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旅游地可持续发展
自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以后,环境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成为全球的共识,是人类就生存与发展而提出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有序高效的最佳运行模式和最高目标。可持续发展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最高层次是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共同协调进化,达到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中间层次包含着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公平性,满足广义的高效率性,进而促进生态的持续发展;最基本层次是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在资源环境得到合理的持续利用、并被保护的条件下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就是以上述三个层次为目标的和谐、公平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观和发展战略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最大和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旅游一方面能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际交往和人员流动频繁,许多国家和地区追求旅游业规模化和经济效益,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消极效应和潜在威胁。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旅游盲目超前发展所导致的旅游活动与环境的冲突,以及这种冲突所带来的环境恶性循环,造成了“旅游破坏旅游”的局面。这就给人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旅游地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旅游的提出
可持续旅游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领域的具体运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自然延伸,是近30年来人们对旅游发展和环境的关系不断进行探索的产物。鉴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旅游业的密切关系,国际社会对可持续旅游的发展十分关注。特别是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发表以后,伴随着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入探讨,可持续旅游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20世纪70年代起探讨旅游对环境和生态影响的学者日渐增多。1985年《国际环境研究杂志》出版了《旅游与环境》专辑。1987年《旅游研究纪事》第一期出版了《旅游与物质环境》专辑。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1990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提出了《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构筑了可持续旅游的基本理论框架,并阐述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主要目的。1993年,一本专门以可持续旅游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刊物——《可持续旅游》在英国问世,标志着这一思想在旅游理论界达成共识。1995年4月24日至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旅游组织和岛屿发展国际科学理事会,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兰沙罗特岛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大会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作了精辟说明,为可持续旅游提供了一整套行为规范,并制订了可持续旅游的具体操作程序,标志着可持续旅游研究已经进入了实践性阶段。1996年,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和地球理事会联合制订了“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21世纪议程”,确定了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的行动纲领和采取行动的优先领域。1997年,联合国第19次特别会议首次将可持续旅游列入可持续发展议程。从此,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尝试实施可持续旅游战略,将可持续旅游的基本原则运用于本国旅游开发中,突出强调对生态环境和特色文化的保护,并以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来评价国家和地区旅游业所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影响。
二、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旅游地是一个拥有旅游吸引物的特殊区域,是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和专用设备及其他相关条件的有机结合,无论其间旅游业是否占主体地位,旅游地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一切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区域性是旅游地的本质属性。而事实上,区域性也是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本质特性和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它同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协调性一样,是可持续发展系统重要的基本原则。可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化和具体化。
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旅游地各具特色,而这种特色正是旅游地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可持续旅游的实质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强调将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相结合,并最终实现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旅游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旅游地作为这个整体存在的区域,它的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旅游”。可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也是可持续旅游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特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它既包括一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又具有其特殊性。
1.一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区域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物质实体,是其一切理论和原则得以应用的空间载体。从区域的角度出发研究可持续发展,也符合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实际情况。任何一个区域,都具有决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五个要素:人口的承载能力、区域的生产能力、环境的缓冲能力、社会的稳定能力和管理的调节能力,它们构成了复杂的支持系统。
2.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特殊性
(1)旅游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所承受的人口压力,除了来自本地居民外,还体现在旅游者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及破坏上。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中人地关系的协调,更多地针对旅游者和旅游资源及环境的协调;而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则更注重当地居民与旅游者的协调。
(2)旅游业在地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旅游形象的设计、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设施和设备的配置、旅游服务体系的建立、旅游法规的制定等,都以旅游业能为地区发展带来最优利益为目标,而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旅游业的发展与全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相结合,并协调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尽量减少因单一产业突出带来的经济不稳定性,实现整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3)旅游者产生旅游需求,旅游地提供旅游产品,两者在旅游市场内通过旅游中介实现交换,以达到旅游需求与供给的平衡。旅游者的流动性和旅游地的不可移动性使交换活动大量地发生在旅游地内,这样势必会影响旅游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稳定和发展,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综合地去利用、保护、稳定和发展这三大要素。
三、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共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限制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超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系统能够承受的能力。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的综合运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将旅游承载力作为判断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
承载力是在旅游环境保护和旅游地可持续发展中最基本的因素,是指在不对资源造成负面影响,不降低旅游者的满意度,不破坏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前提下,对旅游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利用。旅游承载力包括生态承载力、心理承载力、社会承载力和经济承载力四个方面。
2.教育旅游者、旅游企业、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承担各自责任,促进可持续发展
旅游目的地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教育机构,对旅游者、部门、企业和从业者、当地居民进行培训和教育,以提高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强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行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向其传授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技能。同时,可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向全社会普及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基本知识,开设相应的课程或讲座,努力使可持续旅游发展思想在全民中深入人心,为实施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3.开展旅游环境影响评价
在旅游开发中,开展旅游环境影响评价至少应包括四个基本原则:识别旅游项目中可能产生的旅游活动影响;识别环境受旅游作者较大的影响;评估旅游对环境的起初和随后的影响;管理旅游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建立环境质量监测和效应评估体系,并责成有关机构及时监测和评估,定期公布,及时分析,发布预警,以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及时地、全民地、全方位地控制旅游污染。
4.积极发展和推广生态旅游
要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摒弃传统的粗放式大众旅游,采取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活动,使当地区域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旅游成为适应这种发展的最佳选择。生态旅游是国际旅游市场中增长最快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的兴起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意识的不断增强的结果,是当今世界旅游业的转折点,代表了二十一世纪旅游发展的方向。
【案例1】
四川省都江堰风景名胜区重新焕发生机
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是我国第一批确定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1年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其资源品质很高。2000年发布的《都江堰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认为其资源价值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具有垄断性和唯一性,是世界上仅存的直到现在还发挥效力的无坝引水生态水利工程。但作为老旅游产品已明显老化,容量过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管理十分混乱,国外游客和外省游客数量持续下降,沦为成都市的市郊公园。世界旅游组织的专家在为四川省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时,也没有将都江堰列为四川省的重要旅游产品。在编制都江堰市旅游规划时,认定都江堰风景区正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平稳发展期”向“衰落期”过渡的关键时期,若不通过申报世界遗产及时整治环境和市场,树立新形象,推出新产品,该景区很快会走向衰落。后来,在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中,景区投入1.2亿元进行整治,使景区的生态环境和管理基本达到国际水准。通过提高门票价格(每人65元)不仅限制了客流量,而且还增加了旅游收入。2001年仅门票收入就达到3 000多万元。
四川省碧峰峡景区生命周期持续延长策略
碧峰峡景区是四川省蒙山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部分,近年来民营企业在该景区投资开发颇为成功,两年多就收回1.6亿元的投资,且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碧峰峡模式”频频受到我国政府领导人的赞赏。而实际上,该景区的资源级别不高,属于三流资源,景区除了生态环境、空气质量尚好外,几乎无景观可言。它的成功全靠大胆的资源整合和大手笔的策划。在没有能唤起旅游者购买欲望的产品的时候,景区在西南地区率先开发出“野生动物园”,靠这个主导产品收回了成本。但景区经营者清醒地意识到,该产品的生命周期不长,最多三年时间,也就是说,从1999年开园,到2002年底是它的自然生命周期。景区要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出新的主导产品。2001年12月,“重庆野生世界”开业,2002年12月“成都野生世界”开业,出现了两个竞争对手。还在2001年底,碧峰峡就已经在为推出中国第二个大熊猫研究基地而四处奔走。在“成都野生世界”开业前两天,碧峰峡大熊猫研究基地奠基,并且于2002年5月开园,经林业部批准40只大熊猫入住碧峰峡,“野生动物园”已不再是碧峰峡的主导产品。现在,碧峰峡已经将它的营销做到了海外市场。同时,它已经在为第三次高速增长策划,准备以女娲文化对景区进行全面包装,因为碧峰峡所处地四川雅安号称“雨城”“西蜀漏天”,与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有关联。同时,又在积极论证开发地热资源的可行性,前期论证已完成。
【案例讨论】
1.结合上述案例,分别谈谈它们属于哪种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式?在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作为上各自的效果如何?
提示:(1)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案例是典型的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自然状态模式,由于人为的调整介入太晚,虽然同样使旅游地焕发了生机,但投入的人力、物力太大。
(2)碧峰峡景区案例是典型的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的A曲线模式。碧峰峡总是在旅游地生命周期处于快速增长期的时候,推出新产品,树立新形象,使景区进入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期,大大延长整个景区的生命周期,既有效地发挥了资源的效力,又保证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结合对上述案例的分析,谈谈在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采取什么样的调控模式来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
提示:(1)在快速发展期进行调控。若在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快速增长期,旅游地又开发出了新的旅游产品,而且这个新产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旅游地特色,则旅游地吸引力也就大增,旅游地将进入高速增长期,而且会延续很长时间,平稳发展期也就迟迟不会到来,旅游地生命周期延长,运行的轨迹也将大大改变(图11-5所示A曲线)。
(2)在巩固期之初进行调控。若在巩固期之初旅游地又推出了新产品,且这次新产品的推出是经旅游地预先周密策划,旨在调整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运行轨迹,即此次新产品的推出改变或进一步强化旅游地形象,旅游地产品结构得到了较大的调整,致使旅游地吸引力大增。于是,旅游地的巩固期很快结束,又进入快速增长期,衰落或复苏期在较长时期内不会出现(图11-5所示B曲线)。
(3)在衰落迹象出现时进行调控。旅游地在已出现衰落迹象时才开始调整和再开发,所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姑且不论,调整和再开发能否成功,也具有很大风险(图11-5所示C曲线)。
图11-5 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三种模式
从图11-5可以看出,旅游地生命周期调控最好在发展期进行,A状态是最佳状态,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效果,使旅游地提前调整和再开发,旅游地的旅游业会持续高速增长;B状态次之;C状态改变生命周期的几率很小,即A>B>C。而且,在发展期和巩固期之初进行调控,更能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从前述的案例可以看出,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是在旅游地生命周期由平稳发展期向衰落期过渡的时期介入的,时间较晚,效果一般。碧峰峡则是在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快速增长期的时候进行介入的,时间较早,效果较好。
【案例2】
山岳型旅游地——黄山的生命周期演化
黄山旅游地生命周期探索阶段最初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历经1 000多年到20世纪早期结束。在此期间,山岳的开发与宗教密切相关,同时吸引众多文人雅士登临览胜,赋诗作画。参与阶段自20世纪30至40年代黄山建设委员会成立开始,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末。政府作为主要力量参与开发是本阶段的标志性特征,开发重点集中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如道路、水电、旅馆建设是本阶段开发的重点,本阶段旅游者人数逐渐增多,政府等单位接待客人占较大份额。由于大众旅游此时在我国尚未普及,因此没有形成旅游市场时空结构,旅游广告更是罕见。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大众旅游开始普及,黄山旅游地生命周期进入发展阶段。主要标志是旅游者人数迅速增长,强劲的增长势头保持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1979—1987年旅游者人数增长率为25.9%,旅游市场时空结构基本形成,旅游市场季节性明显。为了适应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黄山制订了风景区规划,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旅游人数迅速增长对环境产生的压力日益明显,旅游环境恶化现象已经出现。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黄山旅游人数增长速度明显降低,波动现象出现。为了缓解旅游季节差异,开拓新的客源市场,旅游宣传得到加强,加大了投资力度,黄山投入巨资兴建了旅游索道,新建、改建了中高档宾馆,提高旅游设施档次。经过多年的建设,黄山旅游地有了明确的景区功能划分。虽然巴特勒模型中巩固阶段一些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已有反映,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当地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旅游发展水平,黄山旅游地发展仍有巨大的潜力。可以确认黄山旅游地生命周期处于发展阶段。巴特勒模型中的停滞阶段、衰落阶段的特征,目前在黄山还没有明显出现。
黄山作为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已经经历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探索阶段、参与阶段,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根据黄山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外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黄山旅游生命周期今后演化的方向,将脱离巴特勒模型后期阶段,进入较为理想、持续时间较为长久的成熟阶段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
主题公园型旅游地生命周期
主题公园的生命周期与一般旅游地的生命周期不一样,它的探索、起步和发展三个阶段都非常短暂(甚至是交织在一起),其游客量最高峰都出现在第一年,随后就逐渐下降,即快速转入巩固阶段。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点。首先,主题公园是根据市场需要创造的旅游资源,在科学的规划和开发下,它可以选择合理的区位和市场条件来获取高效益。其次,主题公园因投资规模巨大,项目开发、维持经营等日常运作成本高,投资者迫切希望收回投资,赢取利润,因此通常在开业之际采用大量的广告宣传来增加游客的感知度,以迅速获得较大的游客量。此时会产生两种结果:①游客量虽有一定的起伏,但总体保持逐年递减的趋势,开始步入停滞阶段;②游客量迅速下滑,主题公园连年亏损,最后倒闭。即当最初的“轰动效应”过后,一些竞争力不强的主题公园就会遭到市场的淘汰,而剩下的主题公园实力较强,可以保持较长的停滞期。然而,这种大幅度下降是否就是进入衰落阶段还难以下结论,有可能是下降到一定程度后进入稳定动态平衡,企业也能在一定盈利水平上继续生存。游客量在大幅度下降后能否复苏再创新高峰,主要看是否有新的具吸引力的项目出现。主题公园型的旅游地生命周期见图11-6所示。
图11-6 主题公园生命周期曲线图
【案例讨论】
1.案例2中两种类型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阶段与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阶段有什么不同?
2.导致上述案例地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划分与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划分不相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结合上述实例,谈谈在具体的案例中如何才能正确地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实证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