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彝族传统民族服饰介绍

彝族传统民族服饰介绍

时间:2023-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任务3 西南部分少数民族民俗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地方。云南美称“彩云之南”,拥有26个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居住环境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藏戏表演藏戏是广泛流行于藏族地区的表演艺术,已被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服饰装束七星披肩纳西族的男子多穿汉式服装,女子基本保留着传统的民族服饰。
西南部分少数民族民俗_新编旅游文化

学习任务3 西南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学习导读】

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地方。人们把西南称为“秘境”,一方面是因为那里的地形复杂处处奇景,更因为那里的民族风情奇异神秘。云南美称“彩云之南”,拥有26个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贵州就在神秘的夜郎古城上,又是古代骆越民族迁居之地,因为地形坎坷而使“十里不同风”,民族的原始生态保存完好,因而被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评为世界十大民俗旅游地之一。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是古代巴人、濮人的发祥地,延传下来的民俗风情充满神秘色彩。

【知识储备】

一、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两汉时属于西羌人的一支。7世纪中叶,赞普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称其为“吐蕃”,直到康熙年间才称“西藏”。藏族称谓亦由此而来。藏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灿烂文化,藏文史籍文献卷帙浩繁,其数量在我国居第二位,仅次于汉文。《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已被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藏区经济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

居住环境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平顶,窗户很小,外观形似碉堡。一般分两层,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二层为居住层。帐篷是牧民的住所,用牦牛毛织成,结实耐用,迁移方便。

img123

碉房

img124

金花帽

服饰装束

藏袍是藏族人民的传统服饰,宽体长身、大襟广袖。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被。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袍袖臂膀伸缩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气温上升便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邦典(围裙)是藏族妇女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男女老幼喜爱戴藏式金花帽。

文化艺术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文创制于7世纪初,是参照梵文创制的拼音文字。

img125

藏戏表演

藏戏是广泛流行于藏族地区的表演艺术,已被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起源于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形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内容多为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演员主要戴面具进行表演,只有一鼓一钹伴奏。

藏族的唐卡、雕塑和建筑工艺十分发达。唐卡为藏语音译,指画在布、缎或纸上,用彩色绸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是一种富有藏传佛教特色的绘画艺术。包括唐卡在内的热贡艺术被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生活习俗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以白色为主。五彩哈达一般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知识链接:如何献哈达

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

农区藏民以糌粑为主食,其做法是将青稞炒熟后磨成细粉,用酥油茶拌食;牧民主要以乳类和肉类为主,如奶酪、酸奶、肉干等食品。酥油茶是藏民必备的饮料,是在煮开的茶水中加入少许酥油和盐,再放到酥油茶桶中搅拌到水油交融后,倒入锅内加热后饮用。藏民嗜饮青稞酒,有弹酒的礼俗。冬虫夏草炖雪鸡、人参果拌酥油大米饭和蘑菇炖羊肉被誉为“藏北三珍”。

藏族的葬仪分塔葬、火葬、天葬、水葬、土葬五种,并且等级森严,界限分明。塔葬仅限于达赖、班禅及少数大活佛;火葬限于一般活佛及大贵族;天葬用于一般的农牧民;水葬用于夭折的幼童;土葬用于传染病患者和死于非命者。

节庆活动

藏族的传统节日有藏历年、雪顿节、望果节和花灯节等。

藏历年是藏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与汉族的农历新年大致相同。藏历年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结束。节日期间人们互赠哈达,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进行各项娱乐体育活动。

雪顿节在藏历七月初一,按藏语的意思是吃酸奶的节日。因其活动内容渐渐演变为以藏戏会演为主,又被称为“藏戏节”。

望果节在秋收以前举行,是藏民庆贺青稞丰收的节日,流行于农区。“望果”,是“绕地头转圈”的意思。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抬着插满麦穗的丰收塔,绕田边地头转,还有演戏、赛马、射箭等活动。

img126

藏民喜过望果节

宗教信仰与禁忌

藏族信仰蔵传佛教。主要禁忌有:忌讳捕杀野生动物;不吃驴、马、骡肉,忌食飞禽及鱼虾等水生动物;忌讳在寺院内吸烟、摸佛像、翻经书、敲钟鼓及动手抚摸喇嘛随身佩戴的护身符、念珠等宗教器物;不得在寺院附近砍伐树木、大声喧哗;忌单手接递物品;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遇到玛尼堆必须按顺时针方向绕行。

二、纳西族

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和滇川间的泸沽湖畔,是古羌人向南迁徙后发展成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3世纪到云南丽江等地定居下来。纳西族地区宜农宜林宜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居住环境

纳西族丽江地区的住房多为土木结构,普遍采用“三坊一照壁”的形式;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形式。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则居住井干式的木棱房。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唯一城镇,始建于南宋末年。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丽江古城有“东方威尼斯”美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服饰装束

img127

七星披肩

纳西族的男子多穿汉式服装,女子基本保留着传统的民族服饰。丽江纳西族妇女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系百褶围腰,穿长裤,劳动或出远门时还要披上羊皮披肩。披肩制作精致,绣着日、月和七星,象征纳西族妇女“肩担日月、背负繁星”,整日起早贪黑辛勤劳动的美德。因此这种披肩被称为“披星戴月”或“七星披肩”。宁蒗地区的摩梭女子穿长可及地的多褶裙、短上衣,头戴青布包头,佩戴大耳环。

文化艺术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1000多年前,纳西族创造了古老的原始象形文字东巴文和音节文字哥巴文。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被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

用东巴文书写的2万多册《东巴经》,是纳西族传世的百科全书。纳西族的灿烂民族文化遗存还有《创世纪》史诗、东巴画、东巴古乐、东巴舞等。

生活习俗

img128

琵琶猪

纳西族以玉米、大米和小麦为主食,加工制作成窝头、馒头和粑粑等。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蒗的琵琶猪和泸沽湖的酸鱼、鱼干,是纳西族的特色食品。

知识链接:琵琶猪

琵琶猪是用整只猪腌制的,其腌制过程是:选用膘壮肥猪,用削尖的小竹从腋下刺入心脏将猪宰杀,以保持猪的完整;然后剖腹,除去猪毛、内脏、脊骨、瘦肉和四肢,肚内渍上盐,再用麻线或牛皮线缝合,压扁后晾干储藏,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因其形似琵琶,故名琵琶猪。

居住在丽江宁蒗永宁地区(即泸沽湖畔)纳西族的一个支系——摩梭人至今仍保留“男不娶、女不嫁”的“阿注”走婚习俗,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所谓“阿注”,在摩梭语中是伴侣、亲密的朋友之意。这种婚姻以感情为基础,结合自愿,解除自由,在经济上没有必然的联系。男子夜间到女子家走访、住宿,白天回到母家,与母家成员一起生产与生活。男女双方不组织共同的家庭,所生子女归于女方,由女方负责教养,男子没有必须抚养的义务。由于男女双方互称为“阿注”,这种婚姻关系也称为“阿注婚”,被民族学家称为“人类社会家庭婚姻发展史的活化石”。

节庆活动

纳西族的许多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但是节日活动内容与汉族有所差异,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朵节是祭祀三朵神的盛大节日,也是纳西族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三朵神是玉龙雪山之神灵,是纳西族千百年来笃信的保护神。三朵神属羊,每年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各地纳西族都到丽江白沙“玉龙祠”祭拜三朵神,也有在自家“祭三朵”的。

宗教信仰与禁忌

纳西族普遍信奉多神的东巴教,这是一种以自然崇拜为主要内容的原始宗教。“东巴”是纳西语,意为“智者”,也就是巫师,凡遇婚、丧、患病或年节,都要请东巴念经。此外,部分人信仰藏传佛教,极少数人信奉道教和基督教。

主要禁忌有: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不能主动进入老人、女人的卧室和女孩的“花楼”,不能询问“阿注”的情况;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三、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还有部分散居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白族的先民早在汉代就分布在洱海地区,唐宋时期建立了“南诏”和“大理”两个政权,延续了500多年。南诏在历史上曾是一个强大的军事王国,与当时的唐王朝及吐蕃王朝鼎峙并存了近200年。大理地区盛产大理石及珍贵木材。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居住环境

img129

白族民居

白族的民居最有代表性的是“三房一照壁”式的民居。主要由院墙、大门、正房、左右耳房组成。少数富户住多重的“四合五天井”式院落。白族民居非常注重门楼、照壁的建筑和门窗雕刻及彩绘装饰。照壁是白族民居建筑不可或缺的部分,用泥瓦砖石砌成。正门书写“福星高照”、“紫气东来”、“虎卧雄岗”等吉祥词句。

服饰装束

白族人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长裤。女子服饰则因地而异,大理地区妇女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

文化艺术

白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白语属汉藏语系,唐宋时代曾借用汉字创制了古白文。大理城不仅是南诏和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而且是当时中国与东南亚诸国通商、贸易和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门户,是当时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大理崇圣寺三塔、剑川石宝山石窟造像、《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大理画卷》等,都显示了白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在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的卓越才能。

生活习俗

白族就餐很讲究礼仪,长辈、客人座上首,晚辈依次座两旁或下首,并随时为长辈、客人添饭加汤。

白族以稻米和小麦为主食,山区则以玉米、荞麦为主食。白族人喜食酸辣,善于腌制火腿、腊肉等。“砂锅弓鱼”是大理著名佳肴。乳扇是白族独创的乳制品,状如扇,薄如纸,色泽淡黄,味道鲜美。白族大都喜欢饮酒、饮茶,尤其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以烤茶为主。著名的“三道茶”是待客上品。

知识链接:白族“三道茶”

“三道茶”顾名思义分三道:第一道是用小陶罐烧烤大理特产沱茶到黄而不焦,香气弥漫时再冲入滚烫开水制成的“苦茶”。第二道是茶中加入大理特产乳扇、核桃仁和红糖的“甜茶”;第三道是茶中加入蜂蜜和少许花椒、姜、桂皮的回味茶。“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不仅是白族同胞待客的佳茗,还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节庆活动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等。

三月街亦称观音市或观音会,是白族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举行。节日内容原是佛教庙会,后来逐渐演变成传统盛大节日和物资交流会。

绕三灵,是大理洱海周围白族人民农忙前游春歌舞盛大集会,农历四月廿三日至廿五日举行。整个活动除有传统感谢山神庇佑的意义外,也是白族男女青年建立感情的一次活动。

宗教信仰与禁忌

白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奉祀“本主”,信仰佛教。“本主”有的是自然神,有的是南诏、大理国的王子,有的是为民除害的英雄。

主要禁忌有:访友或探望病人不能安排在上午;正月初一不能到别家串门;火把节的晚上,岳父不能接女婿来家中过节。

四、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省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彝族历史悠久,对于彝族的渊源,一般认为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成的民族。公元8—10世纪,以彝族和白族为主体的南诏国政权建立。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牧业。

居住环境

彝族的传统民居被称为“土掌房”。这种“土掌房”一般以石块为房基,土坯砌墙,形成平台屋顶,可以晾晒谷物。正房堂屋正中安放八仙桌,用于接待客人、左侧有常年不熄的火塘,由三块石头支成,俗称“锅庄”,用以取暖御寒、热水烤茶,火塘周围是家人围坐议事的地方。

服饰装束

彝族服饰古朴、独特,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有不同的服饰习俗,大致可分为凉山型、乌蒙山型、红河型等。凉山地区男女都穿右衽斜襟贴身镶边上衣,男子下着长裤,女子下着长百褶裙。男子头顶留一小块头发编辫,称“天菩萨”;裹青蓝布头帕,前方扎“英雄结”;以无须为美,左耳戴大耳环。女子头包黑色头帕,或戴绣花瓦式方帕;喜戴耳环,在领口别银排花。此外大、小凉山气候寒冷,男女出外时都要穿羊毛披风,彝族人称其为“察尔瓦”。察尔瓦形如斗篷,长可及膝,多为黑色,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堪称凉山服饰的象征。

文化艺术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彝族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是自成体系的东方文字。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彝族的十月太阳历科学价值很高,长篇叙事诗《阿诗玛》反映了彝族人民不畏强暴、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愿望。

彝族人能歌善舞,彝族的乐器有月琴、口弦、三弦、葫芦笙等。“阿细跳月”是一种彝族集体舞,现在已成为我国和世界青年交谊舞的传统节目。烟盒舞为彝族首创,在云南很有名,以手弹木质烟盒起舞而得名。

生活习俗

彝族的食品主要为玉米、荞麦。彝族人喜欢吃“坨坨肉”、荞面耙耙。彝族人喜欢饮酒,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饮酒时席地而坐,围成圆圈,依次轮流喝,这叫喝“转转酒”;逢年过节,彝族姑娘还会抱出一坛酒,插上几根麦秆放在家门口的路边上,供来往过客饮用,这叫喝“秆秆酒”。这两种喝酒的风俗体现了彝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

img130

秆秆酒

知识链接:彝族少女的“换裙”仪式

在大小凉山地区,彝族少女成年时要举行一种神秘的“换裙”仪式,彝语叫“沙拉洛”。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的童裙,梳的是独辫,耳朵挂的是穿耳线。“换裙”仪式举行之后,就要穿红、蓝、白、黑等对比强烈的三接或四接拖地长裙,将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花头帕,挂上耳坠,标志着该女子已经长大成人,可以谈情说爱了。“换裙”时间是根据少女的发育情况而定的,一般选在15~17岁之间,多择单岁。因为在当地彝民看来,双岁“换裙”会多灾多难,终生不会吉利。

节庆活动

彝族人认为火可以驱鬼除魔,“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节日。一般多在农历六月廿四日举行,节期三天。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盛装打扮,宰杀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围绕住宅和麦田奔走,然后相聚一起燃起篝火,载歌载舞,彻夜狂欢。

此外,彝族还有彝历年、插花节、虎节等民族节日。

宗教信仰与禁忌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主要禁忌有: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和大声喧哗;火塘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不能用脚踏火塘(锅庄)或从火塘上面跨过,也不能摸火塘上的三脚架;男子最忌讳别人触摸自己头上的蓄发(俗称“天菩萨”),被认为是一种侮辱;有的地方还忌食马肉、驴肉和骡肉。

五、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其先民是“百越”的一支,很早就和内地保持着友好和密切的联系。傣族是一个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民族,栽种技术较为精细。

居住环境

傣族村寨都是依山傍水而建,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住房是傣家竹楼。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分上下两层,上层离地约两米高,是居住生活的地方,下层一般用于圈养家禽牲畜或堆放杂物。

服饰装束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

img131

花腰傣女子

知识链接:花腰傣

花腰傣是人们对居住在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两县的傣族的一种称谓。因其服饰绚丽华贵,彩带束腰,丰姿潇丽飘逸而称为花腰傣。

花腰傣女子爱穿银泡镶嵌的传统小褂,外套一件锦缎镶边的超短上衣;腰部彩带层层束腰,挑刺绚丽斑斓的精美图案,挂满艳丽闪亮的缨穗、银泡、银铃;头戴斗笠;腰间系着一个精美别致的“央箩”。

文化艺术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文为来源于梵文字母的拼音文字。傣族的灿烂文化以傣历、傣族医药和叙事长诗最为有名。

傣族人们能歌善舞,著名的孔雀舞伴以象脚鼓和铓锣,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名扬中外。建筑艺术别具一格,尤以寺塔和飞架于江河上的竹桥最为有名。

生活习俗

傣族人以米饭为主食,喜食糯米饭,通常是现舂现吃,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饭。傣族人喜食酸味,普遍有嚼槟榔的习俗。

知识链接:傣族人的饮茶、嚼槟榔习俗

傣族人有喝茶的习惯,西双版纳更是“普洱茶”的盛产地,故家家户户的火塘上时常煨有一罐浓茶,可以随时饮用和招待客人。此外,德宏地区的傣族人也喜欢用冲泡香茅草作饮品,味道异常清香。

傣族中年男女习惯把烟草丝、石灰和槟榔合在一起咀嚼。据说是在稻田劳作容易被水蛭咬,嚼过槟榔的唾液有驱逐水蛭的作用;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样有助于保护牙齿。因此每逢有亲邻来访时,傣族人首先端上普洱茶,再奉上槟榔招待,一边谈天说地,一边嚼槟榔。

到傣家做客,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拴线是傣族最高的礼仪,一般是由村里最受人尊敬的老人为客人拴线,祝福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傣族青年婚前交往自由,晚上吹芦笙“串寨子”、傣历新年“丢包”、“赶摆黄焖鸡”等都是选择对象和表达爱情的方式。

知识链接:赶摆黄焖鸡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情的求恋方式。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诉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会加倍要价。

节庆活动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也是傣历的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时间在傣历六月,即公历4月中旬,节日活动一般持续三至四天。节日期间,人们要拜佛、赕佛,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还要举行拜祖、堆沙、丢包、赛龙船、放高升、点孔明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关门节,从傣历的九月十五日(公历7月中旬)开始,历时3个月。关门节期间,除佛事活动外,停止一切重大活动,不举行婚礼,不盖新房,每周到寺庙举行一次佛事活动,和尚不得随便外出。一般认为,关门节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三个月的关门被视为信众的安居戒斋期。

3个月后,即傣历的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开门节,有大型的庆祝、拜佛、赛鼓等活动。此日之后,恢复关门节前的一切正常活动。

宗教信仰与禁忌

傣族多信奉小乘佛教。男孩子八九岁开始都要离家到寺庙当几年和尚,一般1~5年还俗回家。这段时期是一个人礼仪行为养成的重要阶段,佛教的教义教规对他一生的道德礼仪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傣族的禁忌多与宗教有关。如进入佛寺殿堂之前必须脱鞋,不许抚摸小和尚的头。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坐门槛;不要进入主人内室等。

六、苗族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云南、湖南和广西等省区。相传,苗族起源于5000多年前居住于黄河中下游的“九黎”部落,后迁徙至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由于苗族地域分布广泛,服饰和习俗差异较大,故被世人称为“红苗”、“白苗”、“黑苗”、“长裙苗”等。苗族人口数量在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满、回,居第四位。历代从事农业生产。

居住环境

苗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异,民居形式不尽相同。黔东南是多雨湿润的地方,苗家多住在山坡,因地制宜建造了别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黔中和黔西的苗族则多居住石砖为墙、石板盖顶的石头房。

服饰装束

苗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艳丽。苗族女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着长短不一的百褶裙。便装时多在头上包头帕,上着大襟短衣,下着宽腿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苗族妇女服饰最大的特点是喜用银饰,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闻名遐迩的黔东南苗族大银角,其造型源自祖先蚩尤“头有角”的形象,旨在祭祀祖先,获得其护佑。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裹青色包头,冬天腿上多缠裹腿。

img132

苗族女子服饰

img133

苗族男子吹芦笙

文化艺术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1956年制订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苗族蜡染、银饰、刺绣、挑花、织锦等工艺非常精致美观,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苗家有“以钱为饰”的习俗,银饰被视为财富的象征,以大、重、多为美,有头饰、胸饰、背饰三大类型。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

生活习俗

大多数地区苗族的主食为大米或包谷(玉米),糯米也很受喜爱。苗族人普遍喜食酸辣味道,家里有各种酸菜、腌菜。苗族喜饮酒,以酒解除疲劳,以酒传情,以酒表喜庆,以酒烘染气氛,有着丰富的饮酒习俗。湘西苗家多用油茶待客。

苗族青年男女婚前恋爱自由,通过“游方”、“踩月亮”、“跳花”、“会姑娘”等社交形式择偶。黔东南地区婚后还有“不落夫家”习俗。

节庆活动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龙舟节、芦笙节、吃新节、四月八、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是苗族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一般在秋后举行,是苗族人民祭祀祖先、庆祝丰收以及亲朋好友相聚的日子。节日期间,举行踩鼓、跳芦笙舞、斗牛等活动。入夜,村寨中响起铜鼓声,外村寨的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芦笙、笛子来到村寨附近“游方”(即男女青年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通过对歌,钟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绣有鸳鸯的棉布带连接在一起。

龙舟节是沿江河聚居的苗族普遍的节日。苗族龙舟节不同于汉族的端午节,它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娱乐性的节日,在农历五月廿四至廿七日举行。节日期间,举行龙舟竞渡、对歌、跳芦笙舞等。青年男女借此机会进行游方活动。

知识链接:苗族的龙和独木龙舟

许多地区的苗族先民把龙作为图腾来崇拜。苗族服饰中就经常出现龙的形象,有的地方的苗族有祭龙的习惯。黔东南和湘西苗族的龙船节,却是把龙作为征服的对象来看待的。据说有条孽龙危害清水江,英雄故宝杀孽龙为民除害,砍开分给乡亲煮吃了。那恶龙阴魂不散,托梦央求人们做条木龙,在江上每年划上几天,好像它活着在江上嬉戏一般,它就会为民调风顺雨来赎罪。此后,人们就在农历五月廿四日故宝屠龙的日子过龙船节了。

img134

清水江独木龙舟节

苗族的龙舟很特别,称为“独木龙舟”,是用整棵大红杉或枫树掏空做成母船,又在两侧各嵌一条子船,浑然一体。这种龙船在水中速度极快。

宗教信仰与禁忌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

主要禁忌有:忌狗肉上灶,忌在屋里煮蛇肉;陷入险恶环境中忌嬉笑;忌刀口朝上,忌用凶器指人;父母或亲戚去世,一个月内忌食辣椒;忌在家里或夜间打口哨。

【学生讲坛】

1.“不到西藏,不知道天有多蓝;不到拉萨,不知道空气有多鲜;不到大昭寺,不知道信仰有多诚;不到八角街,不知道逛街有多爽。”请用3—5分钟通俗易懂地介绍藏族的民俗。

2.为什么说纳西族“小民族创造大文化”?

【技能训练】

[训练项目]西南主要少数民族民俗大观。

[实训目标]

1.能够通过图书、期刊、网络等途径收集民俗资料。

2.掌握西南主要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特点。

[实训内容和方法]

1.5—6人一组,每人分别选择居住、服饰、饮食、文化艺术、节庆等某一专题。

2.通过网络、图书资料搜集西南主要民族民俗的文字、图片资料。

3.归纳整理各组员搜集的文字、图片资料,布置“中华民俗大观”展板。

4.制作PPT演示文稿,分小组交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