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城铭刻的时代痕迹

长城铭刻的时代痕迹

时间:2023-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隋高祖在位时,为防范突厥,多次于冬季征发丁壮修筑长城。谁也不能否认,中国人传统的长城情结与厚重的长城文化交织在一起。其实,不仅仅是长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还有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留给了我们后人。
长城铭刻的时代痕迹_旅游文化与鉴赏

第三节 长城铭刻的时代痕迹

一、长城营建的时代痕迹

中国长城的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中尤以秦、汉、明三代的规模最大。下面将根据不同修建阶段对这段历史进行回顾。

1.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为了相互防御,保护本诸侯国的领土不受侵犯,他们在各自的领土上建立起一座座互防的长城。最早修筑的是楚国的方城和“齐国巨防”,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魏燕秦等国也纷纷修筑长城,这些长城都是一段一段的,没有连接起来,但是这时期的长城成了后来秦始皇万里长城的基础。

2.秦朝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混乱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为了确保中原地区的安定,不受北方匈奴的威胁,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人北逐匈奴,占据河套,并修筑长城。《史记·蒙恬列传》中有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秦长城把过去秦、赵、魏、燕长城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的绵延万里,从此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3.前汉长城

西汉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袭。从汉文帝到汉宣帝,先后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朝鲜平壤南部大同江入海口、全长近一万公里的长城。汉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4.北朝及隋长城

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都对长城进行了修筑与增建,其中以北齐年间修建规模最大。隋高祖在位时,为防范突厥,多次于冬季征发丁壮修筑长城。隋世祖在位时,两次于夏季大规模征发劳力修筑,此时防御的对象还包括西北方向的吐谷浑。《隋书·炀帝纪》中有记载:“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二旬而罢,绵亘千里”。隋长城在前代北魏和北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将东起紫河,经朔方、灵武直至榆谷以东的长城增建、筑垒基本连成一线。

5.明长城

到了明时,从明太祖洪武至明神宗万历200多年内经过先后20次大规模的修建,以牺牲累计约200万—300万人为代价筑成了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长城。这也是现在所见到的大部分长城。

二、八达岭长城的旅游解说

大家可以乘坐S2次动车组,运行于城铁S2线,这是由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设计的中国第一条自主设计、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乘坐在这么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火车上,还真是有一种别样的感觉,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似乎依稀能看到詹天佑带领着他的科学团队在铁路边勘探,测量,呕心沥血的努力,才造就了这么一条铁轨。

大概是在青龙桥西附近,列车停靠了一段时间,正好可以好好地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对于一个家乡在南方的人来说,“崇山峻岭”这几个字只是放在嘴边说说而已,真正见过比较高的山也不过50米…甚至怀疑这能不能称作是山,充其量也就是丘陵。列车停靠在山脚下,抬头看着这么高大的山,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形容此刻的感受:惊讶,惊讶于山川的高度;赞叹,赞叹于这种壮美;感慨,感慨于祖国真的竟还有如此的大好河山…百感交集,以至于在照相时镜头前的耳机线都没有注意。列车再次开动,随着越来越接近八达岭站,长城也开始慢慢出现在了附近的山岭上,就像巨龙一般,匍匐,蜿蜒在山川之中。细想,华夏儿女本来就是龙的传人,这巨龙般的长城不正镌刻这中华民族的历史痕迹,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吗?到达八达岭站下车后,步行十几分钟,看到了一尊雕塑,形象是戚继光骑着战马。很奇怪戚继光不是抗倭名将吗?为什么可以和长城有所联系?《明史》记载“隆庆初年(公元1567),给事中吴时来以蓟门多警,请召大猷、继光专训边卒。部议独用继光,乃召之。二年五月命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这样戚继光重新来到他年轻戍守之地,直到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被调往广东抗倭。这十几年中,戚继光呕心沥血,为明朝长城防御体系的最终完善以及抵制蒙古族入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雄伟的万里长城,由于风雨的侵蚀和人为的原因,隋朝及以前用土石、砂砾等材料修筑的城墙几乎很难找出完整的段落。保存相对完整的是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全长14600多里。其中从鸭绿江到山海关这一段,由于工程比较简单,毁坏较为严重;山西以西,因为大多以泥土夯实而成,低矮单薄,也倾圮严重;而东起山海关西至山西黄河边的长城则保存得最为完整,像条巨龙起伏于崇山峻岭之间,蜿蜒曲折,连绵不断,烽堠敌台,高下相间,突兀参差,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这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伟大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给我们留下的一份珍贵遗产,他在守卫边疆时,修筑长城,驻守北方,防御敌人。八达岭附件有一座叫作“北仑锁钥”的城门,明代建成,城门不知毁于何时。1999年,依据修建八达岭高速路时出土的长城关门锁以及临近城门的规制,文物古建人员设计、复建了“北门锁钥”的两扇大门。新城门高4.2米,宽2.4米,保留了木本色,并长期敞开。[12]

长城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历史、建筑、艺术、军事内涵,中外游客可在此体会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了解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建筑工艺。谁也不能否认,中国人传统的长城情结与厚重的长城文化交织在一起。

长城之所以为长城,绝不是仅仅因为它建筑上的奇迹,也不仅仅因为它地势上的险要,真正的精髓在于长城所镌刻的历史痕迹和时代文化。长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古人血汗的成果;长城,虽然是建筑,但绝不仅仅是建筑,他和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一样,流淌着华夏民族一脉相承的热血。他是一种文化符号,他是一种民族凝聚力,他是一种民族归属感。看到有他在,便知道,这是哪?这是中国!我们是谁?我们是龙的传人!整个登长城的过程,虽然累,但是一直不断地被长城这种历史的厚重感所围绕,而且,心中也一直有着一种自豪与骄傲。

这就是长城所带给我们的感受,也是我登长城最大的收获。其实,不仅仅是长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还有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留给了我们后人。而我们后人要做的,就是去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不让它们在历史的进程中损坏甚至是毁灭,其次,我们还要做好文化的传承,让这些遗产所蕴含的文化精髓一脉相承下去,成为我们每一位中国人血液中的一部分。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这些雄伟奇迹的永续发展而奉献一份情,贡献一份力量!(图4-4,图4-5)

img25

图4-4 秋天的八达岭长城(2011自摄)

img26

图4-5 嘉峪关悬臂长城(2009年2月摄)

三、长城铭刻的时代痕迹

面对现存对长城的质疑声音,我认为他们说的问题长城确实存在,可是这些质疑的观点所站的出发点却没有考虑到历代修筑长城的时代背景。这些质疑只是夸大了长城存在的问题,却没有考虑到长城的积极作用。

第一,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其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战争。历代中原朝代都无力控制北部辽阔的荒漠与草原,而又不得不随时提防游牧部落的南下侵扰。既然无法彻底清除飘忽无定的对手,又要时刻防备突如其来的偷袭,那么,广筑长城对中国古代大多数历史时期来说,便不失为一种实际而有效的选择。在冷兵器时代,长城的防御作用是卓有成效的。游牧民族长于骑射,尤其是在广阔的大草原上,纵横驰骋,锐不可当,骑射水平高超,远非中原汉兵所能相比,但攻坚步战则非其所长。横亘在骑兵面前突兀而立的高大墙体,使其弃长就短,优势化为劣势,长城的确起到了屏障作用。

第二,长城是推动北方地区经济开发的杠杆。历史上中国边疆的发展,大多是围绕着长城,可以说长城起着经济的杠杆作用。围绕着长城的修筑,为了解决守城将士军备给养就需要建立各种物资中转城镇,以及迁徙百姓到边疆建设等措施均刺激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长城最重要的是对中原稳定经济建设起到的屏障作用。通览长城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管哪一个朝代,只要在得力的朝臣边将主持下,充分发挥长城的御边作用,就会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以明代为例,嘉靖年间蒙古族屡屡驱兵南下,烧杀抢掠,给当时的经济发展以重创,可见边防失修所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而隆庆万历年间增设城防,有效地进行抵御,虽然每年修复长城边防耗费很多人力物力,可是如果我们再把这一时期由于和平环境使中原地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所创巨大效益计算在内的话,其净收益是巨大的。因此,长城对北方长城沿线及中原经济、农业文明的保护作用是巨大的[13]

第三,长城其实是一条民族融合的纽带。长城不但起到了防御和促进北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且还促进了汉族与北方各族在封建文明基础上的凝聚和融合,在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纽带作用。每个民族都知道,仇恨和厮杀带来的只是无尽的苦难。北方游牧民族屡屡南侵就是因为他们缺乏中原所具备的生活生产用品,才南侵掠夺。在战乱时代,边疆地区是战事前线,不可能有民族的交流互通。然而长城的修建,有效的防御了北方游牧民族,保证了一定的安全稳定的环境,于是给不同民族的融通带来了保障。同时各朝各代设立的与少数民族互市的城镇,也大多是围绕着长城的据点城镇。比如据万历《宣府镇志》记载,当时张家口一带居然有“南京的罗缎铺、苏杭的绸缎铺、潞州绸铺、泽州帕铺、临清的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长城沿线出现了“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的兴旺和繁荣景象,为民族间的交流、交往和融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总体上看,长城的修建并不是中原王朝的故步自封,也不是执政者故意的劳民伤财,它的本意是为了维护中原地区的稳定所建立的防御工事。站在长城修建的时代来看,长城是统治者们根据当时历史环境做出的国家决策,对长城的鉴赏更应当考虑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同时长城作为一项浩瀚的防御工事,在当时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完成,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每一块长城的石砖都凝结着千千万万古代工匠们的汗水。长城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虽然已经丧失了防御工事的作用,可是它最能带给我们的是关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最核心最应该被铭记的东西,那就是整个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精神[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