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古代诗书,随时都能接触到清澈、净洁的河流,无论是《诗经》里的“河水清且涟漪”,孔门弟子的“浴乎沂”,庄子、惠子的“濠梁观鱼”;抑或是王羲之、韩退之、柳宗元笔下的“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无不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产生无边的向往。反过来,到了今天,任你足迹遍布天涯,再也难以见到这种景观,几乎随处都是污秽的浊流,或者河床外露,干涸得剥皮见骨,丑陋不堪。
豫北有条淇水,它是淇县和浚县的界河,《诗经》中直接说到它的就有六首,“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籊籊竹竿,以钓于淇”、“淇水悠悠,桧楫松舟”、“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间接联系到的多达三十九首,真是了不得,堪称是一条历史的河、诗歌的河、文化的河。淇河鲤鱼,自古驰名。为此,我那次经过时专门下车过去访问。可是,整个景象全都变了个样。狭窄、裸露的河滩,细流潺潺,上面还漂浮着一些污秽的杂物。深悔此行毁灭了几十年美妙的憧憬,心情十分沮丧。回去后,有的文友问我的此行观感,我以一首七绝作答:“频年浪迹走西东,暮楚朝秦似转蓬。待得临淇增怅惋,清流只在古诗中。”
我想,难怪当年周总理批评一些干部“吃祖宗的饭,造子孙的孽”,真的我们这些不肖子孙实在是对不起老祖宗,当然,更对不起的是那些滋养我们的河流。她养育了人类,繁衍了文明,创造了都市,发展了经济,可是,自己却遭到了无情的践踏,成了藏污纳垢的场所,承载脏秽的动脉。人类忘恩负义,甚至恩将仇报,可说是莫此为甚。
当然,这决非个别现象。英国现代派诗人、诺贝尔奖获得者艾略特在上世纪30年代就心情沉重地指出:“由于毫无节制地实行工业化,正在导致人性的扭曲和自然资源的匮乏;而我们大多数的物质进步,则是一种使若干代以后的人将要付出惨重代价的进步。”有资料记载,欧洲莱茵河上游瑞士境内的巴塞尔处,河水中细菌每升只有十五个,到了中游德国境内,每升细菌达两万个,而到达荷兰境内时,莱茵河水中的细菌,每升竟达到二百万个。1969年6月,莱茵河发生过一次公害事件,河中四千万条游鱼全部死亡,四百二十公里长的整个河段里,水生动物全部灭绝。
在儿时的记忆中,水是天下最充盈的东西,可说是江湖满地,苇塘、河汊,满眼都是碧水清波,可是,曾几何时,这一切都已消失净尽。当时享受着清新的环境,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的;而今,才觉得这简直是最美妙而高贵的奢侈,从而大呼大叫它的美丽、它的可贵。然而,一切一切,都为时已晚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眼看着大自然已经被摧毁得体无完肤,很快并且已经就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想到回归大自然,到乡间去,到山上去,到林间去,盖别墅,建山庄,千方百计把碧水清流引进来,把花木栽在花盆里。这在我们的先人那里,统统都是多余的,他们随处择一块地基盖起房子就是“仙居”,他们整天都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201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