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及风景名胜资源评价

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及风景名胜资源评价

时间:2023-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关键性基础工作,调查工作的全面、深入、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风景名胜区开发利用的成效。同时,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也是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前期工作。所以,风景名胜资源的调查重点在于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资源,同时不能忽视对风景名胜区周边景区景点的了解。
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及风景名胜资源评价_风景名胜区规划

4 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及风景名胜资源评价

■本章提示

1.掌握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内容、方法及步骤;

2.了解风景名胜资源评价与分级等内容。

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关键性基础工作,调查工作的全面、深入、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风景名胜区开发利用的成效。同时,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也是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前期工作。

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是风景名胜区规划工作的重要基础,是确保风景名胜区规划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是在风景名胜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评价,明确风景名胜资源的质量和开发条件,为确定风景名胜区开发规模、开发主题、开发阶段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客观而科学地评价风景名胜资源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环节。

4.1 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

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是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基础。通过系统全面的资源调查,为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提供直观的翔实资料,进而为建立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风景名胜资源的长效机制,为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4.1.1 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的内容

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的内容,大致可分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调查、开发利用条件调查与居民社会经济状况4部分,涉及测量资料、自然与资源条件、人文与经济条件、设施与基础工程条件及土地与其他资料方面的内容,见表4.1。

表4.1 基础资料调查类别表

续表4.1

资料来源: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S].GB 50298—1999

1)风景名胜资源调查的内容

主要是指深入细致地根据风景名胜资源的属性进行调查,为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基本信息与素材。

(1)自然景源调查 在广泛了解风景名胜区的水文、地质、气候等自然本底条件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调查具有景观价值、美学价值及科学价值的特色景源。包括地理地貌景观,如奇峰、怪石、悬崖、峭壁、幽涧的形态、质地、观赏效果,山岳、山地、峡谷、丘陵、沙滩、海滨、溶洞、火山口等景观的分布、形态、面积等;动物、植物景观,如森林的类型、组成树种及景观特点,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花期等,特别是古树名木的树种、数量、年龄、姿态、分布;动物的种类、分布、食性、习性,特别是珍稀野生动物、国家保护动物的活动区域及生存环境要求等;水文景观,如可供观赏或游乐的江河、涧溪、山泉、飞瀑、碧潭以及湖泊、水库、池塘等水域的位置、形状、面积、宽度、水质等,海岸岩礁及海岸的旅游适宜状况等;天文气象,如云海、雾海、日出、日落、佛光、冰雪等气象景观出现的季节、时间、规模、形态等。

(2)人文景源调查 不仅要调查现存的特色人文景观,还要调查历史上有影响,但已毁掉的人文遗迹及民间传说等,便于开发时充分利用;包括各类古建筑和遗址的种类、数量、面积、建筑风格、艺术价值、建筑年代、保存状况;宗教文化类别、建筑、雕塑、绘画、石刻及影响范围;民族生活习惯、服饰、村寨建筑风格、信仰、传统食品;当地婚丧嫁娶及各种禁忌、礼仪等风俗习惯;各种纪念活动、节庆活动、庆典活动等。

风景名胜区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与当地的自然变迁与历史沿革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风景名胜资源的调查重点在于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资源,同时不能忽视对风景名胜区周边景区景点的了解。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会与周边景区发展产生相应的竞争与互补关系,了解周边景区的发展现状对于该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定位与目标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2)环境质量调查内容

环境质量一般是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包括自然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自然环境质量又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物环境质量等;社会环境质量主要包括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状况的调查,主要是查明风景名胜区内及其所在地区的地质特征:地震、断层、火山、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气候类型特征:温度、湿度、降水量、风向、风速、寒暑季时段、有害气体浓度;水域类型特征:水位、水温、水量、潮汐、凌汛、泥沙含量、水质的污染程度和污染状况;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地方病、有害动植物等情况,以及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医疗机构、仓库堆物、生活服务、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污染,同时还应查明放射性、易燃易爆、电磁辐射等情况。

3)开发利用条件调查内容

风景名胜区开发条件调查主要分为三方面内容:

首先要查明风景名胜区的服务设施系统状况,包括查明现有的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交通状况;旅游汽车、出租车、观光游船、车站、码头的数量和质量等区内外交通状况;餐馆的规模、数量、分布情况;特色小吃与特色菜肴、饭店、旅馆、农舍式小屋、度假村、野营帐篷等多种住宿设施的规模、数量、档次、功能及接待能力等食宿状况;此外,还有供水供电、购物、文娱、医疗、邮政、银行、厕所等状况。

其次是人口、民族、生产、物资供应、群众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等关系到客源市场和保障供给等问题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

最后是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和立法工作等状况,如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开发力度限制,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等级,风景名胜区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及房屋等财产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协调、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内容等。

4)居民社会经济状况调查内容

风景名胜区的居民社会经济系统调查是针对风景名胜区的居民从事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时产生和需要的信息进行系统搜集的活动和过程。我国大部分的风景名胜区内都有常住人口存在,这些居民长年居住在风景名胜区内部和周边地区,他们的生活、工作与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说当地居民及社会与风景名胜已经融合为难以分割的综合体。所以,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绝不是单纯的游览规划、资源规划或旅游规划,而是要提升到更大的社会系统规划的高度来理解。所以,对当地居民社会经济发展的调查是必需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风景名胜区内部及周边城镇的居民生活习惯、历史文化、经济状况、接待条件、社会治安、民族团结、风土人情、宗教礼仪、文化素养、物产情况等。这些社会背景,都将直接影响到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前景、深度、力度及获取整体效益的情况。

4.1.2 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的方法与步骤

风景名胜区的资源调查一般分为调查准备阶段、实地调查阶段及成果汇总3个阶段:

1)准备阶段

(1)成立调查组 由于风景名胜区规划涉及的管理部门很多,与之相关联的学科也很广,因此需要组织一个由各种人员、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调查组。调查组成员包括不同学科方向的专家、管理部门领导与工作人员和当地社区的居民代表。调查组成员要求具有旅游学、城市规划、生态学、风景园林、建筑学、历史文化、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调查组一般由多个调查小组组成,每个调查小组分别负责相应的调查领域,调查小组并非孤立地开展工作,调查小组之间需要经常地相互交流和补充,以使总体的调查计划能够顺利完成。

(2)基础资料准备 基础资料准备包括文字资料、图纸资料和影像资料三部分。文字资料准备需要收集一切与风景名胜区相关的资料,如已有的自然状况调查材料、社会经济方面的文献报告,风景名胜资源方面的文字资料,并进行初步的系统整理,对其权威性、准确性、精确性以及可利用程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和比较,以此了解某些风景名胜资源的成因及保护利用现状。第二手资料广泛存在于各种书籍、报刊、宣传材料以及前期相关规划与专项研究中,需要广泛地仔细查找与筛选。图纸资料的准备包括地形图的测绘与整理。风景名胜区规划要求必须在相应比例的地形图上完成,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空间信息提供了先进的处理设备与手段,让图纸资料的准备更加方便。影像资料准备可通过网络、书刊和相册收集有关的黑白、彩色照片,有关调查区的摄像资料、光盘资料、航空相片和卫星相片。资料准备阶段的资料收集通常比较宽泛,更注重对现状调查工作提供宏观概念。

(3)制订工作计划 在对已收集到的文字、图形和影像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制订调查工作计划。工作计划涉及调查范围、调查对象、调查方式、调查路线、调查工作的时间表、投入的人力和财力的预算、调查的精度要求、调查分组及人员分工、成果的表达方式等内容。

(4)制定调查标准 在对已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各类调查表格,表格应包括总序号、名称、基本类型、地理坐标、性质与特征、区位条件、保护与开发现状等。通过对调查人员的培训,统一表格填写标准及调查成果的表达方式。对于第二手资料中详尽介绍的风景资源,可直接填写风景资源调查表,便于野外核实,补充完善。

(5)仪器设备准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调查的仪器设备日益综合化和专业化。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使GPS定位仪的功能无限强大,方位、高程、气压、气温、空间坐标、行动轨迹等数据都能够瞬间采集,并且还能够保持高度的准确性;数码影像技术也使视觉信息的采集更全面、更丰富。卫星定位设备、遥感设备、航测设备与数码影像设备以及信息数据处理设备共同组成了规划设备支持系统,充分实现了调查所必需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便捷性。

2)实地调查阶段

这一阶段任务的主要内容是在准备工作、特别是对第二手资料的分析基础上,调查者采用各种调查方法获取大量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需要调查人员进行实地考察与勘测,在这一阶段有5种调查方法较为重要。

(1)野外实地勘察 这是最基本的调查方法,调查者通过观察、踏勘、测量、绘图、填表、摄影(像)和录音等手段,直接接触风景名胜资源,可以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增强感性认识,其调查的结果翔实可靠。

(2)现场资料收集 现场资料收集是对资料准备时资料收集的补充。通过走访各行政管理部门,收集大量的现状统计数据,以及相关地域的相关规划。现场数据的收集较资料准备时资料收集更加具体化,注重与规划方案形成的关联效果。

(3)访问座谈 访问座谈是风景名胜资源调查的一种辅助方法,可以完成规划者从旅游者向居住者身份的转换;而且当地居民对风景名胜区的了解是多少年甚至多少代人积累下来的,其中蕴涵着大量规划者在短期内很难掌握的信息;因此,深入的访谈可以使规划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这个风景名胜区。此外,发动群众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弥补调查人员时间短、人手少、资金不足、对当地情况了解不明等缺陷,为实地勘察工作提供线索和重点,提高勘察的效率和质量。访问座谈是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历史事件、故事传说以及山水风景的快捷有效的方法。访问座谈包括走访与开座谈会两种方式,对象应具有代表性,如行政人员、老年人、青年及学生、当地专家、学校文史教师以及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人员等。访问座谈改变了传统的由规划者一方进行规划的模式,从而更加强调公众的参与、对当地居民利益的尊重、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平等以及充分正视当地传统知识和技术的价值。

(4)问卷调查 是一种重要的调查方法。它通过游客、居民、行政等渠道分发问卷,请有关人员和部门填写。这种调查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信息,并可以对收集到的信息加以分析,而将分析结果运用到规划决策当中。但调查问卷中提问的方式、问题的设计、问卷填写人员的背景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精心的筛选与推敲,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可用性与有效性。

(5)遥感调查法 对于较大区域或地势险峻地区的风景名胜资源调查工作,应用遥感技术可以提高效率,并保证了调查者的安全。遥感图像可以帮助规划人员掌握调查区的全局情况、风景名胜资源的分布状况、各类资源的组合关系,发现野外调查中很难被发现的潜在风景名胜资源。在人迹罕至、山高林密、常人无法进入的地带,遥感调查更显示出其无与伦比的优势。不过,由于受拍摄时间等方面的限制,遥感调查法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遥感调查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调查方法,必须与野外实地勘察等其他调查方法结合使用。

3)成果汇总阶段

(1)编写基础资料汇编 风景名胜区基础资料汇编是风景名胜区规划成果的附件之一,资料汇编的过程是对风景名胜区现状资料调查整理的过程。资料汇编强调“编”的形式,所以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过程中不要对原文作修改,并应对资料的来源、时间等内容加以标注,以保持资料信息的原真性与关联性。

图4.1 江苏姜堰市溱湖风景名胜区用地综合现状图

图4.2 江苏姜堰市溱湖风景名胜区景区现状图

图4.3 江苏省茅山风景名胜区四个景区综合现状图

图4.4 江苏省茅山风景名胜区四个景区高程分析图

图4.5 江苏省茅山风景名胜区四个景区坡度、坡向分析图

(2)编写现状调查报告 现状调查报告是调查工作的综合性成果,是认识风景名胜区域内风景名胜资源的总体特征和从中获取各种专门资料和数据的重要文件,是规划的重要依据。报告主要包括3个部分:一是真实反映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总结风景名胜资源的自然和历史人文特点,并对各种资源类型、特征、分布及其多重性加以分析;二是明确风景名胜区现状存在的问题,利用SWOT的分析方法,全面总结风景名胜区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挑战与机遇;三是在深入分析现状问题及现状矛盾与制约因素的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及规划重点。报告语言要简洁、明确,论据充分,图文并茂。

(3)完成现状图纸的绘制 经过现状资料与现场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后,就需要将各种调查结果通过图纸表达出来。主要包括风景名胜资源分布、旅游服务设施现状、土地利用现状、道路系统现状、居民社会现状等,充分反映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存在特征(如图4.1、图4.2为江苏姜堰市溱湖风景名胜区用地综合现状图及景区现状图;图4.3、图4.4、图4.5为江苏省茅山风景名胜区四个景区综合现状图,高程分析图及坡度、坡向分析图)。

4.2 风景名胜资源分类与评价

4.2.1 风景名胜资源的分类

我国的风景名胜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地理、气候、气象、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风景资源中的景观要素也多种多样,所以在进行分类时不能采取简单的硬性分割做法,必须按照风景名胜资源中占主导地位的景观要素的属性来进行分类,即在分类时应明确影响该风景名胜资源构成的主导景观要素,并从3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地质地貌特点以及其他的自然条件特点,如植被、地理、水文、气候、天象等;第二,观赏的视觉效果和审美特色,如地形地貌、气象、水体等;第三,人文因素的特点及其在该风景名胜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的规定,风景名胜资源分为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风景资源两大类,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细分为8个种类,74个小类(表4.2)。

表4.2 风景名胜资源分类简表

资料来源: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S].GB 50298—1999

4.2.2 风景名胜资源的评价

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是实现风景名胜资源永续利用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开展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目的,是对风景名胜区内各种景观资源的类型、数量、规模、结构、功能、分布以及保护与利用等方面进行评价,梳理风景名胜资源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综合价值,明确规划范围内的风景名胜资源的优势与劣势,从而为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1)风景名胜资源的美学价值评价

美学价值是指风景名胜资源能够提供给旅游者美感的种类和强度。风景名胜资源从美学角度讲,是以具有美感的典型自然景观为基础,渗透入人文景观美的地域空间综合体。风景名胜资源的美学特征可以总结为自然美与人文美。

自然美是风景名胜资源首要具备的美学特征。从古今诗人、画家、旅行家、游客等对我国传统名山大川自然美的评价,以及在现代地学考察工作的基础上,可将山水自然美概括为:雄、奇、险、秀、幽、奥、旷等形象特征,如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峨眉之秀,青城之幽,黄山之奇,洞庭之旷,武陵之奥。这些自然美的形象特征是由各风景名胜资源构景要素在不同的地质地理环境中形成的。因此在评价自然美的时候,应从分析自然美的形象特征入手,把握构景要素的本质特点。

人类不仅可以从自然界寻求美,而且能以一定的审美能力,对自然进行加工和创造,以增强其美感,谓之人文美。如一些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民俗风情,可以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地联结起来,进而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如人们借助《阿诗玛》的传说,将云南石林的石块幻化成一位楚楚动人的女子。这就是人们的主体心理与自然景物间相互协调、相互作用而生发出来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人文美。

我国风景名胜资源美学的特点是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于美学自然性中融入了大量的社会、思想、历史、生态的信息,使风景名胜资源的美感能够世代相传,且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1)风景名胜资源的外在美 具有外在美是风景名胜资源存在的必要条件,是风景名胜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类型相区分的重要条件,而且外在美的特征是我们在资源评价中首先要掌握的景观资料,是资源评价的基础。对于景观外在美特征的掌握与评价对于规划中把握游览线路的组织、游人游览心理的反映,寻找景观之间、景观与游人之间的关系等都是十分有益的。

(2)风景名胜资源外在美的类型 风景名胜资源的外在美有多种表征形式,为了便于掌握和了解,通常大致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形态美 泰山雄伟之美、峨眉山秀丽之美、太行大峡谷幽深之美、内蒙古草原平畴旷景之美等都源于形态美。形态美可分为壮美、奇美、险美、秀美、幽美、奥美六类。

a.壮美:壮美的景观给人以刚健、雄伟、恢宏、深厚、豪放、浓烈的美感。人文景观中,如故宫的皇家雄伟壮丽之美。自然景观中,如被誉为“天下雄”的泰山,以通天拔地之势,给人以壁立霄汉之感。

b.奇美:奇美的景观给人以光怪陆离、非同一般、出人意料的美感。如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云南石林、桂林山水、长江三峡和吉林雾凇等。另外比如广东韶关的丹霞山、甘肃敦煌的鸣沙山与月牙泉、新疆乌尔禾的“魔鬼城”、青海湖的“鸟岛”等都是典型的奇美自然景观。

c.险美:险美的景观以坡度陡峭、高而窄的山地景观为主,给人以气势险峻的美感。如西岳华山断层作用使山体四周峭壁千仞,挺拔险峻。庐山的仙人洞、黄山的天都峰、九华山的天台山、峨眉的金顶等都是极其险峻的自然景观。

d.秀美:秀美的景观给人以清新、柔媚、淡雅、和谐、静谧的美感。如峨眉之雄秀,西湖之娇秀,富春江之锦秀,洞庭湖之旷秀,桂林、雁荡、张家界之奇秀等。

e.幽美:幽美的景观多体现于名山古刹,多指以丛山深谷为基础,由茂密的植被和寂静的环境构成的意境。在幽境中,一般视线窄小,光量少,空气洁净,景深层次多,具迂回曲折之妙。比如素有“天下幽”美名的四川青城山、浙江新昌大佛寺等。

f.奥美:指比幽景更为复杂深远、封闭迷离的空间景观,给人以深藏不露的美感,对探幽访奥者极具吸引力。如四周崖壁环列,通道如隙的“一线天”景观。我国云南石林、雁荡山灵峰观音洞、武夷山茶洞、广东肇庆七星岩、桂林普陀栖霞洞等景观均具典型的“奥”美特征。

②色彩美 色彩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对人的感官最富有刺激性。所谓色彩美是指不同的色彩通过人的视觉而带给人心理和生理上的感受。自然旅游景观的色彩美万象纷呈、极其丰富,主要由花草树木、江河湖海、云霞烟雾以及阳光构成。五彩缤纷的自然色彩会给旅游者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太阳曦升夕落产生了天空的色彩美,泰山的观日峰、黄山的排云亭均以观此佳景而享名;在不同地理环境中,水体因其中所含的矿物质及洁净程度不同,可以产生丰富的色彩,如九寨沟呈现出的五彩缤纷、晶莹艳丽的水体色彩美。

③动态美 动态代表着生机,急流、飞瀑、翔鹰、驰马等都带给人们动态的美,这种感受来自人们对生命的体验。风景名胜区中,季节的变化、观赏距离与地点的变化、景观环境空间的变化,都使风景具有一种动态的美。钱塘观潮、庐山望瀑均为水体的动态变幻之美。黄山变幻无穷的云海,使云蒸雾绕中的黄山独有魅力。这些动态美因其稍纵即逝,而令旅游者回味无穷。

④听觉美 听觉是人类感知声音的生理机能,通过它可以感知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许多美妙的声音。“松风涧水杂清音,空山如弄琴”,流水潺潺、莺语婉转、松林如涛、海潮起伏、惊涛拍岸、瀑落深潭、雨打蕉荷、冷夜虫鸣等这些来自大自然的音响汇聚成为一曲生命的交响乐,创造出细腻奇妙的美的感受,令人们向往自然、融入自然。人们在掌握自然界声音传递的规律及特点的基础上,巧妙地将其运用到景观创造中。回音景观与环境的营造,使人们同样接受到听觉美的信息,比如天坛的回音壁、普救寺的莺莺塔、四川潼南县定明寺的石琴石梯等等。

⑤嗅觉、味觉、触觉美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风景名胜资源所引起的嗅觉美主要表现在动植物所散发出来的沁人心脾的芳香。山泉的甘甜、清冽,森林中空气的清新,果蔬的诱人甘甜,西湖夏季的曲苑风荷夏日观荷,秋季的满觉陇桂花香飘十里,也都刺激着人们的嗅觉、味觉和触觉感官,产生不同美的感受。久居城市环境中的人们一旦深入山林,闻到花草芳香,呼吸到新鲜空气,会顿觉神清气爽,舒坦畅快。

⑥结构美 风景名胜资源中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体现着构景要素自身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谐性与创造性,激发人们对其结构美的欣赏与赞叹。植物自身的花、叶、枝、根结构,植物乔木层、林下灌木层、地被层等结构,山环水绕的地理空间结构等都在反映出大自然的有序、均衡、和谐,并被人类所捕捉、体验和模仿。在古建筑、园林、桥梁、佛像等的建造中,显示出或宏伟或典雅或精巧的造型美。如北京故宫的空间序列,沿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巧妙展开,形成交替变化的节奏美感;如中国的许多宝塔,以精细适度的比例显现出明朗和谐、玲珑静穆的态势。结构美使事物各部分联系紧密,互相衬托、对比,形成节奏与韵律,并与自然相融合。

⑦功能美 风景名胜资源的各种构景要素以实现某种功能为目的,通过人工的组织与安排,在满足功能需要的基础上,又为人类的审美提供了欣赏客体。比如都江堰不仅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也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并且在今天仍发挥着巨大作用,解决了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个大的水利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

风景名胜资源往往不能单纯地归属于某一特定类型,而表现为多种形式景观美的交叉。

(3)风景名胜资源美学评价方法 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在与风景名胜资源美学价值密切相关的视觉、心理学等方面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可以大致分为四个学派:专家学派(Expert Paradigm)、心理物理学派(Psychophysical Paradigm)、认知学派(Cognitive Paradigm)和经验学派(Experiential Paradigm)。

①专家学派 专家学派以地形、植被、水体、土地利用等作为风景元素,把这些元素分解为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4个基本构成因子,以视觉要素(线形色质)和景观形态为标准,以多样性、奇特性、统一性等形式美的标准来评价风景名胜资源的美学质量。随着研究的深入,有的研究人员相对于形式美而言,更强调生态学原则同样应当作为评价美学质量的标准;所以,专家学派又逐步划分为形式美学派和生态学派。

专家学派的评价方法抓住了风景名胜资源美学价值的基础,要求评价者具有相当高的文学、美学等方面的素养,在大规模土地利用规划、森林景观资源评价管理等方面实用性突出,易得出客观、可比性强的评价结果,但主观判断的成分比较大,评价等级过粗。

②心理物理学派 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建立环境刺激和人们感觉、知觉和判断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手段的学科。心理物理学派把风景与风景审美的关系理解为刺激与感应的关系,把心理物理学的信号检测方法应用到风景名胜资源的美学质量对视觉的刺激反应中来。这种方法以相片等为测试材料,根据被测量公众的视觉神经系统接收信息后的反映,得到一系列公众对风景评估的结果,然后设法寻求该结果与各景观要素之间的数学函数关系,从而建立起公众对相关环境的风景评估结果的方程,识别出起关键作用的风景要素,并以此预测景色美。心理物理学派的风景评估模型基本上由4部分构成:一是公众平均审美态度的主观测试;二是对景观要素的客观评定;三是建立风景质量与风景的基本成分间的相关模型;四是将建立的数学模型用于同类风景的质量评估。

心理物理学注意景观主客体的感受联系,承认景观资源可量化评价,但过分考虑客观性,照片评价的方法多为即时性景观感受评价,缺乏现场真实感、空间感。

③认知学派 认知学派是以进化论思想为指导,从人的生存需要和功能需要出发,将风景作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把风景名胜资源融入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希望从整体上研究景观感受过程,去讨论特定的风景区域对人类的生存、进化的意义,并产生出相应的评价结果,希望用人的进化过程及功能需要去解释人对风景的审美过程。这种评价方法强调身临其境的空间感受,通过信息媒介联系风景名胜资源与整个社会,但局限于人的自然性、生存基本需要及生理反应测试,缺少社会文化评价和审美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对规划的指导作用相对要差一些,应用较困难。

④经验学派 经验学派强调人作为欣赏风景的主体,在判断风景名胜资源的美学质量中具有绝对的作用,从定性角度及人的个性、文化、背景、情趣、意志、体验出发,视景观客体为自然与人文综合体加以观察与描述。它把风景审美完全看作是人的文学、美学、历史知识水平的体现,故其研究方法一般为考证文学艺术家关于风景审美的艺术作品,考察名人的日记等来分析人与风景的相互作用及某种审美评判所产生的背景;同时,通过心理测试、调查、访问等记述现代人对具体风景的感受和评价,这些心理调查不是简单地评判优劣,而是详细描述个人经历体会及关于某风景的感受等;从而分析某些风景价值产生的背景和环境。经验学派可识别影响景观感受的丰富因素,不再局限于景观客体要素,但过分依赖艺术家个性因素,使景园感受变化莫测,难以得出普遍认同规律,对景观规划与管理缺乏实用价值。

综观以上学派的研究思想及其评价方法的思路,各学派都有各自的优劣之处,但这些方法都无法回避资源评价者过多的主观判定,因而使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2)风景名胜资源的科学价值评价

科学价值评价主要是评价风景名胜资源的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科学普及与教育功能,以及科研工作者进行科研考察的价值。风景名胜资源是自然与人类文明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产物,始终处在不断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风景名胜资源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美特征都是建立在其内在生态、历史、地学等科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每每在赞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之时,都能够从景观的形成、演变乃至消亡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的知识与对景观内在机理变化的认识。并且对于人类来说,自然界中还有大量的自然之谜、历史之谜需要去探索,风景名胜资源为人类提供了广泛而深入的发现空间,我们可以通过它来研究地球与人类自身的进化过程并预知未来的发展方向。

(1)科学价值评价的内容 目前对风景名胜资源所具有的科学价值的评价主要从资源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也就是所谓“三定”式分析,“三定”是指定位、定性、定量。“定位”是指评价景观在风景名胜区中的位置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比如黄山七十二峰形成的年代、峰林结构、形态各不相同,这就需要评价者全面掌握特定景观所具有的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来作出分析和判定。“定性”是指对景观本质科学属性的鉴定,对诸如景观资源形成年代、由景观的外在表现所映射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发生的相关变化等问题进行分析与确定,例如瘦西湖两岸园林建筑次第展开,虽有“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但其建筑年代、材料、风格都是不同的,这就需要用历史学、建筑学等科学知识对它加以鉴定。“定量”是指对景观的体量、数量、面积、流量、含量等数据加以统计,是对一个风景名胜区内的珍稀动植物的种类、数量、级别,文物古迹的面积、年代、保存程度等进行归类综合,定量统计结果为生态学、考古学、地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与资料。“三定”式的分析与判定使风景名胜资源的科学价值从不同的角度与层次得到具体的反映与确定。

(2)科学价值评价的指标分析

①多样性 构成风景名胜资源外在美的多样性是由景观内在构成的多样性所决定的,多样性的内容包括物种的多样性、地质地貌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历史年代的多样性以及生境气候的多样性等,是评价风景名胜区内景观丰富程度的重要指标。风景名胜区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各种多样性的形成与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网络系统;所以,多样性指标是对风景名胜资源内在科学价值分析评价的重要依据。

②稀有性 稀有性是指风景名胜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受到自然与人文条件的制约,在景观质量与数量等方面显得较为罕见;同时,稀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普遍到稀有是连续分布的,所以精确测定稀有性是很困难的。从稀有性水平看,可将稀有性划为全球性、国家性、区域性以及地方性的稀有性。稀有性的存在为风景名胜资源研究提供了丰富和真实的研究素材与数据。

③代表性 代表性是度量风景名胜区社会与自然生态状况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风景名胜区所处地理区域的社会与自然生态状况的一项指标。风景名胜区是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相联系的契合点,每种景观都能折射出一定的社会与自然现象,从对风景名胜资源的内在科学价值的分析中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所处不同阶段的演进与更迭。

④脆弱性 脆弱性是一种复杂的自然属性,它反映了物种、群落、生境、生态系统及景观等对环境变化的内在敏感程度。风景名胜资源的脆弱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来自于自然界内部,另一个来自于人类的威胁。人类围绕风景名胜资源所开展的旅游及其他资源利用的活动与资源脆弱性指标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对脆弱性指标的分析是科学计算资源承载力与环境容量的依据,对于有效保护资源与合理利用资源是十分重要的分析指标。

科学价值的体现必须建立在调查全面和数据准确的基础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认识与评价风景名胜资源所具有的科学价值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科学价值的评价结果完全可以做到理性、科学。

3)风景名胜资源的历史价值评价

风景名胜区的历史价值是指风景名胜区内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或相关历史人物,或具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历史,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文化价值。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人文风景名胜资源的历史久远性、保存完好性及社会影响力等。评价风景名胜资源历史价值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风景名胜资源是否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文有关,留存文物古迹的数量与质量;②风景名胜资源是否体现了某种文化特征,是否与文化活动有密切关系,是否有直接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和神话传说等。如甘肃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至元代历经十个朝代的兴建,形成了巨大的规模。四百八十多个洞窟中,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佛像、飞天、伎乐、仙女以及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此外,风景名胜资源类型越多,产生的年代越久远,保存越完整,就越珍贵,其历史价值也就越高。

4)风景名胜资源的综合评价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风景名胜资源的评价更加趋向一种综合性评价,同时也更加趋向于采用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风景名胜资源评价要包括景源调查、景源筛选与分类、景源评分与分级、评价结论4个部分,同时对景源评分与分级、景源评价指标层次等内容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使评价方法、结构更加科学与全面。

(1)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原则

①人作为评价者或评价主体,必须在兼顾现场踏勘、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把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进行;

②需要在准确把握景源特色的基础上,采用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③根据风景资源的类别及其组合特点,应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对独特或濒危景源,宜作单独评价。

(2)评价标准与指标 作为评价对象,景源系统的构成是多层次的,每层次含有不同的景物成分和构景规律;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景源之间,无法进行比较;为了达到等量比较的目的,将景源划分为结构、种类和形态3个层次,它们之间具有相应的内在联系(图4.6)。

图4.6 景源系统构成层次

资料来源: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S].GB 50298—1999

根据景源的层次划分,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指标分为综合、项目、因子3个评价层次(见表4.3),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对应不同的评价客体,其规定如下:

①对风景名胜区或部分较大景区进行评价时,宜选用综合评价层指标;

②对景点或景群进行评价时,宜选用项目评价层指标;

③对景物进行评价时,宜选用因子评价层指标。

表4.3 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指标层次表

资料来源: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S].GB 50298—1999

(3)风景名胜资源分级 景源特征是相对固定的,但作为景源评价主体的人是千差万别的,景源评价难以有一个绝对的衡量标准和尺度,所以景源分级的标准只是相对的。景源等级划分标准,主要根据景源价值和构景作用及其吸引力范围来确定:

①特级景源应具有珍贵、独特和世界遗产价值与意义,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

②一级景源应具有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作用,在国内外闻名和有国际吸引力;

③二级景源应具有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在省内外闻名和有省际吸引力;

④三级景源具有一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有市县级保护价值和相关地区的吸引力;

⑤四级景源应具有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有本风景区或当地的吸引力。

(4)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结论 风景资源评价结论主要由景源等级统计表、评价分析、特征概括3部分组成。景源等级统计表应表明景源名称、地点、规模、景观特征、评价指标分值、评价级别等内容。评价分析应表明主要评价指标的特征或结果分析;特征概括应表明风景资源的级别数量、类型特征及其综合特征。

风景名胜资源评价分析是在景源评分与等级划分的基础上进行的结果性分析,既可以显示中选的主要评价指标在评价中的作用和结果,显示景源的分项优势、劣势、潜力状态,也可以反向检验评价指标选择及其权重分析的准确性。在分析中如果发现有漏项或不符合实际的权重现象,应该随即调整、补充,甚至重新评分与分级。

景源特征概括是在统计景源的级别、数量、类型等基础上,提取各类各级景源的个性特征,进而概括提炼出整个风景名胜区景源的若干项综合特征。这些特征是确定风景名胜区定性、发展对策、规划布局重点的重要依据。

案例4.1 江苏姜堰市溱湖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评价

1 风景资源类型

1)风景资源分类

本规划根据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的风景资源分类体系(2大类、8中类、74小类),在对溱湖风景名胜区的资源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其主要风景资源可归为2个大类,8中类,34小类,192个风景资源单体。

其中,自然景源类包括4个中类,13个小类。其中,天景中类有1个小类,2个单体;地景中类有2个小类,2个单体;水景中类有5个小类,13个单体;生景中类有5个小类,42个单体。

人文景源包括4个中类,21个小类。其中,园景中类有5个小类,14个单体;建筑中类有7个小类,35个单体;胜迹中类有2个小类,24个单体;风物中类有7个小类,60个单体。

2)主要风景资源简介

溱湖风景名胜区湿地与生物资源丰富,人文景观荟萃。不仅有以河网密布、湖泊交织、岛屿错落为主的湖荡湿地生态自然风光,以麋鹿、丹顶鹤、全球茶花王等为主的珍稀动植物景观,还有溱潼古镇、古寿圣寺、会船文化、溱湖八鲜宴、民情民俗表演等人文景观。代表性的风景资源主要有:

(1)溱湖 又称喜鹊湖,位于溱潼古镇南部,距姜堰市15km(图4.7)。溱湖原统属水网平原中“溱潼洼地”,地势低洼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相传当年唐明皇中秋登月,霓裳一曲,归来乘龙,行至溱湖,龙生疮而遍体蛆虫,引来八方喜鹊云集,啄虫疗疮,因此而得名。登高而望,可见9条河流从四面八方汇入湖区,好似“九龙朝阕”。溱湖水清纯甘洌,中心水质已达到饮用水标准。湖区盛产鱼虾、菱藕、水瓜等。“溱湖簖蟹”更以其肉质鲜嫩、膏体丰腴被评为蟹中上品。据说每年的春天,湖畔枝头,可见彩羽纷飞,可闻鹊声不断,再配以这座“鹊桥”,景区又平添了一丝浪漫的情怀。

(2)溱潼古镇 溱潼古镇位于十里溱湖,独特的水乡泽国环境为其数千年的发展提供了交通之利和特产之源,是江淮重镇,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图4.8)。现存古民居6万多平方米,其中明清时期建筑物有2万多平方米,23条古镇巷纵横交错,镇内麻石铺街,老井当院。古镇由历史传承至今,群星灿烂,人文荟萃。溱潼古镇历代进士竟达一百多名,明代吏部尚书储罐,清代进士苏州学府教授孙乔年,安徽儒学、坯州学政李凤章等名人佳士皆出于此。刘氏“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为中国科举史所罕见。当代更有李德仁、李德毅“兄弟二人四院士”,唐家兄妹八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佳话。此外,仍保留有唐代的槐树、宋代的山茶、明代的黄杨、清代的木槿等一批古树名木。

图4.7 溱湖风光

图4.8 溱潼古镇风光

(3)溱湖八景 溱潼旧有八景(图4.9)之说,说法有二:一说清乾隆年间,苏州府教授溱潼孙家庄进士孙乔年,分别以八处自然景物为题材,题了七绝八首,景以诗传。其八景是:东观归鱼、南楼读书、西湖返照、北村莲社、花影清皋、禅房修竹、石桥明月、绿院垂槐。辛亥革命前后,溱潼八景又出现了另一种说法。即:东观观鱼、西院庭槐、北村禅院、板桥秋月、堤柳春莺、花影清潭、荒窑灵树。这两种说法,有同有异,但仔细一排,有七景相同,只是称法不一。不同的是诗中有禅房修竹,而后者则为荒窑灵树,现在被大家普遍认可的是第一种说法。

(4)溱潼会船节(图4.10) “天下会船数溱潼”,起源于宋代的“会船节”是它深厚文化沉淀的典型代表,已被国家旅游局定为我国十大旅游节庆活动之一,定名为“中国溱潼会船节”,与我国久负盛名的“泼水节”、“龙舟节”等齐名。前几年,著名的溱潼会船节的会场移至溱湖。人们在“浪花中携手,笑声中相逢;心比春风暖,情比美酒浓”。会船习俗的来历说法不一,不管哪一种传说,都与祭扫祖先和亡人有关;都与水上争先和竞胜连在一起。于是久而久之,清明节的第二天,就成了里下河地区四乡八镇会船的节日。

图4.9 溱湖八景之一

图4.10 溱潼会船节

(5)溱湖八鲜宴(图4.11) “溱湖八鲜”:说是八鲜,其实不止八种,由“溱湖簖蟹”、“溱湖青虾”、“溱湖甲鱼”、“溱湖银鱼”、“溱湖四喜”、“溱湖螺贝”、“溱湖水禽”和“溱湖水蔬”组成。姜堰溱湖八鲜宴于2008年正式入选我国首部饮食文化典籍——《中国名菜大典》。该典按我国行政区划分为35卷,将在海内外发行,该书内容涵盖了56个民族传承的定型风味菜点、地方特色菜。据了解,姜堰此次入选《中国名菜大典》的菜肴既有溱湖八鲜宴,又有姜堰名菜和点心。溱湖八鲜宴由八道冷菜、一道热羹、十二道热菜、两道点心组成;姜堰名菜有鸡汁虾球、蟹粉鱼饼、鸳鸯螺蛳等;姜堰名点为姜堰酥饼、双色马蹄糕和状元对糕。

(6)麋鹿文化(图4.12) 溱潼一度临海,夏商时属扬州,春秋时属吴。这里水草丰茂,麋鹿“千百成群”,农民“不耕而作”。溱潼镇历史悠久,境内湖西庄、黄介田,周边单塘河、三里泽、青蒲等处出土的新石器、麋鹿角化石表明,数千年前,这里就是先民聚居之所、麋鹿生息之乡。这一带挖出的麋鹿化石,证实了史书上里下湖地区麋鹿成千上万的记载。溱湖地区是麋鹿的故乡,但野生麋鹿种群已在一千年前绝迹,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等国际组织的倡议和帮助下,这些流落海外的国宝级珍稀动物才万里迢迢从英国返回故园,在它们远祖生活过的溱湖边重新开始繁衍生息。

图4.11 溱湖八鲜宴

图4.12 麋鹿文化

(7)全球500佳——河横农业生态园 河橫村1990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生态环境“全球500佳”称号。首先是该地的农田建设将“田低沟港多”,改造为“河网规格化、排灌系统化、农田方整化”;其二是该地的生态建设,建成了“江苏河横绿色食品基地”等。其特置景点有:生态农业园、奶牛场、种鹅场、葡萄园等。

3)风景资源的数量结构与类型特征

上述统计分析表明,溱湖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具有以下数量结构和类型特征:

(1)溱湖风景名胜区的资源共有8个中类,占全国风景资源8中类的100%,其中34个小类占全国74个小类的49.95%。可见,溱湖风景名胜区的风景资源中类齐全,小类的数量亦相当丰富(见表4.4)。

表4.4 溱湖风景名胜区资源类型及比例构成

(2)从溱湖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组合来看,自然景源中天景有1个小类,占溱湖风景名胜区全部风景资源小类总量的2.94%;地景有2个小类,占5.88%;水景有5个小类,占14.71%;生景有5个小类,占14.71%。人文景源中园景有5个小类,占14.71%;建筑有7个小类,占20.59%;胜迹有2个小类,占5.88%;风物有7个小类,占20.59%。从资源本身性质来看,人文景源的小类明显超过自然景源的小类,两者的比值为1.62∶1(图4.13、图4.14)。

图4.13 溱湖风景名胜区资源类型结构比较图

图4.14 溱湖风景名胜区资源组合现状图

2 风景资源综合评价

1)溱湖风景名胜区资源的定量评价

(1)评价依据和方法 依据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的评价体系,风景资源的评价指标包括“景源价值”、“环境水平”、“利用条件”和“规模范围”4个综合评价项目,总评价分为100分。根据上述因子对风景资源单体进行评价,得出其综合因子评价分值。依据分级标准,分为五级,即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其中特级景源应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一级景源应具有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作用,在国内外著名和有国际吸引力;二级景源应具有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在省内外闻名和有省际吸引力;三级景源应具有一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有市县级保护价值和相关地区的吸引力;四级景源应具有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有本风景区或当地的吸引力。据此,本规划确定以下分级标准:

特级资源:得分值域85~100分;

一级资源:得分值域70~84分;

二级资源:得分值域60~69分;

三级资源:得分值域50~59分;

四级资源:得分值域50分以下。

(2)风景资源的定量评价 对溱湖风景名胜区主要风景资源定量评价,其结果如表4.5。

表4.5 溱湖风景名胜区主要风景资源综合评价

续表4.5

溱湖风景名胜区资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具有较高的生态游憩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科学价值、环境价值和保健价值。其中,溱潼会船节和溱潼古镇属于特级资源,是最具开发价值的风景资源,旅游开发价值较大。今后应以此为核心,进一步主打特色资源,整合优势资源,找准差异地位,挖掘潜力所在,力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并通过深度开发,进一步提升风景资源的品质,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

2)风景资源定性评价

(1)风景资源类型丰富,数量较多,组合优良,观赏游憩价值高 溱湖风景名胜区拥有的自然与人文风景资源,具有类型多样、数量丰富、组合优良的特点。既有溱湖湿地景观、麋鹿、丹顶鹤、扬子鳄、全球茶花王、唐代国槐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有溱潼古镇、溱潼会船节、庙会灯会等深厚的民族民俗文化底蕴,尤其是溱潼会船节资源等级较高。自然与人文风光浑然一体,相得益彰,集自然湿地之神韵与历史文化之悠久为一体,具有较高的景观审美价值和休闲游憩价值。

(2)生态资源丰富,环境优良,原真性强,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科普价值和保护价值 溱湖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质量较高,风光旖旎,拥有碧波盈盈的湖水,清新宜人的空气,旷阔的湿地及高大茂密的水上森林;此外,还拥有麋鹿、丹顶鹤等国家级的野生保护动物。风景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古树名木众多,湿地野趣浓厚,生态保护优良,环境质量很高,既是珍贵的生物科普园,又是环境监测和教育基地,具有较高的生态保护价值和科普教育价值。

(3)溱潼文化资源品位高,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保护利用价值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溱潼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个性特色突出。溱潼古镇的名人古迹融合于独特的自然景观,文物遗产具有数量多、品位高的特点,但保护相对不足,对部分古景点的恢复势在必行,诸如东观观渔、板桥秋月、麻石老街、绿院垂槐、鹿鸣楼、溱潼镇西港、一步两庙、潽济庵、玄帝观等。另外,溱潼会船节为首的民间民俗文化,以及溱湖八鲜宴等特色餐饮的影响力甚大,能够作为其旅游形象的代表,而丰富、优质的文化资源使得溱潼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保护利用价值。

(4)资源潜力价值较高,旅游后发优势明显 溱湖风景名胜区的风景资源比较丰富,但由于旅游开发投入不足,资源优势多未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资源产品化程度较低,拳头旅游产品较少。目前多以湿地和古镇观光产品为主,其体系较为单一,具有独占性和强大市场吸引力与竞争力的产品较少。故溱湖风景名胜区在未来发展中应在保护整体环境的前提下,科学、适度开发已有资源,深入挖掘潜力,充分利用良好的水体、湿地生态环境等资源,为休闲度假旅游的开发提供坚实的基础,使风景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为风景区旅游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 特色与潜力风景资源分析

1)风景资源特色分析

可将溱湖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用“三色”来概括,即绿色系列、蓝色系列和古色系列。具体如下:

(1)绿色系列资源 自然湿地风景资源:以湿地、水上森林、珍稀动植物资源等为代表的自然湿地风景资源;农业生态风景资源:以原生态的湿地农田为代表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

(2)蓝色系列资源 溱湖自然风景资源:以湖泊、河流、温泉为代表。

(3)古色系列资源 会船文化风景资源:以溱潼会船节为代表;民俗文化风景资源:以茶花节、八鲜节、庙会灯会、情人节(民俗婚礼)、窑民习俗、渔家习俗和溱湖八鲜宴为代表。

2)潜力风景资源分析

风景资源的价值是随着资源所处环境的开发程度和市场需求而变化的,其品质和价值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因而不仅要对优势资源作出评价,更要对其潜力进行分析。据此,对溱湖风景名胜区的主要风景资源潜力进行分析,结论如下:

(1)随着溱湖风景名胜区周边地区交通网络的完善,区内水网、河流渡口的建设,将使其区位优势进一步突显,景区的可达性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上,资源的开发价值将得到提升,不仅商务、会议、休闲度假旅游的潜力得到更大的发挥,周边生态农业资源的开发价值亦将进一步得以提升。

(2)会船文化资源将是开发的重点,是形象资源,也是最有潜力的资源。在众多的文化资源中,溱湖要突显其鲜明个性,除了国家湿地公园的旗帜外,还需以“溱潼会船”为代表的文化资源为依托,积极培育和开发特色会船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影响力和竞争力。

(3)原生态资源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湿地生态景观和农业生态景观为主的绿色生态资源,可为旅游者提供丰富的生态体验活动,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目前,观光旅游仍是主体,但对于休闲度假和自驾车旅游的需求日渐旺盛;因此,溱湖在重点发展观光旅游的同时,要依托资源,发展湿地休闲度假游、康体疗养游和以特色水乡古镇和生态农业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尤其随着对外通达度的进一步提高,近距离自驾游的发展潜力也不容忽视。

(4)非物质文化遗存资源具备一定的开发潜力。主要应以该地区现今遗留传承下来的特色民俗民间文化活动为主线,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项目。除了上文提及的溱潼会船节以外,还有诸如2008年入选《中国名菜大典》的溱湖八鲜宴、茶花节、庙会灯会、窑民习俗、渔家习俗,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品牌。随着游客旅游活动参与性需求的不断高涨,应将植根于本土性、原真性、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开发成互动型产品系列,这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市场吸引力、竞争力和美誉度。

(5)深圳华侨城集团投资的大型湿地综合性旅游项目的介入,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于推动溱湖旅游业发展,提升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响区域品牌和形象,扩大客源市场范围等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问题,诸如景区空间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风景区生态格局;外部对西侧宁靖盐高速公路、姜溱公路以及沈马公路的隔断,严重影响整个景区内外交通的通畅等问题。尽管如此,充分利用特殊产业的关联力度,对于提升并实现溱湖旅游所蕴含的本体价值及附加值,全面提升溱湖的品位和内涵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4 风景资源开发方向

(1)坚持“保护第一、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开发原则,在有效保护风景资源和湿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和合理利用风景资源,以确保风景区的持续、协调发展。

(2)坚持“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开发模式,以优美的湿地景观,独特的溱潼民俗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强调产品的创新性开发,不断挖掘新资源,开发新产品,增强新活力,创新性地开发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农业、会船文化、民俗文化、特色美食以及互动型文化娱乐等旅游产品,提升风景区的核心竞争力。

(3)坚持“差异化、品牌化、特色化”的开发策略,重视风景资源的主题化开发、差异化定位和旅游特色的营造,强化湿地生态旅游、溱潼文化旅游、农业生态旅游、特色节庆旅游等,打造品牌旅游产品,提升景区的旅游吸引力。

(4)以特色水资源为旅游开发基础,通过溱湖旅游休闲的开发建设,最大限度地展现水乡民俗风情;充分挖掘水文化,体现水文化之精髓,提升水文化之品位,打造富有市场吸引力的湖荡湿地型旅游地,包括水上观光、水上娱乐、水上餐饮、水上休闲、水产养殖等。

(5)加强风景资源的有机整合,发挥群体优势,突出开发重点,比如将溱潼八景作为风景资源的综合体进行整体打造和宣传等,同时重视景区与周边资源的组合开发和联动发展。

(6)提高风景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不仅体现在湿地生态环境的监测科研方面,还体现在对于生态科普知识的教育方面,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生态附加值,注重生态价值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动摇。

■课后习题

1.请概述风景名胜区调查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步骤。

2.如何进行风景资源分类?

3.风景资源评价有哪些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