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资源贫乏地区如何发展旅游

旅游资源贫乏地区如何发展旅游

时间:2023-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对旅游资源的理解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仅在细节上存在一些分歧。其次,旅游资源有别于其他资源,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能激发旅游动机,造成旅游者的空间移动。再次,旅游资源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今后旅游资源的范围还将继续扩大,人们邀游太空、登上月球旅游的愿望也会成为现实。某些现在看来不是旅游资源的客体或要素,很可能以后会成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概念_ 旅游学基础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特征和类型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

1985年,郭来喜等人从资源学和人文地理学的角度首先对“旅游资源”下了定义。郭来喜认为:“凡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光、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间友好往来和消磨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以称为旅游资源。”周进步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那些为旅游者感兴趣的、可以利用的物质条件。”方如康认为:“所谓旅游资源,就是能对旅游业产生经济价值的观赏对象,也就是说凡是能对旅游者产生观赏吸引力的资源。”

同年,黄辉实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另一定义:“旅游资源就是吸引人们前来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它们本身不是游览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事物。”这里他将资源与景点严格区分开,资源即原材料,景点即吸引物。

1992年,尹泽生在研究各家见解后,结合旅游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一书中指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这一定义明确了构成旅游资源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二是具有可利用性,随着旅游者旅游爱好和习惯的改变,旅游资源的包容范畴不断扩大;三是资源的开发能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90年代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中,该定义被广泛应用,并为“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所采用。

目前,对旅游资源的理解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仅在细节上存在一些分歧。

首先,旅游资源具有客观存在性,是物质的,在一定地域上分布。在旅游资源中,自然界赋予的名山、大川、瀑布、湖泊、森林、动物等,以及人工创造的、历史遗存的园林、宫殿、文化名城、珍贵文物等,它们是物质的、有形的客观实体,认同感较强,易于被人们认可,这是旅游资源中最重要的部分。同时,还有不少无形的、非物质的旅游资源,例如文化艺术、趣闻轶事、神话故事等。由于它们是无形的、非物质的精神产品,不易为人们所感受,其本质也不易被人们理解与认可。实际上,这些非物质的、精神的旅游资源,是在物质的基础上产生的,总是与一定的物质基础相联系,并依附于一定的物质而存在,在特定的地区才能成为资源。例如:许仙同白娘子的故事,只有同西湖断桥和镇江金山寺结合起来,才能成为旅游资源。若脱离这两处实体,则是民间文学研究的内容。同样,高尚的品德、热情的服务,总是与具体的人联系在一起;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总是与当地的社会历史、环境条件相联系,才能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充分开发无形的、精神的旅游资源,不仅可以拓宽旅游活动的内容,而且还可为旅游产品创造出新的附加价值。

其次,旅游资源有别于其他资源,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能激发旅游动机,造成旅游者的空间移动。自然界赋予的或者人工创造的、历史遗存的客观实体,复杂多样;那些不具备物质形态的文化、艺术、思想等要素,其表现形式更是名目繁多。上述内容并非都是旅游资源,只有那些对游客有一定吸引力,有可能被旅游业所利用的内容才算旅游资源。例如优美的山、川、河、湖,幽静、茂密的森林,奇特的鱼、虫、鸟、兽,珍贵的历史文物,纯朴、浓郁的民俗,优良的社会风尚,精湛的艺术表演等。它们都能对游客产生一定的吸引力,成为游客观光、参与、体验、学习、提高的对象。至于劳务或其他要素是否属于旅游资源,同样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分析。对那些在旅游活动中仅仅起着媒介作用的劳务,例如一般的导游、服务员、司机、经营管理人员的劳务等,它们并不具备吸引力,也不会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因此这些劳务不应属于旅游资源范畴。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例如某些名厨师、造诣较高的书法家、艺术家,不仅他们的作品或产品为旅游者所欣赏或享受,而且他们的劳动服务(创造或制作)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再次,旅游资源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旅游资源的利用,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社会效益。某些国家将色情、赌博和迷信也视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在一定时期内会得到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它败坏社会风尚,损坏旅游者的身心健康,最终会破坏社会长远的总体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使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也是旅游资源开发时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最后,旅游资源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大。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旅游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保健旅游的兴起,使一些地方访问百岁老人、参观中药材博物馆、从事“森林浴”等活动悄然兴起;参与型旅游已不仅局限于过去的滑冰、滑雪、冲浪、游泳、体验民风民俗等,又出现了滑沙、滑草、放风筝、田园作业等;旅游活动不仅在地面,已经开始向水下、空中发展,一些地方开展了游人潜水观看海底世界、乘坐飞机俯瞰城镇、冰峰等活动;西安的卫星测控中心、美国的宇航中心、澳大利亚的造币厂、朝鲜半岛的“三八线”等,已向游客开放,成为重要的旅游点;专供旅游而兴建的人造乐园、微缩集锦式公园,配有声、光、电,栩栩如生的各种蜡像馆更是五花八门。特别是集优美的环境、现代高科技、深厚的文化内涵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景区与游乐场所,符合时代潮流,受到人们的偏爱。今后旅游资源的范围还将继续扩大,人们邀游太空、登上月球旅游的愿望也会成为现实。某些现在看来不是旅游资源的客体或要素,很可能以后会成为旅游资源。

此外,西方学者常使用旅游吸引(物)的概念代替旅游资源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旅游吸引(物)是指旅游地吸引旅游者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它包括了旅游资源、适宜的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快速舒适的旅游交通条件,甚至还包括了政府的旅游产业优惠政策和旅游人才的培养。

(二)旅游资源的特征

旅游资源不同于传统的土地、水体和矿产等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

1.地域性

受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的限制,旅游资源首先表现为空间分布上的巨大差异性,这是造成旅游者空间移动的根本原因。这种差异性表现为众多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者通常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和居住环境大不相同。差异越大,对旅游者来说就越独特,吸引力也就越大。如我国南、北方之间自然景色和民俗方面的差异:北方山水浑厚,建筑巨大,民众性格粗犷豪放;南方山水秀丽,建筑玲珑,民众性格细腻柔和。地域差异导致旅游资源在宏观尺度上形成了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地域性越强,即资源特色越明显,价值越大。这种地域差异性是从区域总体上反映出的旅游资源基本特征,而不是单就某个个体旅游资源元素而言的。旅游资源的地域差异,主要是受自然地理和人类社会活动的一般规律所决定,并由此形成了在不同纬度和经度上旅游资源的地带性分异特性,以及在相同经纬度上可能表现出的垂直分异特性。正是因为旅游资源具有分布上的地域性这一特点,才会吸引不同地域旅游者形成跨地域的旅游活动,从而使不同地域的旅游业得以发展和兴盛。

2.吸引性

旅游资源主要对旅游者有使用价值,而这种效用就体现在使旅游者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通过这种体验过程,不同旅游者得以分别或同时满足三个不同层次的心理需要:美感层次,即观光旅游,满足风景审美需要;娱乐层次,即休闲度假,满足放松身心之需;专项层次,即专项旅游,满足细分市场游客的多种需求。由此而使旅游者在美感陶醉中获得精神愉悦,在广闻博见中得到充实自我的精神满足,在移情、寄情中得以释放情感的欲望。无论是名山大川、奇石异洞、海湖泉瀑、风花雪月,还是文物古迹、民族风情,都应该具备这样的基本功能。旅游资源的美学特征越突出,观赏性越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

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在某种程度上还涉及旅游者的主观心理感受。就某项具体的旅游资源而言,它可能对某些旅游者吸引力颇大,而对另外一些旅游者则无多大吸引力甚至根本没有吸引力。所以,任何一项旅游资源都有吸引力定向的特点,只能吸引某些市场部分,而不可能对全部旅游市场都具有同样大的吸引力。即使是西湖、张家界这样等级的旅游区,仍有人认为“没多大兴趣”。因此,旅游资源的吸引性特征还附有感知决定性和价值不确定性。

3.季节性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和吸引性还与季节性紧密相关。就我国而言,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不少自然旅游资源的地域差异明显缩小;冬季南北温差极大,旅游资源的地域性就大大加强。同理,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也时常受到季节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纬度和地形的差异而产生的气候季节变化,对异地人来说都存在着生理适应问题,旅游者更要认真考虑到某地需要带多少行装,以及那里的气候环境能否对自己的旅游活动产生积极影响。这从客观上造成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会随着季节的改变出现周期性变化,旅游业也因之处于淡季与旺季的交替状态之中。但是,这并不是绝对性的规律。有些地区严冬季节所造成的独特旅游环境比夏季更能吸引旅游者。有些旅游地在特殊节日(如圣诞节、春节等)来临时,其淡季会变得兴旺起来,甚至成为全年最旺时期。

相对而言,人文旅游资源的季节性较明显,如园林,基本建筑的艺术特色四季可赏,但最佳观赏亦在春秋,有植物、水体等衬托。各类节庆、经济、宗教和政治活动也有明显的周期性。

4.不可转移性

由于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特征产生于宏观大尺度地理背景之下,使得绝大部分旅游资源处于一种无法脱离的宏观环境之中。且不说一些单体的自然旅游资源往往离不开其生成的环境,勉强移植异地会出现“南橘北枳”的尴尬,就是那些与人相关的社会因素,也难以与原来存在背景相剥离。以社会风情来说,就是一种十分综合的现象,不仅具有时间上的长期性和文化上的遗传性,更具有空间上的相对封闭性,因而无法把构成一地独特社会风情的综合因素加以分解,勉强分解的结果也只能是使之成为失去了旅游价值的一般社会现象。比如,傣族的泼水节如果没有西双版纳美丽的热带风光的烘托,没有傣家竹楼的点缀,可能是很滑稽的一种事情。因此,旅游资源是一种不以旅游产品生产企业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物象,旅游企业只能对它加以开发利用,而不能像工农业产品那样集中成批生产。根据旅游资源本体所做的任何仿制,都只能生产出不具备同等价值的赝品(但也是旅游产品),这和仿制古代艺术品是同样的道理。

正是由于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地域性、不可转移性特征,决定了旅游这种特殊的人类活动现象必定表现出暂时性和异地性特征,以解决旅游资源不可移动性的矛盾。由此可见,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与旅游活动的异地性,双方互为前提,缺一不可。

5.时代性

旅游客体本身作为独立于旅游活动之外而存在的物象,它能否真正成为旅游资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时间、空间、人类偏好等是最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会使该资源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或社会当中的旅游价值大相径庭。旅游资源的本原在于它具有的可以满足人们旅游愉悦需要的功能。尽管这种功能的存在有其客观性,但从历史上看,人类的审美能力和愉悦要求确实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存在是否可以构成旅游资源的价值判断,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概括起来有四点:一是旅游资源随时代的需求而产生、发展,品种数量正在成倍增加;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旅游资源已逐步被淘汰甚至消失;三是旅游资源因时代的差异而评价不同;四是因时代不同,旅游资源的功能也不同。如本世纪以来兴起的工、农业旅游,使原本属于一、二产业的众多企业成为旅游者观光或增长见识的场所;周庄、同里等较为幽静、相对封闭的江南古镇成为新的旅游热点;花明楼、丰镐房等更是反映出时代变迁所带来的旅游资源萌变性特征。相反,曾经遍及中小城市的动物园,九十年代相当红火的大观园、西游记宫等,目前已几无游客。

6.重复使用性

旅游资源的利用,不像大部分其他资源那样,有其使用极限或需繁殖,而主要用于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在理论上可以永久使用,这也是各地争相发展旅游业的动因之一,主观上希望一次投资开发,能得到长期回报。实际上,旅游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条件是保护得当,“带走的只是照片”,甚至只是美好记忆。否则,资源质量下降,同样会有“损耗”。如旅游旺季游人过量,使部分园林、溶洞遭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极为稀有、价值极高的资源,就会走向另一极端,呈现“不可再生性”的特征。特别是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地区,旅游开发很容易造成“不可再生旅游资源的破坏”。有形的旅游资源是如此,无形的旅游资源也有同样的问题。一项使用过度的有形资源可能被毁坏,甚至不可再生。一项维护不当的无形资源,如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遭到破坏,更是难以修复。

7.类型的广泛性

从旅游资源的定义可以得知,旅游资源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集合概念,任何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因素都可成为旅游资源。此外,旅游资源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它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当代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在空间分布上,从天上到地下、山区到平原、乡村到城市、赤道到两极,旅游资源无处不在。旅游资源的这一特点,是由旅游者社会组成的心理特点的多样性以及由此决定的千差万别的旅游需求推动下的产物。世间百姓性格各异,有人追求名山大川,有人专钻小巷探幽,有人喜欢竹间品茶,有人乐于卡拉OK。总之,这是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决定的,也是与人们旅游动机的多样性分不开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旅游资源是使用人群最广、类型最多的资源。从古代起,就有帝王巡游、官吏宦游、买卖商游、士人漫游、高僧云游、平民百姓节会庆游等,可谓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到了现代,人们更是将旅游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资源类型的广泛性还体现在各种类型的相互包涵性,即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往往呈现重叠、交叉、组合的现象,最为典型的是“自古名山僧占多”,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使我国不少名山,如泰山、黄山、武夷山等成为“自然、文化双重遗产”;对于旅游者的体验而言,著名的人文景观也需要自然环境的衬托才更加丰富多彩,杭州西湖之闻名天下的背景即是因其典型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绝佳结合。

【小资料3-2】

中国旅游资源的四大特征

1.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资源种类繁多,类型多样,具备各种功能。中国拥有类型多样、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风景地貌景观,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从海平面以下155米处的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底,到海拔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绝对高差达9003.13米。中国不仅有纬向地带性的多样气候带变化,还有鲜明的立体气候效应,尤其在横断山脉地区,即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中国不论南北东西都有繁花似锦的美景,不仅有类型多样的海滨、山地、高原、高纬度地区的避暑胜地,而且还有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以及避寒休闲度假胜地海南岛。多样的风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气候资源,为生物界提供了优越的生存栖息环境,使自然景观更加多姿多彩。

不论是从旅游资源供给的角度还是从旅游消费的角度看,中国拥有世界旅游活动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可以开发成为适合现代旅游趋势的各种旅游产品。很少有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具有如此多样和复杂的旅游资源系统,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国土辽阔,地质复杂,气候多样,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历史悠久、文明发达有关。资源种类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是中国旅游资源的一大重要特征。

2.丰厚性

中国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样,而且每种资源的积淀丰厚,拥有各种规模、年代、形态、品类的资源特征。不论是古代建筑、古城遗址、帝都王陵、禅林道观、园林艺术、民俗风情,还是自然山水风景、海湖河流、山川原野,都多姿多彩,不可胜数,其资源之丰厚足以位于世界各国前列。以花岗岩山景为例,既有节理发育又经风雨剥蚀塑造的,以奇峰怪石而著称的黄山;也有因断层发育使巨大花岗岩体突兀凌空,以险称绝的华山;还有因花岗岩主峰特性而导致球状分化,由其形成的造型奇异的各种小尺度的风景地貌散见各地。

3.古老性

中国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流传至今的宝贵遗产构成了极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其中许多资源以历史久远、文化古老、底蕴深厚而著称。古老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既有各兄弟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又吸取了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数不胜数,遍及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云南开远小龙潭的古猿化石分属于森林古猿和腊玛古猿;云南禄丰石灰坝发现的古猿化石,据测定距今有800万年历史。在众多的古人类遗存中,以元谋人历史最早(距今170万年),周口店龙骨山的古人类遗物最丰富,龙潭洞猿人化石的一具头盖骨最完整。中国旅游资源的古老性还表现在,远在数千年之前,中国的先人就开发和发明了一系列的工艺艺术、宏大建筑,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章。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安阳殷墟、咸阳秦城、京杭运河、万里长城、秦兵马俑坑等,无不以古称胜。

4.奇特性

中国拥有数不尽的特有旅游资源。在自然奇观方面,有一年一度的大理蝴蝶泉的蝴蝶盛会,洱源的万鸟朝山的鸟吊山奇景,能发出不同音符鸣叫的峨眉弹琴蛙,每届中秋的钱塘大潮,西藏高原上的周期性的水热爆炸泉,吉林松花江边的雾凇等。人文方面的奇景更是丰富多彩,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铜车马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已建成的兵马俑博物馆每年吸引上百万游人。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完整女尸和大量帛书,江陵凤凰山汉墓保存完好的男尸,满城陵山汉墓的金缕玉衣,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和众多古迹,徐州的汉墓,这些墓葬地和出土文物珍品成了吸引旅游者回溯历史的最佳场所。敦煌莫高窟被公认为世界艺术宝库。雄踞凌云山,俯视三江的乐山大佛,坐像高71米,体宽28米,实属世界上最大的石像。

(三)旅游资源的类型

旅游资源的分类,是根据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归并或划分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类别的工作过程。在所划分出的每一种类别(类型)中,其属性上彼此有相似之处,不同类别(类型)之间则存在着一定差异。我国目前对旅游资源分类的方法主要有:

1.根据资源属性的分类

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进一步的细分又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最为典型和常用的是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2003年制定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方案(国家标准GB/T18972—2003)。在这一分类方法中,将旅游资源分为“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三个层次。基本类型(“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简称)是普查的具体对象,若干属性相同或相近的基本类型归并为亚类,若干亚类又归并为主类。全部基本类型共有155种,归为31亚类、8主类。(参见表3-1)

表3-1 旅游资源分类表

img8

续表3-1

img9

资料来源: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2.按照管理级别高低的分类

旅游资源可以划分为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四种类型:

(1)世界级旅游资源 主要包括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分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保护区网络的自然保护区和世界地质公园等。它们具有全球性的艺术观赏、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是世界上品位和知名度最高的旅游资源、全人类的宝贵遗产和海内外广大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

(2)国家级旅游资源 主要包括由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由原林业部批准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等。它们都是中国壮丽河山的精粹和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艺术欣赏、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在国际上有较高的知名度。

(3)省级旅游资源 主要包括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些省份还公布有历史文化名镇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省级自然保护区、省级森林公园等。它们均具有较为重要的艺术欣赏、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及浓郁的地方特色,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

(4)市(县)级旅游资源 主要包括市(县)级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是本地游客的主要游览对象。

3.根据旅游活动性质的分类

可分为观赏型旅游资源、运动型旅游资源、休(疗)养型旅游资源、娱乐型旅游资源以及特殊型旅游资源(如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旅游资源)。

此外,国际上还有根据游客体验性质的分类,这种分类强调的是旅游者体验的性质,因而既可视为一种旅游资源分类,也可视为一种旅游地分类。典型的如1979年美国的德赖弗(Driver)等提出的分类系统。他们将旅游资源(旅游地)分为5大类:原始地区、近原始地区、乡村地区、人类利用集中的地区和城市化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