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经济腾飞,作为亚洲崛起的重大力量,主要是城市集聚经济的持续高涨。如果以城市和农村来划分经济的布局,城市经济所占的比重远远超过农村,所以,城市经济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主力。城市经济的突飞猛进必然需要城市规模的扩展和城市硬件建设的不断升级,以满足各地竞争性吸引外资、外企以及人才等经济增长要素的需要。中国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不仅是中国城市经济圈增长带的增长极,而且其规模、气派,都足以令世界上任何游客赞叹不已。她们成为国家可以拿得出手、非常亮丽的“名片”。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得力于城市化的超常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城市规模以10%以上的速度扩展,城市集聚经济以乘数效应的速度放大,支撑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由此,中国经济增长的增长极在城市,在以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所形成的城市集聚群。
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之所以是一个国家或一定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点或动力引擎,是因为城市是产业的密集地,经营城市就是经营包括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在内的城市产业,而非某一类或某一种产业。城市生产活动的聚集和人口的增加,必然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从而为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城市化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使农业产业实现粗放型经营到集约型经营的转变,并将促进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的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应当协调发展,进程应当大体差不多。但是,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大大低于工业化的水平,已经拖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后腿。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十五”和“十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
据21世纪以来的统计,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约为47%,发达国家和地区约为75%。美国的城市化达到80%,日本的城市化率达到65%。发展中国家在38%左右,最不发达国家大约为22%。国家统计局表示,在“十五”规划的5年中,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33%—35%,21世纪前10年即到2010年将达到40%;至2020年将提高到60%;在2030—2040年将达到70%。根据这样的城市化进程,意味着每年城市化率平均约增加近一个百分点,每年约有一千二百万人从乡村转移到城市,这相当于一个小国家的全部人口。因此国家将为此付出巨大的城市化成本,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也将受到巨大的影响。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较低,城市化进程仍然缓慢。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这种相关性,在工业化由初期向中期迈进的加速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据统计,1965年到1995年,中国工业化提升幅度是中等收入国家的2.5倍,而城市化提升幅度仅为他们的46%。由此可见,中国城市化水平确实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提高城市化水平,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是“十五”规划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事实上,环顾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哪里有城市,哪里的城市发展快,那里的市场就发展得成熟,经济就更加繁荣。从1800—1980年的180年间,世界人口增加了3.5倍,而城镇人口增加了35倍。城市化水平从5.1%上升到40%,发达国家已经达到75%。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城市,以2%的国土面积创造了97%以上的社会财富。中国现有的600多个城市以0.43%的国土面积创造了68.6%的国内生产总值。据匡算,我国一个中等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万人左右,其带动基础设施投入就达20亿元。从我国“十五”发展规划看,城市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全国范围内掀起新一轮城市化高潮,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目前中国有七、八亿农村人口,而农村的土地、资源、资金、技术,满足庞大人口的简单温饱尚且不是轻而易举,何况要使他们得到较快的发展,奔向小康和富裕的前程?除引导农村过剩劳动力进入城镇外,别无他途。据国家统计局的一个专项调查表明,目前中国农民的收入及消费水平比城镇居民落后十年左右,城乡消费总量相对人口总量而言,比例严重倒置。只有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才能使他们增加收入、增加消费,从而达到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扩大内需市场的目的。这正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中国已有上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虽然这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化行为,但由此获得的成效已十分可观。以全国输出农村劳动力最多的四川省为例,1999年全省外出打工者汇回的款项总额高达210.15亿元,对家乡人民生活的改善及地市建设均有莫大的助益。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始终滞后于工业化,使得城市集聚的功能难以发挥,工业化进程受到制约,第三产业发育不良。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没有城市化,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
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就我国城镇化中央提出十六字方针: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需要强调的是,首先要分类引导人口城镇化,其目标就是非农业人口占到70%以上,城镇人口占到整个人口的50%以上。其次是农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包括价值观、行为等方面。城市化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也是人们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等观念、行为逐步向现代化发展的变化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城市规划术语》中指出,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导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变化过程,是传统生产向现代化生产、生活的行为方式的转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
加快城市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决策之一。加快城市化建设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决策和战略方针,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化大工业的出现是城市化运动的根本动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