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丽江古城旅游文化学术讨论

丽江古城旅游文化学术讨论

时间:2023-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丽江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应遵循保护性、市场化、创新性、社区参与、以人为本的原则,贯穿生态旅游理念、文化旅游产业观念,协调三大效益[82]。
丽江古城旅游文化学术讨论_旅游文化与鉴赏

第三节 丽江古城旅游文化学术讨论

一、丽江古城遗产保护

丽江大研纳西族聚落形态发展经历唐宋、元明、清三个阶段,清代大研古镇得到整体开发,白沙区位重要性下降,沦落为大研的卫星村落。在缺少全局性的规划引导下,内外因素合力推动大研古镇的纳西族聚落经历由村落向城镇的自发式变迁[75],体现了时间发展脉络中的大研古镇生长过程[76](见表5-1)。丽江近30年的当代建筑发展可分为质朴探索期、外皮彰显期、严格统一期三个不同的时期,三个时期建筑创作的地域主义思想表现为不同特征[77]。目前遗产管理体制还不健全,丽江古城控制遗产地旅游房地产开发的关键是严格执法,把握好房地产开发的范围和力度,使其不危害到遗产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78]。1950年代末期,丽江旧城西北逐渐形成了丽江地区和丽江县一级的行政中心、文化娱乐中心。新区开始脱离旧城发展,旧城得以完整的保护,新区得以自由灵活的发展。玉龙桥一带连接新旧两区,应采取以文化休闲为主要内容的景观过渡地带[79]

表5-1 基于时间历程的丽江古城文脉

img35

(调研自制)

2002年,新修编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规划》将丽江古城分为核心区、缓冲区、一般保护区三个区进行分级保护,对古城范围内的城市空间、建筑及历史环境等要素进行立法严禁破坏,以求做到“保持原貌,修旧如故,以存其真”。重新确定古城、缓冲地带、新城的功能定位,打造丽江为旅游集散地[80]。编制《丽江民居修复指导手册》,指导居民进行房屋修缮,有效保护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从2003年起,丽江市政府斥资3亿元,实施古城区环境整治工程。例如以四方街为核心在2.4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统一的排污管网,修复和改造五花石头路面,建设免费星级厕所,实施地面电视线、电力线“入地”工程等。同时,组织编写纳西母语培训教材,对外来经营者定期进行纳西语会话和书写培训。街道办、社区组织古城居民,也邀请外地商户和游客在四方街上进行传统歌舞表演。逐步渐恢复放河灯、金秋菊花展、放水冲洗四方街等传统民俗活动[81]

丽江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应遵循保护性、市场化、创新性、社区参与、以人为本的原则,贯穿生态旅游理念、文化旅游产业观念,协调三大效益[82]。以“非物质性的”生活方式的保护为基础是社区保护的实质,同时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囊括各种“遗产谱系”的文化形态,突出“社区价值管理”的文化价值之所在[83]。古城保护不仅是一种“短视”的政府政绩和目的,还是抵御剧烈的遗产旅游目的地变迁的手段。今天,古城保护已经不只是流于口号和形式,也成为城市规划与管理者、古城原住民、外来商户、游客认同的一种手段。只有多个利益主体共同合作,古城保护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古城保护不仅仅是硬质的建筑遗产保护,也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氛围、地方文脉、城市精神的延续。

二、丽江古城未来走向何处

有闭月羞花之容的人往往无需粉黛,久而久之比起那些天天浓妆艳抹的人,在化妆技艺上难免相形见绌。一个旅游地,文化特质犹如天生的相貌,旅游产业犹如脂粉妆红,一个天生丽质的少女恰巧又善于涂描,纵是浓妆艳抹,也总养眼宜心。随着旅游发展的生命周期时序导致在中国大地上充斥“性色彩”的城市很多。当大多数游客在一种无形网络暴力驱使下去丽江,而只是为了一个“不可告人”的艳遇目的,将浪漫隐私粗鄙化、庸俗化,那么这个城市的形象转变就值得深深反思了。丽江古城现今作为艳遇之地、休闲之城、浪漫之都,充斥着各种“性”色彩的文化消费符号,性旅游从原来的附属品演变成为主要目的,造成游客落差性心理、消费的偏差性符号、古城文化的迷失性特质。笔者认为,作为茶马古道的重镇,纳西族文化、马帮文化、人—水—城—大环境四合一的中庸文化等原生基质尤其不应该摒弃。倘若一种文化在新的时期失去传统文化的基础养分,就是无根之木和无源之水,自然会变成空中楼阁。一旦大众流行文化发生变异,空中楼阁会顺应倒塌,何来文化生命力?[84]大量的文化休闲旅游符号为大研古城的跨越发展做出了暗示。今天这种季节性的超大规模的游客涌入形成“高峰—低潮”的潮汐现象,以酒吧等放纵形成小资式的“艳遇之都”旅游形象转变,以古城为落脚地向泸沽湖、大理、香格里拉发散的组团旅游,都值得深入思索。随着休闲时代到来,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转变为休闲度假旅游,丽江古城应该摒弃大容量的观光式产品开发模式、休闲式的度假型模式,提倡古镇深度综合开发模式[85]。只有以“去丽江旅行”为丽江终极目的所在,以追寻丽江本身的原生基质文化为原初目的,以高品质的深度旅游和文化传承为宗旨才符合世界遗产旅游的潮流,丽江古城的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才是可持续的。

【注释】

[1]张腾辉,周奇.中国古城保护和更新中的历史根脉[J].探索与争鸣,2013(5):90-93.

[2]李超.论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进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5):297-299.

[3]黄敏.旅游给丽江古城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2):25-27.

[4]阮仪三.中国历史古城保护与利用之我见[J].艺术评论,2007(11):25-30.

[5]郑孝燮.留住我国建筑文化的记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2.

[6]阮仪三.我国的城市保护及其前景———学习梁思成先生的城市保护思想[J].建筑史论文集,2002,(1):4-7.

[7]吴良镛.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布局结构[J].建筑学报,1984(1):22-26+87

[8]赵玉华.古城旅游综合开发与城市文明复兴之路[N].中国旅游报,2013-7-3(14).

[9]王喜根,丁俊.扬州古城历史街区“活”起来[N].江苏经济报,2011-04-07(A01)

[10]张晨.扬州古城改造让原住民恋上老屋[N].新华日报,2006-10-13(B01)

[11]袁祥.文化古城保护的“扬州智慧”[N].光明日报,2013-03-11(8)

[12]郑孝燮.留住我国建筑文化的记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36-137.

[13]陈峰云,范玉仙,朱文晶,李长安.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平遥古城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157-160.

[14]阮仪三,相秉军.苏州古城街坊的保护与更新[J].城市规划汇刊,1997,(4):45-49+12.

[15]杨新海.苏州古城保护的观念更新[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3-16.

[16]陈逸,黄贤金,陈志刚,吴晓洁,郭燕浩.城市化进程中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苏州高新区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8,(6)11-16.

[17]邵甬.遗产保护和社会发展政策初探———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政策为例[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8.

[18]林幼斌,翟勇.从“丽江模式”看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8-79.

[19]王静,高琳.韩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初探[J].山西建筑,2007(29):14-15.

[20]黄明华,王静.韩城老城复兴与城市总体布局关系思考[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7:6.

[21]刘临安,王树声.对历史文化名城“新旧分离”保护模式的再认识———以历史文化名城韩城与平遥为研究案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76-79.

[22]吴朋飞,李令福.从本体保护到历史环境保护———以历史文化名城韩城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6(4):49-57.

[23]阮仪三.中国历史古城保护与利用之我见[J].艺术评论,2007,(11):25-30.

[24]郑孝燮.留住我国建筑文化的记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10-119.

[25]吴良镛.试论历史古迹旅游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以曲阜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研究,1980(2):1-12.

[26]刘临安,王树声.对历史文化名城“新旧分离”保护模式的再认识———以历史文化名城韩城与平遥为研究案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76-79.

[27]吴良镛.北京旧城保护研究(上篇)[J].北京规划建设,2005(1):18-28.

[28]吴良镛.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布局结构[J].建筑学报,1984(1):22-26+87

[29]耿波,毕会娜.“文化遗产保护北京学派”的理论与实践[J].民族艺术,2013,(5):104-110.

[30]本案例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级硕士生胡继禹同学在张祖群副教授指导下参加2013北京国际青年旅游节的作品,获得最佳作品入围奖。

[31]陶伟,岑倩华.历史城镇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威尼斯和丽江[J].城市规划,2006,(5):76-82.

[32]黄玉理,龙良富,王玉琼.我国世界遗产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比较研究———以平遥、丽江古城为例[J].人文地理,2008,(2):91-94.

[33]保继刚,苏晓波.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地理学报,004,(3):427-436.

[34]胡卫华.古城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以云南丽江古城和湖南凤凰古城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7,(4):95-99.

[35]陈娟.生态位理论在区域旅游竞合中的应用研究———以大理、丽江旅游区为例[J].林业经济,2013,(5):65-68.

[36]李云.滇西北民居客栈游客满意度研究———以丽江古城、大理古城和香格里拉古城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16-122.

[37]王荣红.从同类古镇旅游资源的对比中寻求丽江古城的特色发展[J].红河学院学报,2013,(3):95-100.

[38]宗晓莲.丽江古城民居客栈业的人类学考察[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63-66.

[39]宗晓莲.旅游地空间商品化的形式与影响研究———以云南省丽江古城为例[J].旅游学刊,2005,20(4):30-36.

[40]和玉媛.丽江纳西族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论文,导师:张福昌,2009:30-42.

[41]彭青,曾国军.家庭旅馆成长路径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古城为例[J].旅游学刊,2010,25(9):58-64.

[42]孙九霞,王心蕊.丽江大研古城文化变迁中的“虚无”与“实在”———以酒吧发展为例[J].旅游学刊,2012,27(9):73-83.

[43]孙九霞,马涛.旅游发展中族群文化的“再地方化”与“去地方化”———以丽江纳西族义尚社区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4):60-67.

[44]杨宏浩,杨桂华.以文化生命体的观点审视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以云南丽江古城为例[J].思想战线,2003,(3):107-111.

[45]杨慧.旅游发展与丽江古城命运的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69-72.

[46]张天新,山村高淑.丽江古城的日常生活空间结构解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467-473.

[47]杨小明.旅游形象传播的“丽江途径”———基于大文化视野下的理论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5):64-70.

[48]刘建峰,王桂玉,张晓萍.基于表征视角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内涵及其建构过程解析———以丽江古城为例[J].旅游学刊,2009,(3):48-54.

[49]徐秀美,韩富贵.文化遗产地旅游绅士化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分析———以丽江古城为例[J].旅游论坛,2013,(3):16-19.

[50]李京平,胡毅,朱克云.丽江地区旅游气候资源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1,(3):179-182.

[51]宁宝英,何元庆.丽江古城的旅游发展与水污染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5):123-127.

[52]徐杰舜.一个纳西族人类学者的学术心史———访云南社科院杨福泉研究员[J].民族论坛,2013,(8):19-28.

[53]木春燕.城市化进程中的丽江城郊少数民族妇女[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72-76.

[54]杨晖.丽江客栈名的语音语义特点[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8):39-40.

[55]胡莹.丽江古城文化的档案式保护浅析[J].云南档案,2013,(7):25-28.

[56]杨文顺.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模式研究———以丽江古城个案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3):144-147.

[57]宗晓莲.旅游地空间商品化的形式与影响研究———以云南省丽江古城为例[J].旅游学刊,2005,(4):30-36.

[58]杨福泉.滇西北各民族宗教的相互影响及其启示[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2-36.

[59]刘燕.旅游业的发展对丽江古城社会文化的影响[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S1):29-32.

[60]段松廷.从“丽江现象”到“丽江模式”[J].规划师,2002,(6):54-57.和良辉.从“丽江现象”到“丽江模式”[J].理论前沿,2005,(3):46-46.

[61]陶然.商业化丽江的背后[N].中国民族报,2011-2-18(9).

[62]本报记者俞灵.丽江雪桃的品牌之路[N].中国民族报,2010-10-1(10).

[63]胡卫华.古城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以云南丽江古城和湖南凤凰古城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7,(4):95-99.

[64]杨杰宏.丽江古城:盛名之下的困局[N].中国民族报,2010-4-16(10).

[65]孙九霞.旅游中的主客交往与文化传播[J].旅游学刊,2012,27(9):20-21.

[66]于洪.丽江古城形成发展与纳西族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导师:邵献书,2007:140-151.

[67]高玉梅,周芬.STP战略在“印象西湖”、“印象丽江”中的应用[J].云南科技管理,2010,(3):85-86.

[68]罗洁璐.栖息在文化与旅游之间———《印象·丽江》(雪山篇)纪实访谈与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12,(2):105-109,150.

[69]刘建峰,王桂玉,张晓萍.基于表征视角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内涵及其建构过程解析———以丽江古城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3):48-54.

[70]瞿健文.没有城墙的古城———丽江[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4.

[71]2011年3月31日,由中国旅游研究院参与主办的“建设丽江精品旅游胜地研讨会”在云南丽江召开。戴斌院长发表了“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在建设丽江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研讨会上的主题演讲”。参见http://www.ctaweb.org/htm l/2011-3/2011-3-31-15-45-49584.htm l。

[72]方舟.丽江古城觅铃声[N].云南大学报,2010-3-26(4).

[73]茹遂初.丽江古城[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1999:45-46.

[74]范卉.丽江的水,纳西人的爱[N].中国民族报,2009-8-25(4).

[75]周燕芳.历史时期丽江大研纳西族聚落形态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论文,导师:唐亦功,2007.

[76]陈凡.丽江大研古镇纳西族民居环境艺术特色研究[D].西南林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导师:刘柯三,2007.

[77]汤鲜.丽江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地域主义及其批判[D].昆明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论文,导师:王冬,2009.

[78]吴其付.遗产地旅游房地产研究———以丽江古城为例[J].城市问题,2007,(8):32-36.

[79][1]黄光宇.丽江古城的保护与开发[J].城市规划,1986,(1):53-57.[2]黄光宇.丽江古城的开发与保护[J].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5,(3):9-16.

[80]李超.丽江古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论文,导师:张兵,2011:76-80.

[81]胡洪江,杨丽丘.丽江老街越来越“世界”[N].人民日报,2009-9-26(5).

[82]罗冰清.丽江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用研究[D].云南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专业硕士论文,导师:明庆忠,2007:46.

[83]刘朝晖.文化遗产保护地移民安置的社区价值研究———以云南“丽江古城狮子山环境整治工程”项目为例[J].思想战线,2012,38(2):85-89.

[84]陈蓦.探寻丽江古城文化生命力[D].云南艺术学院艺术学专业硕士论文,导师:潘红,2012:16-28.

[85]丁雨莲,陆林,黄亮.文化休闲旅游符号的思考———以丽江大研古城和徽州古村落为例[J].旅游学刊,2006,21(7):12-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