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荡之外的蛇行小溪

动荡之外的蛇行小溪

时间:2023-1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中国近代诗歌创作, 是从传统的古典诗歌到现代新诗的过渡, 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随着改良运动的开展, 中国近代诗歌也被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所以宁夏这一时期的诗歌几乎看不到大的社会变革。来到宁夏的这些诗人都是青年才俊, 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 由当时的政府选派到宁夏为官, 并在宁夏形成了一些诗歌的风尚。还有一批诗人对宁夏的教育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按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 按照民主革命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从1840年到1919年“五四” 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从1919年到1949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在这一百多年间, 中国大地上发生了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 清朝灭亡、 北洋军阀统治、 五四运动、 抗日战争、 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可以说,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 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抵抗侵略、 探索救国之路的抗争史, 是一部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 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而中国近代诗歌创作, 是从传统的古典诗歌到现代新诗的过渡, 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中国近代诗歌相当繁荣, 诗人和作品数量均为众多。

鸦片战争爆发前, 启蒙思想家龚自珍以其独辟蹊径的诗歌, 揭示封建专制的危机, 呼号变革, 揭开了近代进步诗歌潮流的序幕, 也为近代诗歌与现实密切结合奠定了基础。 接着, 魏源、 林则徐、 张维屏、 张际亮、 朱琦等一批诗人, 抨击侵略者, 痛斥投降派, 讴歌抗敌英烈, 为中华民族反帝斗争留下了历史画卷。 随着改良运动的开展, 中国近代诗歌也被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黄遵宪努力创作“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的“新派诗”, 倡导“诗之外有事, 诗之中有人”; 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 成为诗界的旗帜;康有为、 谭嗣同、 严复、 林纾、 蒋智由等也都各有所侧重, 以不同风格的诗歌, 表现了呼号变法图强的共同主题。 “庚子事变” 之后,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开始崭露头角, 以诗歌为革命号角, 将中国近代诗歌进一步推向新领域。 秋瑾的诗激昂慷慨, 富有巾帼英雄的气概。 革命文学团体 ——南社, 聚集了一大批倾向革命的文化人, 其代表诗人柳亚子的诗成为民主革命斗争的回响。 南社其他重要诗人陈去病、 高旭、 周实、 苏曼殊、 宁调元等, 都表现了反帝反封建反清的革命思想和对自由、 民主、 国家富强这一理想的追求。 近代是西学东渐、 资本主义文明传入时期。 黄遵宪、 康有为、梁启超、 马君武、 苏曼殊等一些诗人涉足国外, 接触资本主义新世界。 在他们的诗作中, 可以看到巴黎的铁塔、 日本的樱花、 伦敦的大雾、 锡兰岛的卧佛等异国风光, 也可以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 美国的总统大选、 英国的日渐衰朽的资产阶级社会等状况。 所有这些都大大开拓了中国近代诗歌表现的领域。 中国近代诗歌由于表现领域的扩大和内容的更新, 形式上也显示出一些变化。 长篇诗歌增多, 如黄遵宪的《锡兰岛卧佛》、 朱琦的《感事》、 姚燮的《双鸩篇》 等; 出现大规模组诗, 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315首, 反映了诗人一生主要的经历; 此外, 龚自珍、 梁启超的一些诗作突破了格调声律的束缚, 出现了通俗化的趋势。

政治性强, 斗争性强, 题材新, 思想新, 形式逐渐发生变化, 为向新诗过渡准备了条件, 是近代进步诗歌潮流的主要特点, 代表了近代诗歌的主要成就。

与近代进步诗歌潮流并行, 各种保守倾向的诗派仍在发展, 并且拥有相当广泛的影响。 鸦片战争前后, 有以程恩泽为主的“宋诗派”, 后衍为“同光体”, 还有以王闿运为代表的“汉魏六朝诗派”, 以樊增祥、 易顺鼎为代表的“晚唐诗派” 等。

在这样的诗歌背景之下, 处于中国西北的宁夏, 相对来说依然比较宁静, 比较保守, 无论是在文化、 政治, 还是经济、 社会生活等等都没有大的变化, 依然在迟缓的节奏中行进。 所以宁夏这一时期的诗歌几乎看不到大的社会变革。 但是, 在某个相应的历史时期, 有不少的仁人志士, 也投身到了剧烈的社会洪流之中。 这一批人后来也就成为历史的先驱或者是新中国的缔造者。 自1840至1949年之间, 在宁夏生活的一些诗人的作品中,可以感到他们的才华和能力, 他们展现出来的梦想和力量, 相比而言, 在宁夏的生活毕竟还是比较艰苦的。

来到宁夏的这些诗人都是青年才俊, 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 由当时的政府选派到宁夏为官, 并在宁夏形成了一些诗歌的风尚。 锡麟、 韩庆文、张维岳、 杨巨川等, 以及叶超、 张维翰、 徐庭芝、 段云、 贾朴堂等诗人先后来宁, 无论是学识还是诗歌创作, 抑或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都为宁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还有一批诗人对宁夏的教育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这些诗人们既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 又对宁夏教育界进行了先驱式的引导。 赵惟熙以“崇实学” “预教训” “习测算” “广艺术” 为理念, 改变了宁夏的教育状态;徐步升更是坚持人才理念, 为宁夏乃至整个中国培养了优秀的人才; 韩国栋曾任固原州学正, 兼充固原中学堂校长, 史载其“劝学不倦, 和蔼可风”; 吴复安参与创办宁夏府中学堂(今银川一中前身), 担任学堂监督;被称为宁夏省城四大才子之一的罗雪樵, 曾任宁夏县立第二小学教务主任,在宁夏女子中学、 宁夏工业学校、 宁夏师范学校、 银川一中等任教; 回族诗人马筠青, 民国时任教于固原中学; 贾朴堂曾任惠农中学教导主任、 宁夏中学副教导主任、 宁夏女中副校长等; 李希贤曾任固原提署街小学校长、固原师范教员。 这些诗人, 为宁夏的教育、 文化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才华, 在诗歌界亦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更有戎马一生转战南北的爱国青年志士, 他们的诗歌既能写出壮烈的情怀, 又能品味生活的意义。 如受庆龙先从戎, 次从政, 再次为“省人大代表”, 中间为编辑, 为幕府, 时剃度为僧, 时结社吟诗, 是一位历经大清、 民国和现代的“三朝元老”, 一生沉浮无定, 颇富传奇色彩。 韩练成,宁夏固原人, 国民党军原高级将领。 这些诗人, 有些从外地来到宁夏从军,有些从宁夏走出, 为中国的前途谋划。 他们的诗歌大气豪放, 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也有隐居于宁夏的世外高人, 如岳钟仙, 字明经, 宁夏平罗县贡生,一生未仕; 张吉, 甘肃静宁人, 禀生, 后移居宁夏隆德沙塘, 精通方术,隐逸山林。 这一类诗人, 虽然名不见经传, 但是从诗歌本身的意义上来看,有着较为强烈的个人意识, 或者较高的诗歌境界。

赵惟熙(1859—1917), 字芝珊, 江西南丰人。 清光绪十六年(1889)进士。 授翰林院编修, 后任会试同考官、 国史馆总纂、 陕西学政、 贵州学政等。 1900年后, 任甘肃省宁夏知府, 甘肃省巡警道, 代理甘肃布政使。1912年署甘肃省都督兼民政长, 主持甘肃军政。 1912年加陆军上将衔。1914年, 袁世凯派亲信张广建督甘, 赵惟熙调为参政院参政、 约法会议议员。

幼随父入蜀, 求学于壁山名儒郭兰塘。 长于书画, 所写书法碑帖融合,气格旷达, 沉雄洒脱中寓凝重、 老辣、 生涩, 给人情思隽永、 意境清新之感, 见《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 等。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时任陕西学政的赵惟熙接受刘光蔶出的“崇实学” “预教训” “习测算” “广艺术” 的十二字革新教育的建议, 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支持创办崇实书院, 以讲求实学, 培养实用人才为宗旨。 他很器重在此求学的于右任。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在废除科举、 举办新学运动的推动下, 时任宁夏知府的赵惟熙, 与举人吴复安将原银川书院改为宁夏府中学堂, 地址在文庙。 赵惟熙还亲任学堂监督, 吴复安任副监督。 学堂于同年招收了第一期学生共四十人, 分甲乙两班, 甲班收秀才, 乙班收童生, 奠定了银川一中的基础。

赵惟熙的诗歌多呈现出一种闲情偶记的特点, 这与他一生的经历极其复杂有关。 在繁忙的公务之余, 乘着闲暇, 或者说有意识地忙中偷闲, 放松自己的心理, 解脱生活的压力。 《憩园》: “边地无甘棠, 小园聊可憩。坐此心迹清, 天空新雨霁。” 写的是他在雨后的小园中闲坐, 看看天空, 呼吸新鲜的空气, 表现得潇洒自在。 《柳边桥》: “柳外一桥横, 春来众绿舒。 凭栏偶垂钓, 昨夜梦维鱼。” 写的是水边垂钓, 梦见濠梁庄子与惠子的鱼之辩论, 试图忘我, 试图解脱, 但又不是真的能够解脱。 《旧雨轩》:“旧雨客不来, 开轩徒延伫。 造像西壁悬, 如对须眉古。” 写的是约友不来,颇有唐诗中潇洒闲适的风采。 这些诗歌普遍都显现出一种自我解脱后的潇洒与闲适, 写得比较清淡娴雅, 没有太多的修饰, 却有较为辽远的意境。赵惟熙的诗歌均是绝句, 写景咏物, 清新自然, 不事雕琢, 不拘格律。

徐步升(1869—1938), 字云阶, 宁夏固原城关人, 著名教育家, 清末民国时期地方名流。 徐步升出身书香之家, 好学博闻。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中副举, 次年任五原书院山长。 参加宣统《固原州志》 编修, 任采访。 民国三年(1914), 选任国民党固原县参议会副议长。 民国五年(1916), 任文庙祭祀官。 是时, 固原中学堂因未获准, 改高等小学, 徐步升遂兼提署街高等小学校长。 此后为提署街小学之兴旺乐此不疲, 为拯救山区教育而勤奋矢志, 为固原中学的成立奠基石之力。 徐步升以乐育英才为己任, 言传身教, 提署小学时期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有用之才, 其门下出了中国工农红军二十四军军长赫光将军。 徐步升一生清贫自持, 意趣超群。民国二十六年(1937), 固原县首次修《固原县志》, 他任总纂。 征采耕耘年余, 负志而陨。

徐步升的《原城八咏之城垣》: “长安西上此城雄, 千里金汤对峙中。控制北门称锁钥, 藩篱东道扼崆峒。 曾遭地震嗟全堕, 谁念天灾赐赈工。寄语筹边休玩视, 夏灵秦蜀赖交通。” 此诗写的是固原城的古城垣, 诗人交代了固原的地理位置及其在历史当中的作用, 从长安往北到固原, 从固原往西到兰州, 这之间固原的意义自然非同凡响, 东西之间的交通无疑就是固原这把锁钥, 牢牢地控制着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交往; 南北之间, 控制着秦地与蜀国之间的要道。 从本诗可以看出徐步升的诗歌颇有力度, 能够从较高的角度提看全局, 是一位胸中怀有块垒之人, 大气, 豪放, 此诗虽咏边塞, 但着眼较高, 不是一般的悲凉之作。 这也与他作为一个有着家国天下的儒者情怀有关。 (黄刚《论清代西域边塞诗之特色》,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1996年1期)

锡麟, 字仁山, 满洲镶红旗(今辽宁沈阳) 人。 清朝政治人物, 进士出身。 清光绪二十年(1894), 参加光绪甲午科殿试, 登进士三甲156名。同年五月, 以主事分部学习。 任固原知县。

锡麟的《东山秋月》: “萧关万里净无尘, 秀耸东峰倚凤闉。 漫把防秋谈战争, 且邀新月作诗邻。 莲花似滴平峦翠, 杨柳犹怀旧苑春。 南望络盘北海剌, 年年照彻远行人。” 此诗大气豪放, 虽有漂泊流离之苦, 羁旅行役之难, 但诗人不把困境放于心中, 而是以达观之情放眼观赏萧关之境。

韩国栋, 字伯隆, 甘肃抚彝厅(今甘肃张掖临泽) 人, 廪贡生。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任固原州学正, 兼充固原中学堂校长。 史载其“劝学不倦, 和蔼可风”。 曾参加编修《(宣统) 固原州志》 的襄校工作。

韩国栋的《瓦亭烟岚》 一诗写道: “六盘俯瞰接三关, 斗大孤城万仞山。 不断云根横雁齿, 每当雨霁拥螺鬟。 画图犹待倪迂写, 旌旆常逢汉使还。 试向萧关一回首, 依依杨柳水潺潺。” 史书记载, “瓦亭烟岚” 是清代固原州十景之一。 瓦亭, 位于固原市南四十五里什字一侧, 依山傍水, 古有“铁瓦亭” 之称。 历史上, 瓦亭是西北重要的关隘之一, 群峰环拱, 四达交驰, 乃是用兵扼要之地。 古瓦亭关城筑在蜿蜒的金佛峡山谷中, 在瓦亭关城“南门外有暖泉, 有大渠, 足资耕牧”。 由于历代驻有军队, 这里得到了开发。 特别是清代, 周围荒地进一步被开垦, 并植以杨柳。 “每当雨至, 烟云蓊郁, 试倚关城堞楼远眺, 眼前出现的俨然就是一幅徐熙(五代南唐画家) 画的《烟雨图》” (宁夏老夫子《宁夏地方志千首古诗词注释》,网易博客)。 “瓦亭烟岚” 即由此景而名之。 此诗豪放大气, 却又婉转深沉, 从六盘山顶眺望瓦亭关, 斗大的小城被群山环绕, 常年云雾缭绕, 湿气重重, 在这个锁钥之地, 咽喉之关, 常年都在遇见出使及回归的行客。此诗多写固原之景, 而且多用固原一带的山水入诗、 历史故事入诗, 描写大气豪放, 也不乏细腻情感的表达, 可见诗人对固原的热爱。

韩庆文, 字筱三, 咸宁(今陕西西安) 人。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任固原州吏目。

其诗《禹塔牧羊》: “浮屠七级峙郊原, 遗迹都从劫后存。 半岭寒云横断堠, 一湾流水绕孤村。 苔花莫辨明臣碣, 苜蓿犹肥汉将屯。 最是池阿歌上下, 鞭声遥送月黄昏。” “禹塔牧羊” 是清代固原州十景之一。 禹塔全名为禹王庙铁塔, 是一座全部用生铁铸造叠垒而成的铁塔, 此铁塔构思别致,铸造精美, 气势雄宏, “塔势凌虚, 矗立莲花峰侧, 有摇风千云之致”, 是固原辉煌历史的见证。 《宣统固原州志》 载: “禹塔, 城东三里禹王宫铁塔也, 创建于前明总制唐龙, 至乾隆戊寅邑人高义补葺之。” 禹王庙铁塔耸立在固原城东的清水河岸, 与东岳山遥相呼应。 古人建造高塔, 一定会考虑到空间布局, 以及塔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所以禹塔是与东岳山为一个整体的建筑物。 “禹塔牧羊” 则是一幅享有盛名的人文景观(《民国固原县志》,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2年)。 诗人描绘了在东岳山与清水河之间的原野上, 不知经历了多少劫难, 最后只留下了这座静矗的铁塔, 静静地看着固原的山山水水。 山岭之上, 寒云飘浮, 山塬间流水绕过孤村, 前朝的忠臣的墓碑残存, 已经辨认不出。 那一茬一茬的苜蓿依然茂密地生长着,汉家大将的兵屯之地依然还在, 牧归之时池上有人高歌, 一轮明月悬垂天际, 不言不语。 这首诗, 对“禹塔牧羊” 作了最好的诠释。 诗人写边塞风光, 水准较高, 颇可耐读。 从郊原之景至辽远之处, 悲从中来, 有凭吊伤怀之意。

王文熙, 宁夏隆德人。 清宣统元年(1909) 拔贡, 授四川州判。

其诗《杂咏》: “细草低垂覆绿苔, 豆花引蔓墙上开。 小园寂静多蝴蝶, 一对才飞一对来。 南山烟锁寺门秋, 冉冉赤云挂树头。 清罄一声归路远, 挹青门外月如钩。” 这首诗歌生动形象, 在宁夏诗歌当中水准之高实属罕见。 诗歌从静景写起, 细草细密地长开, 静静地遮蔽了绿苔。 在这寂静之中, 诗人的目光由细草延至远处, 一处豆花盛开, 豆蔓生长, 攀援小墙而上。 静矗的小墙成为一道绿色的矮墙, 一切都是那么的寂静, 时光流逝,岁月荏苒。 在这寂静之中。 一对蝴蝶飞走, 一对蝴蝶飞来, 飘飘摇摇, 多姿多彩, 让宁静的世界充满了动态的感觉、 温馨的感受。 就这样时光流逝,不知不觉秋意升起, 暮色到来, 诗人将目光从小园之中向南山望去, 暮霭已锁南山寺门, 红云依树。 这时一声轻轻的钟磬音, 悠远轻扬, 一钩新月的光辉清淡, 如在心怀。 此诗有山水田园的静谧之感, 写景细致入微, 颇有意境。 读之使人有飘然出世之意, 可归类为山水田园一派, 且水准较高,惜之存世诗歌不多。

张维岳, 字仲武, 号若谷, 宁夏隆德人。 清宣统时拔贡, 曾任化平(今宁夏泾源) 知县、 民国二年省议员。

其诗颇为入禅, 有意趣。 《雨后咏》: “雨后别开新天地, 山光云影齐献媚。 云如有心山无意, 稳抱山腰不肯去。” 在写景状物之中发现颇有意趣的禅境。 《漫兴》: “年来学佛更多情, 涤尽烦疴总不成。 偶得园亭消夏好, 荷花欲放雨初晴。” 从学佛到发现生活的细小乐趣, 颇得禅诗的意蕴。《赠受庆龙》: “破晓上六盘, 大雪满征鞍。 诗客多豪兴, 风劲不知寒。” 有豪情, 有气势。

岳钟仙, 字明经, 宁夏平罗县贡生, 一生未仕。 但其诗歌颇有生活情趣, 显现其潇洒自在之处。 如《登文昌阁》: “边城画阁最称雄, 渠向西流客向东。 乍扫松花开酒瓮, 还翻麦浪索诗筒。 檐牙鸟度双声曲, 殿有铃敲四面风。 乘兴归来情不尽, 一鞍斜趁夕阳红。” 有才华却一生未仕, 却又不沉溺于自我, 依然胸中有块垒, 当属疏狂放达之人。

张吉, 甘肃静宁人。 禀生, 后移居宁夏隆德沙塘。 精通方术, 隐逸山林。 他的诗歌有道家风范。 其《咏雪》: “十二琼楼地, 三千银界天。 中多仙子醉, 常伴玉妃眠。 贪看明月冷, 细嚼梅花香。 鹤宿松梢白, 琴声出草堂。” 此诗使用了“琼楼” “银界” “玉妃” “明月” “梅花” “草堂” 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出世的氛围。 诗人有飘逸之情, 闲逸之怀, 有道家的浪漫主义情怀。 作为隐士当是对道家意趣情怀了解颇深之人, 这在宁夏诗歌当中, 其风格及内容都不多见。

吴复安(1872—1920), 字心斋, 号静安, 宁夏府宁朔县大坝堡(今宁夏青铜峡大坝镇) 人。 清光绪十九年(1893) 举人。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赴京会试不第, 回乡后积极倡导新学。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参与创办宁夏府中学堂(今银川一中前身), 担任学堂监督(银川一中第一任校长)。 民国二年(1913), 宁夏临时议会组成, 被推举为议长, 后因意见不合, 居家赋闲。 民国六年(1917) 秋, 应宁夏护军使马福祥聘请, 主修《朔方道志》。 民国九年(1920) 因病殁于志馆奎星楼。

吴复安一生淡泊名利, 潜心经史, 长于诗文, 著述甚多。 有手稿《集虚斋草编》 传世。 吴复安的诗作, 颇有筋骨, 多抒发情怀志趣, 作品以托物言志之诗较多。 借物抒怀, 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 人生追求。 如《老松》: “落落孤木节不磨, 终冬冰雪自婆娑。 莫嫌骨格苍质老, 独秀空山阅历多。” 本诗借老松的“节不磨” 的特点, “终冬冰雪” 耐寒节气来比喻自己老而志气不减, 品格坚韧。 《秋菊》: “秋气萧条万木摧, 篱边残菊数枝开。 莫嫌色淡无人赏, 独傲风霜节不回。” 亦是借助秋菊耐寒傲秋的气节来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怀。 秋天降至, 万物萧条, 木叶凋落, 在郊外农家篱笆墙边, 残菊还有数枝开放, 诗人以寒菊自喻, 托物言志, 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怀。 《书斋有感》: “自叹我生何所缘, 穷年矻矻事丹铅。 只因性疑难谐俗, 到老还耕一砚田。 伏案披吟数十年, 难将知遇问青天。 撑肠富有书千卷, 也胜腰缠万贯钱。” 抒怀直指, 表达出自己一生蹉跎, 难讨世俗之好的磊落情怀。 他的这一类诗歌大多都采用托物言志、 直抒胸臆的写作手法,意象的选择上大多选取古典诗歌当中具有特殊意义指向的意象。 应当归为山水田园诗派, 有着和陶渊明一脉相承的意趣。

无论是他的《春日书怀》: “茅庐常扫静尘缘, 理乱无关只独眠。 门外一渠春水绿, 年年流润到田间”, 写到的茅庐情景 ——闭门独卧, 欲要忘记尘缘之梦, 一任年年春意消散, 渠水荡漾, 送至田野之间, 麦苗静长; 还是《柳絮》: “烟铺绮陌草铺茵, 柳絮纷纷扑水滨。 日暖风清飞上苑, 休同桃李逐红尘”, 表达出来的落寞疏达 ——放眼望去, 烟霭迷茫, 阡陌草茵,柳絮翻飞, 飘荡四散, 不与桃李追逐红尘; 甚至是《归田》: “饮有清泉食有鲜, 晨炊早出看芸田。 归来小憩柳荫下, 共话桑麻到晚天。 忙煞乡村四月天, 家家儿女共耘田。 归来每到黄昏后, 露满蓑衣月满川”, 表达出来的陶渊明式风格 ——在田间地头, 静卧在柳树之下, 看看湛蓝的天空, 与乡间老农闲谈桑麻, 看看儿女耕耘, 农家炊烟, 不知不觉天色暗淡, 暮色降临, 露水落满蓑衣, 有着隐居于世外, 高看岁月悠闲, 仿佛人生一世不理风云变幻。 这些诗歌, 无论是从意象的选择, 还是主题的选择, 都带有典型的田园风格, 都非常明确地指向了山水田园诗派。 诗歌虽然呈现出隐逸的田园风貌, 实际上他依然积极地投身到社会活动之中, 但不是为名利而奔走。 可以看出吴复安是一位表里如一, 诗情与真实的生活一致的人。

他的另外一种类型的诗, 境界颇为高古, 诗风潇洒, 带有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的情怀。 如《贺兰怀古》: “欲揽朔方胜, 先来上贺兰。 蜿蜒五百里, 塞北涌伟观。 飞泉碧峰挂, 积雪浮云端。 笔架形奇特, 宛若龙虎蟠。中有滚钟口, 古刹依层峦。 夕阳时反照, 处处障流丹。 俯瞰黄河水, 河水弥漫漫。 南入青铜峡, 直向里山湍。 长渠资灌溉, 居民庆安澜。 水光与山色, 一幅图画看。 我来游此地, 怀古百爱攒。 或为赫连城, 今见沙草寒。或为元昊宫, 今只余荒坛。 雄图今何在, 苍苍雾霭团。 浮生真若梦, 感此堪浩叹。” 内容充盈, 写景状物颇有力量, 笔意写到贺兰山的飞泉、 碧峰、积雪、 浮云、 笔架、 滚钟、 古刹等等景物, 在状景之时走笔如龙, 速绘奇景。 在贺兰山上俯瞰大地, 黄河入远, 民生安居, 山野之间, 富庶而美好,读来浩浩荡荡。 在结尾处, 笔锋一转, 转而对人生的一切表示感慨万端,凭吊历史遗迹赫连城、 元昊宫都在过往的历史中坍塌湮灭, 只有山峦依旧,物是人非, 对人生的终极意义进行了探讨。 这类高古、 意境深远的诗歌还有《青铜禹迹》: “何年疏凿到青铜, 禹洞深山缥缈中。 古塔排峦云作阵,长河入峡浪翻空。 孤帆迷雾冲成白, 落日衔山返照红。 峭壁岈嵯相对峙,银川锁钥此称雄。” 传说中的大禹疏导黄河到青铜峡, 用神斧劈开石壁, 使河水畅通, 所以后人建祠纪念他。 青铜峡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是宁夏城(今银川市) 的门户。 诗歌从神话开始, 将读者引入远古洪荒的历史遗迹, 写到大禹到青铜峡时居住的洞穴, 也就是后人记载的神禹洞, 据《(康熙) 朔方广武志·古迹志》 云: “神禹洞, 在青铜峡中……相传神禹治水, 曾宿此洞。” 这里云雾缥缈, 辽远无际, 从这里向远方眺望, 就可以看到古塔排峦。 古塔, 就是青铜峡的一百零八塔, 位于今宁夏青铜峡市峡口山东麓, 黄河自塔下向北流去。 佛塔背靠山峦, 面对黄河, 依山势自上而下, 按一、 三、 三、 五、 五、 七等奇数排列成108座, 形成一组整体呈三角形的巨大佛塔群, 是宁夏的美景之一。 诗人于此, 看山势纵横, 长河激起白浪滔空, 孤帆过此, 远向他乡。 这些雄壮的美景, 让诗人流连忘返,直到落日依山, 返红斜照。 黄河两岸, 山势高峻突兀互相对峙, 成为雄关要道的锁钥。 之所以谓之锁钥, 也就是说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防守的重镇。 诗歌从古写起, 神游至此, 可见诗人的情怀高扬磊落, 以及不落窠臼的诗歌艺术技巧。

吴复安的诗兼纳众长, 转益多师。 既研习魏晋古诗风韵, 又追步唐宋诗词技法, 亦融赋法入诗, 所以其诗既有雄健豪迈之气, 又有清丽淡远之旨, 深得陶渊明田园诗之神韵。 诗人将日常生活诗意化, 平淡无奇, 质朴无华, 却反映了作者安贫乐道、 心向自然的闲情逸致。 吴复安援引赋法入诗, 所以使其田园诗歌更加出色绝伦。 其诗亦仿效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诗风, 意境清幽, 情趣高雅, 与拟陶诗交相辉映。 如《春日书怀》 与《柳絮》两首七绝。

吴复安的诗歌虽脱胎于古诗, 步趋于先人, 但不主故常, 风格多元,体式多样, 飘逸闲适, 俊爽流利, 雄浑雅健, 深沉低回, 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堪称宁夏近代诗歌承前启后的关键诗人。 吴复安的诗歌风貌自是其个人性格的流露, 亦是时代环境的玉成。 世事的沧桑, 人情的冷暖, 国运的衰落, 都牵荡着诗人敏感憔悴的心灵。

杨巨川(1873—1954), 字揖舟, 号松岩, 又号青城外史, 甘肃金县(今甘肃榆中) 人, 清光绪三十年(1904) 进士, 殿试二甲第107名, 授刑部主事。 次年赴日本考察, 加入同盟会。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回国,出任湖南新田、 麻阳知县。 民国年间返乡, 当选甘肃省议会议员, 1921年至1924年任敦煌县长, 期间力主禁烟, 终因得罪地方权贵绅士, 并遭上级官僚排挤, 愤而辞官。 民国十四年(1925) 任固原县知事。 1949年后任甘肃省人民政府文教委员会委员, 甘肃省文史馆馆长。 著有《学诗萃言》《五朝近体诗选》 等。 其诗《六盘山》: “驱车上六盘, 绝顶见天宽。 赐秦怜鹑首, 拒汉忆牛邯。 绕树晴岚密, 窥山晓日寒。 陇坂分流水, 东西各有阑。” 读来有山水之意, 有边塞之风。 “绕树晴岚密, 窥山晓日寒” 一联,具有唐朝山水诗歌的风貌。

赵生新(1873—1954), 字铭三, 甘肃固原(今宁夏原州) 人。 清宣统六年(1090) 考取拔贡, 著名塾师。 其《登东山》: “原州自古号雄关,一览登临到极巅。 四面云山常作抱, 清河流水绕城湾。” 已是胸中有波澜之人。

张维翰, 生卒不详, 甘肃固原(今宁夏原州) 人。 民国十四年(1925)任丰黎社仓社副十余年。 其《过固原》 :“山经纡萦绕六盘, 寒风凛冽怯衣单。 苍茫暮色三关口, 回首葱茏望翠峦。” 为羁旅行役之诗的典型代表。

受庆龙(1882—1952), 字云亭, 甘肃静宁人, 清末秀才。 幼时家境贫寒, 后游学于平凉柳湖书院。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受庆龙随长庚出师值新疆迪化藩署, 任陆军督练处测绘科长, 代办将钺弁学堂监督兼陆军小学堂测绘教授。 清宣统三年(1911), 武昌起义, 跻身革命队伍。 后参加陕军北伐, 见军阀割据, 内战愈烈, 人民处于水深火热, 受庆龙愤然而去南海普陀山为僧。 高桂滋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军长之后, 亲自请受庆龙下山任十七军少将参谋。 受庆龙的诗只有《博达游记》 廿八首、 《固原县志》所录杂诗四首, 以及《赠刘君子安》 绝句四首, 计三十六首。 后人在这些残编断简面前, 读之心灵为之震撼, 心旌为之摇荡。 《咏萧关诗社》 等四首, 是随高桂滋部驻固原时所作。 固原县长叶超, 喜好吟咏, 与受庆龙等组织萧关诗社, 相与唱和, 为一时之盛。 其《咏萧关诗社》: “萧关诗社破天荒, 空谷足音喜欲狂。 漫把圣仙评杜李, 肯将星月赞苏黄。 性灵学说根言志, 文化新裁变旧章。 雅集读骚研国粹, 穷搜我亦罄枯肠。” 从此诗可以感到诗人才思敏捷, 立马成文, 一介戎马书生, 能达此境界, 谈何容易!其中《元旦感怀》: “生平不任酒杯空, 宦海浮沉两袖风。 世界三千何乐土, 年华六十愿从戎。 轻狂纵酒师山简, 野战吟哦效放翁。 一笑人间今古事, 白云苍狗有无中。” 抒怀明志, 沧桑之感, 跃然纸上。 诗人历经几番“宦海浮沉”, 虽说仍有“年华六十愿从戎” 的报国之志, 但就全诗而言,昔日“我今临此, 振精神拔剑舞” 的锋芒已然黯淡, “千古兴亡事, 都付笑谈中”, 可不悲哉!

受庆龙的诗词功力深厚精湛, 《壶中天》 一词上阕写景清丽, 有着英雄意气, 挥斥方遒的豪情壮志; 下阕陡然一转, 慨叹胜境消散, 年华易逝,不禁悲从中来, 痛哭不已, 情绪跌宕, 起伏不已。 深究他的情怀变化, 都是由于国事衰微, 壮志难酬而起, 让一切热血男儿为之扼腕叹息。 他的《一萼红》 一词则昂扬奋进, 有着胜券在握, 自信不乏的情怀, 足以气壮河山, 震撼人心。

叶超(1898—?), 字逸凡, 喜好吟咏, 福建闽侯人。 民国二十八年(1939) 任固原县县长, 在任三年, 后任《民国固原县志》 总纂。 1949年后回闽定居。 其《萧关即事》: “六盘山势欲摩天, 朔气回春景物饶。 奚必重栽花满县, 一门桃李赛仙僚。” 感悟伤怀, 却也颇富热情。

罗雪樵(1903—1986), 号书禅, 甘肃会宁人。 任教于宁夏县立二小、宁夏女子中学、 宁夏师范学校、 银川一中等。 宁夏文史研究馆馆员。 他出生于甘肃会宁一个中医世家, 早年就读于甘肃省立第一中学, 毕业后考入交通部立兰州电报传习所。 1926年在宁夏电报局当电务员, 1930年赴北平求学。 1933年任宁夏县立第二小学教员、 教务主任。 1938年, 罗雪樵从宁夏速记训练班结业后, 分配到省政府秘书处工作。 1949年任《宁夏民国日报》 总编。 民国时期, 他被称为宁夏省城四大才子之一。 富有爱国思想的罗雪樵撰写散文、 诗歌、 随笔等30多篇, 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 揭示民生苦难。 罗雪樵致力于古文字研究, 尤精西夏文字, 他是宁夏最早研究西夏文字的学者。

其诗《望月》: “今夜月儿分外圆, 举头遥望思联翩。 娥早有回乡意, 借得光明照大千。” 《沙坡头》: “黄河岸上沙坡头, 莽莽荒沙不计秋。大漠而今成沃野, 欣看遍地大丰收。” 以写实抒情为主。

马筠青(1905—1963), 回族, 甘肃固原(今宁夏原州) 人。 民国时任教于固原中学。 其诗《陟东岳山》: “遨游东郊外, 陟足到山巅。 晴岚晖拂地, 瑞霭遍诸天。 风送驼鸣驿, 烟含马饮泉。 噪杂人声远, 坐看鸟往还。”诗有山水田园的意趣, 也有边塞风光的描绘。 技巧老道, 诗意浓厚。

韩练成(1909—1984), 甘肃固原(今宁夏原州) 人。 1920年海原大地震, 家园被毁, 所幸一家三口都还活着, 迁到固原县城边上, 在第五道城墙下的一个窑洞里开始了城市贫民的生活。 韩练成将军是四大传奇将军之一。

其诗《春日别金陵》: “高柳参差云影低, 几家楼阁望中迷。 房蜂分户成新蜜, 檐燕营巢堕旧泥。 有恨风飘花艳艳, 无言人去草萋萋。 春情如此谁关得, 萧鼓才停日又西。” 显现出良好的古诗功底。 诗风具有浓郁的尚实、 尚俗、 务尽的白居易式的风格特点, 语言平易, 淡然悠闲, 显现出韩练成在戎马一生之中, 依然有着相应的诗情。

贾朴堂(1909—2007), 曾用名克俭, 山西临猗人。 193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教育学院中国文学系。 先后任山西乡宁县和阳城县教育局局长、 考试院山西绥远考锉处秘书等职务。 1941年到宁夏, 在贺兰中学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 历任惠农中学教导主任、 宁夏中学副教导主任、 宁夏女中副校长。曾任民盟宁夏区委会主委、 宁夏政协常委、 宁夏诗词学会顾问等。 著有诗词集《和声集》 《心声集》 等。 诗歌造诣较高。 其诗《九日》: “载酒登高去, 惊寒雁阵飞。 遥怜故园菊, 时待远人归。” 有田园诗歌的味道。 《惊秋》: “一夜秋风起, 萧萧叩耳旁。 砧鸣千户月, 雁叫一天霜。 潦水时看尽, 疏林叶堕黄。 行人惊岁晚, 坐起独彷徨。” 有羁旅行役的味道, 当属对往年生活的回顾。 所选取的意象, 有古典诗歌的意蕴。

徐庭芝(1911—1984) 甘肃固原(今宁夏原州) 人, 民国三十五年(1946) 任甘肃省永登县县长。 有题为《赵逸民印谱》 一诗, “一笔一刀一度量, 云烟满纸费铺张。 刻成篆体阴阳字, 旋看石头旋配章”。 赵逸民是民国固原县人, 是当地知名篆刻家。 此诗赞扬友人治印水准之高。

段云(1912—1997) 祖籍甘肃固原(今宁夏原州), 后迁至山西蒲县。曾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等职。 著有诗集《旅踪咏拾》。 《六盘山》: “盘道登六盘, 秋日固原南。 攀行四十里, 峰高米三千。 千山群俯首, 万壑出岚烟。清水北向去, 南流是泾川。” 此诗行文简练, 诗意浓厚, 颇有力道。 诗境比较高远, 对固原山水的描绘引人入胜。

李希贤(1914—1964), 字晓谷, 甘肃固原(今宁夏原州) 人。 民国二十四年(1935) 任固原提署街小学校长, 民国三十六年(1947) 任固原师范教员。 《北海纪游》: “倒影青山水一泓, 熏风不起此心清。 放怀碧落无纤芥, 纵眼红尘尽利名。 逸兴堪同沧海约, 闲情爱共野鸥盟。 穷通世路何须问, 大好川原任我行。” 抒怀坦荡, 表达了不与红尘争功名利禄, 有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的通达, 志趣高雅, 直抒胸臆。

孙寿名(1916—1949), 甘肃固原(今宁夏原州) 人。 民主革命烈士,曾任民盟甘肃省部委员。 其《鹧鸪天》: “果使书生莅将位, 挥毫能叫阵云寒。 恨无李广封侯相, 才让他人著祖鞭。 憧故国, 念家山, 满腔孤愤对谁言, 心非铁石难缄口, 慷慨悲歌托管弦。” 此词正是一代英豪、 壮怀激烈、 气贯长虹, 心中满怀报国之志的豪情之作。 令人心绪难平, 追思恒久。

郑佩福(1917—1948), 甘肃固原(今宁夏原州) 人, 民国时为固原萧关诗社主要成员。 有《元宵雅集》 一诗, “晴空云敛月侵轩, 把酒题灯过上元。 禁启星桥停玉漏, 光腾火树映金樽。 长街处处霓裳舞, 良夜迢迢鎛鼓喧。 宝马香车归去后, 余情留与梦婵媛”。 此诗在写上元节的感觉上颇有古典意味。 可惜, 在世短暂, 英才早逝。

综上所述, 宁夏近代诗歌的特点是依然沉浸在古典诗歌的氛围之中。西部的风景与情怀, 使宁夏诗歌的状态得以保持, 而外界对宁夏的冲击依然显得薄弱。 主要诗人有来自外地的官员, 也有本地的知识分子, 他们不仅为宁夏的教育事业付出了心血, 也推动了宁夏诗歌的发展。 无论是陈日新、 朱美燮、 赵惟熙、 锡麟、 韩庆文、 王文熙、 孙寿名、 李希贤, 还是张维岳、 杨巨川、 叶超、 张维翰、 徐庭芝、 段云、 贾朴堂、 郑佩福等, 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诗歌的心态与生活的状态几乎保持一致, 诗歌之心就是对人生理念的践行。 从事教育工作的诗人, 由于肩负了教育兴国的使命, 他们的诗歌更加呈现出文学乃至文化的意义。 戎马一生、 转战南北的将军诗人受庆龙、 韩练成, 由于生活经历丰富, 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 而隐居于宁夏的世外高人岳钟仙、 张吉等诗人, 或有着强烈的宗教意识, 或有着对当下时局的观望心态, 或有着不与世俗同流的理想。

宁夏这一时期的诗歌, 呈现出的是中国传统的理念、 传统的意趣、 传统的技巧, 保存了中国古典传统诗词的风貌, 而不至于使宁夏诗歌的传承出现断裂。 这是尤其重要的一点。 因为在宁夏诗歌的发展史上, 宁夏近代的诗人为数不多, 诗作传世也较为稀少, 但这一血脉并未断流。 虽纤细却一直流到现代, 流到新世纪, 从而使宁夏的现代诗得到空前的繁荣。 正因为近代诗人推崇高尚的诗歌理念, 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保存诗歌活跃的氛围, 才为宁夏诗歌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无形的力量, 从而使宁夏诗歌在发展历程中, 不为潮流所惑, 不为名利所诱, 始终坚守着传统古典诗词的本质成分, 始终行进在中国诗歌主流的发展历程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