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环境容量与测算

旅游环境容量与测算

时间:2023-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附录A中还列出了日空间容量与日设施容量的量测公式,这也是传统使用的旅游环境容量量测公式。在我国的旅游规划和管理实践中,传统的旅游环境容量量测公式在旅游区的环境容量估算和景区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上述大型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基本上都是按照传统量测公式的原理进行了定量测算。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此种传统的旅游环境容量量测增进了旅游环境容量研究和景区容量控制的可操作性。
旅游环境容量与测算_旅游地理学

第二节 旅游环境容量与测算

一、国内外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一)国外旅游环境容量的相关研究

环境容量的概念最早由比利时数学生物学家福雷斯特于1838年提出,随后被应用于人口研究、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移民等领域。1936年,出现游憩环境容量一词,但未做深入研究。1964年,韦格提出游憩环境容量是指一个游憩地区能够长期维持旅游品质的游憩使用量,从此以后,开始了游憩环境容量的系统研究。1971年,里蒙和史迪科指出游憩容量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一定水准给游憩者使用,而不会破坏环境或影响游客体验的开发强度。杰弗里·沃尔和辛西姬·赖特(1977年)认为,旅游容量就是指一个地区在资源没有受到不可接受的破坏时所能维持的旅游水平。随后博德-波维于1982年从环境及游客体验角度提出旅游容量的概念。1986年,赖利对旅游容量的理解则更为深刻,他认为旅游容量不能单单理解为旅游目的地能容纳的最大游客量,而应从两方面理解:①旅游容量是目的地的居民在没有感到旅游的不良影响以前的容量;②旅游容量是导致旅游流衰退之前的旅游水平。爱德华·英斯基普(1989年)提出旅游区容量的两层含义:一种是指旅游业的接待能力;另一种则是指环境的承受能力。1991年,卡内斯特雷利和科斯塔分别从生态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提出旅游环境容量的定义。1992年,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某一地区的接待水平应能够与游客较高水平的满意度及对资源的影响相适应。Mieczkowski则在1995年提出旅游环境容量的第一部分是自然容量,包括物质的和生态的两个要素,第二部分是社会容量,可用社会容量、心理容量、感知容量及社会-心理容量等来表达。

20世纪60年代至今,经过众多研究者的不断探索,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不断发展和完善,从只注重游客体验发展成将游客、目的地居民同等对待,开发和保护并重,从单一的旅游物质容量发展到对旅游、经济、心理、环境、社会等多层面的研究。但是旅游环境容量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对实际应用难以提供指导性意见。看上去是科学的、客观的,实际上是动态的和流动的概念,是非数量化的,它的量测很困难,在实践应用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出现了一些规划和管理框架来代替传统的旅游环境容量的概念。

综观国外对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总的特点是没有将着眼点放在“量”的概念上,而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在“什么样的环境改变是可接受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史迪科1980年提出的解决环境容量问题“首要关注点是放在控制环境影响方面,而不是控制游客人数方面”,并据此提出了解决旅游环境容量的新思路——LAC(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理论的基本框架,“可接受的改变极限”理论(简称LAC理论)是美国国家林业局的科学家们于20世纪80年代在游憩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突破了环境容量概念的各种局限。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根据LAC理论的基本框架,制定了“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技术方法(VERP,Visitor Experience and Resource Protection),美国林务局制定了“游憩机会序列”方法(ROS,Recreation Opportunity Sequence),加拿大国家公园局制定了“游客活动管理规划”方法(VAMP,Visitor Activity Management Plan),美国国家公园保护协会制定了“游客影响管理”的方法,澳大利亚制定了“旅游管理最佳模型”。普拉托利用“适应性生态系统管理”技术和“容量的多特征打分测试”技术,建立了一种新的国家公园环境容量计算模型系统,以更好地实现国家公园的管理和规划。这些技术方法和模型在上述国家的规划和管理实践中,尤其是在解决资源保护和旅游利用之间的矛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国内旅游环境容量的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相对滞后。1983年,赵红红首次提出了旅游容量问题,认为旅游环境容量主要研究在风景点和风景区,乃至风景城市这样的特定环境中,一定时间内所能容纳的游人密度上限。刘振礼、金健对旅游容量从概念体系和计算方法上进行了最初的尝试。保继刚把旅游环境容量定义为在满足游人的最低游览要求(心理感应气氛)和达到保护风景区的环境质量要求时,风景区所能容纳的游客量。周公宁论述了风景区环境容量的五种估算方式。楚义芳做了细致深入的理论探讨,指出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概念体系,基本容量包括旅游心理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和旅游地域社会容量。崔凤军提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认为在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游客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总的来说,我国学者对于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批很有价值的成果,并且在旅游规划和管理的具体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家旅游局2003年制订的《旅游规划通则》的附录A中,就是依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将旅游容量分为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生态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四类,并提出对一个旅游区来说,日空间容量与日设施容量的测算是最基本的要求。附录A中还列出了日空间容量与日设施容量的量测公式,这也是传统使用的旅游环境容量量测公式。在我国的旅游规划和管理实践中,传统的旅游环境容量量测公式在旅游区的环境容量估算和景区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骆培聪于1997年对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做了定量分析,解庆林等于2000年对桂林七星公园的旅游环境容量做了初步研究,刘庆友等于2003年对庐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估算,郭静等于2003年对南京东郊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做了定量研究。上述大型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基本上都是按照传统量测公式的原理进行了定量测算。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此种传统的旅游环境容量量测增进了旅游环境容量研究和景区容量控制的可操作性。但在旅游规划实践中,这一传统量测公式还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并在国内大量的旅游规划研究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甚至可能对景区管理产生误导作用,影响到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它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未能反映不同类型游客的旅游需求,具体表现在没有体现出不同性质旅游区在环境容量限制性因素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二是传统量测公式结构存在较大缺陷,在旅游规划和管理实践当中的应用范围较窄。

(三)国内外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差别

对比国内外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外与国内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与应用走的是两条不同的技术路线。国外对于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是以游憩体验管理概念为出发点,其着眼点主要是放在控制环境影响方面,只有在非直接(管理游客)的方法行不通时,再来控制游客人数。我国的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特别是在旅游规划和管理实践当中,基本上是以控制游客人数为着眼点,在应用旅游环境容量量化模型时,也是以游客人数为最终的指标。应该说,这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一方面反映了我国旅游环境容量研究和管理水平与国外还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的国情特点。在人口数量大、旅游业发展迅速、人口整体素质较低、旅游区管理水平不高等国情因素制约下,现阶段以旅游者数量作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最终指标仍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二、旅游容量的基本体系

旅游环境容量是多种容量概念的通称,是一个概念体系。根据旅游环境中各种容量的属性特征,可将其分为基本容量和非基本容量两个体系。

(一)基本容量

旅游环境容量包括五种基本容量:旅游感知容量、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和旅游地域社会容量。

1.旅游感知容量

旅游感知容量即旅游者从事旅游活动时,在不降低旅游效果的条件下,景区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的最大量。也称为旅游心理容量或旅游气氛环境容量。

2.旅游资源容量

旅游资源容量即在保持旅游资源质量的前提下,一定时间内旅游资源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

3.旅游生态容量

旅游生态容量即在保证生态系统不致退化的前提下,一定时间内旅游场所所能容纳的旅游活动量。

4.旅游经济发展容量

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即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程度所决定的能够接纳的旅游活动量。

5.旅游社会容量

旅游社会容量是指旅游接待地区的当地居民可以承受的旅游者数量。

从供需角度来看,旅游心理感知容量属于需求容量,其余四种基本容量属于供给容量。旅游心理感知容量与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旅游社会容量之间都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反之,旅游地的各种容量,不受旅游心理感知容量的影响。对于自然景观区来说,一般情况下,旅游资源容量越大,旅游生态容量也越大,反之则不一定成立。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大,说明旅游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或者旅游地开发时间较长,公众对于旅游者的行为方式已经习惯,旅游社会容量就越大;反之同样成立。

(二)非基本容量

1.旅游极限容量和旅游合理容量

这是从管理和规划的角度提出来的。旅游极限容量是指旅游地的最大旅游承受能力。旅游地的接待容量达到极限容量时,称之为饱和。旅游极限容量是影响旅游地功能分区、设施分级、合理管理和保护的关键因素。但在实践操作中,很难确切地测定基本容量,故大多是以成功经营的旅游地获得的经验容量(合理容量)作为规划和接待的指标。

2.既有容量和期望容量

既有容量,是旅游地的现有接待量,又称实际容量或已开发容量。期望容量,是旅游地在未来某一时间段内可能达到的容纳旅游活动的能力,也称规划容量。既有容量和期望容量可以指基本容量中的任何一种。

3.旅游时空容量

从空间尺度的大小划分,有旅游地环境容量、旅游景区容量、景点容量等。景区容量是景点与景点之间的旅游路线容量之和,旅游地容量是通向区域景区的旅游路线容量之和。

从时间角度分析旅游环境容量,有瞬间容量、日容量、月容量、年容量等。

无论是基本容量还是非基本容量都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其中旅游经济发展容量和旅游社会容量变化最快。因而旅游环境容量值是相对稳定的,即每一种旅游容量值都表现为一个伸展不宽的值域。此外,非基本容量随基本容量变化而变化。

三、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

(一)基本空间标准

基本空间标准是指单位利用者(通常指人,也可以是旅游者使用的载体,如船、车等)所需占用的空间规模或设施量。一般的基本空间标准值都是长期经验积累或专项研究的结果,如表7-3、表7-4所示。

表7-3 旅游场所容量的基本空间标准

img89

表7-4 旅游设施基本空间标准(欧美)(李贻鸿,1986年)

img90

我国在旅游规划开发中除了借鉴表7-3、表7-4所示的数据外,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已经产生了一些基本空间标准的经验数据。如古典园林20m2/人(北京市园林局),山岳型旅游胜地中之观景点8m2/人(湖南省南岳管理局),自然风景公园60m2/人(谭元星,广西桂林市),海水浴场10m2/人,等等。

(二)日旅游环境容量的测定方法

1.面积法

对于均质空间的旅游区,景点均匀分布,有几个门可以出入,游客在区内随机运动,无规则行走。则景区的日容量为

C=D·C0

式中:C为日容量(人次);D为周转率;C0为时点容量(瞬间容量)。

其中:D=T1/T3,T1为每日开放时间(h);T3为人均每次利用时间(h/次);C0=A/σ,A为空间规模(m2);σ为基本空间标准(m2/人)。

2.卡口法

适用于溶洞等对游客量进行控制的卡口要道。计算公式为

C=B·Q

式中:C为日容量(人次);B为日游客批数,B=T1/T3;Q为每批游客人数;T1为每天游览时间,T1=H-T2;T3为每两批游客相距时间;H为每日开放时间;T2为游完全程所需时间。

3.线路法

旅游区内的游道可分为完全游道和不完全游道。完全游道是进口与出口不在同一位置的游道,不完全游道则出入口在同一位置。

(1)完全游道的日容量计算方法

完全游道的日容量计算公式为

C=A·D/B

式中:C为日容量;A为游道全长(m);B为游客占用合理游道长度(m/人次);D为周转率(D=景区开放时间/游完整条游道所需时间)。

(2)不完全游道的日容量计算方法

不完全游道的日容量计算公式为

C=(A/(B+B×E/F))·D

式中:A、B、C、D的定义与完全游道的日容量计算公式相同;E为沿游道返回所需时间;F为游完全游道所需时间。

(三)基本容量的量测

1.旅游资源容量的计算

旅游资源容量的计算公式为

C=T/T0·A/A0

式中:C为资源容量;T为每日开放时间;T0为人均每次利用时间;A为资源的空间规模;A0为每人最低空间标准。

2.旅游生态环境容量

主要针对那些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地。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的量测公式为

img91

式中:F为扩展性旅游生态容量;Si为自然生态环境净化吸收第i种污染物的数量;Ti为第i种污染物的自然净化时间;N为旅游污染物的种类;Qi为每天人工处理的第i种污染物的数量(其他符号含义同上);Pi为每位旅游者一天内产生的第i种污染物的量。

简单地说旅游生态容量的计算公式可以概括为

img92

3.旅游心理容量

根据环境心理学原理,游客在从事旅游活动时,对环绕在身体周围的空间有一定要求,他人的进入,会使游客感受到侵犯、压抑、拥挤,导致心情不悦、情绪不稳,这种空间称为个人空间。个人空间的大小受到旅游活动性质、旅游者个人因素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影响因素复杂多样,故只能将旅游者平均满足程度达到最高时的个人空间值,作为衡量旅游心理感知容量的基本要求。计算公式为

Ct=T/T0·A/K

式中:Ct为资源容量;T为每日开放时间;T0为人均每次利用时间;A为资源的空间规模;K为心理容量基本空间标准。

4.旅游经济发展容量

旅游设施、基础设施、相关产业等都会影响到旅游经济发展容量。一般而言,能否满足游客的食宿需求是决定性因素。由饮食决定的旅游经济发展容量计算公式为

img93

事实上,更多时候我们用住宿床位来计算旅游经济发展容量,计算公式为

img94

式中:Cb为住宿床位所决定的日容量;Bj为第j类住宿设施的床位数;n为旅游者所使用住宿设施的类型数量。

5.旅游社会容量

旅游社会容量反映旅游地社会、文化、经济环境对旅游者及旅游活动的承载力。当旅游者人数超过一定的极限时,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就会超负荷运转,并引起物价上涨,社会秩序紊乱,旅游活动便会受到当地居民的抵制。除了一些落后地区在旅游开发初期可能存在问题,一般情况下,旅游社会容量的问题并不突出。

6.旅游地合理容量的确定

根据最小因子律,木桶贮水量是由最小的那块板决定的,同理,旅游地的合理容量是由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容量、旅游经济发展容量、旅游社会容量、旅游感知容量和旅游生态容量等五个基本容量中的最低值决定的。

(四)《旅游规划通则》中关于旅游容量的测算

《旅游规划通则》在附录中介绍了旅游容量测算的方法。旅游容量为空间容量、设施容量、生态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四类。对于一个旅游区来说,日空间容量与日设施容量的测算是最基本的要求。

1.日空间容量

日空间容量的测算是在给出各个空间使用密度的情况下,把游客的日周转率考虑进去,即可估算出不同空间的日空间容量。例如:假设某游览空间面积为Xi平方米,在不影响游览质量的情况下,平均每位游客占用面积为Yi平方米,日周转率为Zi,则该游览空间日容量为

Ci=Xi·Zi/Yi

旅游区日空间总容量等于各分区日空间容量之和,即

img95

2.日设施容量

日设施容量的计算方法与日空间容量的计算方法基本类似。例如:假设一个影剧院的座位数为Xi,日周转率为Yi,则日设施容量为

Ci=Xi·Yi

旅游区日设施总容量为

img96

其中旅游接待设施,如宾馆、休疗养院的日间系数建议为0.4。

3.生态环境容量

生态环境容量的测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但起码要考虑到如下几个因素。①土壤:土壤密度、土壤组成、土壤温度、土壤冲蚀与径流。②植被:植被覆盖率、植被组成、植被年龄结构、稀有植物的灭绝、植被的机械性损伤。③水:水中病原体的数目与种类、水中的养分及水生植物的生长情况、污染物。④野生动物:栖息地、种群组成、种群改变、旅游活动对种群活动的影响。⑤空气。

生态环境容量的研究,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①既成事实分析:在旅游行动与环境影响已达平衡的系统,选择游客量不同调查其容量,所得数据用于测算相似地区环境容量。②模拟实验:用人工控制的强度进行破坏,观察其影响程度。根据实验结果测算相似地区环境容量。③长期监测:从旅游活动开始阶段起作长期调查,分析使用强度逐年增加所引起的改变,或在游客压力突增时,随时作短期调查。所得数据用于测算相似地区的环境容量。

4.社会心理容量

社会心理容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拥挤度。对于它的测算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个模型可以利用:一是满意模型;二是拥挤认识模型。

5.旅游容量的确定

一般对一个旅游区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对空间容量和设施容量进行测算,对生态环境容量和社会环境容量进行分析。有条件的话,也应对后两个环境容量进行测算。如果上述四个容量都有测算值的话,那么一个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取决于以下三者的最小值:①生态环境容量;②社会心理容量;③空间容量与设施容量之和。

上述公式的技术路线是将一个大的景区划分为若干个景点,分别计算各个景点的日空间容量(包括日周转率),然后将各景点的日空间容量汇总即得出景区的日空间容量。这一技术路线充分考虑了景区内部各功能分区和各景点的基本空间标准的非一致性,具有科学合理的一面,但是单独测算各景点的日周转率则会将各景点之间完全独立出来,隔断了游客流在各景点之间的相互联系,造成游客的重复计算,客观上会夸大整个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

四、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

旅游环境容量代表供给,旅游客流量代表需求。实现供需平衡,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就是充分发挥旅游经营管理的主观能动性,不断适应客流流量的变化,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调控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常见的调控措施也是从协调供需双方的矛盾着手。

1.利用经济手段,结合大众传播媒介,控制旅游需求

采用经济杠杆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刺激或抑制旅游需求,对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产生积极作用。淡旺季浮动门票制是经常被使用的一种方法,用来平抑旅游淡旺季之间的差距,既可以保证经济效益的实现,又不会突破旅游合理容量。不少景区在节假日期间提高门票价格,而在淡季采取打折优惠的方式。

在节假日或旺季,借助公共信息平台,及时发布旅游地的接待情况,发布旅游预报,告知旅游者目前已经出现的饱和或超载状态,以及因此带来的不便与危害。这些有助于游客根据客流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出行计划,引导游客合理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满为患情况的出现,防患于未然,从而达到控制旅游环境容量的目的。

但这些都是从降低需求的角度提出的措施,在供需严重不平衡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2.开发新的旅游地,增辟新的游览线,扩大接待规模,提高旅游产品供给能力

在某些旅游热点周围加大开发力度,充分挖掘原有景点、景区的开发潜力,开发新项目,以实现旅游地的空间分流,以热带冷。这样既可以减轻热门景点的接待压力,又可以使一些闲置的、处于旅游开发初级阶段的旅游资源充分地利用。如扬州的瘦西湖景区,每年的三、四月份,游客非常密集。为了对旅游者实行空间上的分流,有关部门新开发了万花园等景点,以此减轻瘦西湖主景点的压力,提高了景区的容量。

3.扩大现有旅游设施的规模

除了增加旅游资源供给,还要通过增加人力、资金和提高管理技术等手段扩大现有食宿、交通等设施的规模,尤其是重点解决一些“瓶颈”问题。如提升旅游交通设施,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也可对旅游设施的结构进行优化整合,以满足不同结构的旅游者(包括儿童、老人、年轻人等)对于旅游设施的要求。

4.采取限流措施

对于一些需要特殊保护的旅游地,如古城、生态脆弱型旅游地如雪山等需要采取限流措施,防止游客过度进入。如西藏的布达拉宫,每天只售出5 000张门票,以此控制游客的过度涌入。

5.采用行政立法手段进行干预

我国实行双休日制度、“五一”小长假、“十一”长假等休假制度,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旅游消费的爆发性增长。虽然国家还推行年假制度,但这个有待于进一步贯彻实施,这都有助于分流游客。复旦大学的葛剑雄教授认为,通过实行带薪休假制度,规定在统一的节假日外,国民有权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年资,每年享受若干天的休假,这类假期可以根据行业和地区特点安排在不同季节,也可以允许个人有一定的选择权,或者在一定的年份内合并使用。这样就能够保证国民在出游时间上具有较大的选择性,旅游者在时间的分布上也可以比较均衡,提高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水平,减少环境与旅游资源的压力。

而对于政府旅游管理机构来说,加强旅游需求信息的分析、研究和总结工作,并及时利用各种媒体如互联网、电视、短信等向公众发布,影响潜在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