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 国内学者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思路
与国家竞争力较为相近的是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我们首先来看国内学者是如何考虑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张明清、刘超在他们的《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思考与竞争态势分析》一文中这样说道,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对旅游产业具有很大的适用性。首先,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的,其研究模式和战略对策可以用于旅游产业分析中。随着旅游产业地位、作用的不断扩大,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已成为国家竞争优势集群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概念是建立在企业竞争优势的逻辑基础上的。一个旅游产业经济是由产业内各行业、企业所构成的,如旅游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是体现在某些行业或集团上,如美国的连锁快餐业、汽车旅馆业、欧洲的餐饮业。因此,我们想拥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产业,必须先拥有一批有相当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集团或优势集中的行业部门和世界级名牌旅游产品。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至少可以在两个层面上满足我们对我国旅游产业竞争优势研究的需要:一是从企业角度来思考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旅游企业——饭店业、旅行社业等能取得或保持相对于他国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二是从政府的角度思考我国旅游产业现在的国际竞争地位,我国的经济环境、经济制度、产业政策对旅游产业及其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和影响。
通过对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理论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都是动态的,其中,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条件。那种通过国家倾销、补贴等政府优惠政策而获得的竞争优势是暂时的。
在分析了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后,我们要解决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及其实质问题。
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核心是竞争优势,涉及的是各国间旅游产业的关系。从宏观上看,旅游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为打上民族标签和具有民族性的跨国公司的产品和投资的国际竞争力,表现为对各旅游企业的依赖。微观上看,由于一定时空条件下购买了一国旅游产品的旅游者,就不可能同时购买另一国的旅游产品,因此,同类或不同类的旅游产品之间存在市场份额争夺和可替代性竞争关系。所以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应以旅游产品、旅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基础。由此,我们可以说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就是通过企业在国际旅游市场上销售的旅游产品而反映出的生产力,表现为旅游产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盈利的能力。
旅游产品是产业竞争力的最终表现,而旅游产品的竞争实际上是各国旅游企业之间生产力的较量,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反映出各国旅游产业进行国际竞争的实际结果,可作为旅游产品竞争力的测量指标。因为一目的地旅游业能否有效地利用本国或他国的旅游经济资源,取决于它是否能以比较高的生产力来实现旅游经济资源的组合和运作。因此,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质是比较生产力。比较生产力概念在本质上与一般所说的生产力概念是相同的,但更强调了与竞争相比较的意义,它不仅具有一般的效率含义,也包含与竞争对手之间相对立的策略含义。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体现在三个层次:
——旅游产品竞争力,这是最直观的表现,也是最终竞争结果;
——旅游企业竞争力,这是产品竞争力的来源,由各企业、各行业、各区域的比较生产力提供;
——旅游业竞争力,这是产业链中各种竞争优势的综合体现[1]。
从上述叙述中,我们了解到,我国学者在解读波特国家竞争力模型后,主要是参照其分析问题的思路,经过改造后,构建起自我认识的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
黎洁与赵西萍同样根据波特的产业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认为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旅游生产要素状况、国内旅游需求、旅游相关及辅助产业的状况、旅游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并以国际旅游收入与接待人数指标、国际旅游市场占有率来评价我国国际旅游竞争力。具体分析如下:
——旅游生产要素状况,指发展旅游业所需要的各种投入,其中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旅游从业人员所代表的人力资源、发展旅游业的资金、与旅游相关的知识资源等。
——国内旅游需求,其对竞争优势的影响是通过国内买主的结构和买主的性质实现的。国内需求状况、国内市场大小不但影响生产规模,更重要的是影响本国企业对产品或服务更新改造的速度及范围。根据上述理论,尽管国际旅游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但其竞争力却来源于国内旅游业的发达情况和国内旅游市场的发育、成熟状况、国内旅游需求的复杂情况,这对于超前发展国际旅游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其国际旅游业必然具有先天“缺陷”。这也说明了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业都比较发达的地区更易获得国际旅游竞争力,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旅游相关及辅助产业的状况,主要指为旅游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等的上游产业、辅助产业,也包括与旅游业共用某些技术、共享某些营销渠道或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行业,与旅游业发展相关的行业及辅助产业很多,如民航、铁路、水运等交通部门、餐饮业、住宿业、娱乐业、农业、轻工业、文物、通讯、零售业等。具有优势的相关及辅助产业可以为旅游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信息、技术、资本、人力的双向融通,使旅游业的供给能力大大加强,从而形成一个优势产业群。当然,产业间的作用机制是互助的、双向的,由于旅游业的强大连带功能,也必然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竞争优势在国际旅游业与相关、辅助产业间必然有一个传导、扩散机制。
——旅游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国际旅游竞争优势的最终形成需依靠旅游地的旅游企业来完成。旅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何,必将决定着产业国际竞争力。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的企业规模、发展战略、目标、经营策略、企业自我积累和发展机制等对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形成无疑起着更为积极、主动的作用,尤其是旅游企业间的竞争是否合理、公平、有序,大、中、小旅游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竞争机制是否有效等都对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此外,机遇指重大技术变革、外汇汇率的重大变化、重大事件等。政府作用主要通过在资本市场、生产标准、补贴、竞争条例等方面的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多数旅游目的地实施了“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战略,政府在旅游目的地整体促销、发展规划、人力资源开发、市场调研、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相当的作为[2]。
根据黎洁与赵西萍的观点,有权重不同的六种因素影响国际旅游竞争能力。其评价体系显然与上述张清明等的不同。
从上述两个分析案例中我们即可明白,波特的国家竞争力钻石型模型,是一项国家竞争力考量、评价的分析方法。国内学者在运用中,取其分析的方法或思路,具体到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则各有不同。
评价体系的建立仅仅是竞争力考量的第一步,即层次分析法(AHP)的一个先导步骤。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它是一种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运用这种方法,决策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因素,在各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的比较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方案重要性程度的权重,为最佳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3]这一方法的显著特点是将需比较或对竞争力有影响的各类数据分层次排列,并通过计算得出结论。在层次分析法来看,无论是波特所说的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六要素、张清明等归纳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三个层次,还是黎洁等所整理的六因素,都是层次分析法中的一个层次。
既然应用波特国家竞争力的理论体系,只是作为经济分析的范式或思路,那么具体到城市旅游竞争力层次分析方法或思路就具有了足够的灵活性。
苏伟忠、杨英宝、顾朝林在《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初探》一文中提出一套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其评价分为四个方面,它们是:城市旅游业竞争业绩评价、城市旅游竞争潜力评价、城市旅游环境支持力和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分述如下:
——城市旅游竞争业绩评价。该方面的评价虽然只反映某城市旅游业过去和现在竞争行为的结果,但能以此反映城市旅游业未来的竞争态势。对旅游竞争业绩的评价主要通过现在的旅游收入、旅游接待量和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来进行评价。
——旅游竞争潜力评价。这主要测度竞争力的后续能力,它是旅游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可从旅游资源条件、旅游资金来源和旅游技术人才三个方面来评价。
——城市整体环境评价。环境的好坏对旅游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因为除具备丰富的传统旅游资源的城市外,大部分城市依靠的是其整体环境,尤其是经济环境来发展旅游业,因此,对于大部分城市而言,经济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和政策环境起保障作用。具体可从城市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和其他环境三个方面对城市旅游环境支持力进行评估。
——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的评价。这主要是测度旅游业整体竞争能力,即对城市旅游竞争业绩、竞争潜力和城市旅游环境支持力进行综合评价[4]。
苏伟忠等的评价体系,显然有其自身的合理性。特别是“城市整体环境评价”,体现出都市旅游的内涵和实质。都市旅游是以城市建成区为核心范围的旅游,由此,整个城市的环境都构成旅游吸引体系中的一个部分,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实力。根据上述苏伟忠等的评价体系,再引申出更为详细的评价项目及其指标,即可构建一个多层次的评价体系。
郭舒在《城市旅游竞争力分析性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提出了一个六因素的评价体系。这六个因素构成总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其具体思路可见表5-1。
表5-1 郭舒城市旅游竞争力一级指标详解表[5]
续 表
郭舒的评价系统,其思考的内容显然与苏伟忠等人的有很大不同,作为学者的一个观点,能自圆其说,自然允许成立。每一个评价体系都有各自的理由和理论依据,丰富了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内容,也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甘巧林在其“旅游大省旅游业发展实力比较——兼析广东旅游业的发展实力”一文中,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统计内容,借鉴城市竞争力比较的思路,按照总量、质量、效益和成长力四大板块,来构建能够全面反映地区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并进行考量和区域旅游业发展实力的分析比较。
——总量指标。它突出地体现了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规模水平,总量是实力的基础,也是发展的基础。如果缺乏总量的支撑,即使质量高,效益好,成长力再强,实力也不会十分强大。总量指标主要从游客规模、旅游收入、旅游机构数量三个方面来反映,包括了六个二级指标:国际游客人次、国际游客人天、旅游外汇收入、国有饭店营业收入、涉外宾馆营业收入、旅行社总数等。
——质量指标。它深刻地反映了旅游业发展的内在素质特点,是决定实力强弱的内在因素。如果仅仅是总量很大,而缺乏质量,就犹如一个虚胖的巨人,无法体现出它应有的功能与效益。质量指标主要从旅游接待条件、游客消费与停留时间、旅游业人力资源三个方面来反映,包括六个二级指标:星级饭店数、涉外客房数、入境游客停留天数、入境游客人均天消费、国际旅游从业人数、旅游院校学生数等。
——效益指标。它主要反映旅游业发展的有效性和旅游经济的运行状况。效益指标主要从客房出租率、劳动生产率、固定资产创收率三个方面来反映,包括六个二级指标:国有饭店客房出租率、涉外宾馆客房出租率、国有饭店劳动生产率、星级宾馆劳动生产率、国有饭店固定资产创收率、星级宾馆固定资产创收率等。
——成长力指标。它反映一定时段内旅游业的变动情况,是旅游业发展实力的一个持续性指标,也能反映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动态与势头。其构成是将近三年的总量、质量和效益三项指标的增减率按一定的权重汇总,集成为总的成长力指标。
最终的发展实力总指标是根据一定年限的旅游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对上述四项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值,具体为:总量指标占30%,质量指标占30%,效益指标占20%,成长力指标占20%。将这四项指标按其权重折算后再相加,即构成旅游业发展实力的总指标[6]。
另有学者认为,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可分为这样四个方面:
——城市旅游竞争业绩评价:从现在的旅游收入、旅游接待量和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方面来评价。
——旅游竞争潜力评价:从旅游资源条件、旅游资金来源和旅游技术人才三个方面来评价。
——城市整体环境支持力评价:从城市社会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和其他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的评价:即对城市旅游竞争业绩、竞争潜力和城市旅游环境支持力进行综合评价。
类似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思路和分析还很多,构建的评价体系也各具特色。从这些学者所构建的城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我们可以明白,在借鉴国外国家竞争力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过程中,为了自我的研究目标,国内学者构建出各自的评价体系,并进行考量和比较研究。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具有应用的灵活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