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景名胜区的功能

风景名胜区的功能

时间:2023-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上述对风景的定义中不难看出,风景的概念是一个综合概念。风景,是指自然的风光美景,是人类情感渗入自然的产物,是能够引起人们美感的大自然的景象。在风景的形成过程中,人类的贡献和自然的贡献是相互交织而起作用的,自然的贡献形成了风景的基础,人类的贡献形成了风景的灵魂。3)风景类型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风景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风景名胜区的功能_风景名胜区规划

1 风景名胜区的基本概念

■本章提示

1.掌握风景、风景资源、风景名胜、风景名胜资源的相关概念;

2.掌握风景名胜区的概念、组成、功能作用类型及其地域特色和分布;

3.了解风景名胜区与城市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区别。

1.1 风景名胜资源的内容

1.1.1 风景

1)风景的概念

“风景”一词《辞海》解释为风光、景色。关于风景的定义,在地理学、园林学、美学和文学等不同学科中均有不同的说法:

从地理学来说,风景是指大自然的风光景色。它是由自然的山、水、花木、天气和人文建筑、文物古迹以及民族风俗等,在空间上组成的艺术综合体。

从园林学来说,风景是指在园林绿地中,自然的或经人为创造的,并以美为特征的一种供游憩欣赏的空间环境。

从美学角度来说,风景是指那些能使人产生美感和舒适感的自然环境和各种物象的地域组合,是所有具有美感的物象的总称。

从文学角度来说,风景是指占据巨大空间,存在较长时间,最富于流动变化,而又影响人数较多的艺术作品。

从上述对风景的定义中不难看出,风景的概念是一个综合概念。风景作为一种自然、人类、社会三者共同作用的事物,与地理环境、人为作用、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及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下面重点介绍三种说法:

风景,是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雨雪等某些自然现象形成可供人观赏的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景象。

风景,是指自然的风光美景,是人类情感渗入自然的产物,是能够引起人们美感的大自然的景象。在一定条件下,风景是能够引起人们审美感受的自然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审美空间环境。风景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能够满足人们审美、求知等欲望和社会生活需要的人格化产物。它既聚集了自然美的外在形式,又体现了其艺术价值。它是一种具有自然与社会综合价值的资源,人们从中可以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

风景,是一种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地域现象,是一种特定的空间环境和特殊的艺术形式。感性上,风景是各构景要素在特定空间区域内,美感随时间而异的组合体,并用“规模”、“协调”、“时间”、“标志”等特征与其他事物和现象加以区别。理性上,风景是人类情感在自然中特定的显露空间,是周围环境诗意化的具体表达空间。风景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具体环境;风景是自然中最精彩的乐章,是富于音乐性的构成体;风景是一个地方景色的典型特征。

2)风景的特征

风景是一种特殊的地域现象,它不同于其他事物、现象或艺术,表现出自身鲜明的特性。

(1)整体性 风景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风景表现的是一种整体的空间美,由各种美的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是一种组合美。其次,风景由各构景要素组合在一起综合反映出其整体美,但这种美并不等于各构景要素美的总和,而往往是大于其总和。第三,风景总是以各构景要素在空间上形成的整体出现的,并不以单个的构景要素出现。

(2)真实性 风景是由山水、花草、动物、植物、建筑物、天气等真实存在的物质构成的,能够通过人的眼、耳、鼻、肤真实感受到的景物。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物质环境,这是风景美且真实感人的主要原因。

(3)稳定性 风景的稳定性,主要表现为风景的地理位置固定不变以及风景环境的稳定性。这里的风景环境,是指风景所在的那个大环境中经过艺术化的局部环境,因而具有相对固定性。

(4)地域性 风景美反映了一定的地域差异和特色。如从地域差异来说,中国北方的风景壮美,南方的风景优美,西北的风景古朴;就景观特色来讲,有幽隐、奇特、雄伟、秀丽等差异。这种在地域空间上各种形态和特色之间美学特征的差异就是风景的地域性。

(5)时间性 风景的时间性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风景的时间序列,这是由欣赏风景的人的运动而产生的。对同一风景主题,游人的运动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同样,对不同主题的风景,游人运动也会产生差异。二是指风景本身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显示出四季、昼夜、阴晴等变化。三是从宏观的时间概念来说,风景历经历史长河、宇宙运动、海陆变迁等外力作用,它记载着某一特定历史时段所留下的痕迹和印记,如庐山的第四纪冰川遗迹、万里长城等。

(6)多样性 风景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风景构成要素的多样性,一个地方的风景主要是由地质地貌、气象气候、动植物、建筑和人类活动等要素构成的,而各地又不尽相同;二是风景要素变化的多样性,上述的各构景要素本身也是千变万化的,由此而构成的风景必然是多姿多彩的;三是风景结构变化的多样性,即各风景区的地景、水景、天景、生景、古今建筑与人类活动参与组合的类型、形式和数量不同,而显示出各风景区的差异及其特色。

(7)社会性 风景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风景往往是社会集体劳动的产物,带有很强的社会性。风景区的发现、开发和完善,也不是一两个人所能完成的,通常要凝聚几代人的智慧和劳动;另一方面,风景总是为社会生活服务的,任何一片风景都离不开人和人类社会。在风景的形成过程中,人类的贡献和自然的贡献是相互交织而起作用的,自然的贡献形成了风景的基础,人类的贡献形成了风景的灵魂。实质上,风景的形成过程就是协调人和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

3)风景类型

依据不同的分类方法风景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按照地理条件可分为平原型、山地型、河流型、湖泊型、海岸型、森林型六大类;按照人文活动特点可分为乡村型和城市型两大类;按照风景成因可分为自然景观、人工景观以及自然和人工相结合的景观三大类;按照风景的情态可分为动态风景和静态风景;按照风景的整体色调可分为冷色调风景和暖色调风景;按照风景的位置可分为主景、配景、对景、障景、框景、夹景等;按照风景给人的感受可分为险要、雄伟、幽静、开朗等。

(1)按地理条件分类

①平原型 自然界中平原最让人为之动容的是它的空旷辽阔,与天相接和无边无际。但若没有其他景观加以点缀,常常会显得大而无当,过于单调乏味。人们刻意营造的大草坪景观就是取材于自然界的平原风景。

②山地型 是指以山岳地貌为主要特征的风景,通常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山的高大壮阔使游览者感觉庄严雄伟。山地较平原有着种类更繁多的植物,构成了更为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另外,“自古名山僧占多”,许多古迹都位于山地地区。

③河流型 河流景观可以根据河流的构成、河流的尺度、河流的地貌等进行识别。一条河流的构成常常可以根据其地理、地质特征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并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景观。根据尺度的大小,河流景观可分为大尺度河流景观和小尺度河流景观。根据地形,可分为平原型河流景观和山地型河流景观。

河流景观以其特有的质感、蜿蜒狭长的空间形态,与河畔的植物、滨河空间的使用、人类的活动等一起构成独特的风景类型。

④湖泊型 根据现代地质学定义:湖泊是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体。湖泊型风景是以宽阔水面为主要特征的风景,包括天然的或人工形成的水体。由于形成的原因不同,景色也各不相同。湖泊型风景的特点主要是平静广阔的水面,能映射周围环境,形成丰富的倒影景观。

⑤海岸型 海岸型是指以海滨地貌为主要特征的风景,包括海滨基岩、岬角、沙滩、滩涂等。波涛汹涌的海浪、洁白的浪花、银色的月光、晨昏交替以及四季变化,给人们异于陆地景观的感受。

⑥森林型 是指森林群落及其环境因子构成的一种风景类型。一般自然风景的构成脱离不了植物,但是在森林型景区中植物景观尤为突出。由于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森林景观。另外,树种不同,其色彩、形态、林冠线的差异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景色。

(2)按人文活动特点分类

①乡村型 以乡村地区的农田及村庄、树篱、道路、水塘等为特征元素,是乡村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现象的综合表现。乡村景观是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干扰的记录。景观最主要的表象是反映现阶段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而历史的记录则成为乡村景观遗产,成为景观中最有历史价值的内容。

②城市型 指住宅、公共建筑、街道、绿地、广场等以城市建设工程和建筑物为主体景物的一种风景类型。城市景观要素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其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大小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建构筑物、广场等。这些景观要素为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必须对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系统组织,并且结合城市中人的生活、文化使其形成完整和谐的景观体系,营造有序的空间形态。

(3)按风景成因分类

①纯自然景 指基本上未经人工雕饰,而由自然因素形成的风景。如未开发的原始森林、奇峰异石等。

②人工景 指人为创造的风景。如城垣、假山、花坛、喷泉等。

③自然人工结合景 指在原有自然地貌、地物基础上人工修饰而成的风景。如承德的避暑山庄、杭州西湖等。

(4)按风景情态分类

①动态风景 指随着时间推移而有明显变化的风景。此类风景的变化常有一定的规律和节奏,给人以动态的美感,能激发人们某种情绪和感受。如波涛澎湃的大海、喷薄而出的旭日等风景。

②静态风景 指静止的,不随时间的变化而有明显变化的风景。此类风景能给人以恬静、淡雅之感。如高耸入云的宝塔、山峰等风景。

(5)按照风景的位置分类

①主景与配景 主景,指能体现风景的功能与主题,处于风景空间构图中心的景物。主景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观赏视线集中的焦点,是一个景区的重点和核心。配景,指对主景起陪衬作用的景物。主景、配景二者相得益彰,形成一个艺术整体。

②前景、中景和背景 依据距离远近、空间层次,景色有前景(近景)、中景和背景(远景)之分。一般而言,前景和背景都是为了突出中景。因此,主景一般都设置在中景的位置上。风景要有层次的对比,才能具有纵深感,才能丰富起来。

③借景 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指有意识地把风景以外的好风景“借”到视景范围中来。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对扩大景物的深度与广度,增加层次,丰富景观内容是颇为重要的,亦是不可缺少的。借景依距离、视角、时间、地点等的不同又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几种。

远借:指借风景以外的远方景物。如北京颐和园的“湖山真意”远借西山为背景,在夕阳西下、落霞满天时景象曼妙;承德避暑山庄,远借磬锤峰一带山峦的景色。

邻借:又称近借。在园中欣赏相邻的景物。拙政园西部原为清末张氏补园,与拙政园中部分别为两座园林,西部假山上设宜两亭,邻借拙政园中部之景,一亭尽收两家景色。

仰借:指借高于一风景处的景物,或高山、或大树、或白云、或飞鸟,均为仰借。如北海借景山,长白山天池借天空白云等。

俯借:指借低于一风景处的景物,如登杭州六和塔眺望钱塘江之景色,登紫金山头陀岭俯览玄武湖、明城墙和林立的高楼大厦。

因时而借:指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

④对景 指位于风景轴线及风景视线端点的景物。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叫对景。对景又分为正对和互对两种。

正对景:在视线的终点或轴线的一个端点设景成为正对。在规则式园林中运用的较多,可获得庄严雄伟效果,成为主景。如北京景山为故宫中轴线上的对景。

互对景:在视点和视线的一端,或者在轴线的两端设景称为互对,此时,互对景物的视点与人流关系强调相互联系,互为对景。如颐和园的佛香阁与昆明湖中岛上的龙王庙。

⑤分景 指根据视象空间表现原理,将景区(或景点)按一定的方式划分与界定,构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构景处理方法。分景可以造成景物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半虚半实的丰富变化。把一片风景用长廊、园门、假山、墙垣等隔成几个部分,造成园景曲折多变,境界层层深入,产生不同情调。分景又因功能作用和艺术效果的不同,分为障景和隔景两种。

障景:又称抑景。指在风景中能抑制视线,引导空间转变方向的屏障景物。

隔景:指在风景中能将风景分隔成不同空间、不同景区的景物。隔景能丰富风景层次,使各景区、景点别具特色,并能阻隔部分视线和游览线,使风景深远莫测,增加变化。隔景有实隔、虚隔之分,亦可虚实并用。实墙、山石、建筑等的分隔为实隔;水面、漏窗、通廊、花架、疏林、山谷等的分隔为虚隔。水上设堤桥、墙上开漏窗等为虚实隔。所谓虚实之隔,主要是以视线能否通透为度,虚者视线能通透,空间隔而未断,能相互联系。

⑥框景 指把围墙或建筑的门窗框架作为画框看待,将门窗外面的真实山水风景或竹石小景,纳入画框,当做挂在墙上的中堂或尺幅画。框景,一般要选择安排在比较适宜的位置上,才能有较佳的艺术效果。

⑦夹景 指在左右两侧起隐蔽作用的前景。主要用于为了突出某一优美景色,而将视线两侧较贫乏的景观用树丛、山石、建筑等物加以隐蔽,形成较封闭的狭长空间,突出空间端部的景物。夹景是一种带有控制性的构景方式,它不但能表现特定的情趣和感染力(如肃穆、深远、向前、探求等),以强化设计构思意境、突出端景地位,而且能够诱导、组织、汇聚视线,使景视空间定向延伸至端景形成高潮。

⑧添景 指为使主景或对景有丰富的层次感,而在其前面添加的近景。当远方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中间或近处没有过渡景观,眺望时就缺乏空间层次,如果在中间或近处有乔木或花卉作中间或近处的过渡景,这乔木或花卉便是添景。添景可以由建筑小品、树木绿化等来形成。体型高大、姿态优美的树木,孤植或群植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添景作用。

(6)按风景的色调分类

①暖色调风景 风景色彩的基调以红、黄、粉等暖色为主的,为暖色调风景,它可使游人有温暖、热烈、欢快、心旷神怡之感。

②冷色调风景 风景色彩的基调以白、蓝、紫、墨绿等冷色为主的,为冷色调风景,它能给人以平静、安逸、凄凉、苦涩之感。

(7)按照风景给人的感受分类

①险要与雄伟风景 险要风景,指一些悬崖峭壁,似刀劈斧砍,使人见之胆寒的风景,如北岳恒山的悬空寺、三峡夔门峡、西岳华山等处的风景。雄伟风景,指一些体形很高、体量巨大的风景,使人们见了有雄伟高大、肃穆之感,如东岳泰山、长白山的林海等。

②幽静与开朗风景 幽静风景,指一些优雅寂静的风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典型幽静之景,又如颐和园后湖、四川青城山和青城后山等处风景。开朗风景,指一些场面开阔,能给人以海阔天空之感的风景。如大草原、大草坪、湖泊等都易形成开朗风景。

上述仅为主要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还可有众多的分类方法。

4)风景的构成

风景,是在一定的条件之中,以山水景物及某些自然和人文现象所构成的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兴趣的景象。

景物、景感和条件是构成风景的三项基本要素。

“景物”是指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是风景区构景的基本单元。包括山、水、植物、动物、空气、光、建筑以及其他诸如雕塑碑刻、胜迹遗址等风景素材。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一定审美特征的境域单位,称为“景点”。由若干相关景点所构成的景点群落或群体,称为“景群”。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需求而划分的一定用地范围,包含有较多的景物、景点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称为“景区”。若干个景区组成一个“风景区”。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风景可以分成若干层次。即可以分成第一层次——风景区级,如钟山风景名胜区、太湖风景名胜区等;第二层次——景区级,如钟山风景名胜区中的中山陵景区、明孝陵景区、灵谷寺景区、头陀岭景区等;第三层次——景群级,如明孝陵景区内的明孝陵、梅花山、红楼艺文苑、紫霞湖、中山植物园、廖仲恺何香凝墓、前湖等景群;第四层次——景点级,如梅花山景群内的四方城、石象路、孙权墓、梅海等景点。

“景感”是人对景物的体察、鉴别和感受能力。例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联想、心理等等。

“条件”是风景构成的制约因素、原因手段,是赏景主体与风景客体所构成的特殊关系。包括了个人、时间、地点、文化、科技、经济和社会等各种条件。一般来说,游人心理不同,观景效果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观景效果不同;科技手段不同,观景效果不同;观赏的动静不同、视距不同、视角不同,观景效果都会不同。

1.1.2 风景资源

1)风景资源的概念

风景资源,亦称景源、景观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和欣赏活动,可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它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它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具有历史和科学价值且含有美学特征的客观物质。风景资源的这一定义具有下列两层意思:第一,风景资源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第二,风景资源是人对自然界或人类社会认识的产物,或者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产物。

随着历史的发展、国民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高质量的文化生活需求越来越强烈。从欣赏风景园林的人工美到领略大自然的自然美,人们游览的距离从家门口延伸到百里、千里之外。风景资源不断被开发利用,国家风景名胜区不断扩大与建设,旅游成为人民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风景资源的特性

风景资源是风景区建立的前提,它是指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的能供人们进行旅游、科研、科普等活动,具备了开发价值的风景。风景资源又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性:

(1)独特性 风景资源越独特,其保护开发价值就越大。通常我们按风景资源在怎样大小的地域范围内表现出独特性而比较其价值高低。例如“世界独一无二”、“全国仅有”、“本市唯一”这样的判断可显示出它们在风景价值上的差异。

(2)富集性 风景资源必须具备一定的空间分布密度,才有利于保护、开发。风景资源的集中分布有利于产生集聚效应,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需求,有利于游客用较少的时间、体力消耗来获得更多的风景审美体验。

(3)普遍性 风景资源的审美标准必须是一定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人们共同的标准。它是对独特性的补充限定,“猎奇”不代表独特,独特又符合大众审美规则的风景才是风景资源。

3)风景资源的分类

(1)分类原则

①性状分类原则,区分景源的性质和状态;

②指标控制原则,特征指标一致的景源,可以归为同一类型;

③包容性原则,即类型之间有较明显的排他性,少数情况有从属关系;

④约定俗成原则,社会和学术界或相关学科已成习俗的则保留其类型。

(2)分类特点 根据风景资源学科理论体系,风景资源可自然天成亦可人工建成。风景资源分类特点可归类为:

①学科分类特点 风景名胜资源分类源于各个资源的学科分类。风景资源分类与它的母体学科密切相关。如奇峰异石风景主要源于地质构造中的造山运动,其成因属地质学研究的范畴,奇峰异石的空间分布规律属地貌学研究的范畴。又如对古树名木风景资源的认识源于树木学。再者,对古城、古镇、古村落的认识源于人们对历史学、建筑学的学科知识。

②系统分类特点 风景名胜资源的空间形态,主要来自于自然界创造与人工建设两大体系。自然界的力量造就了日月星辰、山河湖海和万物生长。人类的智慧使人类的生存与活动空间多元精彩。因此风景资源分类特点带有明显的自然界成因痕迹和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建造痕迹。自然界是一个大系统,没有日光照射,万物就不能生长。同样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大系统,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色。

③风景资源的类型 根据风景资源分类原则和分类特点及其学科理论体系,风景资源可分成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风景资源两大类。根据景源价值和构景作用及其吸引力范围,风景资源可分为特级景源、一级景源、二级景源、三级景源和四级景源。详细内容将在本书的第四章中进行介绍。

1.1.3 风景名胜

风景名胜,顾名思义,就是指以独特自然景物和悠久历史文物古迹取胜的风景,即成为名胜的风景。在某一风景里,若没有名胜,则不能称之为风景名胜。同样,在现实中,到处都有不同欣赏程度的风景,但是有名胜的风景仅为其中的一部分。因此,不能把所有的风景都称为风景名胜。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中对风景名胜的定义是: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 91—2002)》中将风景名胜定义为:著名的自然或人文景点、景区和风景区域。

1.1.4 风景名胜资源

1)风景名胜资源的概念

风景名胜资源,包括自然风景名胜资源和人文风景名胜资源两大类。中国实行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市(县)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分级正是按各风景名胜资源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等进行的。

现今人们经常会混淆“旅游资源”和“风景名胜资源”,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风景名胜区,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知名度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风景名胜资源是全人类社会的财富,它包括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一般可分为自然风景名胜资源和人文风景名胜资源两大类。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因素。

风景名胜资源并不全部是旅游资源,同样,旅游资源也不全部是风景名胜资源。确切地说,在风景名胜资源中,只有被旅游者所利用的那一部分风景名胜资源才可称为旅游资源,二者之间有相互重叠之处。风景名胜资源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旅游。风景名胜资源的实际价值有三个不同的层面,即表层价值、中层价值和深层价值。其表层价值,即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开展旅游,以直接取得经济效益;中层价值,是通过对风景名胜资源的开发,使之成为本地区对外交流的窗口,以提高本地区的知名度,从而振兴本地的经济和文化;深层价值,即通过保护和合理开发风景名胜资源,使之为全人类文明进步服务。

2)风景名胜资源特点

风景名胜资源与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等其他资源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风景名胜资源有以下四个特点:

(1)除其本身实物价值之外,还有生态价值、服务价值、存在价值,如世界遗产的独特性;

(2)不能以经济学方法对其综合价值进行量化评估;

(3)利用方式在于利用其生态价值、服务价值和存在价值;

(4)中国风景名胜区资源大多融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于一体,文化品位高。

1.2 风景名胜区的内涵

1.2.1 风景名胜区的概念

风景名胜区是中国对于重要风景区的一种特别称谓,是指历史悠久、久负盛名的历史人文景区或者自然风景区。同新兴开辟的风景区相比,风景名胜区内设施较完全,游览路线大多已固定,游客数量众多。

1985年,国务院在有关条例中规定了“风景名胜区”特有的含义,不但具有言简意赅的优点,而且有较好的历史延续性和较强的发展适应性。风景名胜区也称风景区,是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风景名胜区性质是指风景名胜区在自然演变与人类历史发展中所逐渐形成的区别于其他风景区的特色,以及在旅游中所承担的主要职能。例如黄山的性质为以花岗岩风化景观为特色的自然观光风景区,而庐山的性质则为夏季避暑度假胜地。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一切内容与程序都必须突出风景区的性质,否则将使风景区特色尽失。

1.2.2 风景名胜区的组成

从风景名胜区所蕴涵的悠久历史以及丰富的发展动力因素可以看出,它的组成内容必然同广阔的社会需求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社会与经济因素依附并融会于自然山水之中,形成了新的、更能满足时代风景意识及其需求的风景环境。组成风景名胜区的基本要素主要有:游赏对象、游览设施、运营管理,各基本要素的特征,见表1.1。

表1.1 风景名胜区的组成

资料来源:丁绍刚.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师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游赏对象 即风景名胜区要有一定的游览欣赏对象与内容,有能激发游人景感反应的景物及其风景环境。游赏对象是风景区的社会功能与价值水平的决定因素。广义的游赏对象包括所有景源,当然最基本、最常见的仍是天景、地景、水景、生景、园景、建筑、史迹、风物8类景源。

(2)游览设施 即风景名胜区要有配套的旅行游览接待服务设施,有能满足游人在游赏风景过程中所必要的设施条件。游览设施既是风景区的必备配套因素,又可以提升或降低风景区的服务水平与职能发挥。游览设施的等级、规模与布局,要同游赏对象、游人结构和社会状况相适应。游览设施包括旅行、游览、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保健、其他8类设施。

(3)运营管理 即风景名胜区要有不可缺少的运营管理机构与机制,它既能调动和鼓励风景区的一切积极因素,保障风景游览活动安全顺利,保障风景区的自我生存与健康发展,又要防范和消除风景区的消极因素,使风景区永葆时代活力。运营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可靠,它包括人员、财务、物资、机构建制、法规制度、目标任务、科技手段及其他未尽事项8类因子。

1.2.3 风景名胜区的功能

风景名胜区是天人合一的人化自然环境,因而,自然因素决定着它的基本地域特征,社会因素决定着它的发展趋势和人文精神特征,经济因素影响着它的物质和空间特征,并可以转化成构景要素。自然、社会、经济等要素的任何重要变化,都将引发风景区功能与内容的新演绎和新发展。纵观功能特征的变换历程,风景区始终兼具游憩、景观、生态三重基本功能。

1)生态功能

风景名胜区有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与环境、防震减灾、造福社会的生态防护功能。

(1)保护物种遗传多样性 自然生态体系中的每一物种,都是经长年演化的产物,其形成往往需要万年以上的时间。设立风景名胜区具有保存大自然物种,保护有代表性的动植物种群,并提供作为基因库的功能。

(2)提供保护性环境 风景名胜区大都具有成熟的生态体系,并包含有顶级生物群落,富于稳定性,对于缺乏生物机能的都市体系,及以追求生产量为目标的生产体系,均能产生中和作用。它可以调节城市的近地小气候,维持二氧化碳与氧气的动态平衡,对保护生态环境和防风防灾都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人类的生活环境品质极具意义。风景区在自然的生态过程中可以净化水和空气,在自然界的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2)游赏功能

风景名胜区有培育山水形胜、提供游憩、陶冶身心、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游憩健身功能。

可进行的游憩活动包括野外游憩、审美欣赏、科技教育、娱乐体育、休养保健等。

3)景观功能

风景名胜区有树立国家形象、美化大地景观、创造健康优美的生存空间的景观功能。风景名胜区绝大多数具有特色鲜明的美的形象、美的环境和美的意境。它们由自然界中各种物体的形、色、质、光、声等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相互配合而成,使人感受到险、秀、雄、幽、旷、奥、坦等千变万化的自然之美和各种瑰丽多彩的人文之美。

4)科教功能

风景名胜区有展现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的功能,可作为开展科研、科普活动、学习历史、文学、艺术的场所。

(1)科研科普方面 游人在游憩中可以获得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还可利用风景区研究生态体系发展、食物链、能量传递、物质循环、生物群落演变与消长等。比如美国称他们的国家公园为“天然博物馆”、“生态实验室”、“环境教育课堂”。截止到2000年底公布的中国12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都具有地质科研价值和科普教育的功能。部分世界遗产的地质地貌价值概要见表1.2。

(2)历史方面 中国很多风景名胜区中,保存着不少的文物古迹、摩崖石刻、古建园林、诗联匾额、壁画雕刻……它们都是文学史、革命史、艺术史、科技发展史、建筑史、园林史等方面的重要史料,是历史的见证。

表1.2 中国世界遗产的地质地貌价值

资料来源:付军.风景区规划[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3)文学艺术方面 中国的风景名胜区与其他国家的风景区有明显的不同,就是在于中国的风景区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深受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的影响。中国是最早发展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等山水风景艺术的国家,这与中国古代人民最早认识自然之美、开发建设名胜风景区有着密切关系。

5)经济功能

风景名胜区有推动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潜能,有推动旅游经济、助力脱贫增收、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地区全面发展的经济催化功能。风景名胜区本身并不直接产生经济价值,而是通过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风景环境吸引游人,并通过为游人提供饮食住行、娱乐购物等服务而产生经济价值。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它能通过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业、零售业、餐饮业、加工业等。

1.2.4 风景名胜区的类型

1)风景名胜区等级的划分

风景名胜区按其景物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等,划分为三级:

(1)市县级风景名胜区 由市、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市、县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省级主管部门备案。

(2)省级风景名胜区 由市、县人民政府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

(3)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国务院审定公布。

2)风景名胜区的分类

(1)风景名胜区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或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式,见表1.3。

(2)中国的风景名胜区基本上包含了自然、人文和自然人文综合三大类型。为了有利于依据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类型特征,制定相应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监测标准,比如确定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手段,科学地制订游人容量,合理安排旅游服务设施,明确不同类型的风景名胜区管理者的专业素质要求等,引导地方政府直接按照不同的类型特征申报各级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分类标准》将我国的风景名胜区进行了分类,类别不分为大类、小类,而一并分为12个类别,见表1.4。

表1.3 风景名胜区的类型

注:录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风景名胜区是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公布的,俗称世界级风景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纪念黄石天然公园建立100周年之际,宣布建立世界自然遗产的条件为:

1.地球进化史中主要阶段的著名代表者;

2.地质年代中,各阶段生物进化和人类及其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著名代表者;

3.某些独特、稀有或纪元仅有的自然环境,具有异常自然美的地区;

4.濒危生物种栖息地所在地区。

截止到2010年8月,中国已有43处世界遗产,其中包括8处世界自然遗产:

1.九寨沟(四川,1992年12月)

2.黄龙(四川,1992年12月)

3.武陵源(湖南,1992年12月)

4.三江并流(云南,2003年7月)

5.大熊猫栖息地(四川,2006年7月)

6.中国南方喀斯特(重庆武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2007年6月)

7.三清山(江西,2008年6月)

8.中国丹霞[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包括龟峰)、浙江江郎山,2010年8月]

表1.4 风景名胜区分类表

资料来源: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风景名胜区分类标准(CJJ/T121—2008)[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①历史圣地类 此类型风景名胜区常用的名称有:神圣之地、圣洁之地、祭祀祭祖之地、拜谒之地、崇敬之地、文化祖庭、封禅之地等。用“圣地”作为这一类别名称表达了该地域神圣不容亵渎的意义。

·特指天人感应、人神相通的神圣之地,如“三山五岳”。其中的“三山”之蓬莱、瀛州、方丈,指传说中的神仙居所;“五岳”指帝王封禅,沟通天地人神,向天宣誓的地方,如泰山风景名胜区、恒山风景名胜区。

·中华文明始祖故里或活动区域,如黄帝陵风景名胜区、宝鸡天台山风景名胜区(炎帝故里)、湖南炎帝陵风景名胜区等。

·圣贤学说的祖庭,儒、释、道三学文化集中的区域,如四大佛教名山、四大道教名山、孔子活动的遗迹。

这些区域被视为朝圣之地,或具备全民共同祭奠、纪念的内容。海内外炎黄子孙公祭黄帝、全国祭祀孔子等大典活动,都是在这类地区开展的,它们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如峨眉山风景名胜区、青城山风景名胜区。而其他风景名胜区不论其风景有多么的秀美,是否是世界遗产,对区域文化有多么重要的影响,或被当今学者誉为新的“三山”,都还不足以列入此类,如黄山风景名胜区。

一旦按照风景名胜区的本质特征列到“历史圣地类”,则不再归并到其他次要特征的类型中。比如,黄帝陵、泰山、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列入“历史圣地类”,则分别不再列入“陵墓类”、“山岳类”和“海滨海岛类”。

②山岳类 山岳是一种地貌,在地质学中包括由各类岩石、黄土以及沙积等构成的类型;按海拔分为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丰富的地貌是构成丰富景观资源的载体。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2/3,山岳景观数量多而且类型全,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把山岳作为风景资源来开发的国家。因此,山岳类型在数量上居于各类风景名胜区的首位。历史上,山岳的形象在中国先民的心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有些还成了历代传统文化信仰的圣地。为区别山岳中此类“历史圣地”风景名胜区,“山岳类”风景名胜区强调和突出它的自然属性,包括地质、地貌、动植物等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③岩洞类 岩洞风景是指岩石洞腔内的景观现象,是具有特别吸引力的地貌景观。我国的岩洞风景以岩溶洞穴景观最为丰富,风景价值最为独特,特有的洞体构成与洞腔空间、景石现象、水景、光景和气象、生物景象和人文风景,都具有很高的风景价值,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我国岩溶洞洞穴为主的风景名胜区多以独立洞或群洞构成。如龙宫风景名胜区、织金洞风景名胜区。

④江河类 河流一般由河源、河口和河段组成。本类别风景名胜区特指以经常有水流动的天然水道为主体,且具有较高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的风景名胜区,如漓江风景名胜区、楠溪江风景名胜区等。涉及河流河源的如:泉水、湖泊、沼泽和冰川的风景名胜区;涉及河流河口的如:湖泊、沼泽风景名胜区,河段或间歇有水流动的线形天然水道或河流流进干旱沙漠区的风景名胜区,不纳入此类风景名胜区。

⑤湖泊类 按《辞海》解释,湖泊指湖盆的积水部分。湖泊体积大小不一,按湖盆成因,分为构造湖、火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岩溶湖(喀斯特湖)、泻湖、人工湖等。湖泊所展示的水面,具有宽阔的显著特征,也是区别于河流的特点。由于湖盆成因的不同,湖泊类风景名胜区具有较大的规模和景观差异,除水面作为主体之外,也要具有优美的风景,如云南滇池风景名胜区。此类别包括因兴修水利筑坝而形成湖泊特征的风景名胜区,如红枫湖风景名胜区。

⑥海滨海岛类 海滨海岛风景资源具有海岸或海岛的基本景观风貌特点。大陆海岸与海岛海岸景观大致包括基岩海岸、海滨沙滩、石滩、海滨滩涂、泽地等。这些不同的海岸地貌因分布形式不同可组成岬角、海湾、海峡、连岛沙堤、沙坝泻湖、海岛、群岛、岩礁、礁林、礁盘等。因基岩海岸的成岩特性和海蚀作用,可形成海蚀崖、海蚀台、海蚀洞和各类珊瑚岛礁等。

⑦特殊地貌类 多指火山熔岩、热田汽泉、沙漠碛滩、蚀余景观、地质珍迹等特殊地貌。特殊地貌风景资源主要包括火山熔岩特点的地貌如火山口、火山峰、熔岩流、熔岩原等;地热景观特点明显的热海、热田、热池、汽泉等;沙漠地貌景观突出的沙山、沙丘、沙窝、沙湖、沙生植物等;蚀余景观突出的石林、土林、雅丹地貌、丹霞地貌等;地质珍贵遗迹如典型地质构造地层剖面、生物化石、冰川碛滩等。

⑧城市风景类 这类风景名胜区由于其处于城市或靠近城区边缘的位置,或由于城市的逐渐扩张而将风景名胜区包含在城市内部,使之成为城市中的风景名胜区,在定名时采用的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的定义及内涵。

这类风景名胜区与城市建设用地有交叉现象,由于其全部或部分区域位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从而具备一部分城市公园绿地日常休闲、娱乐的功能。这类风景名胜区往往通过一定程度人工建设,取得人工环境与自然风景的有机协调,从而在建设管理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避暑山庄外八庙等风景名胜区。

⑨生物景观类 生物多样性是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特征之一,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风景名胜区中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特色生物景观、生态系统、濒危物种、古树名木等都可以构成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或局部的资源特征,对这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必须依据其生态学和生物学特点,将“生物”特点落实到“景观”上。

“生物景观类”风景名胜区以独特的生态系统或物种为主要风景资源,并形成某种独特的生物景观,如云南省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的热带、亚热带雨林,四川省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的楠竹林。

⑩壁画石窟类 石窟、壁画指古代石窟造像、古代壁画、远古岩画等。

我国石窟风景多起源于北魏之际,随佛教的东传而来。在历史的发展中,石窟寺院逐渐发展成建筑、雕刻和壁画的综合体。我国石窟在亚洲石窟艺术群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石窟和古壁画一般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石窟的历代造像、石刻、绘画、书法、装饰图案表现出的宗教、建筑、音乐、民俗、雕塑、医药、文化交流等内容,代表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社会风貌和科技水平。我国三大石窟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如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云冈石窟等。

纪念地类 “纪念地类”包括我国历史上的重大战争和著名的局部战役的军事遗址、遗迹,历史名人活动的遗址、遗迹,特色传统民居,古代特色产品的制作场所,以及古代城市、城堡及其遗址等文化遗产集中的区域等。它们记述了我国朝代变迁、社会演进、战争思想、名人踪迹和生产发展的重要信息。“纪念地”综合含括了上述有纪念意义的区域。

在我国各地大量分布着军事遗迹或遗存,有许多名人活动的遗迹,如湖南韶山的毛泽东故居和湖北隆中的诸葛亮故里。它们有些已经列入风景名胜区,有些已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其主要特征比较清晰。

陵寝类 从唐代开始帝王的坟称为“陵”,百姓的坟称为“墓”。我国风景名胜区中著名的坟冢大多为帝王领袖的陵地。

“陵寝”特指帝王、皇帝和名人的陵地,如西夏王陵、十三陵、临潼骊山、钟山风景名胜区。但“三皇五帝”中“五帝”的陵地被列入“历史圣地类”,如黄帝陵风景名胜区就不属“陵寝类”风景名胜区。

民俗风情类 我国是多民族和居住环境类别多样性丰富的国家,很多地区还保存和流传着独特的民风民俗并与其自然山水环境有机融合,成为具有特色的民俗风情区域,如高岭-瑶里、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此类风景名胜区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但数量较少,又区别于前几项人文类型,或者说属于其他人文类型的风景名胜区。

其他 我国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资源丰富,资源类别多种多样。“其他类”指主要风景资源没有被包括在上述十三类别中的风景名胜区。如果未来其中的某种类别比较成熟,可以单独列为一种新的类别。如沙漠、草原类别。

1.2.5 我国风景名胜区地域特色及分布

我国地域面积辽阔,山河壮丽,人文荟萃,各个地区由于不同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社会条件等形成不同的地貌特征,从而也就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景观。如东北的林海雪原景观、西北的大漠胡杨景观、东南的名山沿海景观、西南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等等。我国风景名胜区之多之美,正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诵“江山如画”,毛泽东在《沁园春·雪》里所抒“江山如此多娇”。

参考马永立和谈俊忠所编著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学》一书中对风景名胜区的区域划分,依据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地域特色等方面的差异,本书将我国风景名胜区分为以下十个特色景观区。

1)东北雪原火山特色景观区

此区景观特色主要为林海雪原、火山地貌。该景观区域所涵盖的范围主要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境及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部分。如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不仅有国际滑雪节及国际冰雪节,更有优越的新老期火山地质地貌,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此区风景名胜有森林浩瀚的净月潭;春美夏凉的松花湖、镜泊湖;峡谷幽深的青山沟;奇峰险壑的医巫闾山;云海奇花的仙景台;花香四邻的防川;集天池、瀑布、温泉、峡谷、森林、冰雪等景观为一体的长白山地;记录皇家昔日荣耀的沈阳清故宫;规模宏大、气势宏伟的沈阳北陵和东陵;以原始针阔混交林为主的五常凤凰山;青峰耸立、风光旖旎的鸭绿江等。

2)华北古迹名山景观区

此区的景观特色主要是名山古迹。该景观区域所涵盖的范围主要包括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五省和京、津二市。在这里历经仰韶文明、大汶口文明、红山文明和土珠山文明等中华文明的闪耀时期,是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和历史文化摇篮,这里文物古迹与历史名城众多,人文景观和地下埋藏甚丰。如中国七大古都中的五座(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安阳),五岳名山中的三座(恒山、华山、泰山)。还有久远横亘的万里长城;气魄宏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丛葬坑;朴素淡雅、充满山村野趣的承德避暑山庄;天然海水浴场北戴河;奔腾汹涌的黄河壶口瀑布;仙风回荡的云台山;佛光云海的鸡公山;山海相连、山光海色的青岛崂山等。

3)东南山水园林景观区

此区的景观特色主要是名山胜水和私家园林。该景观区域所涵盖的范围主要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和上海一市。这里是河网稠密,湖泊棋布,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茂林修竹之地,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称。在这里,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20座,包括南京、杭州等。此区风景名胜有金陵毓秀、钟阜龙蟠的南京紫金山;云山秀水的杭州西湖;波澜壮阔的太湖;旖旎多姿的蜀岗瘦西湖;奇松怪石的黄山;佛教道场九华山;峰岩奇绝、山水神秀的仙都;蔚然深秀、清幽淡雅的琅琊山;峰擎日月、仞锁云雷的天柱山等。

4)华中名山峡谷古迹景观区

此区的景观特色主要是名山和峡谷。该景观区域所涵盖的范围主要包括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大部,为长江中上游,岷江、嘉陵江和汉水的中下游,洞庭、鄱阳两湖流域。这里山地广布,多名山峡谷。如怀玉山脉、三峰峻拔的三清山;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武当山等名山至尊。这里有五岳中的两岳:茂林修竹、终年翠绿的衡山;风景优美、文化繁荣的嵩山。此外还有“天下幽”的青城山;“秀甲天下”的峨眉山;浓缩了丰厚人文资源的中国古代三大名楼(阁),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享誉世界的都江堰和长江三峡大坝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石刻艺术瑰宝的龙门石窟等。

5)华南海湾海岛景观区

此区的景观特色主要是海湾和海岛。该景观区域所涵盖的范围主要包括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四省和广西南部沿海,以及香港和澳门两特别行政区。在这里广泛分布着热带雨林、季风林景观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椰林挺立,郁郁葱葱,终年开花挂果,四季飘香,呈现一派南国风光。如海南岛拥有大小海湾68个,是进行日光浴、沙滩浴的理想之地。此外,海南岛还拥有活珊瑚上百平方千米,8个红树林保护区面积约3000hm2。该区有钢琴之岛、音乐之乡鼓浪屿;林木繁茂、文物荟萃的万石山;秀水奇峰、幽谷险壑的武夷山;云霞缭绕、峰峦起伏的清源山;石奇洞异、溪秀瀑急的太姥山;山深林密、幽静清净的鸳鸯溪;雄奇、清丽、幽深的冠豸山。

6)西南喀斯特民俗景观区

此区的景观特色主要是喀斯特地貌和民俗风情。该景观区域所涵盖的范围主要包括贵州、云南东部、广西大部分地区。在这里分布着大量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如驰名世界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世界罕见的昆明石林奇观;气势磅礴的黄果树瀑布;被誉为岩溶博物馆的织金洞;峰林绝壁的龙宫;奇石拔地、参差峥嵘的路南石林等。此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如傣族、壮族、白族、瑶族等,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风俗民情异彩纷呈。

7)西南的高山峡谷民俗景观区

此区的景观特色主要是高山峡谷和民俗风情。该景观区域所涵盖的范围主要包括西藏东部边缘、四川西南和云南西部,及金沙江、怒江、澜沧江这三江两岸地区。有风光秀丽、泉水清澈的大理蝴蝶泉;风花雪月的洱海风光;云蒸霞蔚、时隐时现的丽江玉龙雪山;高峰林立、冰坚雪深的贡嘎山;神奇的乐土西双版纳等。同时该区也聚居着十多个少数民族,如藏族、彝族、苗族、傣族、哈尼族、纳西族等,他们特有的风情也同样弥漫在山水风景之中。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孔雀舞、赛龙船、泼水节、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结棚为市、环错纷纭的大理白族三月街等。

8)北方草原民俗景观区

此区的景观特色主要是草原风情。该景观区域所涵盖的范围主要包括除大兴安岭针叶林区以外的内蒙古自治区全境,主要为蒙古族的聚集地。这里有着中国四大草原之最和最大畜牧业基地的美誉,南部河套平原素有“塞外江南”美称。荡坦开阔的内蒙古大草原,天高云淡,牛羊成群,骏马飞奔,蒙古包点缀其间,好一派草原风光。这里有被称为“世界上最美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响沙湾浩瀚的库布其大漠风光;包头黄河凌汛奇观;绿草如茵;草原特色的成吉思汗陵;青冢兀立、巍峨壮观的昭君墓;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美岱召等。

9)西北荒漠绿洲古迹景观区

此区的景观特色主要是荒漠、绿洲、古迹。该景观区域所涵盖的范围主要包括新疆、宁夏全境,甘肃大部。在这里有沙海无际、戈壁横亘、驼铃声声、风起沙舞,以及海市蜃楼等风景奇观。有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有“天气晴朗时,沙鸣闻于城内”的鸣沙山;“秦地林朱之冠”的麦积山;森林茂密、绿草如茵的天山天池;河西走廊丝绸之路通道;“河西第一隘口”嘉峪关;“魔鬼三角区”罗布泊;断壁残垣的楼兰古城遗址;兰州古丝绸之路补给站;喀什古丝绸之路中转站;枯木塔格沙漠;苇翠荷香、曲径邃深的博斯腾湖国家风景名胜区等。

10)西北高原雪山宗教景观区

此区的景观特色主要是高原、雪山和宗教风情。该景观区域所涵盖的范围主要包括西藏和青海的全部、四川西部、新疆南部及甘肃、云南部分地区。这里拥有“世界屋脊”之美称的青藏高原,有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这里湖泊众多,有全国最大咸水湖-青海湖,有全国最大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这里的宗教风情也是别有韵味,有许多著名的喇嘛寺庙,佛事活动兴盛,香火缭绕,终年不断;另外还有“第二普陀山”的拉萨布达拉宫、“羌塘草原”可可西里、水土肥美的日喀则、“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必经之地的西宁、“聚宝盆”柴达木盆地、“荒漠明珠”格尔木、中国藏传佛教的扎什伦布寺等。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从南到北跨越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等五个气候带,从东到西横跨平原、丘陵、台地、高原和山地等多种地貌类型,海拔高差达8000多米,不同的气候、地貌和水热组合条件,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景观资源。众多著名的人类古迹与自然山水紧密融为一体,形成中国风景名胜区的显著特征。

1.3 风景名胜区相关概念比较

与风景名胜区相关的概念有:城市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

1.3.1 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是指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公园绿地。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主要有生态功能、空间景观功能、防灾功能、美育功能,由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工作。

1.3.2 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是指以大面积人工林或天然林为主体的公园,其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是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它是一个综合体,具有建筑、疗养、林木经营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一种以保护为前提,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经营管理区域。在森林公园里可以自由休息,也可以进行森林浴等活动。在我国它也是自然保护区的一类,是一种森林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具有代表性或特殊树种群落而划定的森林管护区域,归国家林业部门主管。设立森林公园所须具有的基本条件是,森林环境优美,物种资源丰富,自然与人文景观集中,独具特色,有一定规模,有较高的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地理位置特殊,有较高的旅游品位。森林公园内的森林不得进行主伐,但可以进行抚育采伐,以提高其观赏价值,若符合风景名胜区标准,亦可申报风景名胜区,由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工作。

1.3.3 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我国设立的自然保护区多为自然保护型的。自然保护区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各种自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本身,而且包括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地等各种保护地区。狭义的自然保护区,是指以保护特殊生态系统进行科学研究为主要目的而划定的自然保护区,即严格意义的自然保护区。

在我国自然保护区也是一个法定的区域概念,是经政府部门批准设立的,是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对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自然地带的环境和生态系统、珍贵稀有动物自然栖息地、珍稀植物群落、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历史遗迹地区和重要的水源地等,划出范围界限,并加以特殊保护的地域,是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科研基地。其任务是研究和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综合体和自然资源及其系统,使已遭到破坏的资源得到保护和恢复,尚未被破坏的资源能得到及时保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由其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自然保护区可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保护性经营区。在其核心区,对物种和原始天然景观进行绝对保护,禁止一切人类的干扰活动,以保护该区质量为目的。在缓冲区,可进行以资源保护为目的科学活动,有限度地进行观赏型旅游和资源采集活动。在保护性经营区,可进行以资源利用为目的的科学活动和适度的资源开发经营活动。

1.3.4 游览区(点)、旅游区

游览区(点),是指一切可供人们休息游览观光的区域。如商业街、古街、古村寨、古城池、古亭、古塔、古迹区、公园、游乐场地等等,不论其规模大小、价值高低、著名与否,均可称之为游览区或游览参观点。在城市设置或开辟游览区对于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有重要作用。

旅游区,是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统一的旅游地域单元。一般包含许多旅游点,由旅游线连接而成,交通联系方便,旅游设施配套齐全,旅游管理协调,有相对独立的游览服务体系的地域。它没有像风景名胜区那样确定的法定范围和边界,也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

由此看来,城市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游览区(点)、旅游区等,它们虽然都有“风景”,也有游览活动的空间和相应的活动项目,但它们的性质、作用、管理方式等方面与风景名胜区都存在明显的区别。

1.4 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概况

1.4.1 国外风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1)世界自然保护体系

(1)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推广的保护区体系

①简介 IUCN是全球最大、最重要的自然保护网络机构。该联盟于1948年在瑞士格兰德(Gland)成立,目前共有82个国家,111个政府机构和800多非政府组织加入。

中国作为国家成员于1996年加入IUCN。香港农业渔业与自然保护署、香港动物植物园、香港世界自然野生保护基金会、中国野生生物保护协会、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都是IUCN成员。

②使命 IUCN旨在影响、鼓励及协助全球各地的社团、组织,保护自然的完整性与多样性,并确保在使用自然资源上的公平性及生态上的可持续发展。

③架构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秘书处 设于瑞士格兰德总部,由秘书长采取分散式领导。管理工作由主席所领导的议会负责。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委员会 IUCN下分别有6个委员会,由1万名来自不同领域的义务专家组成,负责评估世界自然资源,在IUCN制定保育措施时提供咨询服务。

④内容及贡献 IUCN主张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保护自然与自然资源。IUCN在自然保护的传统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如:

·拯救濒危动植物种;

·建立国家公园和保护区;

·评估物种及生态系统的保护并帮助其恢复。

联盟所保护的环境包括陆地环境与海洋环境,集中精力为森林、湿地、海岸及海洋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制定出各种策略及方案,在促进生物多样性概念的完善方面所起的先锋作用已使其在推动生物多样性公约在各国乃至全球的实施中成为重要角色。

⑤保护区管制级别 在过去30多年里,IUCN一直致力于保护区国际分类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从IUCN建立保护区国际分类系统的宗旨来看,主要是为了在全球水平上对各国保护区数据资料进行比较,促进世界保护区管理者之间的信息和经验交流。

1978年,IUCN下设的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委员会(CNPPA)出版《保护区类型、目的和标准》的报告,该报告根据保护区的主要管理目标将保护区分为10个类型,见表1.5。

表1.5 保护区十大类型

然而,实践表明这个分类系统并不完善。例如在该分类系统中,部分保护区类型之间的差异不太明确,在实际操作中容易混淆;范围过广,几乎包括整个乡村地区;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不是独立的管理类型,仅仅表示某些保护区的国际地位,实际上与其他类型保护区存在交叉等。

针对这些问题,IUCN几次审议和修订了这个分类系统,并在1994年出版了一份新的《保护区管理类型指南》,该指南将保护区划为6个类型,见表1.6。目前,这个新的IUCN保护区分类系统正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普遍使用,一些国家还将此分类系统纳入国家的法规之中。此外,联合国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名录(UN List)也将此分类系统作为统计世界各国保护区数据的标准结构。

表1.6 保护地管理类别

续表1.6

⑥展望 2008年4月,IUCN发布报告《IUCN2020年展望》(A 2020Vision for IUCN),希望通过改进自身的管理和组织,影响、鼓励和协助社会各界保护自然界的完整性和多样性,确保自然资源的利用具有公平性并且在生态上具有可持续性。IUCN将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以此作为联盟的核心工作。

2010年11月18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次缔约方会议在名古屋开幕,IUCN公布了“2010年濒危动物名单”,名单显示,面临危机的动物种类比2009年增加了1000多种,33%的动物种类面临灭绝危险。

2010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主题是“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生物多样性就是我们的生命”。中国成立了“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22个部委参与其中。

(2)国家公园的保护区体系 “国家公园”的概念源自美国,名词译自英文的“National Park”,据说最早由美国艺术家乔治·卡特林(George Catlin)首先提出。综观世界上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国家公园,一般都具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一是国家公园自然状况的天然性和原始性,即国家公园通常都以天然形成的环境为基础,以天然景观为主要内容,人为的建筑、设施只是为了方便而添置的必要辅助。二是国家公园景观资源的珍稀性和独特性,即国家公园天然或原始的景观资源往往为一国所罕见,并在国内、甚至在世界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而特别的影响。

国家公园是指国家为了保护一个或多个典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生态旅游、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提供场所,而划定的需要特殊保护、管理和利用的自然区域。它既不同于严格的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的旅游景区。如美国国家公园最早按照自然保护与游憩活动两大功能来划分区域,即核心地区保存原有的自然状态,而在周边地区设置游客接待中心、管理区。后来逐步完善分区方法,利用添加缓冲带的方法,即核心区的局部气候、地质、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得到了严格的保护,同时将自然保护与游憩活动严格分开,以减少旅游带来的冲击。并形成了4类分区模式,也就是自然区(Natural Zone)、史迹区(Historical Zone)、公园发展区(Park Developmental Zone)、特别使用区(Special Use Zone)。该分区方法不仅具有很强的游憩强度控制能力,同时充分考虑当地社会居民的各种利益,以使资源保护与管理更加协调统一。

①国家公园的定义与分类 国家公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园,各国政府和学者对它的形式和内容有不同的理解,以下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定义:

朗文(Longman)辞典将国家公园定义为“由国家规划、保护和供人们游览的具有自然、历史和科学意义的区域。”

根据韦氏(Merriam-Webster)辞典定义,“国家公园是由国家政府规划(在美国是通过国会立法)、保留和维护的具有景观、历史和科学重要性的特殊区域。”

196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国家公园定义为:具有相当大的面积,包括一种或几种基本上未受人类开发利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类型,并包括一定的自然景观以及为科学、教育和娱乐的目的而保护,具有突出的国家和国际意义的自然区和风景区,这些区域内禁止进行商业性资源开发。

国家公园根据标准和目的不同有很多分类方法,目前,按保护资源的类型,国际上一般将广义的国家公园划分为自然类国家公园和历史文化类国家公园两大类。

②国家公园的产生 国家公园最早出现于美国。1872年,美国国会将位于现在怀俄明州西北部的黄石地区辟为资源保护地,黄石公园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图1.1)。加拿大于1887年在艾伯塔建立第一座国家公园——班夫国家公园(图1.2)。澳大利亚于1879年,新西兰于1887年,南非于1926年相继建立了它们各自的国家公园,日本也于1931年颁布了国家公园法,并于1934年确立了第一批3个国家公园。纵观世界各国在国家公园运动发展的几十年间,由于各自的历史背景、行政体制、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土地利用形态等方面的不同,它们对国家公园的认识包括名称选择、概念标准、管理机构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区别。

图1.1 黄石国家公园

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

图1.2 班夫国家公园

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

鉴于以上这种情况,为了理清思路,统一认识,规范国家公园的发展,IUCN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SCO)在新德里“IUCN第十次大会”上正式接受美国的概念,确立了一致的关于国家公园的国际标准,将其发展成为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国家公园与保护区体系”。随后,IUCN又在几次会议上对国家公园

和保护区的概念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③国家公园的发展 在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可持续发展地球峰会上,《生物多样性公约》签署国都做了保护并恢复生物多样性的承诺。2002年,在约翰内斯堡地球峰会上,与会全体领导人确定了更具体的目标:2010年以前阻止生物多样性消失。但是目标并没有达到,联合国宣布启动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活动(图1.3)。保护生物多样性与防止气候变暖一样,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环境保护问题。

图1.3 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标志

图片来源:http://www.chinabiodiversity.com

国家公园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管理模式从分权式多中心管理向中央集权式管理转变。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手段对国家公园的体系、机制、保护、开发和技术等各个方面实施最严格的管理,确保其资源得到科学保护、永续利用。

·目标取向从单纯注重旅游服务或科学研究功能向更加注重生态服务等复合功能转变。

·建设方式从单纯政府行为向加强社区合作和提高全民参与程度的共管模式转变。

·国家公园运动的发展加深了社会对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认识,促进了对社会生态和精神福利的研究和应用。

·国家公园的保护对象从视觉景观保护走向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保护方法从抢救型的消极保护走向规划型的积极保护;保护力量从政府主导走向多方参与;保护空间从点状保护走向网络保护。

·国家公园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已成为国际合作与对话的重要舞台,许多国际公约对国家公园(保护区)及其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制定了共同行动纲领。

(3)世界遗产保护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即双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广义而言,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图1.4是各种遗产的标志。

图1.4 各种遗产标志

截至2011年6月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闭幕,《世界遗产名录》收录的全球世界遗产总数已增至936项,其中共有725项世界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遗产)、183项自然遗产、28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①相关概念的定义及标准

a.自然遗产 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规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境区。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其标准有:

·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b.文化遗产 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第十七届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明确了文化遗产的定义:a)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以及其综合体。b)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体或连接的建筑群。c)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其标准有:

·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现行传统、思想、信仰、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和实质的联系(委员会认为,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名录》的理由)。

c.双遗产 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Mixed Site)简称“混合遗产”、“复合遗产”、“双重遗产”。按照《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只有同时部分满足《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关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定义的遗产项目才能成为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

d.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这一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

文化景观代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一般来说,文化景观有以下类型:

·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 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他概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

·有机进化的景观 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两种次类别:一是残遗物(化石)景观,代表一种过去某段时间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不管是突发的或是渐进的。它们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价值,就在于显著特点依然体现在实物上。二是持续性景观,它在当地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且其自身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同时又展示了历史上其演变发展的物证。

·关联性文化景观 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此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迹遗址、自然景观一旦受到某种严重威胁,经过世界遗产委员会调查和审议,可列入《处于危险之中的世界遗产名录》,以待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文化景观的评定采用文化遗产的标准,同时参考自然遗产的标准。为区分和规范文化景观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的评选,《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对文化景观的原则进行了规定:文化景观“能够说明为人类社会在其自身制约下、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下以及在内外社会经济文化力量的推动下发生的进化及时间变迁。在选择时,必须同时以其突出的普遍价值和明确的地理文化区域代表性为基础,使其能反映该区域本色的、独特的文化内涵。”

世界上的第一项文化景观遗产诞生于1992年,即新西兰的汤加里罗国家公园(Tongariro National Park)。此后,陆续评选出了一些文化景观遗产,但往往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单中。

②世界遗产的评定要求 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主要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第二条规定。遗产项目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批程序。每年举行一次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对申请列入名单的遗产项目进行审批,其主要依据是该委员会此前委托有关专家对各国提名的遗产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而提出的评价报告。对各国提名的遗产遗址的考察,主要由该委员会会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IUCN组织专家进行。

③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的发展 1982年夏天,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收到来自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信件。在这封信里,教科文组织详细介绍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基本情况,希望中国作为一个有影响的大国,能够签署公约,成为缔约国。

1984年,教科文全国委员会忽然收到了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从美国发来的信,他在信中询问中国是否打算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他能够为这件事情做些什么。

1985年春天,侯仁之征得中国科学院的阳含熙、城乡建设部的郑孝燮、国家文物局的罗哲文三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同意,联名提出《建议我国政府尽早参加〈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提案,这份提案很快就被政协通过并上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85年11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

1987年6月,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次大会上,中国申报的6个遗产地被全票通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5个文化遗产:故宫、万里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和敦煌莫高窟;1个自然遗产:泰山。

截止到2011年6月25日,中国已有41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文化景观3处。它们是:

文化遗产(26处)

1.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北京,1987年12月)

2.长城(北京,1987年12月)

3.敦煌莫高窟(甘肃,1987年12月)

4.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年12月;沈阳故宫(辽宁),2004年7月]

5.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1987年12月)

6.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河北,1994年12月)

7.曲阜孔府、孔庙、孔林(山东,1994年12月)

8.武当山古建筑群(湖北,1994年12月)

9.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西藏,1994年12月)

10.丽江古城(云南,1997年12月)

11.平遥古城(山西,1997年12月)

12.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网师园、留园、环秀山庄,1997年12月;狮子林、沧浪亭、退思园、耦园、艺圃,2000年)

13.颐和园(北京,1998年11月)

14.天坛(北京,1998年11月)

15.大足石刻(重庆,1999年12月)

16.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清东陵(河北)、清西陵(河北),2000年11月;明孝陵(江苏)、十三陵(北京),2003年7月;盛京三陵(辽宁),2004年7月]

17.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安徽),2000年11月]

18.龙门石窟(河南,2000年11月)

19.都江堰—青城山(四川,2000年11月)

20.云冈石窟(山西,2001年12月)

21.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辽宁,2004年7月)

22.澳门历史城区(澳门,2005年)

23.安阳殷墟(河南,2006年7月)

24.开平碉楼与古村落(广东,2007年6月)

25.福建土楼(福建,2008年7月)

26.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河南,2010年8月)

自然遗产(8处)

1.九寨沟(四川,1992年12月)

2.黄龙(四川,1992年12月)

3.武陵源(湖南,1992年12月)

4.三江并流(云南,2003年7月)

5.大熊猫栖息地(四川,2006年7月)

6.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2007年6月)

7.三清山(江西,2008年7月)

8.中国丹霞[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包含龟峰)、浙江江郎山,2010年8月]

双重遗产(4处)

1.泰山(山东,1987年12月)

2.黄山(安徽,1990年12月)

3.峨眉山—乐山(四川,1996年12月)

4.武夷山(福建,1999年12月)

文化景观(3处)

1.庐山(江西,1996年12月)

2.五台山(山西,2009年6月)

3.西湖(浙江,2011年6月)

(4)其他保护系统

①人与生物圈计划——生物圈保护区 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是科学部门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跨学科的大型综合性的研究计划。生物圈保护区是MAB的核心部分,具有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科研教学、培训、监测基地等多种功能。

②世界自然基金组织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在全球享有盛誉的、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机构之一,在全世界拥有一个在90多个国家活跃着的网络(图1.5)。1980年,WWF正式来到中国,1996年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此后陆续建立了七个项目办公室。发展至今,开展了包括物种、森林、淡水、能源与气候变化、环境教育和野生物贸易等多方面的工作。WWF的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环境的恶化,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致力于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减少污染和浪费性消费的行动。

图1.5 世界基金组织

③国际湿地保护 湿地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复杂,对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对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1971年2月,在伊朗的拉姆萨尔召开了“湿地及水禽保护国际会议”,会上通过了《国际重要湿地特别是水禽栖息地公约》(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简称《拉姆萨尔公约》。该公约于1975年12月21日生效,规定每3年召开一次缔约国会议,确定每年的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审议各国湿地现状和保护活动的有关报告和预算。按《拉姆萨尔公约》所作定义,湿地包括天然的、人工的,永久的、阶段性的,流动的、静止的,淡水的或咸水的水域、江河、湖泊、水库、沼泽、湿原、泥炭地、雨林湿地、山地草原、极地苔原等,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洋水域。湿地是陆地与水域过渡地带的特殊自然综合体,兼具两者特性。

2008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2009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2010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2011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湿地与森林。

中国是各类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主要有沼泽、湖泊、河流、河口、海岸滩涂、水库、水田等天然和人工湿地类型,几乎包罗了所有类型的湿地(图1.6)。由于水热条件优越,生物资源极为丰富,生态系统具有高度多样性。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膨胀,生态环境日益受到威胁,湿地正在呈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我国于1992年加入《拉姆萨尔公约》,但湿地保护工作起步较晚。

图1.6 中国重要湿地分布图

图片来源:http://www.china.com.cn

④世界地质公园计划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常务委员会第156次会议(1999年4月15日,巴黎)提出了创建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目标是每年建立20个,全球共创建500个,并建立全球地质遗迹保护网络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作为世界地质公园计划试点国家之一。

为了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建立世界地质公园计划,履行国务院赋予国土资源部“保护地质遗迹”的职能,国土资源部成立了国家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和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参照世界地质公园的标准,制定了《国家地质公园评选办法》等一系列文件。

评审的地质公园类型有丹霞地貌、火山地貌、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地层构造、冰川、地质灾害遗迹等,种类较为齐全,确实反映了中国地质环境资源的特点,在世界地质公园领域有一定的竞争实力。

2)国外国家公园概况

(1)美国国家公园 研究国外国家公园的管理特点和模式,特别是最早出现国家公园的美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对于我们合理利用与有效管理类似于国家公园的这类旅游资源,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①美国国家公园的建立 19世纪是美国经济的大开发时期,当时,经济发展意味着对大自然索取的加剧。乔治·卡特林在旅行中目睹了美国西部大开发对当地土著(印第安人)文明、野生动植物和荒野所带来的毁灭性影响,就提出一个设想——政府通过保护政策,设立一个大公园,一个国家公园,其中有人也有野兽,所有一切都处于原生状态,体现着自然之美。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国家公园的构想。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公园计划是由美国蒙大拿州一位叫康尼勒斯·赫奇士的律师提出来的。1870年,这位律师参加了一支19人的探险队,为了寻找温水喷泉,他们来到黄石,经过一个多月的勘察,发现这里拥有重重山峦、密密石林、奇特冲蚀熔岩以及间歇喷泉等众多的自然奇观。1872年,国会通过了《黄石方案》,规定此片土地为国有,划为公众公园,修建成“供人民游乐之用和为大众造福”的保护地。时任美国第18任总统的格兰特于同年签署了建立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的法令,宣告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的出现(图1.7)。

图1.7 黄石公园景观

图片来源:http://image.baidu.com

②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制度和原则

a.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 美国不仅形成了国家公园体系,而且形成了完整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这个体系由国家公园管理局独家打理,而国家公园管理局由美国内政部直接管辖,不受各州行政权力的干涉。这是一个国家所有、国家管理、单一管理、目的明确的垂直管理系统,它的好处是能够更好地实现设立国家公园的根本目的——自然保护和公众游乐。

b.完善的管理原则

·保护第一原则 自然保护是国家公园成立的首要目的。

美国大多数国家公园均面积广大,高山峻峰众多,但为了避免对环境大规模的破坏,均不允许修建索道,也不允许建娱乐性设施。

国家公园修建时尽量完善道路网,但为了避免修建道路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尽量采取各种补救措施,如为了使各种生物能使用道路两边的生态环境而设计出的“野生动物跨越道”(wild life crossing)。

·服务公众原则 美国国家公园一开始确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公众保留一份乐土,而国家公园的日常开支主要来自于联邦政府的拨款和社会公众机构的捐款,故而大部分公园是公益性的,不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门票比较低廉。另外,还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推出了各种优惠措施。

·丰富保护类型的原则 美国创立国家公园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然景观,但不久之后就出现了保存历史遗迹的国家公园。在国家公园系统中,国家历史公园、国家纪念地、国家军事公园、国家战场公园、国家历史遗迹、国家纪念物等均为保护历史遗产而设立。对于历史并不悠久的美国来说,保存历史遗迹亦十分重要。

(2)日本自然公园

①自然公园的发展 日本是被太平洋环抱的美丽岛国,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四个大岛以及数百个大小岛屿组成。日本南北狭长,跨越亚寒带和亚热带,四季分明,自然环境十分优美。为保护和利用秀美的自然风景,日本受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启发,于1929年成立了国立公园协会,并于1931年颁布了《国立公园法》。在对全国自然景观调查的基础上,于1934年3月建立了濑户内海、云仙天草、雾岛屋久3个国立公园。同年12月建立了阿寒、大雪山、日光、中部山越、阿苏5个国立公园。1936年2月日本又增设了十和田八幡平、富士箱根伊豆、吉野熊野、大山隐岐4个国立公园。1938年日本厚生省成立,国立公园归属于厚生省公共保健课管理。由于当时日本正处于太平洋战争时期,各种与战争无关的行动也很难展开。1943年,国立公园协会也改称为国土健民会,国立公园的一切事务也被停止。因此,国立公园也变为非常时期的“健民地”,用作国民身心锻炼的场所。

1946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后,国土健民会被取消,国立公园研究会成立,国立公园建设工作得以复苏,并于1949年修订了《国立公园法》。随着战后人民生活的日趋稳定,旅游业也得到发展,国立公园的景观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1957年,日本颁布了《自然公园法》,《国立公园法》被取代。在《自然公园法》中,确定了新的公园体系,将自然公园分为国立公园、国定公园、都道府县自然公园。

1964年日本设置了厚生省国立公园局,并于1971年设立了环境厅,自然公园移交环境厅自然保护局管辖。另外,为保护浅海地区濒危生物及优美景观,作为国立公园和国定公园的扩展,自1970年起,从北海道积丹半岛到冲绳县八重山诸岛共设定了64处海上公园。自然公园对日本的自然保护,国民的休闲、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②自然公园的分类 自然公园是以保护优美的自然风景,增强该地区利用,并有助于国民的保健、修养及接受教育为目的。自然公园依据《自然公园法》进行指定,根据规模及风景的秀美程度,分为国立公园、国家公园、都道府县自然公园三种形式。

国立公园是能够代表国家的自然风景区,由环境大臣在听取相关都道府县及环境审议会的审议基础上进行指定。国立公园由国家环境厅直接管理。国家公园为仅次于国立公园的优美风景区,由相关都道府县提出申请,环境大臣在听取环境审议会意见后进行指定。国家公园由都道府县进行管理。都道府县自然公园为能够代表地方的优美风景区,由都道府县知事进行指定,归都道府县管理。到2006年,日本自然公园数共计392个,其中国立公园28个,国家公园55个,都道府县立自然公园309个,由国家指定的国立公园和国家公园约占国土面积的9%。

③自然公园计划及管理 为保护及合理利用自然公园,依据《自然公园法》,每一公园均要制定自然公园计划。公园计划大体分为保护计划和利用计划。保护计划包括保护方面的限制计划和设施计划。利用计划包括利用方面的限制计划和设施计划。都道府县自然公园无保护方面的限制计划。

④自然公园的管理机构 日本环境省在全国设有11个自然保护事务所,自然保护事务所下设有67个自然保护官事务所,专门负责国立公园的管理事务。自然保护事务所的管理人员——自然保护官,是国家公务员,其主要工作为进行“计划立案”,协调当地地方团体及公园土地所有者,给游人进行自然解说等。

⑤自然公园开展的活动 游人观光所制造的垃圾不仅会影响自然公园的美观,也会引起环境污染。因此,为推进自然公园地区的美化清扫工作,将每年8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定为“自然公园清扫日”。届时,各地方团体将开展义务清扫工作。为了保护自然、认识自然,自1959年国立公园大会在日光国立公园举行以来,每年的7月21日到8月20日期间,全国各地都要举行以“亲近自然”为主题的“自然公园大会”,由相应的都道府县自然公园管理部门和国立公园协会共同举办,国立公园和国定公园为活动会场,以典礼为中心,开展自然观察会、郊游、野营大会、学习班、美化清扫、展示会、演讲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1.4.2 国内风景名胜区的发展

1)风景名胜区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闲暇时间越来越多,旅游为人们日益关注。风景名胜区是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其中优美、壮观、奇异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历史文物古迹吸引着人们,要求探索、发现更多的罕为人知的风景区,建设已有的风景名胜区,开发新的风景名胜区的要求促使风景名胜区出现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很快,国务院分别于1982年、1988年、1994年、2002年、2004年、2005年和2009年,先后公布了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截止到2011年,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达208处,其中32处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表1.7)。这些风景名胜区除了历史悠久的山水名胜外,许多是近几年来伴随旅游发展而形成的。除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外,人文历史在风景名胜区建设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如井冈山风景名胜区就是结合近代历史和地方自然景观出现的新的风景名胜区,它作为红色旅游中具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区与以前的风景名胜区有着明显的区别。

表1.7 部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简表

续表1.7

注:各风景名胜区后括号中的数字代表的是该风景名胜区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批次,例如: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1),表示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是第一批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风景区
资料来源:《国务院批转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部门关于审定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请示的通知》,1982;《国务院批转建设部关于审定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报告的通知》,1988;《国务院关于发布第三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的通知》,1994;《国务院关于发布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的通知》,2002;《国务院关于发布第五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的通知》,2004;《国务院关于发布第六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的通知》,2005;《国务院关于发布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的通知》,2009

2)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总量和管理水平会越来越高,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会越来越明显,旅游接待服务能力会越来越大,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强,将逐渐成为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保护与发展”是风景名胜区规划发展的主题,“以保护推进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

“五个统筹”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发展方向即:统筹城乡发展关系、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关系、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关系、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统筹国内的改革与对外开放关系。

■课后习题

1.风景名胜区的概念、组成、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2.风景资源和风景名胜区是怎么分类的?

3.风景、风景资源、风景名胜、风景名胜资源这几个概念的区别?

4.风景名胜区与城市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区别?

5.国家公园及风景名胜区分别起源于哪个国家?

6.都有哪些国际组织在关注风景资源的保护?

7.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制度有哪些值得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