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开皇九年统一全国, 结束了二百七十余年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同时也使文学的发展纳入统一的进程中, 但是隋朝短期而亡。 公元618年,李渊即帝位于长安, 改国号为唐, 并于武德七年统一了全国。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强大、 文化经济繁荣的一个朝代, 国力的强大, 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唐代辉煌的文学成就最主要的体现在诗歌方面,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中所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楚之骚,汉之赋, 六代之骈语, 唐之诗, 宋之词, 元之曲, 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而后世莫能继焉者”。 正是由于有唐代名家、 名作层出不穷, 才使得唐代诗歌在整个中国的文学长河中如无比璀璨的明珠, 几与日月同辉。
唐代的边塞诗数量可观, 并且成就很高, 这是因为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普遍渴望建功立业, 而建功立业的重要途径就是奔赴沙场、 守家卫国。 地处西北的宁夏正是帝国的边疆地区, 在这里各民族之间互相征战, 一旦越过萧关, 就会直逼中原, 所以便有万千将士们驻守在此。 此外, 宁夏又因贺兰山的屹立挡住风沙, 黄河的缓流而润泽大地, 成就了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 被称为“塞北江南”, 因而描写宁夏自然地理环境的诗歌也为数众多。 宁夏诗歌在隋唐时代有所发展, 尽管缺乏宁夏本土诗人, 但表现塞上的作品数量增多, 内容更加广泛, 形式更加多样, 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如卢照邻《上之回》: “回中道路险, 萧关烽堠多。 五营屯北地, 万乘出西河”; 沈佺期《陇头水》: “陇山飞落叶, 陇雁度寒天; 愁见三秋水, 分为两地泉”; 王昌龄《塞下曲》: “蝉鸣空桑林, 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高适《塞上闻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岑参《胡笳歌, 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凉秋八月萧关道, 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 胡人向月吹胡笳”;朱庆余《望萧关》: “渐见风沙暗, 萧关欲到时。 儿童能探火, 妇女解缝旗”; 曹松《塞上》: “砂中程独泣, 乡外隐谁招。 回首若经岁, 灵州生柳条”; 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 “朔风吹雪透刀瘢, 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 一时齐保贺兰山”; 韦蟾《送卢潘尚书之灵武》:“贺兰山下果园成, 塞北江南旧有名。 水木万家朱户暗, 弓刀千队铁衣鸣”等等。
在唐代这一历史阶段, 有关宁夏诗歌的总体成就和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表现领域的开阔性。 从魏晋以来到隋朝社会, 宫廷诗歌一直占据主流, 而这一时期的诗歌在表现领域方面逐渐从宫廷台阁走向关山塞漠,完全打破六朝以来的浮靡诗风, 呈现出异样的精神气质。 作者也从宫廷官吏扩大到一般寒士。 这种转变使得诗歌在表现内容上不断扩大。
第二, 诗歌形式的多样性。 除了在内容方面的广泛性以外, 宁夏诗歌在体裁方面也是诸体兼备, 有古风、 五言律诗、 五言绝句、 七言律诗、 七言绝句、 歌行体、 排律以及组诗等等样式, 形式的多样性使诗歌既有程序的约束又有广阔的创造空间。
第三, 情思格调的复杂性。 由于诗歌描写内容的多样性, 表现出来的情感也是多样的, 有表现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有歌颂塞上风光的清新明秀, 有对战争的厌恶, 也有对守边将士的同情等等。 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更加丰富, 风格亦多姿多彩, 万紫千红。
唐诗吸收了前代诗歌艺术的一切经验, 又加以发扬创造, 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峰。 宁夏这一时期的诗歌, 因其独特的地域色彩而呈现出特有的文化内涵与风采情韵。 边塞诗的数量明显增多, 多是表现立功边塞的志向和慷慨激昂的情怀。 而盛唐诗歌已经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 正如殷璠所说的“神来、 气来、 情来”, 这是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王维的名篇《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 都护在燕然。” 这是王维奉命赴甘州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 而“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正是宁夏中卫沙漠与黄河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以豪迈飘逸之气融贯于出色的景物描写中, 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 大漠上孤独的狼烟无风吹拂、 黄河上夕阳浑圆却缓缓落下, 虽透露出盛唐诗人的豪迈气概但更多的是伤感和惋惜。
当唐朝处于盛世的巅峰时, 爆发了“安史之乱”, 从此走向衰落, 那种昂扬奋发的精神、 乐观情绪和慷慨气势, 已成为遥远而不绝如缕的余响,诗歌创作也由雄浑的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 孤寂、 冷漠、 散淡的情绪弥漫整个诗坛。
晚唐诗人李益曾在塞上幕府度过约二十春秋, 在此稍加论述。
李益(748—829), 字君虞, 姑臧人, 后迁郑州。 大历四年(769) 进士, 初任郑县尉。 后北游河朔, 贞元十三年(797) 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 历任秘书少监、 集贤殿学士、 左散骑常侍、 礼部尚书等。 李益诗风豪放明快。 “大历十才子” 之一, 与李贺齐名。 今编《全唐诗》 二卷。
因其一生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 因此边塞诗写得极好, 尤其是七绝,常常是壮烈、 慷慨之中带一点伤感和悲凉。 如《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写月下诗人登上受降城(古宁夏灵州), 眺望回乐峰, 沙漠在月色里是一片清冷的雪白, 脚下的受降城, 同样是一片如霜的月色。 就在这荒凉清冷的边塞之夜, 引发了思乡之情。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句, 是夸张之词,但又确切地表现了此时边关将士久戍思归的心境。 再如他的另外一首《暮过回乐峰》: “烽火高飞百尺台, 黄昏遥自碛西来。 昔时征战回应乐, 今日从军乐未回。” 诗中表现了将士们为国守边, 以从军为乐的豪迈之情。 李益的诗带着盛唐的慷慨激昂, 但其中也弥漫着感伤悲凉的情绪。
宋朝时期, 有关宁夏诗歌数量虽然不多, 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由于战乱的频仍、 政局的动荡、 民族融合的加剧、 传统文化的发展等,此阶段的诗词作品自然呈现出奇异的色彩与闪耀的光芒, 其字里行间所渗透的内涵情志、 思维理念和文化精魂远逾前代, 直启后世。
宋代诗词发展浸盛, 名家辈出, 是故后人以“唐音宋调” 并称唐宋诗歌。 宋人追求理性, 宋诗呈现出理趣; 宋词由于相对通俗, 则呈现出意趣。有关塞上及宁夏宋代诗词虽寥寥几首, 却别有一番艺术魅力。 北宋著名文人范仲淹的词之代表作是那首脍炙人口的《渔家傲·秋思》, 自其问世, 历代学者均交口称誉, 推崇备至。 范仲淹在延州(今陕西延安) 时, 写了著名的《渔家傲·秋思》 和《清凉漫兴》 等诗词。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 五月, 范仲淹因致书西夏国王嵬名元昊(元昊称帝后, 削去唐宋赐姓李赵,改先辈跋拔氏为嵬名氏, 故西夏皇族都姓嵬名, 而非李氏), 以“擅与通书” 的过失调离延州, 改知庆州。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此词意境苍凉壮阔, 格调慷慨豪放。 上阕写景, 将塞下荒凉的秋景描绘得淋漓尽致; 下阕写情, 将戍边将士思乡之情渲染得悲怆凄凉。 此词情景浑融, 曲婉悲壮, 因而艺术成就极高, 对后世苏东坡、 辛弃疾的豪放词影响颇深。
抒写塞上的诗还有张舜民《西征回途中二绝》: “灵州城下千株柳, 总被官军斫作薪。 他日玉关归去路, 将何攀折赠行人。” “青铜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 白骨似沙沙似雪, 将军休上望乡台。” 苏轼的《枸杞》 是一首对宁夏特产枸杞描摹赞颂的五言古体诗, “灵庞或夜吠, 可见不可索。仙人倘许我, 借杖扶衰疾”。 全诗朴实无华, 别具韵味。 陆游的《陇头水》是一首借乐府古题而抒发情志的诗, 表现了爱国情怀与赤子丹心,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陇头十月天雨霜, 壮士夜挽绿沉枪。 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
西夏诗歌和与其同时代的宋诗一样, 都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 尽管西夏诗歌的资料奇缺, 尚未发现代表性诗人, 但不难窥见西夏诗歌的特点 ——寻根探源、 劝世扬善、 抒描风情、 反映历史、 想象奇特、 朴拙素雅等。 同时, 西夏诗歌有五言和七言, 多为杂言, 在形式上深受汉诗的影响,但西夏诗歌里浓厚的神话传说、 宗教色彩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使西夏诗歌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园圃中一朵独具特色的奇葩。
西夏的诗人主要是皇帝和宫廷官员, 现知的诗人有从中原投奔西夏而位至国相的张元、 作过《灵芝歌》 的崇宗乾顺、 创作宗教诗的嵬名瓦等,而西夏的大部分诗歌均已佚名。 目前出土的西夏诗歌作品有《西夏诗集》, 宗教诗《忍教搜寻颂》, 五言诗《新集金碎掌直文》, 四言诗《四言纪事文》, 杂言诗《月月乐诗》 《颂师典》 《新修太学歌》 《西夏宫廷诗》, 诗体类书《圣立义海》, 西夏史诗《夏圣根赞》 等, 但都流落异国,深锁冷宫。
西夏诗歌主要有张元的《好水川役后题界上寺壁》 和《雪》。 张元, 名不详, 原为北宋永兴军路华州华阴县人。 在北宋累试不第, 于1038年之前, 与好友吴昊改名来到西夏。 二人在一家酒馆里饮酒, 并在墙上写下“张元吴昊来饮此楼”, 意在引起嵬名元昊的注意。 元昊称帝建国后不久,即任命张元为中书令, 官至国相。 《好水川役后题界上寺壁》 云: “夏竦何曾耸, 韩琦未是奇。 满川龙虎举, 犹自说兵机。” 张元“负气倜傥, 有纵横才”, 在好水川之战大败宋军, 此诗即是对此战胜利的歌颂。 此诗是现实主义之作, 用宋朝两位大将夏竦、 韩琦名字的谐音予以反讽, 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跃然纸上。 此诗短小精悍, 语言犀利, 贬斥宋将, 夸耀己威, 质朴无华, 浅显平白。 张元还写过一首《雪》: “五丁仗剑决云霓, 直取银河下帝畿。 战死玉龙三十万, 败鳞风卷满天飞。” 这首诗可以说是西夏诗歌浪漫主义的代表之作, 既写景又抒情; 表面上描述战争, 实质上肆写飞雪; 既用“五丁” 之典, 又暗含大败宋军三十万之意, 颇得中国古典诗歌之神韵。
还有西夏《大诗》 片段: “太阳足腿妹女嬉, 斗日下, 姑女戏。 月亮西方灵童玩, 月升西, 罗孩戏, 天下白鹤恋黑愚。 ……天被相撑不动摇, 不急广起坡头烟, 缓缓升起高地云, 远远降下速不勒” (摘自《圣立义海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5年)。 把阳光比成女孩的长腿, 来自神话中的“白鹤”恋上了党项人的祖先“黑愚”, 党项人“速不勒” 便络绎不绝。 这既是西夏的神话体的诗, 也是党项族起源的传说, 具有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
元代诗歌主要以马祖常与贡师泰为代表。 马祖常《灵州》 云: “乍入西河地, 归心见梦余。 葡萄怜美酒, 苜蓿趁田居。 少妇能骑马, 高年未识书。 清明重农谷, 稍稍把犁钥。” 此诗通过流畅舒缓的语言, 将自己在西河之地的见闻描述得生动形象, 展现了灵州地区人民粗犷、 豪迈的习性和亦农亦牧的生产生活情况。 其《河西歌效法长吉体》, “贺兰山下河西地, 女郎十八梳高髻。 茜根染衣光如霞, 却召瞿昙作夫婿。” 这实际上是西夏女子的装扮, 而“瞿昙” 是佛学用语, 为印度一个尊贵的姓氏, 在此借指和尚。西夏以佛教治国, 灭亡后很多僧侣只能入世还俗。 贡师泰的《黄河行》 是一首歌行。 效法李白之歌行诗, 气势雄浑, 跌宕起伏, 极尽铺陈之能事,将洪涛巨浪、 悬崖飞沙、 断岸决石, 描摹得生动形象, 摇曳多姿。 其《题杨得章监宪贺兰山图》: “太阴为峰雪为瀑, 万里西来一方玉。 使君坐对贺兰图, 不数江南众山绿。” 这是一首题画诗, 雪白, 瀑泻, 玉润, 山绿, 大有“一览众山小” 之意。
综上所述, 能称为宁夏古代诗人恐怕只有李益和张元, 其他诗人虽不能称为塞上或宁夏诗人, 但他们抒写塞上或宁夏的诗作, 也可视为宁夏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宁夏唐宋夏元诗歌主体多元, 风格多样, 借景抒情, 咏物抒怀, 或含蓄深沉, 或质朴纯真。 上承五代, 下启明清, 呈现出蓬勃向上的风采情韵, 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是宁夏诗歌发展的源头活水, 在宁夏诗歌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一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