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打码头”
武汉人有一句方言:“打码头”。外地人对“打码头”大多不懂,而武汉的年轻人也似懂非懂,只有老武汉人才深懂谙熟。“打码头”原意指封建帮派争夺码头的火并争斗,后引申为看不见刀光剑影的商战。汉口码头成了经商擂台。帮派林立,精英云集,龙吟虎啸,风谲云诡,其激烈化残酷性较之码头的火并争斗一点也不逊色,正所谓“武打码头,文打商战”。由此可见,“打码头”原是贬义,后演变成褒义,有“打基业”、“打江山”之意。
武汉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长江汉水堪称“黄金水道”,汉口码头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近代更是堪比上海、天津的商埠口岸。汉口码头最鼎盛时期有各种码头400多个。著名的有八大码头:艾家嘴、关圣祠、五圣庙、老官庙、接驾嘴、大码头、四官殿和花楼。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曾描绘道:“廿里长街八码头,陆多车轿水多舟”,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汉口码头的繁荣发达,宛如汉口版的《清明上河图》。汉口码头的兴衰沉浮,实际上是武汉经济发展和城市巨变的缩影。一幕幕历史长剧悄然上演,一个个人生传奇铿然诞生,武汉的经济格局和城市面貌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行进、更新、裂变。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撰文指出:没有天津的码头文化就没有天津。我们也可以借用这句话:没有汉口的码头文化就没有武汉。汉口码头见证了武汉城市发展的变迁,孕育了码头文化,锻造了武汉城市精神。当然,武汉码头文化还应以开放与创新为主旋律,与时俱进,海纳百川,包容世界,朝“大、活、实、新”的境界奋进:“大”——以大视野、大气度的文化胸襟构建大通关、大协作的发展格局;“活”——以灵动活络的文化心态建立通流无碍的运转机制;“实”——以求真务实的文化精神推进奋发有为的创业实践;“新”——以勇立潮头的文化品格铸就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
在汉口码头上,诞生了一大批靠正义和智慧“打码头”、为武汉发展作出贡献的汉口商人,他们中有的人出身草根,来自乡野,在历史的码头江湖中转折沉浮。与晋商、徽商、浙商等相比,他们更具有开放、包容、侠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堪称“侠商”。
由董宏猷编剧、钱五一执导的电视连续剧《汉口码头》以及两人联袂创作的同名电视小说,全力打造了一个有情有义、有胆有识的侠商形象。晚清民初之时,湖北茶乡少年黄天虎,不幸流落到汉口码头当扁担,又当过货栈学徒、洋行学徒,在乡情、友情、爱情的纠缠碰撞中,在码头上各派力量对利益的追逐较量中,坚韧顽强,历经磨难,勇闯茶叶商贸发展之路,体现出诚信、侠义、善良的品格。在辛亥革命、北伐、八七会议、抗战期间,都展示了黄天虎在历史的风口浪尖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的精神,最终成长为具有民族气节的一代巨商富贾。同时通过汉正街和汉口租界上的几个家族的恩怨情仇,围绕着乡码头、汉码头、洋码头展开的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利益纷争,背衬着20世纪初两湖地区风起云涌的革命风潮和民族工商业崛起的步伐,史诗般再现“东方芝加哥”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与辉煌。
无疑,黄天虎是褒义上“打码头”的成功侠商和城市英雄,精神可歌可泣,形象可敬可赞。为武汉侠商和城市英雄树碑立传歌功颂德,为码头文化和武汉精神正本清源扬名讴歌,这是一种有勇气有意义的尝试!我祝愿电视剧与电视小说能成功热播畅销。
在新世纪里,武汉逐步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迈进,创造了更加宽松的环境,制定了更加优惠的政策,使武汉成为优秀文化的聚集地,成为全国优秀人才创新、创优的“码头”。我们热情欢迎全国艺术家和文学家来武汉“打码头”,打出自己的精彩与豪迈,也打出武汉的美丽与辉煌……
中共武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2011年10月17日于汉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