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景观与文化旅游发展

文化景观与文化旅游发展

时间:2023-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文化景观的概念美国地理学家卡尔·索尔在1925年发表《景观的形态》一文中,把文化景观定义为人类活动添加在自然景观形态上的形态,认为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是解释文化景观。李旭旦教授则将其定义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上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从以上对文化景观定义可以看出,文化景观是人类作用于环境所产生的、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人类可以感知的独特景象。因此,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具有显著的复杂性。
文化景观与文化旅游发展_旅游地理学

第三节 文化景观与文化旅游发展

一、文化景观

英国的迈克·克朗认为,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而这种模型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着人类的成就,这一符号就是景观。

景观一词原义即风景,1906年德国的施吕特尔把景观学作为一个地理学概念,赋予它一种学术含义,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景观整体。他还区别出原始景观和文化景观,认为,原始景观即自然景观,是在经过人类活动重大改变以前存在的景观;文化景观是人类所创造的景观。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认为景观“为一种被展示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景象,也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作秀”,把景观区分为客观的和主观的两类。弗尔茨和贝斯特两人在谈到景观时,着眼于人类的社会行为。他们认为景观并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手段,它既不是暴力性的政治意识形态,也不是商业过程中看得见的强买强卖,而是“在直接的暴力之外将潜在的、具有政治的、批判的和创造性能力的人类归属于思想和行动边缘的所有方法和手段。”而景观的最重要的原则是不干预主义。在这里,这两人着重从景观对于人的作用出发,指出了景观的非暴力性和非直接功利性,并把景观归结于对人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的“方法和手段”。同时还对人与景观的关系作了一定的规定和说明,即人对景观的不干预性。这对我们深刻地认识和分析在旅游活动中文化景观所处的位置及对游客的作用,有着极大的启示。

(一)文化景观的概念

美国地理学家卡尔·索尔在1925年发表《景观的形态》一文中,把文化景观定义为人类活动添加在自然景观形态上的形态,认为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是解释文化景观。1927年他在《文化地理新近发展》一文中提出文化景观的经典定义: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的形态。1986年,H.J.德伯里在《人文地理学:文化、社会和空间》里说:“文化景观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所有可辨认出的改变,包括对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种种改变。”中国学者赵世瑜认为:“文化景观是完全不脱离地表的、由自然界提供材料塑造的物质文化复合体,是人类文化在自然界的投射”(1991年)。李旭旦教授则将其定义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上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一般认为文化景观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人的集团,为了满足某种实际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上叠加了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景观。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景观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不同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创造的文化景观也有各自明显的特征。

从以上对文化景观定义可以看出,文化景观是人类作用于环境所产生的、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人类可以感知的独特景象。它包括这样几层意思。

(1)文化景观是一地区文化的凝聚,它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是文化长期变迁的结果。如长城就是历史上诸多王朝历经沧桑而沉积下来的文化景观。

(2)文化景观是“特定空间”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指明了在一地区域内文化的同一性,以及与其他区域文化的差异性。例如,一个美国城市和一个日本城市的景观显然不同,前者总有一个长方形的广场,而后者则结构密集,占地较小。又如我国的新疆,天山以北是游牧文化的景观,而以南则是绿洲农耕文化的景观。

(3)文化景观是人类作用于环境并且对其“可以感知”的文化景象,不仅包括可以看得见的物质文化景观,还包括非物质的人类可以意会和理解的文化景观。

总之,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的成果,是人与自然长时间相互作用的地表痕迹,是文化赋予一个地区的特性,它能直观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

(二)文化景观的分类与判识

流行的文化景观分类方法是将文化景观分为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两类。

物质文化景观是指具有物质形态的人类创造物,如建筑形式、农田形式、聚落形式等;非物质文化景观指不一定具有物质文化形态的人类创造物,如音乐、戏剧、法律制度等。区分二者关键在于是否可视,通过感官感知,当然也不是绝对的。有学者将文化分为五类:认知类文化景观,如语言、哲学、科学思想、教育等;规范类文化景观,如道德、信仰、法律等;艺术类文化景观,如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器用类文化景观,如生产工具、衣食住行的器具,以及制造这些工具和器具的技术等;社会文化景观,如制度、机构、风俗习惯等。

关于文化景观的判识,我们应首先细化落实文化景观要素。文化景观要素,《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指出,它是“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涉及的具体类别有种族和人口景观、聚落景观、工农业景观、语言景观、宗教景观、民间和流行文化景观、自然景观等,每个要素都有具体的判识内容(因子),这就需要我们依据现实存在的区域文化细节来综合分析和辨别。关于这一点将会在旅游文化景观中进一步叙述。

(三)文化景观的特点

一个地区的文化表明该地区的景观是所有随时间消逝增长、变异及重复的文化的总和或集中体现。索尔说:“如果不从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来考虑,我们就无法形成地理景观的概念。它处于不断发展或消亡、替换的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把握文化景观的特征需从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考虑。文化景观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地域性

主要表现在自然地理因素制约下的全球文化景观的地带性特征,尤其在以地带性明显的自然因素参与构成的文化景观中,其外貌特征表现出相应的地带性特征。如江南水乡文化景观和西北大漠风光就有着极大的地域性差别。

2.整体性

由于文化本身的内涵十分丰富,所以在分析一个地区的文化特性时,我们不能只分析一种或一类文化景观,而需要把诸多种类的文化景观全部综合考虑进来。因为即便某个单一文化景观可以反映多种文化意义,但它依然不能将其他类型文化景观的意义全部覆盖。文化景观的这一特性提醒我们不能贸然地以一种文化景观说明某个文化体的整体特性。

3.复杂多样性

文化景观不仅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也包含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并给人类文化带来了重要影响的自然要素。因此,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具有显著的复杂性。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人口、语言、民族、风情,到技术、产业、政治体制等存在着千差万别,也必然使文化景观类型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4.功用性

一定时代的文化景观被创造出来总是要表现出对当时人类社会的一定的功用性,这种功用性或表现在对生产生活的促进和改善,如都江堰水利工程、新疆的坎儿井;或表现在精神生活方面的功效,包括道德上的教化、宗教信仰上的促进、审美上的愉情悦目等,如山东曲阜的孔林孔庙、甘肃敦煌石窟等。

5.时代性

文化景观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被人类创造之初就有着其一定的功用性。但在其初始功用性消失以后,文化景观便成为呈现在后人面前的那个时代的文化景观了,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某些特征。文化景观的时代性,还表现在它本身有着其自身存在的规律,会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被人类所改变。

6.生态性

在中国历史中,由于天人合一的观念深入文化思想的精髓,故一般而言,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比较注重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问题,因而都具备朴素的生态意识,所以先人遗留下来的旅游文化景观基本上都是和周围的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特别是在建筑方面,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先人建设住房或进行城市和乡镇的规划时都注重风水问题,而风水之说虽然有迷信之嫌,但却暗含着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旅游文化景观与文化旅游

文化景观经旅游发展的诠释就是旅游文化景观。旅游文化景观是人们从旅游角度对一定区域的文化景观加以集中开发和利用而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景观针对人类目的性的进一步发展。它同样也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部分。如建筑的样式、地块的形状、缤纷的色彩、手工艺品的制作、食物的风味与制作方法等,经过旅游业的开发利用后,都可以说是旅游文化景观的内容。通俗地说,旅游文化景观就是在旅游业中被开发利用了的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中的一种类型。

(一)旅游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与分类

具体而言,旅游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通常被视为与旅游文化景观对立的景观类型。但是由于旅游文化景观是指叠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而且当今旅游业普遍被赋予生态意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要求逐步提高,所以,自然景观与旅游文化景观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是旅游文化景观的依托与载体。以自然风景为特色的旅游文化区更是如此。

2.聚落景观

由于人口聚居而形成的聚落有城市和乡村的差别,它们的出现、发展和差异,是人类空间、建筑、技术等诸多文化差异的集中体现,也往往是区域旅游文化景观的主要标志之一。特别是在我国,以乡村旅游为主的景区往往把聚落景观作为其旅游资源主打特色。

3.宗教景观

宗教是人类精神与信仰的家园,也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体现。宗教景观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我国广为分布。不仅典型体现在西藏、新疆等地,更在我国众多的名山、名洞等处广为分布,如江西三清山为道教名山,河南嵩山则因少林寺的存在成为佛教与中国武术的结合地,山东泰山则因中国历代王朝的封禅及与其他宗教的结合而名扬天下,等等。各种宗教如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在典型建筑、教民聚落结构、地名特征等都各具特色。

4.种族与人口

人类作为旅游文化景观的创造者,很显然其本身便难以独立于旅游文化景观之外,有时更作为旅游文化景观的一个要素而存在。此时,一个地区的种族与人口便作为与其他地区的差异而引起旅游者的广泛关注,成为各种旅游文化景观的典型标志之一。如以民俗风情为主的旅游模式便是如此,它们往往比其他类旅游模式更加注重开发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习惯,把当地的风俗习惯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物。

5.农业与工业景观

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一个地区的人群所采取的农业和工业的生产方式便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有时便以其独特的景观形式展现着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就,如我国南方的水田耕作和北方的旱地耕作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样,农业与工业生产便因其差异性产生了旅游文化景观价值。

6.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景观

主要指存在于各地的民间戏剧、娱乐、服饰、节庆,以及外来文化的流传。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江西西部的傩舞、陕西安塞的腰鼓、安徽的黄梅戏,等等。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以上所列举的旅游文化景观六大要素并不是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都具备的。有些地方以自然景观为主,文化景观为辅,即使同为以旅游文化景观为主的地方也不见得都具备这六个要素。我们只能依据现实中所存在的旅游文化景观进行具体而综合的分析,才不至于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旅游文化景观的划分标准不同,所用的划分法也不同。由上面的旅游文化景观要素出发并兼顾旅游者对文化的观照,可以把旅游文化景观分为城市文化景观、民俗文化景观、宗教文化景观、艺术文化景观、山水民居文化景观、历史文化景观、民族文化景观等。这种划分方法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对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二)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景观的关系

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开展,人们的出游不再仅仅满足于身心的放松、感官的体验和观赏,更想通过旅游提高自己的品位,充实自己某方面的知识。而文化的高品位为旅游者广博见闻、自身“充电”提供了契机。因此,作为时下流行的文化旅游便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目前较为流行的文化旅游的定义是“那些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还有说法认为文化旅游属于专项旅游的一种,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文化旅游既不是一种产品,又与旅游文化大不相同。所谓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文化旅游之“文化”应解释为对旅游之效用及旅游之目的所作的定性,同时也可以解释为旅游开发的一种手段和其开发时的立足点。故文化旅游可定义为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

文化旅游开发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与以旅游文化景观为依托,充分考虑旅游文化景观的特殊性和可行性,做到以自然为根,以特色为魂,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围绕一地区的文化景观的亮点来做大做强做足文化产业这一块“蛋糕”。

综上所述,文化旅游就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文化旅游的发展要借助于旅游文化景观为基础,核心是创意,方向是文化旅游产业。

三、文化旅游的开发思路

文化和旅游是密不可分的,旅游是文化的最好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景区的生命力是不可能长久的。一个地区的旅游开发和运行只有立足于该区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充分重视和挖掘其特有的文化资源,努力打造自我的特色品牌,才能在旅游市场中具备竞争优势,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在中国,文化旅游已经与各类旅游紧密结合,成为旅游中的重头戏和必备品。比如近年来,江西省通过红歌会、红色旅游文化节、红色旅游博览会等文化艺术形式,尽展江西红色旅游的魅力,推销江西的旅游市场;安徽黄山将文化旅游与黄山风景名胜旅游结合在一起,举办各种文化节,挖掘、整理一批徽州民间文艺节目、民俗表演,徽墨、徽剧等都被成功地申报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北辰依托农民画和泥塑等民间艺术,搞活天津近郊短途农家乐旅游;云南丽江将文化旅游与自然生态游、休闲度假游结合在一起,纳西古乐等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早已闻名遐迩;甘肃平凉则加大对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力度,对崆峒文化、成纪文化、商周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文化等历史文化、历史资料进行深度创作和艺术加工,采取多种艺术形式,对“黄帝问道”、“王母夜宴”、“灵台祭天”、“伏羲画卦”等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传说和历史事件进行艺术表现,加快开发,形成文化旅游产品。

从以上这些地方的文化旅游发展情形,可总结出文化旅游的几点开发思路。

1.文化理念定位要准,要有特色

目前,旅游业的竞争已经由过去的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转移到文化竞争。有旅游资源,不一定有旅游产品,这需要开发;有旅游产品,没有特色,照样没有竞争力。只有把对旅游景区的开发提升到文化的高度,才能真正找准自己的目标点,实现旅游发展的长远目标。所以,各地的旅游开发应该给自己多把把脉,因地制宜,挖掘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准确定位自己旅游产业的文化理念。如,陕西的文化旅游产业以秦、汉、唐历代的文化积淀为开发主线,河南以洛阳、开封、安阳等古都文化为主,山西以明清晋商文化为品牌大做旅游产业文章,湖北则以荆楚文化为中心打造自己的品牌,江西以宋代旅游文学和目前的山清水秀的自然资源有机结合,全方位着眼,打造自己的产业品牌。

2.用文化思维来策划旅游

思路决定出路,策划决定思路,而策划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策划是创意经济。在文化旅游的开发中,一个良好的策划可以赋予旅游文化产业新的生命力,从而获得市场竞争力,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要有良好的文化策划,关键是要在全面评估旅游市场的情况下,针对旅游者的需求对自身的文化旅游开发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这就是在现今旅游者的需求转向对文化的高品位需求情形下,旅游策划者围绕文化旅游所面临的出路和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文化策划上产生创意。特别是面对区域的旅游文化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若充分地赋予产品以创意,就可以像万花筒一样让文化旅游活力无限。如在江苏,连云港借助《西游记》故事,大做花果山文章;李白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人创办了“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借“八月桂花香”,南京举办了“八月桂花节”等。这些活动都吸引了大量游客,不仅增加了旅游收入,还大大提升了人气,搭建了良好的开放的投资平台。而近年来,江西利用红色资源策划了轰动全国的红歌会,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红歌热浪,从而也唱响了江西的红色旅游。

3.借文化方法来开发旅游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更好地体现文化品位,就要体现其艺术性、民族性、神秘性、特殊性和传统性。艺术的生命力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不仅古老的艺术流行于世人之间,现代艺术之作也将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文化的发展是要有国际视野,但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古代神话、民间传说和图腾崇拜,在今天看来是迷信的,但将其渗透到旅游中,并不觉得有欠妥之处。如江西万载县就凭借其独特的民间用以迎神以驱逐疫鬼的傩舞文化来推动其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发展。其实,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有其特色,品味异地不同的文化习俗这也正是旅游者出游的动因之一。旅游的目的之一就是求新求异,但也不能走极端,保持传统,才能不失本色。

同时,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还可以专门建设文化景区,打造文化产业,以文化作为旅游的主打产品来吸引客源。山西先后推出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及2009年中央电视台的开年大戏《走西口》,通过建设文化景区,发展文化产业来提升经济发展速度。用文化促进旅游的发展,用旅游收入推动文化发展,将旅游和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如,陕西西安则主要通过推出自己独一无二的旅游文化产品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大雁塔、法门寺等来促进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4.用文化手段提升旅游形象

用文化的手段来提升各旅游地的形象,是一种常用手法。印象刘三姐和印象海南岛的成功演出,使广西和海南的旅游声名鹊起,带来了两者在旅游上难得的旺季。2008年广东举行国际文化旅游节,使得广东的旅游亮点遍地开花,名气凸显,必将带来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同期江西婺源举办了全国县域旅游发展论坛,其收效也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举办产业大会也是旅游文化开发的方法之一,对内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增强自信,对外则是宣传、展示自我树立形象的有效手段。

5.以文化因子促进旅游持续发展

一个地区旅游开发的短期效应看其品牌的响亮与否,而若要让其旅游长久持续地发展下去,则要努力深挖文化的内涵,把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充分体现出来,从而真正展现文化的魅力。旅游开发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对地方文化进行梯度开发。如江西井冈山的红色旅游,以前则主要以其红色的实物景观如各种革命遗物、遗迹、遗址,与井冈山优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政治教育色彩和革命的情感。而近两年红歌唱响以后,则不仅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更是让人们亲临其境,展现自身的艺术天赋,对过去的革命往事带有浓浓的怀旧情绪。

6.以文化带动旅游

随着现代旅游的勃兴,人们在强化旅游功能配套的同时,努力加快现代时尚文化的发展,合理开发娱乐休闲项目。与此同时,如能将凝重的历史与现代时尚和生活结合起来,则可营造一方让游客流连忘返的乐土。在现在的大都市旅游开发中,其实都可以尝试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完美结合。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作为现代大都市的深圳,其自身本来没有什么旅游优势,但通过其现代化手段打造出了锦绣中华与世界之窗等旅游景点,浓缩了世界和中国的著名景点,做到了对传统文化的“借用”,同时,又因其有着优美清洁的城市环境,从而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总之,文化旅游的重点在文化,区域的文化景观往往是载体,而这一载体是否能利用得当则直接关系着文化旅游的兴衰成败。这就需要开发者以创新的思维、采取恰当的形式进行文化旅游的开发。

【案例】

图们全力打造重要旅游节点城市

今年是图们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年”。为活跃县域经济,推动旅游新业态发展,图们市按照“一个龙头、两大精品、三大支柱、四大体系”的战略构架,通过实施大项目、铸就大品牌、推动大发展,全力打造图们江区域文化交流中心和重要的旅游节点城市。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因而被世界誉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为深入挖掘图们江文化,提升旅游业文化含量,图们市紧紧抓住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延龙图一体化等战略机遇,按照图们市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的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加速发展的要求,将2010年确定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年”。

为在全市上下形成“抓大旅游”的强势,激发“大抓旅游”的态势,图们市成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年领导小组,对全市旅游项目落实情况进行综合协调和跟踪督查。为培育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旅游人才队伍,他们在编制旅游人才培训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和旅游产业发展实际,定期举行旅游从业人员业务培训,联合开展导游和讲解员培训,并通过建立产业发展激励机制,激励旅游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按照“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9 000万元,年均增长20%,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力争达到2亿元;2010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80万人次,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120万人次,力争到‘十二五’末期实现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的既定目标。图们市坚持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筹、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协调原则,按照“以跨国旅游为龙头,积极开发边境游、民俗游两大精品,培育景区景点、文艺演出、节庆活动三大文化旅游产业支柱,建立和完善旅游营销体系、旅游服务体系、旅游产业管理体系、旅游产业政策法规体系”等为内容的“一个龙头、两大精品、三大支柱、四大体系”的战略构架,全力建设文化旅游产业体系。

在构建以图们江公园为主体,口岸及日光山为两翼,月晴朝鲜族农家乐、延边龙家美苑、凉水有机农业为亮点的“一体两翼三亮点”景区景点新格局的同时,图们市将通过整合旅游资源,不断完善图们江公园景区功能,使其充分发挥景区主体作用;加快口岸改造及城区亮化进程,进一步挖掘口岸历史文化;加快日光山森林公园统筹开发,挖掘华严寺佛教文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民俗旅游纳入全市旅游规划范围,建设游客中心、旅游厕所等公益性设施,进而打造以生态、民俗、体验、休闲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与此同时,图们市还将通过举办图们江文化交流研讨会、图们江国际斗牛节、图们江国际漂流节等系列节庆活动,大力开发市内半日、一日旅游线路,“延吉—图们—珲春”线路,“延吉—龙井—图们”线路及自驾游线路,推进赴朝鲜的南阳步行游、七宝山铁路游及赴俄罗斯的边境游,谋划“中国图们—朝鲜清津,罗津—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跨三国游等国内外旅游线路,全面推动图们市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图们市正以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为契机,以文化与旅游持续发展为导向,以落实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及旅游线路开发为抓手,全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去年共接待游客43万人,实现旅游收入7 025万元;编制完成了日光山森林公园项目总体规划和详细发展规划,图们口岸旅游景区项目二期扩建工程正在加速推进,目前已投入4 000多万元;完成图们市数字展示馆、联检楼观望台、图们江公园广场、中国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青少年宫、大型图们江露天舞台、导游服务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编制了《图们江凉水有机农业观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进行《图们江中国朝鲜族农耕第一院发展规划》的编制。一个全新的旅游发展格局正在图们形成。

(资料来源:延边信息港新闻时政http://www.yb983.com/ec/news/syzw/20100309/126809000952922.html)

【案例讨论】

1.图们市在打造“旅游节点城市”时,是如何做到旅游与文化结合的?

2.图们市在旅游开发中挖掘出了哪些地方文化亮点?

3.旅游开发中抓住了哪些国际国内的旅游契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