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 中外节事活动的特点
当今在全球举办的节事活动多种多样,在此我们主要将其归纳为西方国家节事活动的特点和我国节事活动的一些特点,以期作一比较。
(1)西方国家节事活动特点
根据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主要节事活动的情况,大致可看出其“三多三少”的特点。
第一是宗教性节日多,政治性节日少。这和西方基督教、天主教文化是紧密相关的,现存的节庆活动,实际上都是宗教性的节日。这其中除了情人节不是宗教性的,圣诞节等基本都是宗教性的。也就是说,这种宗教文化在西方社会里是一种主导文化,但是对于中国来说,我们一直没有完整的宗教体系,也没有这样全面的宗教文化。所以西方的很多东西我们现在就很难学。在西方除国庆以外,政治性的节日少。我们国内相应来说政治性的节日比较多。从进一步的发展来看,我国的政治性节日可能会逐步淡化,宗教性的节日会增加一些。例如包括普陀山每年关于观音菩萨的有三次活动,实际上就构成一个基层民众性的宗教性节日的氛围。
第二是小活动多,大活动少。大家耳熟能详的几个在国际上真正形成品牌的活动都是大活动,但是从多数国家,尤其是从旅游发展的角度来说,基本上是小活动。小活动可以做得很精致,有的活动也不一定需要形成世界性的品牌,形成当地的、本国的一个品牌也可以,所以在运作方式上就有所不同。这和我国的做法有所不同。国内的一些城市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的节事活动,往往一开始就喜欢做大。而开始兴起之时往往是不成熟的雏形,比较粗糙。规模做大,做成国际型的,就不易操作,更增加了难度。事实上,一个地方的节事活动受影响最大的是当地居民,做好了则当地居民受益,做得不能尽如人意受影响的主要还是当地居民。所以,从根本上说地方政府牵头举办节事活动,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当地市民的利益和本地区居民的短途的娱乐休闲消费。小活动做好了,做出了品牌和名声,再谋求发展、扩大,才能水到渠成。
第三个特点是群众性的参与多,领导的活动少。与此相适应的是市场运作多,行政参与少。西方的节事活动的运作是在市场机制比较健全的条件之下,民间组织认为有必要来干这事,所以大家共同来做,并不一定需要更多的行政干预。有时候地方政府的领导出出面是可以的,但是多数情况下领导都不必出面,或者领导只是以一个普通市民的身份出面,这种情况很多。这一特点也和我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在国内,一个地方性的节事活动,往往需要地方政府的主导和出资,至少也得地方政府的同意批示,如没有地方政府的首肯和牵头,几乎很难有号召力。
从西方国家节事活动的三多三少的归纳,反过来可看出我国节事活动三少三多的特点。这既是一种长期形成的特点,其中也有在节事活动的组织开展中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差距。缩小这个差距实际上就反映了我们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2)我国节事活动特点分析
在收集我国现有节事活动案例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可对我国目前节事活动的基本类型做一个分析。按照内容分,目前我国的节事活动可以分为历史民俗类、衣食物产类、文化艺术类、自然生态类、体育休闲类、其他综合类等六大类。
在这六大类节事活动中,国内举办最多的是历史民俗类节事活动,约占所有节事类活动的四分之一。这其中包括民族、民俗、历史文化节事,例如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南岳衡山寿文化节等。其次是衣食物产类节事,占所有节事类活动五分之一强。这包括美食节、服装节、特产和花卉节等,例如河南洛阳牡丹花会、大连服装节等。再次是文化艺术类,占所有节事类活动五分之一弱。这包括各种文化节、艺术节、摄影节、戏剧节等,例如吴桥杂技节、上海艺术节等。自然生态类约占六分之一,包括了自然风光、生态现象等,例如中国南海开渔节、桂林山水旅游节等。体育休闲类的占十分之一,这包括了群众体育赛事、登山探险、狂欢节等,例如中国海南岛欢乐节、中国银川国际摩托车旅游节等。还有的可归入其他综合类节事活动,如上海国际旅游节、重庆都市旅游节等。这些节事活动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三个黄金周。截至2007年底,我国法定节假日休假制度作出新的调整之前,最大的、最热闹或参与民众最多的节事活动是一年三个黄金周的节日旅游。五一、十一、春节本来就是我国重要的节庆日,所以这期间的活动都是节日活动。只不过这三个黄金周的活动,其动因似乎不在节庆而在长假,所以似乎又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节庆旅游范围之内。但从有限的目的和结果来看,这三个黄金周实际上对于市场的拉动作用非常大,也可以说这是国家消费政策的调整所产生的状况。黄金周的产生实际上作为国家级节日旅游活动的一种体现,拉动了整个的消费市场。这就反映出自1995年开始实行双休日且自1999年始的三个长假日以来,国内节庆活动的一般性特点。这种高峰性需求的特点,业内人士称之为“井喷”的现象。2008年之后国内法定节假日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三个黄金周的概念会有所改变。新的节假日制度产生了新的出游特点,同样需要业内人士认真研究。
——重大节事。国内重大节事活动,本世纪的前十年有2006年的世界休闲博览会,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等,这是前十年的三个最大的活动。这三个大活动所产生的作用,也是空前的,涉及一系列的问题。一般的大型活动都会形成一个活动前高潮、活动中顶峰、活动后低谷这样的规律性现象。面对这样的规律性,如果我们按照高峰期来配置资源,这是最不经济的一种做法。这就意味着在大活动期间,服务质量一定是下降的,如果我们不切实际地要求在大活动期间确保质量,这是一种违背规律的要求。这不仅有国外举办大型节事活动的经验证明,国内各地搞节庆活动也同样涉及这个问题。因为企业的日常接待能力是按照常规性来配置的,但是大活动期间一定是高峰,高峰就很难保证质量到位。如果不能保证质量到位,就需要研究其他的转化方式。比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现在有研究说还缺少200家星级饭店。这种研究和说法是不是准确?北京还缺200家饭店,还需要大量建造饭店吗?实际上的操作中,北京现有的一部分饭店通过更新改造升级,进入星级队伍,是不是更好,更科学?2004年雅典奥运会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的一次大活动,第一个完善就在于她充分挖掘了希腊的古代文化的资源,把历史和现在紧密地结合起来。第二是充分借助社会资源,所以很多运动员、记者都是租民宅,租老百姓的房子来住,人家不觉得有什么丢脸,为什么我们国内有些人认为租用民宅就觉得丢脸的事呢?如何形成一个最佳的资源配置方式,并由此形成一个最好的社会影响的问题,这是所有重大节事活动都要经历的一个问题。雅典奥运会是国际上公认最成功的一届奥运会,但绝不是最豪华的一届奥运会。对于重大节事活动,国内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相对更多一些。
——代表性的活动。代表性活动相当于标志性节事活动,这些活动严格说都可以不是旅游活动,但是作为节事旅游来操作却能引发旅游的增长。国内比较典型的有以上海F1为代表的体育旅游;以广州商品交易会为代表的商务旅游;以厦门投资洽谈会为典型的要素交易旅游。资金要素投资洽谈一般来说仅是资金要素,但是厦门的投洽会搞了四届,包括管理要素、人才要素、资金要素,以及其他的各类具体项目要素。现在已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要素旅游事件。另外以西湖博览会为代表的综合型旅游。西湖博览会在20世纪70年以前就有,现在恢复的时间虽不太长,实际上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综合性的效应已经发生。还有是以博鳌论坛为典型的会议旅游。博鳌论坛现在已经超越了博鳌会址本身,开始在中国,甚至在亚洲举行会议,所以形成了一个品牌,形成了一个机制。上述一些事件,可说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型标志性活动。以上海F1为例,F1大赛在全世界一共有18站,上海F1是高成本进入的一个站。其他站的购买举办权基本上是1 000万美元,少的是700万美元,上海F1则是3 000万美元购买的举办权。F1作为一个城市品牌来树立,高成本投入是必要的。从旅游的角度来看F1,这三天时间,20万现场观念,10亿电视观众,这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替代不了的全球性影响。对旅游的直接效益是那几天上海宾馆、饭店的房价暴涨,最贵的房间已经卖到了1 500美元/天,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在赛场附近一星、二星的饭店都卖到了2—3百美元/天,这也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由此,F1赛事可以用节事活动来操作成一项旅游事件。
——常规性的活动。所谓常规性的活动,是假设没有旅游这些活动也照样要开展,所以说是常规性活动。目前各地的常规性节庆活动有两大特点:第一个是以经贸活动为主题、为主体,旅游和文化只是一种包装,或者说文化是一种包装,旅游是一种引发效益,但是说到核心还是以经贸活动为主题,而且基本上各地在操作的过程中也是经贸活动为主体。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现在又处在一个工业化发展的中期,类似常规性的经贸洽谈活动应该说是正常的,也形成了一个普遍的态势。第二个特点是媒体极其活跃,这种媒体的活跃在一定程度上使媒体本身也变成了一个主体。这反映了我们的媒体在各类大活动里的一个特殊地位。从国际上来看有类似的情况,正是因为媒体的这种发育,力量越来越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个媒体主导的局面。媒体主导是个双刃剑,它有好的一面,没有媒体的宣传,我们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达不到。但是它也有不利的一面,在一定意义上的媒体主导变成了一种快餐式的文化,就把我们很多东西的文化价值贬低了。如果运作的方式变成一种快餐式的方式,那么真正需要倡导的价值,需要促进发展的理念反而被淡化了。常规性活动所形成我国节庆活动的一些特点还需进一步研究。
——戴帽活动。所谓戴帽活动的说法是媒体就国内一类带统一评比、评选活动的节事活动,从而形成全国性、全省性事件活动规模的一种说法。如国家旅游局搞了一个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活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就是一个帽子。围绕创建优秀旅游城市所举行的活动,就是戴了这顶帽子的活动。这项活动前后已有十年,以此来推动各地的旅游组织和活动也见到了相应的效果。还有如建设部系列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乃至到县级也有风景名胜区。围绕着创建各级风景名胜区的一系列活动,就是戴帽活动。国家文物局也有梳理和申报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活动。国土资源部有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戴帽活动。中央电视台搞了一个城市中国系列,其中有城市竞争力排行榜、最具活力的城市、最有魅力的城市等等。国家各个部委现在都有这样那样的戴帽活动。最近几年各地都在积极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工作,这同样可看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戴帽活动。除了这两个遗产之外,这两年又推出了非物质与口述遗产和人类记忆遗产。这样的戴帽工作适用于全世界,部门的帽子只适用于全国,地方的帽子只能适应地方。所以由于不同层次的帽子源源不断地产生,所以品牌的效应也有所不同,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就戴帽活动的实践来看,现在国内各地都非常积极,形成了有帽子就戴,有荣誉就争的局面。这样的活动应该说有一个好处,就是形成了相应的主题,推动了相应部门主题活动的开展。各级政府部门都将类似的创建活动、申报活动和节庆活动相结合来举办。这类活动是不是旅游节庆活动,严格地说不是,但是它涉及旅游的一系列内容,对旅游也有很大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活动产生出一批品牌性的声誉,对一些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有很大的作用,对城市或都市同样具有很大影响。这样的活动尽管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需要改进的工作,但是已经在做和继续在做,不能不说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