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旅游景观安全格局
一、旅游景观安全格局
(一)景观安全的概念
不论景观是均相的还是异相的,景观中的各点对某种生态过程的重要性都不是一样的。其中有一些局部、点和空间关系对控制景观水平生态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这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所构成的空间格局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这种格局被称为安全格局,它是现有的或是潜在景观的生态基础设施。景观安全格局侧重于景观结构与功能关系的机制研究,通过确定自然生态过程的一系列阈限和安全层次,可获得维护与控制生态过程的关键性的时空量序格局。其特点在于规划设计一些关键性的点、线、局部(面)或其他空间组合,恢复景观中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
(二)景观安全格局组分的功能
在一个明显的异质性景观中,安全格局组分是可以凭经验判别到的,如一个盆地的水口,廊道的断裂处或瓶颈,河流交汇处的分水岭。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安全格局组分并不能直接凭经验识别。在这种情况下,对景观战略性组分的识别必须通过对生态过程动态和趋势的模拟来实现。安全格局组分对控制生态过程的战略意义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主动优势
安全格局组分一旦被某种生态过程占领后就有先入为主的优势,有利于通过该生态过程对全局或局部的景观进行控制。
2.空间联系优势
安全格局组分一旦被某种生态过程占领后有利于在孤立的景观元素之间建立空间联系。
3.高效优势
某安全格局组分一旦被某生态过程占领后,生态过程就控制了全局或局部景观,这时格局中的物质、能量达到高效和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效优势是安全格局的总体特征,它也包含在主动优势和空间联系优势之中。
(三)旅游景观安全格局的提出
旅游景观安全格局的提出借鉴了景观生态学中安全格局的概念和思想。旅游景观的类型多样,既包括一些原生态的自然旅游景观,也包含一些富含历史、文化性的人文景观,而旅游景观的开发建设,如景区内大量现代建筑景观的建造,会在客观上对旅游景观格局的完整性、原真性、古老性等构成巨大的威胁,因此旅游景观安全格局的构建十分重要。
目前,不少学者已经开始关注旅游景观安全格局的研究。如俞孔坚等以北京香山滑雪场为例,探讨了敏感地段的旅游景观安全格局设计,还进一步细分了旅游景观安全格局,包括生态安全格局——维护生态过程所需的战略性景观格局;视觉安全格局——维护使用者或游客的视知觉过程所需的战略性景观格局;文化安全格局——维护场地及周围文化过程所需的战略性景观格局;冯淑华等探讨了古村落景观安全格局的构建;俞孔坚运用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相关理论,制订了广东丹霞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生物保护规划。
二、旅游景观安全格局的意义
安全格局的功能组分基本上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分析模型相对应,如斑块、廊道和基质模型。一个安全格局意味着如何选择、维护和在某些潜在的战略部位引入斑块,使它们成为“跳板”,并如何来构筑源间连接廊道和辐射道。导致生态安全格局部分或全部破坏的景观改变,对于某种生物保护安全水平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它将导致生态过程的急剧恶化。一个可接受的景观改变就意味着维护和强化生态安全格局。
多层次的旅游景观安全格局,有助于更有效地协调不同性质的土地之间的利用关系,并为景区开发利用的空间格局的确定提供依据。旅游景观安全格局理论与方法为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以经济和高效的景观格局,维护旅游景区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控制灾害性过程,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等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对在土地有限的条件下实现良好的土地利用格局,安全和健康的人居环境,恢复和重建旅游区景观生态系统,有效地阻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具有现实意义。
三、旅游景观安全格局
任何一处风景名胜区,都不可能做到对资源的绝对保护。如果为了防止资源因为开发而遭破坏,将资源封闭,杜绝人类活动,一切听其自然,这未免有些消极,而且在当今社会也不切合实际。一旦发展了旅游业,其景观格局必然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景观格局的变化又必定会对原有生物的生存产生影响。这就迫切需要人们对旅游区的景观安全格局进行探索,找到能够有效维护风景旅游区生态过程安全的最佳的景观战略格局。
一个典型的旅游景观安全格局由源、缓冲区、源间连接、辐射道和战略点所组成,它的实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源的确定
源是指现存的乡土物种栖息地,它们是物种扩散和维持的原点。在风景旅游区生物保护规划中,首先选择那些具有广泛代表性,能充分反映保护地的多种生物特点的多个物种和群体,包括动物和植物,在区系成分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物种和相应的栖息地,即源的确定。由于源是风景旅游区生物保护的核心区,作为风景旅游区中的残遗斑块或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应尽量完整地保护起来,并杜绝人类活动干扰。因此,风景旅游区规划景点布置时必须保留纯自然的区域,并将这个纯自然区域作为源点。
2.建立阻力面
阻力面反映了物种空间运动的趋势,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简称MCR)来建立阻力面。该模型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即源、距离和景观基面特征。基本公式如下:
式中:f是一个未知的正函数,反映空间中任一点的最小阻力与其到所有源的距离和景观基面特征的相关关系;Dij是物种从源j到空间某一点所穿越的某景观的基面i的空间距离;Ri是景观i对某物种运动的阻力。尽管函数f通常是未知的,但(Dij×Ri)之积累值可以被认为是物种从源到空间某一点的某一路径的相对易达性衡量指标。其中从所有源到该点阻力的最大值被用来衡量该点的易达性。因此,阻力面反映了物种运动的潜在可能性及趋势。
3.根据阻力面来判别安全格局
根据阻力面进行空间分析,可以判别缓冲区、源间连接、辐射道和战略点。
(1)建立缓冲区 缓冲区是指环绕源的周边地区,是物种扩散的低阻力区,也可以称为过渡带。由于风景旅游区的人为干扰大,只有将人类活动排斥到缓冲区以外,才能保证源的稳定性。因此,必须在源周围划一辅助性的保护和管理范围,以保护源地的各种生态过程,减少外界景观人为干扰带来的冲击。随着缓冲区边界向外围扩展,景观对物种的阻力随之增加,因此又要控制缓冲区的面积大小,如果缓冲区的范围扩展到一定边界之后,所增加的面积的可利用性及其保护意义会急剧下降。
目前,国外专家已经提出划分缓冲区的途径是利用阻力面的等阻力线来确定其边界和形状。具体方法就是在MCR阻力面基础上作两种曲线:一种曲线是从某一源到最远离源的某一点作一条垂直于等阻力线的剖面曲线,得到的是最小累积阻力(MCR)与离源距离的关系曲线,在局部地方最小累积阻力增长很快,在这些地方事件或事物为了向外扩散,将要付出额外更多的代价,这就可以视作某一等级的发展阈值,这样一系列发展阈值的存在,构成了不同等级的安全格局;另一条曲线是最小累积阻力值与面积的关系曲线,在某些点随着最小累积阻力等值增加,所增加的面积相对减少,所以当越过某一等级的发展阈值时,所增加面积的可用性和其保护意义呈下降趋势,因此这些阈值也同样可以作为安全格局等级划分的依据。对应于空间格局,缓冲区的有效边界就可以根据这些发展阈值来确定,这可以实现缓冲区划分的高效性。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而且可以判别缓冲区合理的形状和格局,减少缓冲区划分的盲目性。
(2)增加源间连接 源间连接是相邻两源之间最易联系的低阻力通道,是生态流之间的高效通道和联系途径,是阻力面上相邻两源之间的阻力低谷,也可以看做是一条生物专用廊道。在相对孤立的栖息地斑块间建立连接是对付景观破碎化的一个重要空间战略。在风景旅游区,根据安全层次的不同,需要建立一条或多条源间连接,多一条连接就可以为某一源的保护多一份保险,安全层次就可提高。如果使每一源与其任何相邻的源都有一些连接通道,则可得到高度安全的源间连接,这有利于物种的持续发展和增加生物多样性。风景旅游区在规划时应在隐蔽地段尽量地增加源间连接,尽量避开游人等的干扰,为生物提供其专用的生存通道。
(3)建立辐射道 辐射道是由源向外围景观辐射的低阻力通道。这是生物以原有栖息地为基地,向外围景观扩散的有效途径。风景旅游区规划中应认识到物种是能动的、并对景观的控制过程起作用的,而不是视作被动的保护对象,要为物种自身的传播和扩散繁殖提供便利,这对于保护对象的未来发展和进化是必要的,而保护生物的进化过程在生物保护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风景旅游区中,辐射道的建立可以在源与旅游区之间形成关联,避免将旅游区完全隔离开来,形成两种完全不同的景观。
(4)布置战略点 战略点是对沟通相邻源之间联系有关键意义的“跳板”。由于其对生态流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战略点的选择必须经过仔细地研究和考查,找出生物生活利用最多的驿站,然后在规划时,对这一特殊区进行保护,避免人为干扰等对其景观的改变。
将上述各种存在的和潜在的景观结构组分叠加组合,就形成某一安全水平上的生态保护安全格局,不同的安全水平要求有各自相应的安全格局。但每一层次的安全格局都是根据生态过程的动态和趋势的某些阈值来确定的,而这些阈值可以通过分析阻力面的空间特性来求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