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于文明资料第一批庚款留美生序

在于文明资料第一批庚款留美生序

时间:2023-1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辛亥革命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我国建设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今天,《文明梦——记第一批庚款留美生》这本特有价值的著作的出版,其意义就更加深远了。作者王天骏先生是我国第一批庚款留美生之一的王琎先生的长孙。希望他们能为实现文明之梦开拓道路。面临丧地、丧权、辱国乃至亡国之患,令人忧愤交加,痛心疾首。

《文明梦——记第一批庚款留美生》序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学术著作,更不是一本常见的资料汇编;这是一份珍贵资料的展现,是一个文明之梦的追述,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启思,更是一份中华儿女对民族、对祖国无限深情厚谊的凝聚。在辛亥革命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我国建设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今天,《文明梦——记第一批庚款留美生》这本特有价值的著作的出版,其意义就更加深远了。我应该深深感谢本书作者王天骏先生。

作者王天骏先生是我国第一批庚款留美生(共47人)之一的王琎先生的长孙。本书就是作者根据其祖父王琎先生100多本日记记载的有关资料及作者对日记与资料的整理与萃取、对有关人员的接触与交流以及对这一切的分析与研究而写成的。王琎的日记始于1910年,止于1966年,而且从1924年以后,日记几无间断,作者估计约400万字。这日记是写成本书的立足之基。

本书首先是一个文明之梦的追述。正如作者在本书“前言”中写道:“庚款留美是一连串复杂历史事件的产物。它是东西文明两大板块直接碰撞的结果。……它为急需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重量级人物。”这47位留美生1909年(辛亥革命前两年)出国,最早归国的1人(1913年),最迟归国的1人(1920年),47人全部归国。从1909年到1920年间,清皇权垮台,千年帝制告终,军阀混战,北洋政府腐败、丧权、辱国,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横行无忌,社会黑暗,民不聊生,各种思潮涌现,一批“上承中华文明的传统,外袭西方文明的真谛”而生长在民族危亡年代、深怀忧患意识的人,他们挚爱自己的民族,追求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着忘我的“文明之梦”。显然,“五四运动”的先进分子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读一读书中所引的资料,1911年创刊的《留美学生季报》(开始为年刊)的发刊序中写道:“吾留美同人负笈海外,国人之所期望,父老之所训诲,故无日不以祖邦为念。羡彼北美民国,而欲以目所见耳所闻心所得以为是者,语于吾国人之久矣。”这不就是对文明之梦的向往与追求吗?书中谈到当年率领47人赴美的负责人唐国安先生的一个故事,含义隽永。他是30多年前的留美幼童;1911年清华建校后他是第一任校长,并死于任上;他离开芝加哥30年了,30年沧桑,在清朝他是官员,也早留了髭须,而且满颊髭须,当他率领47人团队到达芝加哥时,他突然将髭须剃光,引起学生轰动,有学生戏改贺知章诗《回乡偶书》为:“老大离家少小回,乡音未改嘴毛衰,老妻相见不相识,笑问儿童何处来。”30年,他看到美国欣欣向荣,祖国日濒存亡,怎么不寄希望于这批17岁到25岁的青年一代呢?希望他们能为实现文明之梦开拓道路。王琎于1915年6月毕业于里海大学,获得化工系学士与工程师学位,7月10日离美,8月4日抵上海;返国后与家人团聚1个月,就投入工作。除个别人归国后的历史资料作者未查到外,其他人归国后均投入了工作,深情报国,学以致用,努力去开拓文明之梦之途。

本书还是一份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历史资料的珍贵性就在于资料能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历史面貌。王琎日记跨度达56年,达半个世纪以上,而且这段时间恰就是我国帝制刚终结至“文化大革命”刚开始这段我国社会发生重大转型的年代。以王琎日记作为基础,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梳理、萃取与研究而写出的本书,不仅全面地反映了第一批庚款留美生47人及这个团队的有关情况,并由此反映了当时我国的情况,而且典型地反映了王琎先生的情况,并兼及而详简不同地反映了其他46人的情况。分析本书所汇集的资料与研究作者由此而产生的结论,可以生动而深刻地认识当时我国留学生与我国有关国情。例如,47位留美生中,江苏、上海占了21位,浙江9位,广东6位,共36位,占75%以上;47位中20位来自上海的圣约翰学堂与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这两所学校,占40%以上;这表明地区开放程度与学校所设置课程的情况。47位基本上进入美国的名校,例如,麻省理工学院10人,哥伦比亚大学8人,哈佛大学7人,康奈尔大学5人,仅这4所大学就占60%以上,还有进入耶鲁大学的;47位中学理工科32人,其中工科22人,分别占65%以上与45%以上,显然,他们主要是为学习现代科学技术而去的。他们回国后,绝大多数人都从事科学技术事业,甚至是有关科学技术领域的拓荒者,其中许多人成为当之无愧的奠基人。本书在上篇第三章第二部分“扎根故土枝繁叶茂”及本书下篇中,可说对他们作了尽可能详尽的分析与介绍。

重要的是本书还给予了我们一个耐人寻味的启思,这对于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极为值得思考与咀嚼。我国今天面临的形势与当时面临的形势从根本上大不相同了。我国当时积贫、积弱、积乱、积腐,还在遭受着列强的欺凌与宰割,华人的地位与狗几乎相等,特别是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欲强加于我国的《二十一条》,如同王琎1915年3月9日日记悲愤地写道:“战既不能,守亦不能,而和亦不可”,“神州陆沉,伊谁之责?”面临丧地、丧权、辱国乃至亡国之患,令人忧愤交加,痛心疾首。而今天,我国正以惊人撼世的力度、前无古人的速度,迅速和平崛起,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伟大的复兴,人民生活基本实现了小康,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正是在这迅速崛起中,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大难题,特别是国内外的许多“两难”问题;尤其严峻的是,许多问题处理不当,势必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我一直认为,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如何认真与正确地继承我国的优良传统,如何严肃与有效地弘扬宝贵的民族文化。我赞成作者在“前言”表达的观点:“倘若我们不能继承自己的传统长处又无力判断西方文化的弊病,我们会有‘缴械投降,全盘西化’的危险。面对一个开放的世界,倘若我们冲动多于思考,盲目多于理性,我们也会有故步自封的倾向。”事物是在对比中认识的。

首先,我们来读一读王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欲以武力强加《二十一条》于我国的危急局面,在1915年2月26日与3月19日日记各写的一首七律诗:“漫歌漫哭未消愁,潦倒残生学寒鸥。空有泪倾沧海水,奈无剑砍佞臣头。苍生有恨凭谁吐,大地无光白日收。孤负男儿好身手,不登戎堞但登楼。”“莽莽神州劫未回,奇兵一夜渡江来。金瓯碎后殊难补,大树枯时更被摧。报国尚存头有血,壮心未许志成灰。读书社会虽难益,莫负沙场酒一杯。”又正如作者分析3月13日日记后认为,王琎从报道得知日本已进兵中国,开始与同学讨论向庚款留学负责人申请路费,回国共赴国难,并以我国历史上的英雄烈士,如程婴、南霄云、楚霸王、子路与文天祥的故事,激励自己也应该视死如归。我完全同意作者的看法,庚款第一批留学生学贯中西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传统文化对他们的影响。这批留学生1909年出国时,年龄从17岁到25岁,受到了十分完全的传统教育与民族文化熏陶,有着深厚的民族感情,他们在全面接触西方文化时,时时都会同民族文化与传统进行对比,以决定取舍融合,以求再造中华文明,谋求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其次,1982年,我在美国做高级访问学者时,有几位热爱华夏故土的美籍华人教授对我讲:“大陆教育有缺陷。你看到美国的大陆留学生,abc很好,xyz很好,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甚至连《史记》、《资治通鉴》、《老子》、《论语》等的书名也不知道;将来他们怎么能够为中国、为中华民族服务?”批评得很形象、很深刻。abc好,外语好;xyz好,业务好;懂得美元、英镑,个人经济利益计算得很清楚;不太了解长城、黄河,对祖国地理知之甚少;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对民族历史知之甚少;至于民族文化的经典著作连书名都不知道,对民族文化的精华甚至一点也不了解,这样的人,对中国、对中华民族、对哺育他的故土能有深厚的感情吗?能有深刻的认识吗?就是到了前几年,有所招收二本高考生的省属高校,在一次对它的一个学院的学生进行有关人文文化的测验中,竟然冒出《红楼梦》是鲁迅所著的答案不少这类大笑话。

那么本书给予我们一个什么耐人寻味的启思呢?应该说,这个启思就是一个危警,危警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可能的中断!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因”,没有文化就没有人类社会;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基因”,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个民族就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是种族而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古老民族、古老文明而存在、延续并发展到现在,依靠的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是体现这一文化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丢失自己的中华民族文化,其后果就是作者所忧虑的“缴械投降,全盘西化”,这不仅对于中国、对于中华民族是极大危害,其实,丢失人类社会这一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对全世界的和谐、合作、繁荣与发展也十分不利。这个启思其实还内涵了一个危警,在科学技术(也可以说科学文化)高度发达、高速发展的今天,只顾体现工具理性科学文化的巨大工具功能,轻视乃至无视体现价值理性人文文化的深远价值功能,人类社会将会陷入自我埋葬的陷阱。《科学时报》首席评论员王中宇在该报2010年6月17日A3版发表的《野蛮与文明》一文中所提出的论点很值得一再深省:“今天危及人类持续生存的问题,没有一个是工具理性(科学)不够发达造成的,相反,追根溯源,它们的根源都是价值理性问题。”“而今价值理性的贫乏已经威胁到人类的整体生存。继续回避价值理性问题,指望靠工具理性就能将我们引出困境,其结果必然是‘文明史’将以‘无明’而告终。”“无明”本是佛教用语,意为“愚昧”,在此可引申作为“无文明”;以“无明”而告终,即“文明史”走向反面。其实,在世界上早有类似的看法,例如,1988年1月一批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1970年物理奖得主、瑞典等离子物理学家汉内斯·阿尔文认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一危警对于我国是否能持续发展也是同样适用的,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所在就是高度重视价值理性。

从上面所讲的两点启思,我更深信我一再提出的论点是对的:“在科技高度发达、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而没有民族文化,没有优良传统,就会异化,不打自垮。”我们既要背靠五千多年,又须坚持“三个面向”;不背靠,就会自我埋葬,不坚持,就会被时代淘汰。

因此,可以认为,作者花了大量心血,撰写了本书,正体现了中华儿女对民族、对祖国深情厚谊的凝聚。尽管本书从占有的历史资料出发,但对我国历史与现实情况的了解,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完全一致,从而本书所做的某些分析也不一定同一些读者的看法完全一致。这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对民族的深情,对祖国的热爱,对我国持续发展的挚望,对中华儿女应有的重任,都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

读了本书,我更坚定地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前进的征途上,不管有多大困难与险阻,中国人民一定会继续学习,不断总结,秉承与弘扬先驱者的宏愿,继续长征,在已超越文明之梦的基础上,进一步超越今天,去夺取一个又一个更大的胜利!

感谢作者,谨为之序。

2011年6月22日(王天骏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