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时间:2023-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看出,和外源式发展模式相比,内生式发展模式更加注重乡村的利益和环境保护。因此,内生式发展为解决不发达地区的乡村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内生式发展模式的现实背景_山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基层组织和机制创新为切入点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伴随着高速城市化的乡村衰弱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大都市地区的经济和生活迅速得到改善,人口以及资本不断向这些地区集聚;另一方面,不发达地区的传统乡村发展停滞的情况日益严重,经济的落后、生态的被破坏、传统文化的丧失都成为威胁乡村生活的因素。亦即相对于大都市区的迅猛发展,乡村地区则呈现出一种衰弱的趋势。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乡村的衰弱不仅成为国家脱离贫困的阻碍,同时也是引发社会贫富阶层之间矛盾的根源之一。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如何解决乡村地区的贫困问题越来越为各个国家所重视。

(二)乡村衰弱引发的外源式发展(Exogenous Development)

为了解决乡村地区衰弱的问题,最先产生的发展模式是外源式发展,这是一种由外来企业或委托政府开发援助来进行地区开发的方法。这种开发模式起源于发展中国家追赶西欧现代化和美国现代文明,曾一度主导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开发模式,其发展特色是持续的现代化与工业化,并以追求经济成长为目标。

为了达成乡村地区经济成长的目标,其具体做法包括:①吸引产业进入乡村:主要手段为财政诱因(如租税减免、低利贷款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如道路、机场、排水、灌溉、通信设施等)等,借以提升乡村的就业机会及促进乡村经济活动(Sharp等,2002);②改善乡村结构:包括土地改革及农地重划等,由上而下地对土地产权进行的重分配或进行的土地改良事业,以稳定农村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③引进新的生产技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例如新品种及化学肥料的使用、农民的再教育、生物科技的应用等均属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开发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它不仅会导致经济、文化的独立性丧失,而且会使地球环境和资源陷入危机。

(三)反思:内生式发展(Endogenous Development)

随着Cloke在1994年所提出的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观念被引入乡村研究中,过去以追求经济成长为目标的乡村发展方式,被认为过度简化了乡村结构的多样性,并且忽略了公平、生活质量、生态保育与文化保存等非经济层面的重要性。因此国际学术界近年来,乡村发展逐渐由强调追求经济成长的外源式发展,转向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Human-centered Development)的内生式发展模式。

内生式发展模式是一种“自我导向”(Self-oriented)的发展过程,通过这种过程,一方面使乡村达到自己想要的发展形势;另一方面把利用乡土资源所创造出来的总价值重新分配在该地区内。概括而言,乡村的内生式发展策略包括三项内容:由乡村参与和推动、建构地方认同及乡土资源的利用(李承嘉,2005)。它的开发目的不仅是GDP 的增加,而且是为了实现地区环境、福利、教育和文化水平的综合提高,地区资源和技术的最大限度的灵活应用。

可以看出,和外源式发展模式相比,内生式发展模式更加注重乡村的利益和环境保护。第一,从受益主体来分析,采用外源式发展模式,利润和税收被大都市吸引,地方开发越进展,利益越集中于大都市,大都市就会繁荣起来。然而一旦产业结构变化,没有提高地方收益的话,外来企业就会撤出。与此相对,内生式的发展,社会的剩余(利润+税收+剩余储蓄)在当地进行分配,有助于福利、教育和文化的发展。第二,从产业类型来分析,内生式发展不像外源式发展那样依靠大都市的资本和中央政府的公共事业,而是和当地的产业密切关联,尽量在地区内创造附加价值。第三,从开发主体来分析,外源式开发的主体是大企业、中央政府、一些地方资本和地方政府。内生式发展的主体是当地企业、乡村集体经济、NPO 和NGO,即市民社会(Local Community)为主体。第四,从环境保护角度来分析,外源式发展往往采用大规模的资源型开发模式,来自外部的开发主体不会将地方环境放在重要的位置考虑,而内生式发展更加注重地区的生活质量以及持续的发展能力,因此特别注重环境的保护。第五,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外源式发展往往以外部强势文化替代了本地文化,造成了文化的单一性,而内生式发展更加尊重原有的文化传统,并尽力维持它的延续。

因此,内生式发展为解决不发达地区的乡村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