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冬阳·童年·骆驼队

冬阳·童年·骆驼队

时间:2023-1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那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和主体。

对从来没有见过骆驼的小英子来说,骆驼是个什么样子呢?在她看来,骆驼的长脖子底下为什么总系着一个铃铛呢?夏天到了,骆驼的影子不见了,她的心情又会如何?

名师指导

“停”字既是下文“我”能够细致观察骆驼队的基础,也有助于本章内容的逐步展开。

名师指导

对骆驼外貌的刻画,用语天然而又十分贴切。看骆驼吃得那么香甜,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童趣盎然。

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爸爸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呢?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它是沉得住气的动物。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很难看。

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们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名师指导

表明爸爸对孩子的疼爱,说明他教子有方。

名师指导

看不顺眼的就想管一管,抓住瞬间的心理反应,描写细腻。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们,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的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吗?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峰上。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那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名师指导

妈妈的语言简短灵动,活灵活现,极为传神。

1960年10月

阅读鉴赏

本文是林海音为她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其中她回忆了五岁时初到北平的几个生活片段,全文围绕骆驼队来写。“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和主体。三个看似毫不相干的词语结合在一起,有着别致的诗情画意。如果是从成人的角度去看文中回忆的人和事,很容易让人觉得琐碎甚至做作,但当作者以五岁孩子的视角,用她纯真的眼睛去看这些平凡的小事时,顿时生出别样的意味。其中的童心童趣叫人忍俊不禁的同时,还流露出作者对无法挽留时光的忧伤与不舍以及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丝丝缕缕的甜蜜。

知识拓展

-《城南旧事》名家评语-

舒乙:“《城南旧事》保留了那个时期北京的生活风貌,而且它里头的民俗部分也很重,这使她的作品有很大的乡土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