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儒家学说的代表。孔子晚年喜易,韦编三绝,这在《史记》中有所记载。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荀子曰:“阴阳大化,风雨博施。”(《荀子·天论》)
《易经》讲变易之道,即日月星辰变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肯定变易是这个世界最根本的事实,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而宇宙是一个变易不息的大流。
在孔子八卦方位里,体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这就是天地定位,统领万物。
孔子认为伏羲先天八卦和文王后天八卦,看似有变,其实是变中有通。对于八卦只讲通不讲变,那就只能永远停留在原始图象上。只讲变不讲通,那就很难知道我们这种文化的源头了。
孔子认为,“道”是《易经》的根本。《周易》包含日月运行,但不能用日、月、星、辰概括它,周易之道中,“阴、阳”表述天道;《周易》有地道,但又不能用水、火、金、土、木完全概括它,“柔、刚”是它的根本;《周易》有人道,用父子、君臣、夫妇、先后等概括它又有失偏颇,可用“上、下”来理解它;《周易》有君道,权势和封地能完全概括君道吗?不能!损、益观念足以体现君王得失存亡的根本。
孔子翻阅到损卦、益卦,琢磨了许久,突然兴奋起来。随即,他把学生们召集在一起,对大家说:“这损、益两卦,非同一般。你们不可不重视,它们是吉凶的依据啊!你们看,损卦开始凶恶,最终吉善;益卦开始吉善,最终凶恶。这个道理,完全可以用来观察天地的变化与君王的事业。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把握损、益之道,而不感情用事。贤明的君主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也不搞卜筮,却能知道凶与吉,遵循天地自然规律,这就叫做易道。”
《周易》中的“它”概念,万物不能表达,“八卦”所指是它的根本;《周易》称“易”,简单的概念不足以概括八卦所指的天道、地道、人道、易道的内涵,用变化的原理来表述它,是确切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