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贺兰山东麓文化带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中的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
通过新疆四地州旅游发展战略规划项目的实践认识,我们意识到,在文化旅游日益凸现的今天,强调旅游的文化性与精神意义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然而,针对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开发与规划设计却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实践积累。2004年,我们着手“贺兰山东麓文化带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工作,在该项目中我们发现,以西夏文化为龙头的贺兰山东麓文化带,包括西夏文化系列、岩画文化系列、影视文化系列、塞上江南系列、黄河文化系列、回族文化系列、长城文化系列、边塞文化系列、古人类遗址系列等诸多旅游资源都涉及非物质形态的文化景观规划问题。为了全力打造一个世界独有的、垄断性的贺兰山东麓文化带这一规划总目标,势必要更好地挖掘与展现西夏文化这一核心内容。然而,在元灭西夏国后,现在的遗迹、遗物等物质载体的保存极少,如何规划设计像西夏文化这类典型而特殊的非物质文化景观成为我们规划的重点。为此,有必要探索一套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模式或体系。
2.2.1 非物质的文化景观资源——西夏文化
开发西夏文化旅游所依托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以物质载体遗存的文物、遗址和非物质形式的西夏文化两部分,其中,以物质载体遗存的文物和遗址包括馆藏文物、古代遗址、古代建筑、墓葬、窑藏等实体文物。非物质文化形态的西夏文化则主要指历史文献上遗存的西夏文化信息,以及受西夏文化影响而遗存至今的西夏文化符号、社会风俗,等等。
1)物质载体遗存
西夏国的历史留给人们梦幻般的神秘,然而,现存西夏国的实物却极为稀少。银川作为古西夏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西夏国留存至今的遗迹和文物极为稀少的背景下,有幸遗存了西夏王陵和西夏皇宫遗址等最为重要的西夏文化遗产,其以物质性载体遗存的内容主要包括遗址和文物两大类。
(1)遗址
西夏王陵、西夏城遗址、承天寺塔、拜寺口双塔、滚钟口西夏离宫遗址、108塔、海宝塔、大武口的李王殿、大水沟的昊王宫、西峰沟的皇城、插旗口沟的避暑宫、滚钟口青羊骝的卫国殿,以及贺兰沟口、拜寺口和镇术关沟的“皇城台子”等众多遗址。
(2)文物
鎏金铜牛、西夏官印(六字印)、剔刻花扁壶、石狗、石马、铁衣、女供养人塑像、男供养人塑像、玉壶春瓶、木缘塔、西夏陶模、西夏文残碑、佛头像、佛面像、木雕菩萨像、铠甲片、木雕女伎乐、金光明最胜王经、人像石碑座、弟子头像、罗汉头像、力士头像、罗汉身像、琉璃鸱吻、绢本炽盛光佛图、绢本护法力士、绢本玄武大帝、绢本塔龛干佛图、绢本护法神像图、观音菩萨像、雕龙栏柱、琉璃屋脊兽、灰陶屋脊兽、剔刻花深腹罐、白釉刻花鱼纹盆、茶叶末釉扁壶、研磨杵、剔刻花扁壶、敕燃马牌、铁焦斗、铜执壶、剔刻花经瓶、联珠纹铜执壶、西夏手抄文本、西夏酒具(民间征集)、西夏彩色木版画、西夏文书残片(武威)、西夏酒具(民间征集)、张掖西夏彩绘鎏金砖雕、武威出土的西夏银锭、石雕人像头部、白釉双耳瓷鼎、小铜塔、白釉瓷罐、瓷匣钵、西夏文雕版、西夏文铜牌、西夏刻花瓷瓶、铜镜、铁釜、大磐波罗密多经、张掖西夏睡佛、铁剑、瓷蒺藜、西夏钱币。
2)非物质文化遗存
非物质文化形态的西夏文化资源是指包括西夏国历史、西夏国政治、西夏国法典、西夏文字、西夏医药、西夏乐舞、西夏军事制度、西夏饮食、西夏服饰、西夏民俗、党项族文化等在内的西夏文化信息,以及受西夏文化影响而遗存至今的西夏文化符号、社会风俗,等等。
(1)西夏文化信息
西夏文化,即西夏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是西夏民族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创造和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之总和。大体上包括语言、文字、艺术、宗教、民俗、教育、体育、科学技术等文化形态。
西夏是消逝于中国大西北的神秘王国。从11世纪到13世纪,西夏曾与宋、辽、金分庭鼎立189年(公元1038—1227年)如果从其“虽未称国而王其土”的夏州政权算起,则历时长达347年(公元881—1227年)。西夏全盛时,其疆域“方二万余里”“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约合87万平方千米。在其主体民族党项羌族从青海草原东迁,立足河套,称帝建国的历史进程中,长期接受汉文化的熏陶,同时又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西夏建国后,一方面“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属,行中国法令”。另一方面,又自创西夏文字,令行天下;下秃发令,禁用汉人传统结发;更定礼乐,“令国中悉用胡礼”。在认同中华文化的情况下,又强调独立的民族个性和传统的民族文化,逐渐形成了“蕃汉合一”或“外蕃内汉”的西夏文化特色。这种以党项羌族为主体的西夏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所创造出的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性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并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环境中发育成长起来的民族文化。
西夏文化集中了党项羌民族的文化智慧,具有鲜明的党项羌民族的特点,又大量融合汉文化精华,既体现了党项羌民族独立的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又认同了中华文化的主体。例如,西夏印刷术,是中国印刷术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在宁夏贺兰山拜寺口方塔中出土的《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经牛达生先生研究,为世界目前发现的最早木活字印刷品,在世界印刷史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在统一的、无比丰富的、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西夏文化是其中独具特色、独放异彩的一朵奇葩。
然而,在蒙古铁骑灭西夏时,西夏城和诗书典籍均被焚毁,西夏国党项族人后裔也从此神秘消失。由于大批西夏文物典籍因西夏灭亡而毁于战火,致后人无法修《西夏史》,造成我国二十五史中唯独缺少西夏史这部分的现状。在20世纪初俄国人曾进入我国内蒙古,从黑水城盗走大量珍贵的西夏文物和历史资料,这直接造成了目前西夏历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的现象,致使西夏学成为“绝学”。作为中华灿烂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西夏文化竟鲜为人知。
(2)遗存至今的西夏文化符号、社会风俗
上述这些深厚的西夏文化积淀使得贺兰山东麓一带的地域文化特色十分鲜明。以西夏文化为支撑点的旅游景区、旅游商品,在宁夏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宁夏的地名源于西夏,宁夏的首府银川市,是在西夏国都兴庆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文化名城。西夏时期的地名,如兴庆、西夏、中兴等,均以一种新的形式再现在当代银川的地名上。至于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西夏”,早已遍布在银川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银川市有西夏区、西夏路、西夏广场、怀远路、兴庆区等。宁夏的酒类几乎是西夏的天下,如西夏啤酒、西夏王葡萄酒、西夏贡酒、西夏宴酒、昊都宴酒、大夏贡酒,等等。又如大夏宾馆、西夏商场、西夏幼儿园、西夏书店、西夏餐厅、西夏化工厂,西夏羊排、西夏烤全羊、西夏御膳、西夏碑础印章、西夏文书法,游客到宁夏行西夏路,游西夏王陵,住西夏宾馆,喝西夏酒,用西夏膳,仿佛置身于西夏国之中。西夏文化品牌越来越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视,致使宁夏人言必称西夏,并将西夏的文化元素深深根植于宁夏的山山水水与人们的生活之中。
2.2.2 创造性的构想——意境流
西夏文化一直作为银川乃至宁夏的首要旅游资源加以发展,但是多年来发展方式单一,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品牌,也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游客市场。目前只有西夏王陵、西夏影视城、西夏城等一些散置的项目,游客也以宁夏、陕西、甘肃等周边地区的散客为主,尚未形成理想的旅游项目,旅游市场现状也不理想。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游客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闲暇时间的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旅游中的精神提升作用。鉴于西夏文化旅游资源的残缺性、神秘性与非物质性的特殊情况,经过缜密研究,我们提出西夏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意境流的规划构想。
1)意境流的概念
意境流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以各部分互不相关的零散方法进行的,而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主观生活之流、意境流的方法进行的;同时,又认为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还认为人的过去的意识会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这就会重新组织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强调并发展了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们的理论观点,促进了文学艺术中意境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20世纪初,在现代哲学特别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上西方兴起了意境流小说类作品,随后被东、西方作家广泛运用(包括在小说、诗歌、戏剧、摄影、电影等领域的广泛运用)的一种创作方法。
意境是指外部物质空间在人类大脑中的精神反映。对于旅游规划来说,意境就是一种场所氛围,是由景观空间在观赏者心中所生成的审美形象,或全部心理活动的过程,其中尤以想象、联想和再创意为重点。简而言之,也就是“触景生情”或“见形知神”。
2)西夏文化旅游意境流规划
西夏文化旅游意境流规划就是以宁夏平原与贺兰山为时空背景,以西夏时期的遗址、王陵、古战场等遗迹为场地,通过佛塔、岩画、断垣、残碑等有限的文物展示,以某一西夏文化主题为线索展开旅游活动,组织旅游线路,为旅游者创造出一系列具有一个个西夏文化主题的意境单元,并使它们相互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跨越时空的景观意境流。游客通过对遗址、文物的观赏参与进行感知,在导游有计划地引发下对神秘而非物质化的西夏文化进行发散性的意象构思,并逐渐熟悉或了解到一定的西夏文化知识,从而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联想,最终达到为旅游者提供的一种体验意境流的旅游过程。
西夏文化意境流旅游规划是适应西夏文化物质性资源遗存不多却又意义重大的特殊情况下的产物,是新时期旅游产业迅猛发展与旅游规划实践探索中产生的全新理念。其特点是打破传统旅游规划按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或是按资源之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发展的结构。西夏文化意境流旅游规划的旅游产品和主题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的,而是由眼前随机的景物所引发,通过人的意识活动或自由联想来组织“故事”。“故事”的安排和情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之间缺乏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联系。时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的交叉或重叠。
2.2.3 西夏文化意境流旅游规划设计
在西夏文化意境流旅游规划设计中,旅游规划首先必须建立意境流旅游所要依托的三个意境流层次库。在实际游览过程中,游客依托这些层次库里的信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旅游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游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收回、联想、重组等不断循环往复的思维活动,最终形成一种枝蔓式的意境流旅游结构。这三个意境流层次库分别是意象点、意境流、意境场。
1)意境流层次库的构建
(1)意境场
意境场是指游客来银川旅游后对游览空间对象的认知场、心理场或审美场——西夏文化。游客形成的这个西夏文化意境场是由一个个意象点构成的意象群,这个意象场自身也可以包含意象流。但对于旅游区的主题来讲,它是下一个层次的流,它与主体的关系如同主流与支流的关系。如果说一个贺兰山东麓文化带的规划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意象点就是一个个音符,意境流就是它的旋律,而西夏文化意境场则是整个乐章最重要的那个章节。
(2)意象点
意象点就是能够引起游客感想的一件具体的事物。它可以是整个西夏王陵旅游区,也可以是其中的三号陵,甚至仅仅是一块残碑,几个西夏文字,一个西夏典故,一个西夏历史传说,等等。由于其中蕴含的神秘而丰富的西夏文化内涵,从而启发人们的联想。意象点资源库的构建主要依托物质性的西夏文化载体,如表2.3所示。
表2.3 西夏文化旅游规划意象点资源库
续表
(3)意境流
相对于意象点和意象场强调空间性和静态性,意象流强调时间性和动态性。在贺兰山下游览西夏文化是一个时、空、人的动态过程,游客在强化了西夏文化后的景观空间里游览,其心理活动中必然会形成有关西夏文化的意象流,产生跨越时空、亲临其境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又伴随着游览进程中游客不断增长的西夏文化知识与更多的好奇而逐层递进,并随着一个个西夏文化意境单元的串联与跳跃而发生动态性的变化,从而引导游客产生最佳的审美效应。照此模式,我们可以建立起一系列的西夏文化意境流库。
①西夏国历史。西夏国历史主要包括:
第一,西夏189年12帝王神秘史,即古西夏国文化的历史脉络。
第二,党项族拓跋部的兴起和发展,包括:党项族的迁徙和定居;唐末、五代时党项族拓跋部的发展;北宋初期的党项拓跋部;李继迁、李德明为建立西夏的准备。
第三,西夏封建割据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公元1032—1086年),即西夏封建割据政权的建立;西夏封建割据政权的巩固。
第四,西夏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公元1086—1206年),即西夏社会的发展;西夏封建制的巩固和发展。
第五,西夏的衰落和灭亡(公元1206—1227年),夏、金关系的破裂和战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社会经济的凋敝;蒙古的征伐和西夏的灭亡。
②西夏国政治。
西夏与宋、辽、金、元外交关系,元灭西夏的历史渊源与过程。
③西夏国法典。
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法律典籍、制度等。
西夏王朝有着完备的法律体系。然而,汉文史料失于记载,黑水城西夏文献中却保存多种西夏文法律文献,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这部法典原为20卷,今存19卷,1 300多页,是我国古代继印行《宋刑统》后又一部公开刻印颁行的王朝法典,也是第一部用少数民族文字印行的法典。它吸收了唐、宋律的精华,并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特点,非常接近现代法律条文形式。
④西夏国经济。
西夏与古丝绸之路的贸易。
党项族在迁徙以前,完全靠畜牧业和狩猎为生。“无文字,候草木记岁。三年一相聚,杀牛羊祭天,取麦他国以酿酒。”“男女并衣裘褐,仍披大毡。”“俗尚武,无法令赋税。”
唐朝贞观年间,党项族迁徙祖国西北地区,和当地人民相处,逐步吸取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农业和手工业开始发展,商业活动也逐渐频繁。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农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还不是主要的。“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反映了畜牧业在党项族的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西夏建国前后,党项族占据了兴、灵和甘、凉等地,农业才逐步成为西夏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
⑤西夏国语言文字。
西夏文字、《潘汉和时掌中珠》等。
西夏文字:据传西夏文字是野利仁荣在李元昊的授意下于1036年创造的,因其迅速制造,一次成型,故西夏字无古今区别。总的来说,西夏文字有以下特点:
形体方正,西夏古字笔画像复杂的花纹,学习汉字六书,大量使用加形造字,不表意,不表音,讲求方正形体。
简便易识,大量使用形符,辐射式加形,链条式加形形成一系列集团字,易于识读。
广泛普及,甘肃、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等地区。
长久流传,明代河北还有人使用西夏文字。
黑水城文献中有多种有关西夏文的字典、辞书、语音表等资料,如西夏文、汉文双解词语集《番汉合时掌中珠》,注释西夏文字形、音、义的韵书《文海》,西夏文字书《音同》等,对研究西夏文无疑是至为珍贵的资料。
⑥西夏国科技。
印刷技术:西夏王朝重视刻印事业,政府机构专门设置刻字司,黑水城文献中即有刻字司的作品。西夏文佛经前的版画,刀法娴熟,印制精美,场面恢弘,风格独特。西夏文文献版式多种多样,规格不一,大的盈尺,小的仅寸余。其装帧方式有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从中可以揭示中国书籍装帧艺术发展演变的历史。
纺织手工业:西夏建国以后,在原有的皮毛加工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了纺织手工业。西夏的纺织产品,主要有氆氇(pǔ·lu音“普鲁”);毛褐(hè音“贺”)、毡、毯等。《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元朝初年,马可波罗途经额里合牙的阿剌筛城(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音浩特城),称赞该城制造的驼毛布为“世界最佳最美”,也可以间接反映出西夏毛织手工业所达到的水平。
军器制造业:随着西夏对外战争的需要,军器制造手工业也由最初的单纯仿制宋朝兵器,进而有很大的独创。西夏的兵器种类有箭、枪、剑、锹、钁铿、斤、斧、刀等,还有名叫“对垒”的战车,可以载人填壕而进,是攻城的一种先进装备。西夏有一种旋风炮,装置在骆驼鞍上,可以发射拳大的石弹,是一种很精良的武器。
⑦西夏国军事。黑水城出土的西夏军事典籍、制度等、西夏军战争。
⑧西夏国艺术。包括文学、西夏乐舞、西夏时期敦煌壁画、西夏王陵石像碑座。
文学:西夏文学作品传世极少,黑水城文献中有西夏文诗歌的写本和刻本,保存数十首诗歌,反映西夏诗歌的艺术成就。西夏文谚语集《新集锦合辞》中,保存了大量多种类型的西夏谚语,以醇厚的民族风格展示了西夏社会风情与党项羌的民族伦理、道德观念。
西夏统治者积极借鉴中原文化,翻译了大量的汉文典籍,如《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孝经》等都有西夏文译本。特别是唐代于立政编撰的类书《类林》,失传已久,敦煌文献中只存零篇断简,而西夏文刻本则保存完整,通过翻译整理补充,能使这一失传千载的古籍重现原貌。
⑨西夏国民俗。包括饮食、服饰等。
⑩西夏国体育运动。包括马术、驼犬、射击、狞猎、摔跤等。
西夏国医药。西夏建国以后,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了“有疾但占筮,令厮者送鬼或迁他室谓之闪病”的旧俗,广泛使用汉族的中医、中药学。早年在黑城出土的西夏文刊本中,便有《治疗恶疮要论》等医学著作。近年武威出土的西夏文药方残页,共八行。药方中的药名有椒、牛膝、苯米等,此外,还有“精细煎煮、频频翻动”“于空腹时温水送下,每服十粒”等关于中药煎煮和服用的方法。根据西夏文《天盛年改定新法》,西夏还设有“医人院”,隶属三品。这些都足以说明西夏在吸取汉族地区先进的中医学技术之后,开始建立了西夏的医药学。
西夏国佛教。西夏统治者信奉佛法,在境内大力推行佛教,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翻译、抄刻佛经。这些佛教经典有的译自汉文大藏经,有的译自藏文大藏经,也有自己编撰的文献,是研究西夏佛教史,乃至中国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西夏国疆域与城市。平西军司:瓜州(沙漠古城遗址);黑山威福军司:黑水城;黑水镇燕军司;甘肃军司:宣化府(张掖);卓啰和南军司;西寿保泰军司;静塞军司;嘉宁军司;祥佑军司;左厢神勇军司:银州(榆林);右厢朝顺军司:克夷门(阿拉善左旗);白马强镇军司。
西夏学的兴衰。1909年沙俄大佐科兹洛夫在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古城盗走了大量西夏文献与文物,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和冬官博物馆。英人斯坦因步科滋洛夫后尘,1914年也到黑水城寻找挖掘,得到不少西夏遗物,藏于大英博物馆。黑水城西夏文献出土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二三十年间,俄、中、日等国涌现出一批西夏研究名家。1972年,在甘肃武威张义乡下西沟岘亥母洞中发现西夏文书、佛画、医方、占卜辞、日历、牛皮靴等近百余件文物。1964年以来,在敦煌莫高窟和安西榆林窟确定出百余座西夏时期妆饰或开凿的洞窟。1972—1975年及近年对西夏王陵考古调查与发掘,出土鎏金铜牛、大石马、妙音鸟等珍贵文物。1983—1984年在内蒙古黑水古城出土近3 000件西夏文书。1984—1986年在宁夏灵武磁窑堡出土西夏瓷2 500余件。1990年在宁夏贺兰县宏佛塔出土大量西夏文雕版。1991年在宁夏贺兰山拜寺沟方塔出土9册10万字西夏文活字印本《吉祥遍至口和本续》。
2)意境流旅游项目简介
根据西夏文化资源的特殊性,首先要整合西夏文化这一具有唯一性的旅游资源,增强品牌意识,提升银川西夏文化旅游的主体地位,确立以高端市场提升旅游文化品位,走向世界,以低端市场迅速扩大品牌影响力,回收投资的开发目标。同时,既要考虑到以西夏学为主线的高端市场,又要兼顾以宣传西夏文化和进行普通科学教育为基础的低端市场,本规划提出3套针对不同游客市场的发展方案,其项目策划和时空布局方案如下:
(1)方案一:西夏文化主题旅游
古老神秘的西夏文化,对于国际文化考古学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日本游客对西夏文化很感兴趣,日本国内青少年修学旅游兴盛。以西夏文化为吸引物,定向吸引国际高端市场的游客,开发西夏文化主题旅游。
①规划目标。
打造国际西夏文化科考旅游品牌。
②定性。
学术性、科考性、探索性。
③项目组合。
西夏城、西夏王陵、西夏文化博物馆、西夏医药博物馆、西夏古战场。
西夏遗迹考古、西夏军事考察、党项族迁移考察。
解读西夏之谜大型电视节目、西夏文化国际研讨会、考古培训基地、西夏饮食节、西夏服饰展、西夏乐舞的演出及录音制作、西夏文化解说系统、“寻找失落的国度”摄影大赛。
④项目的时空布局。
以会展培训中心和西夏王陵、西夏城为中心,进行分散型布局。
(2)方案二:西夏文化体验游
随着国内旅游的日益兴起,成熟的旅游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游览,而追求旅游过程中个性的展现,希望能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求新求知。而西夏文化对于都市白领阶层的人群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定向培育国内高端文化市场的游客,开发西夏文化体验旅游。
①规划目标。
打造以西夏城为依托的国内西夏文化旅游品牌。
②定性。
游憩性、学习性、体验性。
③项目组合。
西夏城、西夏王陵、西夏文化博物馆、西夏影视城、党项族民俗街、西夏医药博物馆、西夏古战场、西夏马场。
西夏遗迹考察(科普)、贺兰东麓探险(探险)、党项民俗体验(体验)。
西夏饮食节、西夏服饰展、解读西夏之谜大型电视节目、西夏乐舞的演出及录音制作、西夏文化解说系统、“寻找失落的国度”摄影大赛、西夏赛马节、西夏文吉祥饰品、西夏食品、西夏服装和丝绸。
④项目的时空布局。
以西夏城为中心,进行集中型布局。
(3)方案三:西夏文化观光游
古老神秘的西夏文化留下了灿烂的历史遗迹,对于大部分旅游者而言,西夏王陵、贺兰山岩画、黄河长城、青铜峡108塔,从单纯的建筑构造、景点环境营造上也能给予他们很深的感受。对此,大众化的一般性观光旅游市场,要着力开发西夏文化观光旅游。
①规划目标。
依托现有西夏博物馆、西夏王陵等历史遗址,打造地区性的文化宣传、科学教育基地。
②定性。
教育性、学习性、观赏性。
③项目组合。
西夏城、西夏王陵、西夏文化博物馆、西夏影视城、西夏医药博物馆、西夏古战场。
西夏遗迹考察、党项民俗体验。
西夏饮食节、西夏服饰展、西夏文化解说系统、西夏赛马节、西夏文吉祥饰品、西夏食品、西夏服装和丝绸。
④项目的时空布局。
以西夏王陵和西夏文化博物馆为中心,进行集中型布局。
3)建设规划
首先,要对旅游景区及游客参与的活动进行系统、合理的设计和筛选,选择合理的意象点。意象点要形象鲜明、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不能因某种不和谐的因素而破坏了整体的意境,使人感觉似是而非,出现什么都有,什么都不突出的情况。要使所有的建筑、表演、活动等都围绕着西夏文化的意象来展示。
其次,要注意各个意象点之间的有机协调。在每个意象点都有一定韵味的前提下,注意各个意象点之间取得协调,组合成各种可能的意境流,并最终营造出整个意境场的氛围。同时,意境流既要与主题相协调,为主题服务,又要加强意境组织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使一加一大于二,充分发挥意象点的作用,突出主题。
(1)分期建设
近期:主要开发西夏城、西夏王陵、西夏文化博物馆、西夏影视城、解读西夏之谜大型电视节目、西夏文吉祥饰品等重点项目;迅速整合现有资源,挖掘文化潜力,提升西夏文化这一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建造相关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落实保护政策,集中建设西夏文化研究中心、考古培训中心和展览会议设施等;全力打造解读西夏之迷大型电视解目,将西夏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提升西夏文化这一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建设西夏文化的重点项目;进行西夏文化高端市场专门人才的培养。
中期:将已开发的重点旅游项目点加以贯穿联系,开发几条各具特色的旅游线;与周边省市的文化旅游形成互补,扩大西夏文化的影响力和对游客的吸引力;完善各项旅游纪念品和大型节庆活动的策划制作。并以已开发的重点旅游项目为依托,将西夏文化科考游的范围在古西夏国的范围内加以拓展,完善几条各具特色的旅游考察路线,同时,丰富西夏节庆文化和旅游纪念品的策划与开发。
远期: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形成完整的西夏文化旅游体系。
(2)运营管理
①形象策划。
形象定位:西夏文化科研旅游中心,神秘西夏旅游基地。
形象推广:通过网络、媒体、文化科教机构和旅游公司,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西夏文化;制作关于西夏之谜的大型电视节目,通过电视媒体迅速加深西夏旅游在大众心中的印象;重点打造西夏城,从建筑、服饰、文字、饰品、餐饮、钱币等方面模拟西夏古国的形式,令置身其中的游客仿佛回到千年之前的西夏国;策划以饮食、服饰、工艺品、传统节日为支撑的特色旅游项目,将西夏文化以一种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向全国,走向世界。邀请国际西夏学专家和著名电视台,精心打造解读西夏之谜大型电视节目,并向海内外播放。以国际研讨会的形式来加深对西夏文化的研究,同时,通过网络、媒体、文化科教机构和旅游公司对西夏文化进行宣传,吸引来自全世界范围内的西夏学的专家、学术团体和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旅游高端市场。
②建设实施。
建设实施的内容包括:历史遗迹和古建筑的保护及改善、文化展示、展览设施、会议设施、接待服务设施、餐饮住宿设施。历史遗迹和古建筑的保护及改善、西夏文化研究中心、考古培训中心。
③组织运营机制。
以政府领导为龙头,制订保护政策和开发模式,设立发展基金,成立文化旅游公司。
地方文化管理部门制订保护政策,引导旅游公司组织和投资各种文化旅游项目,在文化旅游中应起到协调和管理双重作用。
吸引投资公司对建设设施和文化旅游项目的投资。
地方文化管理部门在文化旅游中发挥协调的作用。
激发全民参与的热情。
④政策导向。
建立完善的文化保护体系,制订投资、财政、金融、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营造一个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政策环境。设立发展基金,打造西夏文化的精品品牌,制订相应的政策法规以规范科考旅游活动的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