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旅游的特征

现代旅游的特征

时间:2023-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不论是旅游主体的构成情况还是旅游主体的规模都在迅速发生变化。现代旅游活动主体普及性特征的最直接表现是二战后大众旅游的兴起并迅速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旅游形式。现代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大众旅游对世界范围内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展开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正是大众化旅游模式的产生与发展,促使了旅游者的数量迅速增加,并进一步推动了现代旅游的迅猛发展。
现代旅游的特征_ 旅游学基础

二、现代旅游的特征

自旅游学学科出现以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旅游特征的研究和探索就没有间断过,纵观这些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旅游活动的特征有许多不同的总结和归纳。有时彼此间的差异甚至很大,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生活方式,旅游活动的展开、旅游产业的发展会牵涉到社会的许多层面,涉及面之广为其他产业或者社会活动所不及。研究者通常会根据自己的学术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观察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得出的结论自然会彼此有差异。

其次,旅游活动自其出现至今已有相当的历史,旅游活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自身发展水平、发达程度的差异和所处的社会背景的不同,所体现出的特征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如封建社会中的旅游活动既不完全等同于奴隶社会的旅游活动,又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旅游活动彼此间差异更大。据此,要总结出旅游活动的普遍性特征,事实上是缺乏可操作性的。

最后,单就现代旅游而言,由于人们外出旅游目的的多样性、旅游形式的不确定性,不同目的、不同形式的旅游活动也都体现出彼此差异的特征,这也给人们对旅游活动特征的探索和研究带来了难度。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明确一点——那就是不能为了特点而总结特点。了解和研究旅游活动特点的意义何在?究其根源,总结旅游活动特点的意义在于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旅游活动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有助于我们指导旅游产业的发展。如果我们总结出的旅游的特征不具备指导实践的意义,这样的总结无疑是徒劳之举。从这一点出发,在本节我们仅讨论现代旅游在当今世界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上的三个主要特征,即旅游主体的普及性特征、旅游发展速度的持续性特征以及旅游活动在时空分布上的非均衡性特征。

(一)旅游主体的普及性

所谓现代旅游主体普及性特征,其内涵是指旅游活动参与者的普及性,参与旅游活动的民众来自于社会的每一个阶层,这也是旅游活动的影响涉及到社会每一个层面的主要原因。旅游主体普及性特征亦是现代旅游在参与主体方面所独有的特征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旅游活动参与主体的构成比较单一,主要限于社会的上层阶层和一小部分劳动者,参与者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非常小,旅游活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还比较小,参与者并不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不论是旅游主体的构成情况还是旅游主体的规模都在迅速发生变化。由于战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许多国家人均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加上带薪休假制度的出现,旅游活动逐渐成为普通民众人人享有的权利,旅游需求也发展成社会性的需求之一。缘于此,世界旅游组织在1980年发表的《马尼拉宣言》中就曾经明确提出:民众对旅游的需求也是属于社会基本需求的范畴,为使旅游同其他社会基本需要协调发展,各国应将旅游纳入国家发展的内容,使旅游度假真正成为人人享有的权利。

现代旅游活动主体普及性特征的最直接表现是二战后大众旅游的兴起并迅速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旅游形式。所谓大众旅游(Mass Tourism)通常具有两方面的内涵,首先,大众旅游指的是旅游活动参与者的平民化、大众化。参与者已经不仅仅只是局限在上层社会,而是来自于社会的各阶层,其中最主要的是普通平民阶层。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1950年全世界国际间旅游人数仅2528.2万人次;到2006年,全球跨国旅游人数达8.42亿人次,比1950年增加了30多倍。就我国旅游的发展而言,在入境旅游方面,1977年我国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仅为5.6万人次,2006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达1.25亿人次,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已与美国并列世界第3位。在出境旅游方面,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1998年仅为842万人次,2006年达3452万人次,比1998年增长了3倍。通常,国际旅游的规模平均只占旅游总量的10%左右,以此推算,不难想象全世界旅游活动的规模之大、参与者之众。

大众旅游的另一内涵则是指现代旅游活动形式的大众化,旅游者外出旅游的方式也朝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即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形式成为主流的旅游形式。所谓团体包价旅游,是指旅游主体在旅行社的组织和安排下,借助各类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预先约定的时间内,按照预定的线路,从事预定的旅游活动项目,有计划地完成全程旅游活动。

现代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大众旅游对世界范围内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展开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旅游兴起之后,大众旅游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其原因在于: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如社会民众缺乏对目的地的了解却又充满好奇、外出旅游的经验缺乏与强烈旅游动机的冲突、克服对目的地陌生感所形成的压力和对安全感的需求等等),民众外出旅游的成本将会大大增加。如果没有这种大众化旅游模式,人们外出将会困难重重。而大众旅游的出现,正好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诸多矛盾和问题。正是大众化旅游模式的产生与发展,促使了旅游者的数量迅速增加,并进一步推动了现代旅游的迅猛发展。

(二)旅游发展速度的持续性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全球范围内生产力迅猛发展,经济整体复苏,社会财富急剧增长,民众收入进一步增加,闲暇时间不断延长,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同时,各类旅游设施设备不断被完善,旅游活动的成本不断降低,旅游活动在全世界范围内整体进入了一个持续性的高速发展阶段(见表1-1)。就国际旅游而言,1960年,往返于国际间的旅游人数仅为6021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仅69亿美元;到2000年底,国际旅游人数上升至69800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更是高达4760亿美元;40年间国际旅游人数增长近12倍,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更是增长了近70倍。其间,到1992年,国际旅游就已经达到年流量5亿人次的规模,年收入达3000亿美元,吸收就业人数1.2亿人,旅游业已超过汽车、钢铁等产业,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大产业。据有关旅游组织的预测,2010年全世界国际旅游者将突破10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将达到15500亿美元;2020年国际旅游者人数将更是达到16亿人次之多。

表1-1 1950~2006年世界范围内国际旅游人数、国际旅游收入以及增长情况

img1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有关数据整理

但是,在全世界旅游活动整体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排除在某些特定时期,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如世界性能源危机等突发事件),旅游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势头在某些年份有所减缓,但这并不能否定旅游活动发展的整体特征。

当然,我们认为现代旅游活动持续迅猛地发展,是针对世界范围内旅游活动发展的总体而言。虽然现代旅游活动在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具体到某一国家或地区,情况也完全如此。如在“9·11”之后的一段时期,美国旅游业的发展遭到强烈的冲击;20世纪末发生在东南亚地区的金融危机,也曾给该地区旅游活动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效应。而奥运会的召开、世界杯足球赛的举行则使雅典、日本和韩国的旅游活动在短期内快速增长。造成旅游活动在某一区域内出现意外状况是由于旅游活动具有较强的关联性所致。旅游活动的开展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如经济危机的出现、自然灾害、战争爆发及恐怖活动等,都可能会影响到某一国家或者地区旅游活动的开展。但就全世界而言,虽局部冲突还时时出现,但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旅游活动已经成为全人类需求。伴随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旅游活动发展的动力机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现代旅游活动会因此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即使某个或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旅游活动因某方面的原因而出现起伏,也会伴随着其他国家或地区旅游活动作相应的变化。从总体上看,现代旅游活动整体上持续迅猛发展的态势在短时期内不易被改变。

(三)旅游活动在时空分布上的非均衡性

旅游活动在时空分布上的非均衡性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旅游活动在空间分布方面的非均衡性和在时间分布方面的非均衡性。

1.旅游活动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

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是指旅游活动并非平均地分布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是集中分布于世界上某些特定的区域内。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空间转移成本的不断降低、旅游活动的不断普及,人类旅游活动的足迹几乎遍及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经济发达地区到贫穷落后地区、从赤道附近到南北两极、从崇山峻岭到汪洋大海、甚至是月球和外太空,到处都能看到旅游者的身影。但只要我们稍加观察就会发现:旅游活动并没有平均地分布于该空间范围内,旅游活动总是密布于某些特定的空间内,这些区域内旅游活动异常活跃,我们通常称其为旅游热点地区;而在其他地方虽也留下了旅游者的足迹,但活动的规模却是非常小,因此,旅游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不均衡特征。从表1-2中自1960年到2006年各地区旅游接待量在全球总量中的份额可以明显看出旅游活动空间分布所体现出来的非均衡性特征。

表1-2 1960~2006年全球各地区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占世界旅游总量的份额 单位:%

img2

资料来源:摘引自王晓云、张帆的旅游学导论(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和世界旅游组织统计资料

通常情况下,导致旅游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上述非均衡性特征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是促使旅游活动空间分布不平衡的最主要原因。旅游资源的形成常常需要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不同的环境中所孕育出的旅游资源会在类型、数量、分布、品位、特征等方面各不相同,并最终导致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方面失衡。而旅游资源又是旅游活动赖以存在的重要前提。没有旅游资源,或是资源贫乏的地区自然难以吸引旅游主体;反之,如果旅游资源储量丰富、类型齐全、组合良好、品位较高,自然会吸引众多旅游主体前往从事旅游活动。

其次,由于旅游活动具有综合性,活动开展离不开诸多其他要素的共同支撑,世界各国家(地区)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为旅游活动的展开所能够提供支撑的能力大小会产生差异,并最终决定全球内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发展旅游整体条件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东道主国家(地区)旅游产品开发与营销方面的差异、旅游接待水平的差异、可进入性的差异等等)。这样,旅游资源具有优势、旅游发展整体条件优秀的国家(地区)的旅游活动密度自然会高于其他地区,这也是导致旅游活动空间分布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旅游活动空间分布非均衡性特征不仅只是体现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之间,具体到某一确定的目的地内,旅游活动也不是平均分布于该目的地内。例如,到北京旅游的人们多是去游览长城、参观故宫、观赏皇家园林等著名景观;到伦敦的客人则主要是去参观特拉法格广场、西敏寺、白金汉宫和伦敦塔等著名参观游览点。

由于旅游活动的非均衡分布特征,活动的展开可能给旅游热点地区带来诸多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这要求旅游目的地必须综合衡量旅游活动正负效应,趋其利而避其害,尽可能发挥旅游活动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旅游活动时间分布的非均衡性

时间分布的非均衡性,其内涵是指旅游活动在时间分布方面具有相对集中于某些时间点或时间段的特征。

以四川省2006年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为例,该年到四川旅游的入境旅游者在时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非均衡特征:到四川省旅游的入境旅游者每年集中分布于七、八、九、十这四个月中,这是四川省接待入境旅游的旺季;三、四、五、六月接待入境旅游者少于前述四个月,这是四川省接待入境旅游者的平季;而在十一、十二和一、二月间,四川省接待的入境旅游者数量最少,通常我们称之为淡季。就某一确定的目的地而言,该地区旅游活动通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表1-3 2006年四川省逐月接待入境旅游者统计表

img3

资料来源:根据四川省旅游局官方网站公布数据整理

一般而言,导致旅游活动在时间分布方面呈现非均衡性特征的原因主要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旅游资源及其所处环境的季节性特征是导致旅游活动时间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总体来讲,旅游资源可以大致被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类。自然旅游资源形成于自然环境之中,资源本身会随季节的更替而出现周期性的变化,资源的吸引力会因此发生周期性的改变,前来从事旅游活动的民众也会发生起伏变化。如到北京香山观红叶、去浙江钱塘江观潮、前往哈尔滨观赏冰灯,这一系列的旅游活动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一年中某一段特定时间内进行,这一类旅游活动时间分布失衡的特征非常鲜明。人文旅游资源对环境的依赖性虽然不如自然旅游资源那么明显,但是这一类旅游资源同样存在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旅游环境同样会随同季节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样,在旅游环境相对较好的时段,旅游活动就会蓬勃展开,旅游活动会进入旺季阶段;反之,旅游环境较差时段同样会使该地区旅游活动进入淡季。另一方面,来自旅游主体方面的某些原因也可能使旅游活动出现时间分布失衡的特征。例如,旅游活动产生的条件之一是旅游主体要有一定的闲暇时间,旅游主体所拥有的带薪假日就成为其从事旅游活动的主要时段,这样,当一国(地区)的民众处于休假期间,这阶段该国(地区)内从事旅游活动的人就会远远大于非休假时段从事旅游活动者的数量,旅游活动也会因此具有时间分布不均的特征。

旅游活动在时间分布方面的非均衡性特征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给旅游主体或者旅游资源本身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甚至会因此影响到一国(地区)旅游的整体发展。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当旅游旺季到来,数量众多的旅游者在短期内迅速涌向目的地,该地区一时人口剧增,在接待能力有限、不能同时为众多旅游者提供性价比较高的接待的情况下,不但旅游主体的旅游感受质量会下降,而且旅游资源也可能因承载的旅游活动过重而受到损害,并进一步影响该地区旅游活动的发展。而当旅游淡季到来时,该地区又可能因为旅游活动规模过小而导致许多资源处于闲置状态,这对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将造成不利的影响。

为了减小或者降低由于旅游活动时间分布不均衡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旅游资源所在地常常会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以抵消这类影响。例如,采取分时定价的策略,在旅游旺季到来时适当提高旅游价格,将一部分旅游者分流至其他地区,既可保证旅游主体的旅游质量,又可以带动其他地区旅游活动的发展;在旅游淡季到来时改用低价策略,又可通过降低价格强化对旅游主体的吸引,通过薄利多销以提高本地区旅游活动的规模,使之能够健康发展。此外,为了减小时间分布不均的消极影响,某些地区还采取开发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以扩大或增强对各类旅游主体的吸引、改变传统的集中休假为分散休假等措施,这些措施和策略在一定程度上通常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案例1-1】

2006年“十一”黄金周工作情况的报告

据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分析,2006年“十一”黄金周旅游市场又有较大增长,运行秩序整体平稳,文明出行成为亮点,服务质量投诉率有所下降,人民群众又度过了一个欢乐祥和的国庆、中秋长假。

根据纳入全国监测的39个城市和119个直报景区(点)的运行情况分析,2006年“十一”黄金周旅游市场继续保持稳健增长。1日至7日,纳入全国监测的119个景区(点)的累计接待人数比上年同期增长16.2%,累计门票收入增长8.4%。从区域看,上海、沈阳、广州、贵阳、西安、哈尔滨、苏州、宁波、青岛、武汉等城市以及九华山、武夷山、福建泰宁、曲阜三孔、武当山、华山等景区的游客大幅度增长,增幅在20%以上;无锡、杭州、韶山、深圳及千山、花果山、三峡大坝等城市和景区比2005年同期略有下降。

2006年“十一”是第18个旅游黄金周。国庆长假制度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深受人民群众欢迎,此制度需要继续实施。目前出现的突出矛盾是,长假期间民众旅游、购物消费过于集中。一方面,结构性供需矛盾给交通、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旅行购物环境拥挤,影响了部分民众的假日消费热情。为此,提出如下工作建议:一是对国家长假制度进行研究论证。建议由法制办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提出的各种放假方式进行研究论证,如在长假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允许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自行确定长假起止时间,使黄金周运行时间拉长,以达到分散人流、调整供需矛盾,进一步拉动消费的目的;二是进一步推动农村旅游的发展。今后,农村旅游将成为我国城市居民假日休闲的主体市场。发展农村旅游对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