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理论依据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解决尽孝与出游这一矛盾的还是儒家“忠孝不能两全”的观念,尽忠是“义举”,也是出远门旅游的正当理由。可见,慎游观是中国传统儒家“孝”文化在旅游中的体现,成为长期以来中国旅游文化的主流思想。
游必有方的慎游观念_中华旅游文化
二、游必有方的慎游观念
旅途诚然可惧,但随着社会发展和交往的需要,古人又不能不面临一些不可避免的出门远游。对这种远游,人们是慎之又慎的。其理论依据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儒家思想在处理家庭人伦关系中的基本原则——以儒家的“孝”为核心。作为人子,只要父母高堂尚在,就尽心尽力赡养,必须要时刻垂侍左右尽孝,而不能随便丢下父母不顾,自己远游他乡。项托也曾向孔子表示这种观点:“吾不游也,吾有严父,当须侍之;吾有慈母,当须养之;吾有长兄,当须顺之;吾有幼弟,当须教之。”(《孔子项托相问书》)但有时为生活计,为前途计,为大义计,人们不能死守在家,必须出去经商、求仕、求学、戍征。在这种两难的矛盾选择中,人们往往权衡利益轻重后,采取“不游”、“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分层次的应对方针。能不游的,最好不出去;必须出去的,如要经商养家糊口的,就尽量在不远的范围内做些小挑小卖的小本生意;而求学求仕之类的出游,虽然路途迢迢,也可以去,因为这是光宗耀祖、利国利家、符合儒家入世哲学精神的,是能得到认可的。解决尽孝与出游这一矛盾的还是儒家“忠孝不能两全”的观念,尽忠是“义举”,也是出远门旅游的正当理由。可见,慎游观是中国传统儒家“孝”文化在旅游中的体现,成为长期以来中国旅游文化的主流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