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优化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优化

时间:2023-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内容应包括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旅游资源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对违反保护条款者的处罚办法等。如故宫广场和许多殿堂内的路面、地面因游客密度过大而严重磨损。因此,旅游资源保护工作最直接和日常的内容就是重视对旅游活动的管理。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优化_ 旅游学基础

三、旅游资源的保护与优化

(一)旅游资源的保护

旅游资源保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生态的平衡、保护文化的完整性,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永恒存在,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旅游资源在一定的时期和空间内是有限的。旅游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损耗和地方特色的逐渐消失,实质上就是对旅游资源的消耗。旅游发展必须切实保护好旅游资源,才能使其可持续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较高的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状况,又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必须是建立在人们适度开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旅游资源保护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旅游资源本体的保护;二是旅游资源所赋存的环境的保护。根据造成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破坏的原因,保护工作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立法,使旅游资源的保护有法可依

有关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就是给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管理者制定行为规范。其内容应包括旅游区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和权限,旅游资源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对违反保护条款者的处罚办法等。

世界上不少国家一直非常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以保护旅游风景环境为目的的政策法规,也出现较早。如早在1872年,美国就立法保护其第一座国家公园——黄石公园;日本则在1963年颁布了《旅游基本法》,其中规定“保护、培育和开发旅游资源”,并将其作为国家必须实施的八大政策之一。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先后制定了《古迹、珍贵文物、图书及稀有生物保护办法》、《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森林法》、《保护珍稀动物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实施办法》(参见附录一、二)以及《环境保护法》等多种法律法规。各级地方政府,还制定了各种实施细则和办法。

2.合理编制规划,规范旅游开发和保护行为

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制定,是旅游开发工作前期研究的中心环节。规划在对旅游景点(区)作出科学构想和设计的同时,还要提出地形景观、林木植被、文物古迹、动植物、水体以及整个旅游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并合理划定保护区的范围和确定游客容量。此外,规划还应从总体布局上予以协调组织,尽量避免在风景区布置不必要的参观游览服务设施。必须从全局出发,既搞好风景旅游区的保护规划,又搞好非风景区的旅游资源保护规划;既要搞好旅游区总体规划,又要搞好详细规划(景区规划和景点设计),还要搞好大区域的保护规划。只有这样,保护工作才不会出现疏漏,并成为立法管理的重要依据。

现在,尽管各地所制定的旅游规划均有旅游资源保护规划的具体章节和内容,但在具体开发过程中却往往难以得到真正贯彻实施。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是开发项目完成后的验收,在保护方面没有将其重要性放在应有的位置,也没有全国统一有据可依、详细的科学指标体系,更没有强有力的奖惩措施促使其真正严格执行。这样,保护规划形同虚设。加上旅游市场的兴旺,引得工、农、商、学、兵各行各业一齐向旅游业进军。由于风景旅游资源是融独特性、唯一性、稀缺性为一体的,所以,一些单位就占山为王,占景为大,纷纷进入风景区设立工程,占据有利地形,导致大大小小的风景资源被各种各样的培训中心、疗养院、动物园所占领,有的甚至在风景区内建设什么鬼城。宾馆、饭店也不甘落后,纷纷在景区内安营扎寨。许多风景区内的农民,也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变成一排排简陋的房子,一间间地拿来出租引客,把风景区搞得一塌糊涂。因此,欲使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落到实处,就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管理上的立法和执法如何有效统一的问题。

3.重视对旅游活动的管理

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是显而易见并相当严重的,许多地方就是由于旅游活动的开展而加速了名胜古迹的损坏和衰败。尽管在自然条件下名胜古迹也会经历风化作用而衰竭,但其过程缓慢。旅游开发后,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大量游客的涌入,加速了自然风化的速度,导致古迹的破坏。如中国著名的敦煌石窟,过去窟中空气干燥,自然风化缓慢,艺术品经千百年仍然栩栩如生。但随着近年大量游客进入石窟,人们呼出的水汽和二氧化碳改变了石窟中内的大气环境,游客的衣服也不时与墙壁磨擦,光线的增强又加速了雕塑、壁画的变质,许多壁画的逼真细节已失去光泽,红色和肉色逐渐变为黑色。此外,在一些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不断增加的游客,使景区地面因踩踏磨损而失去原有的特色。如故宫广场和许多殿堂内的路面、地面因游客密度过大而严重磨损。有人估算,故宫铺地的“金砖”,每年磨损达10~20毫米,御花园地面土壤也因此而板结,几棵古树已面临枯死。颐和园蜿蜒700多米的环湖长廊的地砖,每隔几年就要更换一次。还需指出的是,部分素质低下的游客对文物古迹的任意刻画、涂抹,所造成的破坏也是极为严重的。

同时,大量旅游者的介入,使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受到严重威胁。一方面,大量旅游者的踩踏使土壤板结,古树枯死;游人在山地爬山蹬踏,挖掘土石,破坏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裸露,成片山草倒伏;由于宣传教育不足,游人损木折花、狩猎禽兽的现象,在旅游区内也十分常见。所有这些,都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巨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在一些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由于游客的进入和旅游活动的开展,客观上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如为满足游客游览需求而配备的机动车船排出的大量废油、废气,污染了旅游地的大气和水体;游客住宿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就近排入景区等。

因此,旅游资源保护工作最直接和日常的内容就是重视对旅游活动的管理。应根据具体景区的资源和环境特点,慎重确定旅游活动项目。对于那些会导致景区内水体、空气污染的旅游活动项目,应严格限制开发,甚至完全拒之门外,以保护景区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于那些以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为目的而设置的自然保护区,则要限制旅游活动的空间范围,在有关专家的协助下,科学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并将旅游活动尽可能控制在实验区范围内,适度向“缓冲区”伸展。

4.加强对游客保护意识的引导

目前,由于大量的旅游资源受损于游客有意或无意的活动之中,因而其行为和保护意识的引导成为当今资源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通常的措施是在旅游区设立具有环境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如关于生态环境景观的相应解说系统,提醒游客注意环境卫生的指标牌与废物收集系统;在门票、导游图、导游册上添加生态知识和注意事项等;对一些习惯好、素质高、能自觉保护景区的游客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少数损害景区环境的游客,要给予应有的经济惩罚。另外,针对旅游旺季一些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对游客进行疏导、分流或限制。如北京故宫等地,为保护古建筑和改善旅游环境气氛,实行调整门票价格和限制游览人数的做法,以取得良好的保护效果。

5.旅游资源的恢复维修

绝大多数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完全恢复。但有些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都相当高,虽然已经衰败或受到破坏,甚至不复存在,仍可以采用培修和重建恢复其风采;有的旅游景区植被遭破坏,则应积极采取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对策;对于目前保护较好的珍贵旅游资源,应尽量减少其自然风化的衰减速度,一般措施有:

(1)培修复原,整旧如故 历史建筑,因经历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出现影响原有特色的破损或变色,可以采用复原培修的办法,尽量采用原材料、原构件,或在必要时用现代构件进行加固,但要保持原貌,即整旧如故,切忌因“翻新”而失去“古”的特色。如西安小雁塔的修复较为成功,修复后仍保持其古朴苍劲的面貌。

(2)仿古重修 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建筑物,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在地面上已经消失,但在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为满足人们旅游需要,有必要进行重修,以再现古建筑特有的风貌。如武昌的黄鹤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历史上曾屡毁屡建,最后在民国初年毁于一炬。1954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时,南岸桥头堡已占其旧址。20世纪80年代,于原楼址南侧一千米处重修黄鹤楼,保存原有的塔式阁楼造型风格和江、山、楼融为一体的意境,堪称仿古建筑成功的范例。

(3)生态建设 许多旅游景区,由于当地工农业和交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植被的破坏,影响了旅游环境的质量。如云南抚仙湖,水质良好,达饮水标准,但美中不足的是山上植被被破坏,成为景色的一大缺陷。当地政府为改善其景观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治山、种树等生态建设,使山体绿了起来。旅游区山体的生态建设,不仅要考虑固定水土的生态效益,还要考虑观赏的旅游效益及一定的经济效益。不少湖泊旅游区存在的山清但水不秀的状况,也需用生态重建的措施进行弥补。

(4)减缓珍贵文物的自然风化过程 出露于地表的历史文物古迹,由于风吹日晒雨淋等自然风化而导致衰败是不可避免的,但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改变环境条件使风化过程减慢也完全可能。如可给裸露的历史文物加罩或盖房子予以保护。历史上的四川乐山大佛,曾建有13层的楼阁(唐代名为大像阁,宋代为天宁阁)覆盖其上,既金碧辉煌,增加了大佛的可观赏性,又保护了佛像,但后来不幸毁于战火。

(5)广辟资金渠道,增加保护经费 保护旅游资源,离不开资金的投入。但目前大部分旅游景点门票收入很少,根本不能满足日常维修、更新和保护的需要。完全靠政府财政支持也不现实,应着眼于广辟资金来源,以解决旅游资源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如征收旅游资源税、多方集资等。

(二)旅游资源的优化

旅游资源的优化,主要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各类旅游资源的构景要素进行挖掘与设计,亦即通过对地表旅游观赏物体及其空间的合理安排,强调和突出构景要素的功能,创造高效、舒适、诱人的旅游环境、提高旅游资源观赏价值的过程。下面以水体资源为例,分析其构景要素的挖掘与设计。

水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物质之一,其光、影、形、声、色、味等都是生动的风景素材。水面能点缀、映照周围景物,使风景更加妩媚、秀丽;水中倒影可反映出高低、起伏、明暗的景物,也可反映出春秋、朝夕、阴晴等季节与天气的变化;不同形状的水体又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缓流潺潺、急流汹涌更可造成不同的声响与气势。所以,水是构成旅游景观最活跃的要素之一。水体的构景要素主要有:

1.动态

水的动态,首先在于水面的辽阔和水势的激荡。当我们面对一望无际的大海,我们往往会惊讶和赞美其不可阻挡的阳刚之势。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动态要素的挖掘应着眼于海岸带,这是海洋与陆地的接触带,处于水、岩石、生物和大气的相互作用中,风光旖旎,是游人竞相观光的地方。海岸带自陆向海可分为海岸、潮间带和水下岸坡三部分。海岸是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地带,潮间带是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地带,水下岸坡则是水深约为30米以内的海底。其中,与旅游关系密切的应是海岸和潮间带,二者统称为海滨,是观赏海水波浪和水上游览活动的主要风景区。

同时,海洋的水动力还形成了独特的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前者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洞)、海蚀拱桥和海蚀柱等;后者如海滩、沙坝、沙嘴、泻湖。在三亚市区以西26千米处,海边巨石耸立,由上百块大小不等、光滑无棱的奇石组成一片形象奇特的大石群,这就是著名的“天涯海角”胜景。中央一圆柱状巨石,其上有雍正十一年(1733年)崖州知州程哲题刻的“天涯”两字,附近的巨石分别有“海角”、“海阔天空”、“南天一柱”等题刻,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远离文明中心的苍茫氛围,是古代人们对这里特殊景观要素挖掘的典型例子。从科学角度讲,巨石的形成一方面与岩性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海水和海浪侵蚀作用的结果。组成岩岸的岩石多为花岗岩,抗蚀能力强,其他较松软物质被海浪侵蚀和移走后,巨石便兀立于岸边成为奇观。可见,这些巨石应视为海岸受海浪侵蚀后退的标志。

喇叭型河口亦为海岸地貌的一种特殊类型,这里的海潮是水景动态要素挖掘的理想场所。国外以南美洲亚马逊河海潮最为壮观,大西洋海潮最远可涌至河口以上960千米的奥比多斯,潮高一般为1~2米,大潮时常形成5米高的水墙,逆流呼啸而上,其声数千米外而闻之,气势磅礴;我国浙江钱塘江潮起时,惊涛拍岸,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而来,令人震惊和振奋。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为观潮最佳时节。涌潮来临时,开始似一条白练横卧远处水天之际,而后由远及近,轰鸣之声如闷雷滚动传来。潮渐近,雪浪翻滚,海鸟翱翔其上,追逐觅食。大潮临近时潮头陡立似墙,最大潮差可达9米左右,涛声震耳,如千军呐喊,万马奔腾,堤塘为之震撼。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旅游部门在观潮胜地——海宁盐官镇设计了“一潮三看”的追潮游线。在盐官以东数千米处,游客可先见到南潮、东潮汇合碰撞的“碰头潮”,潮形似冰山雪峰,声如山崩地裂,十分壮观;到了盐官,可以看到举世闻名的“一线潮”,即潮到盐官已连成雪白一线,十分奇特;至盐官以西约10千米,潮水受挡水大坝阻挡而回身反扑,快如闪电,形成惊涛骇浪,十分惊险。游人只要掌握好潮水每小时约25千米的推进速度,驱车追赶,就能一潮三看,乐趣无穷,是当代水景动态要素挖掘的佳例。

其次,水的动态还在于水流速度和跌水高度,这方面以瀑布为最。瀑布是指从河床纵断面陡坎或悬崖处倾泻下来的水流,以奇称绝,具有声、形、势之美。其声,如雷轰鸣,惊心动魄;其形,如银河垂落,飞流直下;其势,磅礴宏大,喷珠溅玉。非洲的维多利亚瀑布比我国的黄果树瀑布还宽90倍,其巨响远达15千米,虽旱季也不减其气势,人称“魔鬼瀑布”,可见其雄壮之势。

落差、水量和宽度是衡量瀑布规模大小的主要指标。雁荡山大龙湫,落差190米;九寨沟诺日朗瀑布宽200米,呈多级下跌;黄河壶口瀑布的落差不大,一般为15~20米,然而河床宽由250~300米急剧收缩到30~50米,致使河水流速加快,水量增大,黄河水像从壶嘴里倾倒出来似的,其水量应是我国瀑布之中最大的。

自然界瀑布的动态要素挖掘在于选择最佳的观赏位置,即许多景区中的“观瀑亭”。人工瀑布则可视为动态要素的设计,一般体量不大,但位置更佳。

再次,水的动态是有规律的,既不像地质地貌那样一成不变,也不像许多气象景色那样变幻莫测。因此,水的动态不仅丰富了景观,而且这种动态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美妙过程,人们可以在水体形象变化前后的对比中,触摸到大自然的脉动,欣赏着自然变化的韵律。例如观赏潮水的涨落,观察雨后山间小溪的水势变化等。如果是人工设计的动态水景,其规律更易掌握,如杭州西湖、武汉东湖等地的音乐喷泉。

最后,水的动态不仅形成了自身丰富的景观,同时也使所在旅游地景色增辉,所以著名的旅游地,大多兼有水光山色之秀。李白《望庐山瀑布》在写瀑布动态美的同时,也写出了庐山的山体之美;汹涌奔腾的长江,赋予三峡以惊心动魄的美感,因而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佳句。

2.声音

水体在受到外力冲击或流动时会发出多种声音,这些不同的声音往往会给旅游者以听觉上的享受。水声是多数水景构景要素的重要部分,有些水景正是以其独特的水声取胜。例如,我们观赏瀑布,绝不会对其咆哮的轰鸣声无动于衷;欣赏泉水,若能聆听到泉水的淙淙声,将是十分美妙的;在海边旅游时,倾听惊涛的拍岸声会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大海的狂放和磅礴的气势;其他如雨打芭蕉、巴山夜雨、小桥流水等等。水的声音加强了水的动感,同时又是形象的一部分。缺少了水的声音,不可能完全领悟水景之妙。

3.色彩

纯净的水体本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但大自然的水体或多或少地含有各种各样的悬浮物和溶解物,加上光线在水中的选择吸收与散射作用,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构成了水的多姿色彩。例如海洋因受地理位置、深度、天气、水中杂质和浮游生物的影响,可以形成五颜六色的美景:在万里晴空的蓝天映衬下呈湛蓝色,而在云雾蒙蒙的阴雨笼罩下则为灰暗色;深海呈蓝色,浅海则受海底的影响呈青色或青灰色;我国的黄海因泥沙量大而呈黄色;亚、非之间的红海则因繁殖大量的蓝、绿色海藻,这些海藻死后变成红褐色,漂浮在海面,使海水呈现红色;亚、欧之间的黑海里由于有大量的鞭毛虫繁育而使海面呈黑色,等等。水的色彩直接影响着水体的形象和景致,因此也是水景的重要构景要素。

至于内陆水体,因周围自然景物、水底背景和所含物质不同而产生的色彩更为丰富,典型的如九寨沟的五彩池(海子);江南之水在《忆江南》中描绘最出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喷泉不仅数量多,而且有色彩:蓝宝石泉碧蓝,绿松石泉翠绿;欧洲的多瑙河以其水之蓝而闻名世界,更激发了许多音乐家和诗人的灵感。

当然,洁净的水能够给游人创造一个清洁的旅游环境,因而水质清洁的浴场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青睐和光顾。

4.层次

水景的层次主要是由岛屿、长堤、桥梁等决定的。岛屿的存在既丰富了水景内容,又使游人有四面临水之趣,常常是赏景最佳之地,如被诗人誉为“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洞庭湖君山岛;在我国,岛屿众多的湖泊当数浙江的新安江水库,面积达575平方千米,共有岛屿(原为山峰)1078座,因而该湖在1983年改名为千岛湖。受岛屿的分割,整个风景区划分为中心、东南、西北、西南、东北湖和若干外景景区,各有不同层次的景观;江苏的太湖不仅湖面开阔,而且岛屿排列有序,使水面多处被分割,几经收放,形成数个连续的风景层次。此外,舟山群岛、庙岛群岛以及长江下游诸岛也都是丰富水景层次的绝佳之处。

同时,水体不仅有自身的层次和形象,而且能够映出其他景物的影像因而更加丰富了水景的层次,这是水体独特的交叉构景功能。特别是对于静态的水域而言,这种功能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山、石、树、花、建筑物乃至天上的白云和彩霞都会在水中形成影像,实物与影像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立体图画。

从另一角度分析,平远旷荡的水域景观虽然缺少层次,但也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对长江之水的描绘;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对赣江之水的描绘等,让人感到心胸开阔,美不胜收,因而可看作是水域景观的另一构景要素——旷远。

5.形态

水的实体包括海洋、江河、涧溪、泉水、瀑布等,每种水体都有一定的形态风韵,有的以静为主,有的以动为主,大都动静结合,创造出不同的景观。在众多的水体中,形态各异的湖泊构景功能最为明显,主要有:

①构造湖。是由地壳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凹陷盆地蓄水而成的湖泊。其特点是湖形狭长,湖水较深,湖泊常呈串珠状分布,如云南的滇池、洱海和青藏高原的多数湖泊。该类湖泊虽然面积不大,但蓄水量可观,水体动静结合,景观较为丰富。

②火山湖。由火山口积水成湖,或由火山喷发的熔岩阻塞河谷而形成。该类湖泊往往海拔高度较大,其水源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湖泊具有幽深、静谧等特点,给人以神奇、奥妙之感,加上变幻莫测的天气,或者流传甚广的怪兽之说,都给湖泊蒙上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我国东北地区的长白山脉曾经是火山活动地区,白头山天池略呈椭圆形,南北长约4500米,东西宽约3500米,湖水面积9.82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火口湖;镜泊湖南北长45000米,东西最宽6000米,面积90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熔岩堰塞湖。

③河迹湖。大多与河流相通,不仅在水文性质上与河流有密切的联系,而且许多湖泊本身就是河流作用的产物:有的湖泊是河间洼地积水而成,有的是河流受阻潴水成泊,有的则是废弃古河道的残体(牛轭湖)。河迹湖的特点是面积大,使人视野开阔,极目天际,心胸舒展,有益于身心健康。长江中游地区的鄱阳湖南北长170千米,东西最宽处为74千米,面积3583平方千米,烟波浩渺;洞庭湖为古云梦泽的一部分,明末清初是洞庭湖的全盛时期,面积达6200平方千米,周长约400千米,号称“八百里洞庭”。以后逐年淤浅、分汊、缩小。目前面积仍然有2700平方千米,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④冰川湖。是冰川作用所产生的凹地积水而成的湖泊,包括冰蚀湖和冰碛湖。新疆天山的天池就是由冰碛和山体崩塌等多种作用形成的。该类湖泊面积较小,犹如镶嵌在深山中的明珠,是观赏价值相当高的水景。

⑤风蚀湖。是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风蚀洼地积水而形成风蚀湖。在茫茫沙漠里能有清澈的水体,无疑会形成巨大的景观反差,从而给游客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敦煌城南7000米的月牙泉就是一个典型的风蚀湖。

6.内涵

由于各类水域往往是人类长期活动的场所,尤其是江河,常被人们视为生命的源泉,它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可以说,世界上的文明古国都和名川大河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不少水域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使具有不同动机的旅游者都能从中找到能满足自己需求的观赏对象,随着时空的变化,还会有不同的感受。在这方面,杭州西湖可为代表,曾有人评说:西湖有480可游处,360堪醉日,即是明证。

7.嗅味

水本为无嗅无味的液体,但有些水体却给人以不一般的味觉或嗅觉,因此带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探秘和观赏。例如有些河、溪、湖、泉的水质特别地清冽甘甜,形成“甜湖”、“甜河”、“甜泉”等独特的水景,成为游客先尝为快的旅游胜地。有些水体则能散发出一种奇妙的香气,而形成“香河”、“香泉”等水景。一般来说,水景的嗅味以各类泉水为主。泉是地下水的露头,它不仅可供人饮用和观赏,而且还有疗养、疗疾的医学价值,很多名泉自古以来就成为游人喜爱的游览景点。当然也有些水体的味道不是甜味和香味,而是酸味和臭味,这主要是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污染而产生的。这样的水体若不加以治理,会对旅游景观带来负面影响。

总之,对构景要素的充分挖掘,可有效地加强旅游者的感受强度,从而留下特别美好的印象,甚至能起到将一般旅游资源设计成高档旅游项目的效果。

【小资料3-4】

风景名胜区保护的主要内容

中国的风景名胜区是与国家公园相对应的保护区体系,其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英文为“National Park of China”。风景名胜区事业是我国的社会公益事业,并不主要是一项经营性经济产业。其建立目的是通过科学的建设管理、合理的开发利用,为国家保留一批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

风景名胜是稀有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建立风景名胜区的首要目的是保护风景名胜及其生存环境,保护规划是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最核心的内容。保护并非封存,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供更多人更长时间游览观赏。

一、分区保护

(1)绝对保护区:严格保护风景资源及其环境的原始性与完整性。

(2)严格保护区:保护自然原貌和历史环境的自然性和完善性。

(3)环境保护区:外部防护地带,指虽无有价值的景观、景物,但对风景资源构成影响,存在保护必要性。

二、建立合理规模容量

合理规模容量即旅游活动的“快适性”与资源保存的“忍耐度”相平衡,确定保护措施。例如:确定污水排放方式,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燃料结构,建筑物的位置、数量、高度、体量、造型、色调,公路、游览路线与工程管道的走向及宽度。保护必须全面兼顾物质性保护、文化性保护和环境性保护三个层面。

从保护看,不仅要保护好风景名胜资源,而且还要保护好其生存的环境。从开发建设看,开发建设工作涉及到资源、环境及相关的经济、社会、政治、自然、科技、文化等领域,接触面大。从管理看,不仅要管理好本行业,还要从本区整体发展出发,协调好区内诸多部门、行业。关系的复杂性是严重制约风景名胜区有效发展的一大障碍,也是总体规划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及难题。从服务对象看,不仅是本地的旅游者,更多的是来自全省、全国、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服务面广,涉及到他们的“吃、住、游、行、购、娱”各方面,因而服务质量与水平的影响相当大。从发展目标看,风景名胜区不仅要有环境效益,而且要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风景区产业发展导向问题

风景名胜区要做到既能保护好资源,又能发展好经济,就存在着产业发展导向问题。在风景区外应利用风景区的知名度和旅游业大力发展区域经济。

(1)合理发展第一产业,如林产品采集、加工业,农业旅游、农村旅游,提供天然的地方名品、绿色产品。

(2)控制发展第二产业,禁止污染严重的任何工业。控制发展对环境、景观有一定破坏的工业。发展无污染的手工艺品制作和地方土特产品加工工业。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如交通运输、旅游土特产品、地方手工艺品、农舍旅店、地方饮食系列。开展具有地方文化内涵的各种文艺表演、文化展览、文化交流。

四、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开发关系

(1)保护是为了长期保存,并不需要开发。例如:黄山的猴子观海、飞来石等奇石类风景名胜资源,远而望之即可,不必近达;桂林漓江风景名胜区中的许多山峰只供观赏,不应攀登。否则,其珍贵的特征就会消失。因此,对这类风景名胜资源进行保护的含义即为绝对禁止人为干扰。

(2)保护是为了部分开发。例如:对海滨类风景名胜区及其周边地带往往提出全面的环境保护要求,目的在于保证清洁的海水质量,以满足局部地带进行海滨浴场等游憩开发的要求。

(3)保护是为了开发。例如:长城这类古代工程或古建筑均需登临观赏,其保护的重点应在于针对人为活动,可采取防止其结构、面层遭到破坏的技术措施。

五、环境容量

风景名胜区环境容量应在全面估算各因子量后取其中最小值。例如:广东清远飞来峡风景名胜区山重水隔、地层风化破碎,即无法依靠城市供水,又缺乏地下水资源,只能就地引用山上的地表水,因此其水资源容量即成为最终的环境容量限制因子。再如:黄山风景名胜区自1983年以来,先后开辟了丹霞峰、石笋峰、天都峰等新区新点,减少了始信峰、狮子峰等处的游客,使老景区的寿命得到延缓;同时,对始信峰等老景区进行定期封闭,使其休养生息,并采取人工手段,栽植地被植物,恢复小环境的自然生态;此外,对区内的一些热线、热点实行专门管理,定时开放,定量游览,即减轻了景点的压力,又使游客能够有一个良好、安全的旅游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