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著与大小
周易哲学是体现万事万物小大与微著关系的哲学,在周易哲学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小大与微著的辩证关系。
世上万物,相辅相成。 微与著、小与大、高与低等等,在《易经》中都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没有小,就不会有大,如果没有低,就不会有高。这种妇孺皆知的哲学观,几千年来在中国人生活中成为永恒话题。
“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大事都由小事构成,注重细节,才能成就大事。
当我们在迎来送往的季节中履踏寒霜后,坚冰的冬季就将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自然现象。
这告诉我们,坚冰来前必先降霜,凡事都有由微到著,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易经》坤卦爻辞初六给我们诠释了这个道理。
坤卦初六:“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之其道,至坚冰也。
脚踩着了霜,意味着气候变冷,冰雪即将到来。从字面上解释,这是说当寒霜开始凝聚时,冰雪与严寒的冬天就不会远了,需要我们做好过冬的各种准备,防患于未然。
这个卦是说人的见微知著与防微杜渐。 告诉我们凡事要有叶落而知秋的先知先觉与洞察,世界上一切大的坏的事情往往是从小、从点滴的积累显现的,我们时刻保持一种见微知著与防微杜渐的警觉时, 会将这些渐来的灾害消灭在萌芽状态。
人生在世,祸福常有,要免除大的祸患,常保无忧,就不要忘了“履霜坚冰至”的《易》理。
二、上下关系
“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毛泽东晚年对叶剑英元帅的评价。 说起这位吕端,我们可以从《宋史》人物列传中找到他的一些事情。
吕端先做过成都知府,后来被宋太宗亲自拜为宰相。吕端能登上相位,靠的就是行事正直大方。吕端经常讲:“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吕端的为臣正直大方, 而获拜相之利的史实, 正可与坤卦六二爻爻辞相对应。
坤卦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
这个卦讲:正直、端正、广大的品质,因为不守旧习,心无滞碍,就会有大的发达。这是因为地德广大中包容万物的缘故。
吕端当年曾与寇准共事,且位在寇准之上。但寇准力主抗击辽国的侵略,经常直言谏政、毫无顾忌。朝廷中许多臣僚对寇准有看法,觉得他锋芒太露。
而吕端对寇准十分尊敬,在政事上总是与寇准虚心商量,他认为:寇准的直言,是忠贞的品质体现,主张抗辽,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相符合。当宋太宗择选新的宰相时,皇帝、群臣都认为吕端是最好的人选。吕端却说:“寇准才是最适合的人选。”
吕端从政时,李继迁叛西陲,依宋代律法,凡叛将之流都要受满门抄斩的惩罚。当时李继迁仓皇叛变,其母亲因年事已高,被留在家乡。李继迁成了朝廷叛将,他母亲马上被抓了起来。 宋太宗为了昭示对臣僚叛逃行为的严惩,决定杀掉李母。
这时,吕端却从当时的大局出发,从长远考虑,反对杀掉李母。宋太宗全盘思忖后,接受了吕端的意见,却换来了西陲的相对安宁。李继迁去世后,他儿子感激宋朝不杀祖母之恩,终于归降了宋朝。
而吕端一生富贵,终至拜相之尊,真可谓“无不利”也!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北宋政治改革家范仲淹的精神境界。范仲淹出身基层,对民生疾苦有切身感受和比较深入的了解,他把保民、富民看做是维护封建国家稳固的根本,而这也恰恰是《易经》经纶治国的重要思想。
损卦:艮上兑下,艮为山,兑为泽。这是个吉卦。范仲淹根据卦辞与传的解释,他又作了进一步发挥,他说:“下卦二阳,上卦二阴,取阳资阴。”即损下益上。“然则下者上之本,本固即邦宁。今务取下乃伤其本矣,危之道也。”可是,治理国家又不能不取之于下,怎样解决这个矛盾?他认为:统治者要依据形势变化,取之有时要考虑人民的利益。“损之有时,犹说也;损之无时,泽将竭焉”,他反对竭泽而渔,“古曰:川竭必山崩”,“下涸上枯也”,然后得出历代进步思想家共同的结论:“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景佑元年(1034年),范仲淹任苏州知府,他在南园买了一块地,本是准备建房安家,阴阳家说风水好,是块宝地,要世代出公卿,而他却因此改变了计划,在这块地上盖起了学舍。 范仲淹说:“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不愿一家贵,而愿天下人都贵,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和崇高情操,是古代民本思想的光辉典范,永远令人崇敬。
《易经》中有“损上益下”的思想,就是说:农民有粮有食,知礼仪廉耻,自觉守法,社会安定,统治稳固。
范仲淹对益卦的解释把这个原则阐述得更充分。益卦说“上卦阳多,故曰育余,下卦阳少,故曰不足”,因此“刚来而助柔,损有余补不足”。他说:“这个卦象告诉我们,治国有十条原则,就是‘自上惠下’,统治者减损,使人民增益。”“天道下济物咸亨,圣人下济万国咸宁”,是“为道大矣”。为什么是一条原则?因为“益上曰损,损上曰益。何也?夫益上则损下,损下则伤其本也,是故谓之损;损上则益下,益下则固其本也,是故谓之益。本斯固矣,干斯茂矣,源斯深矣,流斯长矣。”
范仲淹把“民”当作国家的“本”、“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上与下、统治者与民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下之益上则利有竭焉, 上之益下则因其利而利之,何竭之有焉?”如果无限制的搜刮人民、减损人民,统治者不过是收一时之利。相反,如果人民富庶,“有育黎庶如彼身体”,民富则国强,统治者就可以永享太平,其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