。在我的头脑中,似乎从小就接受了儒家的入世与庄子的游世相融合的观念,我对那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并不欣赏。

中国固有的哲学流派是儒道两家,后来又从外面传进了释家,发展为禅宗。儒家是主张入世的,佛禅是提倡出世的,而老庄,一般被划到出世的圈子里,实际情况要复杂一些。应该说,庄子是游世——“逍遥游”的“游”,他的主张是“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就是说,道德修养极为高尚的人,能够混迹于世而不出现邪僻,顺随于众人之中却不会失却自己的本真、自性。庄子在人间,他同那些纯然避世、完全脱却红尘者不同,只是不随俗俯仰、不同流合污而已。

在我的头脑中,似乎从小就接受了儒家的入世与庄子的游世相融合的观念,我对那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并不欣赏。走上仕途之后,仍然坚持创作、不废吟哦。一次,在我的作品研讨会上,有的学者分析为官与为文的关系,说我是作出了“无奈而恰当的选择”、“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出世与入世的结合”。

在古代的历史上,读书人似乎向来只在两种人生道路上做出选择,或者逃离尘世,纵情山水,或者金榜题名,宦海浮沉。其实,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还有更多的人是选择中间路线,外儒内道,或者亦儒亦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封建士子来说,不同的人生态度决定了为文的两种存在方式,或是自我娱悦的玩具,或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工具。要找到第三种存在方式,就必须首先为文化人(不仅仅是作家)、为文章(不单是文学)找到第三种人生态度。这就是,永远依据某种明确恒定的价值体系来衡度现实、褒贬现实、投身现实。清醒而高明的读书人,并非不参加现实的实践活动,只是即使参加了也并不放弃自身的价值取向、人格信仰。

莎士比亚说,世界只是一个舞台。那么,入世就好比演戏,出世或者游世则无异于看戏。表演者淋漓酣畅,尽态极妍,活灵活现,死去活来,完全进入角色;而观看者冷静观察,即使悲从中来,或者喜上眉梢,不旋踵间也就清醒了,知道台上不过是在演戏。再深一层探讨,演戏的是行者,活动家,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观众是言者,是思想家、文学家,任务是评说是非,格物致知,是“阿波罗式的观照人生”。比如,五千言的《道德经》,就自始至终是一个沧海惯经的智者通过静观人生所得出的直觉妙谛。前者重执着,后者重解脱。用西方的表述方式,前者为酒神达奥尼尔斯,趁生命繁盛之期高歌狂舞,实现生命的跳动;后者是日神阿波罗,高踞于奥林匹斯峰顶,凭高静睇,恬然不动,照临一切。文艺自然属于人生世相的观照,是情趣与意象的融汇,是“兴观群怨”;它与实际操作终有区别。

(201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