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国旅游客源市场
【本章导读】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国际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亚洲旅游大国和世界重要客源市场。为了进一步把握中国旅游海外客源市场的演变及趋势,本章回顾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中国海外客源市场的现状特点、市场特征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
旅游业 客源国 入境旅游 出境旅游 客源构成
【问题导入】
中国有哪些主要的客源国?中国旅游客源市场有何特征?其发展趋势如何?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3.1 中国旅游业概况
3.1.1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1)新中国成立前的旅游业
虽然我国古代的旅行和旅游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经济性产业的旅游业,在中国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出现的。1923年8月,当时主持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陈光甫先生,在该行中附设了“旅行部”,其业务范围是代办国内外车票、轮船票和飞机票。1927年7月,他将附设在自家银行内的旅行部独立出来,正式成立了中国旅行社,该旅行社也是中国第一家旅行社。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社会基础差,中国的近代旅游业发展十分缓慢。旅游作为一种产业,虽说业已形成,但是,它的规模小,水平低,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十分有限。
2)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1)外事接待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至1978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国家旅游局设立在外交部下,当时完全是出于外交的需要,旅游接待活动的对象主要是友好国家的团体和友好人士,为其提供民间交往的便利方式。虽然早在1949年11月就成立了福建厦门中国旅行社和华侨服务社,但“文化大革命”前,中国国际旅游接待基本为“政治接待型”的模式,对国家经济的贡献微不足道。“文化大革命”期间,旅游处于停滞状态。
(2)起步阶段(1979—1985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实现了从“外事接待型”向经济创汇型转变,其特征是没有市场化,属于计划配额,求大于供,外事促内事。
1978年,入境旅游者只有180.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只有2.63亿美元,在全世界排名第41位,中国旅游业基本上是一张白纸。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同志从资源综合利用和经济产业高度提出要积极发展我国旅游业,当时还算了一笔账:一个旅行者一千美元,接待一千万个旅行者,就可以赚一百亿美元。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尤其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宣言,意味公民可以自由、自费出入,中国旅游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崛起。
旅游服务是硬件水平与软件水平的结合,要发展旅游业,首先要把行、住、游、吃、购、娱这些基本环节抓好。在1978年时,我国的旅游供给是短缺的,其短缺的程度,还不是某种或某类旅游产品的短缺,而是全面的短缺,或者说,旅游产品供给的全面紧张。如饭店数量不足,人满为患;铁路设备老化,超载严重;公路基础差,路面不平;航班严重不正常,有时需要靠空军协助。短缺的旅游供给,从一开始就给我国旅游发展形成巨大的压力,但是,也形成了我国旅游发展的巨大动力和良好机遇。旅游饭店的兴建,旅游景点的开发,旅行社业务的拓展,旅游交通的改善,旅游人才的培训,旅游商品的制造……经过了5~7年的艰苦努力,旅游产业的雏形已经形成,旅游接待的人数大幅增加,旅游外汇收入成倍增长。从1980年到1986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增加3倍多,旅游外汇收入增加1.5倍。
(3)快速发展阶段(1986—2012年)
1986年以后,旅游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经历了从单一入境旅游到入境旅游、国内旅游两个市场和到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3个市场的发展过程,旅游逐渐加重其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旅游已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经济产业。其特征是市场逐渐成熟,竞争逐步激烈。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国际入境旅游发展的同时,我国国内旅游开始起步发展。1988年以前的10年中,旅游业一直是大幅度增长,入境旅游者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3%,创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4%。1989年旅游业出现第一次滑坡,至1992年完全复苏。1992年以后,入境旅游逐渐成熟,国内旅游逐渐升温,我国出现了国际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的新局面,如表3.1所示。1995年5月1日我国实行五天工作制后,国内旅游开始迅速发展。1999年“黄金周”的实施进一步对旅游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至2011年,我国国内旅游总收入1.93万亿元,占GDP的4.1%。
表3.1 中国国内旅游业发展情况(2000—2011年)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出境旅游开始起步,并得到高速发展,如表3.2所示。1997年3月,经国务院批复,国家旅游局、公安部联合发布了《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2000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和接待外国人数均首次超过1 000万大关,分别达到1 047万人次和1 016万人次,而且可喜的是,在这一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首次超过了外国入境旅游人次数,标志着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2002年,我国出台了《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对出境旅游限制减少,手续也更加简便。这标志着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2003年,中国出境总人数达到2 022万人次,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亚洲出境人数最多的国家。自1989年我国正式开放中国公民因私出境旅游以来,截至2011年,我国已先后开放亚洲、欧洲、非洲、澳洲共146个国家和地区为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目的地。至此,我国旅游业已走上了全面、健康、高速发展的道路。
表3.2 中国居民出境旅游情况
阅读材料
中国公民出国游发展的大致历程
中国公民出国游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结果。中国公民出国旅游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探亲旅游。
这种旅游形式是由海外亲友支付费用,并提供按期返回的担保,由特批的数家旅行社组团经营,旅游目的地限于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四国,它开辟了我国公民出国旅游的渠道。
第二阶段:从1997年7月开始的自费出国旅游。
它与前一阶段的区别是人们无须再以“探亲”的名义出国旅游,在更广的范围满足了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的需求,是真正意义的出国旅游。从此,中国旅游业形成了包括入境、国内和出境在内的三大旅游市场。
第三阶段:以《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为标志。
它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把出国旅游市场的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由于经营出国游的组团社大量增加,出国旅游的有关手续进一步简化,出国旅游更为方便。因此,它标志着我国出境游市场的管理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来源:中国旅游报)
3.1.2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经济发展中,旅游业是一个能够创汇增收、拉动内需的产业
发展入境旅游可以创汇,实现境外的社会财富向境内的转移。与出口创汇相比,旅游创汇还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属于“就地出口”,提高的是服务产品,不需要付出多少物质产品;二是“即时买卖,现汇收入”,资金周转快;三是换汇成本较低,一般为出口换汇成本的70%左右;四是“原料”消耗少,“生产能力”可持续使用;五是基本不受“贸易壁垒”的干扰。1996年之后,我国外汇储备大大增加,旅游创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表3.3所示。
发展国内旅游可以拉动内需。2010年,中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达到12 580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9.4%。在春节、“十一”两个黄金周,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3.79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 812亿元。
表3.3 中国旅游外汇收入及增长率
续表
2)发展旅游业可带动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
首先,旅游业产业链较长,包括旅游食宿、交通、购物、邮电通信、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辅助建设、环境保护、景区文化宣传多个部分,是一个高度综合、高度开放而又极其丰富的社会经济大系统。据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第三产业产值相应增加10.2元之多。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及相关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带动力,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又再次正向作用于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扩大了社会就业机会。旅游业涉及饮食、娱乐、商业、交通等高度劳动密集型的许多行业,因而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数,就可增加有关联的间接就业人数5个以上。2011年,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 350万人,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数约8 000万人。
3)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
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有积极作用。由于旅游业要以旅游资源为依托,而旅游资源的地方性特色较为明显,这对改变区域经济结构趋同化方面有一定的作用。此外,旅游业的发展对改变我国东部经济发达,中部次之,西部落后的不平衡状态是有利的。近些年来,我国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明显加快,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交通的不断便捷,前往中西部地区游客不断增多,特别是随着西部边界省、自治区对外开放的发展,如新疆、云南、广西等,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这些都对改变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起到积极的作用。
4)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我国地大物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特别在我国经济相对不发达的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广泛存在,其中不乏开发价值很高的资源:这些旅游资源可能是自然资源,可能是历史文化资源,也可能是民俗资源。帮助这些地区开发旅游,能够就地吸纳劳动力,就地把资源转化为产品,就地销售农、林、牧、渔业和手工业等生产的旅游商品,使当地人民致富受益,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5)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的加深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旅游本身是一种开放行为,旅游业特别是国际旅游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旅游环境就是良好的开放环境。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直接扩大旅游商品和旅游服务的对外贸易,吸引游客和外商投资开发,重要的是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形成一种开放的意识和氛围,提高整个城市的开放程度。
3.2 中国旅游客源市场
3.2.1 中国旅游客源市场概述
1)历史回顾
(1)1949—1977年的入境旅游
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新中国形象在国际上的不断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入境旅游为主体的国际旅游业开始孕育萌芽。1949年10月17日,以接待海外华侨为主旨的厦门华侨服务社成立,这是新中国的第一家旅行社,为海外华侨架起了一座连接侨居地与新中国的桥梁。继之,泉州、深圳、汕头、拱北、广州等地也成立了华侨服务社。1957年4月24日成立了中国华侨旅行服务总社,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国华侨,港、澳地区同胞探亲旅游接待服务。
1954年4月15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以及北京、上海、西安、桂林等14个分社,主要负责接待访华外宾的食、住、行、游等事务,入境旅游接待逐渐走上正轨。1958年中国国际旅行社接待的自费旅游者达6 649人次,其中80%以上来自苏联和东欧国家。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中国旅游业遭到重创。当年接待的入境旅游者从1965年的12 877人次降到303人次。在此期间,我国的国际旅游接待工作基本瘫痪。
20世纪70年代后,中美、中日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1971年接待了30名美国自费旅游者,实现了中美旅游交往零的突破。此后,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国际影响的日益扩大以及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华旅游人数持续回升。1976年全国接待入境旅游者达到近5万人次。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20多年间,我国的旅游工作主要是外事接待,国际旅游业的发展非常缓慢,在有些年份甚至停滞不前。中国的入境旅游业从旅游人数上看,微不足道;从旅游收入上亦没有进行相应的经济核算,即没有专门对国际旅游的外汇收入进行统计。
(2)1978年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入境旅游业迅猛发展。1978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180.9万人次,其中外国人23万人次;旅游创汇2.63亿美元,均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超过以往20多年旅游接待人数的总和。
20世纪80年代是国际旅游市场高速成长的时期。1983—1985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开始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1984年海外旅游者来华入境总人数达到1 285.22万人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使我国国际旅游业受到严重影响,当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比1988年下降22.7%,旅游外汇收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为-17.2%。此后,我国国际旅游业迅速走出困境,1990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2 746.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1%;外汇收入22.1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2%,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基本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这表明我国国际旅游业已具备一定规模,比以前更加成熟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际旅游业持续发展,期间,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对我国国际旅游业产生了重要影响。1996年,旅游外汇收入第一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此后,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港、澳同胞回祖国内地进行旅游商贸活动的人数也进一步增长。2010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为13 376.22万人次,其中港澳同胞为10 249.48万人次,如图3.1所示。为了扩大海外市场,中国国家旅游局自1992年以来确定了一系列旅游主题活动和宣传促销工作,既宣传了中国旅游业的产业形象,也宣传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形象,促进了旅游接待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图3.1 1980—2010年入境旅游人数和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1)
2)客源市场发展特点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旅游业持续发展需要的海外客源市场组合。
(1)亚洲客源市场持续增长且基数大
亚洲各国是中国最主要的客源市场,1985—2010年旅华入境人数占外国游客的百分比由52.2%增加到62.0%。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各国来华旅游人数快速增长,除1997年、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外,其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并且形成了日本、韩国、东南亚5国及蒙古国等重要客源国。
日本因为与中国隔海相望的位置、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经济、文化交流传统,20多年来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客源国,2010年旅华的日本人达373.1万人次。
韩国旅华入境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中韩建交之后进入超常发展阶段。2005年,韩国入境人数达354.5万人次,首次超过日本,成为我国第一大客源国。2010年旅华的韩国人达407.6万人次。
东南亚的新、马、泰、菲、印尼5国作为中国的近邻,一直是我国传统上稳定的客源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旅华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0年5国来华入境游客达428.6万人次。
蒙古国是随着中蒙边境贸易的兴旺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主要客源国,2010年入境的人数达79.4万人次,其中绝大多数为边境旅游者。
(2)欧洲客源市场呈台阶状跃式增长
欧洲各国是我国仅次于亚洲客源国的重要客源市场。在欧洲游客的远程旅游中,东亚地区是一个重要的目的地,中国在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1985—1990年欧洲来华入境人数在27万—45万,1991—1992年,游客人数快速跃升,1992—1996年游客人数一直维持在132万~163万。1997年后,除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负增长,其他年份增长都在15%以上,所占入境人数比重20%以上。人数由1990年的44.63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567.28万人次,并且形成了俄、德、英、法等主要客源国。特别是俄罗斯旅华人数快速增长,2010年达到237万人次,成为我国第三大客源国,尤以远东游客为多,边境旅游占有较大比重,且以购物为主,住在游船上仅前往我国沿海口岸观光购物的游客也占一定比例。
(3)美洲客源地持续平稳增长
美洲客源国,尤其是北美客源国是我国第三位重要的客源市场。数据表明,美国和加拿大是我国在美洲的两个重要客源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它们占据了美洲市场份额的90%左右,来华旅游呈现平稳增长。特别是美国一直是我国十大稳定的客源国。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关系的改善,来华的美国游客持续上升。尽管“9•11”事件给美国国际旅游业以沉重打击,但到2002年其强烈反应已得到扭转,来华旅游人数开始出现恢复性上升,2010年旅华人数达299.54万人次,占入境旅游人数总数的11.5%。
(4)大洋洲和非洲客源地不断发展
对于中国海外客源市场而言,大洋洲和非洲属于发展中的客源地,人数还比较少。2010年,非洲来华旅游人数为46.36万人次,大洋洲为78.93万人次。非洲旅华入境游客的绝对数虽然很少,但却一直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2010年比2009年增长15.6%。澳大利亚是大洋洲最重要的中国海外客源国,来华旅游人数从1990年的5.02万人次增长到2010年的66.13万人次,位居11位。
3.2.2 中国旅游客源市场特征
1)地域结构特征
(1)港澳台同胞居主导地位
中国入境客源市场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游客及台湾同胞和华侨,另一部分是外国人。30多年来,港澳台同胞和华侨一直是我国海外客源市场的主体,2008年之后,台湾市场增幅最大。2010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为13 376.22万人次,其中香港同胞7 932.19万人次,澳门同胞2 317.29万人次,台湾同胞514.06万人次。
(2)客源地分布广泛,少数重要客源国居主导地位
从地域分布上看,我国的海外客源市场广泛分布于亚、欧、美、大洋洲和非洲各地,在组成上表现出具有地域多样性的特征;但从客源产出量的角度看,少数重要的客源国提供了绝大部分的客源,居主导地位,其中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蒙古国等国成为我国稳定的客源市场。2010年我国主要客源国入境旅游人数和增长情况如表3.4所示。
表3.4 2010年我国前20位客源国入境旅游人数占旅华入境外国人总数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1)
(3)亚洲客源居核心位置,洲际市场发展强劲
根据来华旅游人数,中国海外客源市场分为亚洲市场、欧洲市场、大洋洲市场、美洲市场、非洲市场。从表3.5可以看出,近几年中国海外客源市场主体为亚洲市场,历年来所占比重基本上超过50%,特别是与我国接壤或隔海相望的邻国,如日本、韩国、俄罗斯、东南亚各国均为主要客源国。但近几年来其他洲市场份额上升也较快,2010年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客源均比2009年增长23.9%,20.2%,17.4%和15.6%。
表3.5 2005—2010年各洲来华旅游者所占比重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1)
(4)客源地构成与世界主要客源产出国基本一致
从世界旅游市场的大背景来看,世界主要客源国市场依次为欧洲、美洲、亚太地区、中东及南亚地区、非洲;从主要客源国看,主要为德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加拿大、俄罗斯、意大利等。而对于中国海外旅游市场而言,德国、法国、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目前已经是我国主要的客源国,而且这几年增长迅速。与2009年相比,2010年这些国家来华旅游人数均有大幅增长,其中,德国增长17.4%、法国增长20.7%、美国增长17.5%、俄罗斯增长36.0%、英国增长8.7%、加拿大增长24.5%、澳大利亚增长17.8%。由此说明,我国客源地的构成与世界主要客源产出国的构成是基本一致的。显然,这种客源市场格局是符合世界旅游市场发展规律的,它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支持我国国际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5)潜在客源地发展前景乐观
受经济发展、距离和国民旅游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南亚、中东地区、南美、非洲国家来华旅游的人数很少,但是它们是我国潜在的客源地,这些地区近年来出国旅游市场发展较快,其迅速发展的势头已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其中,我国近邻印度就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潜在市场。12亿人口的背景和中产阶级的迅速崛起,使得印度的出国旅游需求迅猛增长。据预测,这种增长速度在今后10~20年内仍有加快的趋势,使得印度成为重要的客源产出国之一。印度来华旅游人数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1万人次左右上升到2010年的54.93万人次,居来华入境旅游人数的第16位。
2)性别、年龄特征
从性别构成来看,来华的外国旅游者中以男性居多,且其比例较为稳定。从2005—2010年游客性别构成的百分比可以看出,来华的海外旅游者中,男性游客基本是女性游客数量的2倍,如表3.6所示。
表3.6 2005—2010年境外游客性别构成比重 单位:%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5—2010)
从年龄构成来看,中青年是我国海外客源市场的主力军。从多年来境外游客年龄构成比重可以看出,25~44岁的游客所占比重最大,45~64岁的游客次之。2010年来华旅游者中,25~44岁的游客占44.8%,45~64岁的占36.9%,如图3.2所示。
图3.2 2010年入境外国游客人数构成(按年龄分)
3)旅游目的
我国境外游客的旅游目的主要以观光度假、会议和商务活动为主。2010年来华旅游者中,观光休闲者占47.4%,参加会议商务活动者占23.7%,探亲访友者占0.3%,服务员工占9.4%,其他占19.1%,如图3.3所示。
图3.3 2010年入境外国游客人数构成(按目的分)
4)入境方式、入境时间
从入境方式看,飞机是外国游客所采用的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其次为徒步、汽车,以船舶和火车的方式入境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如图3.4所示。
图3.4 2010年入境外国游客人数构成(按入境方式分)
从入境旅游月份来看,来华游客较多集中的7—10月份,是旅游旺季,特别是10月份形成高峰;而1,2,12月较少,是旅游淡季。2010年,7—10月来华外国游客达945.89万人次,占全年总流量的36.2%,如图3.5所示。
5)在华停留时间与消费
与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来华旅游的外国游客停留时间还比较短,人均消费也不高。2010年入境游客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外国人、台湾同胞停留时间较长,停留8天以上的分别占18.4%和19.6%;香港同胞和澳门同胞在境内的停留时间较短,分别有66.0%和72.5%的旅游者停留1天至3天,旅游者停留8天以上的分别仅有7.6%和6.3%。
2010年入境过夜旅游者在华人均每天花费184.01美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外国人197.93美元,增长2.5%;香港同胞141.05美元,增长2.4%;澳门同胞109.99美元,下降2.2%;台湾同胞185.20美元,增长0.8%。入境过夜旅游者的消费构成情况是:长途交通费占总花费的31.6%,住宿费占12.3%,餐饮费占8.4%,游览费占3.7%,娱乐费占6.0%,购物费占25.1%,市内交通费占2.1%,邮电通信费占2.0%,其他费用占8.8%。
图3.5 2008—2010年各月入境外国游客人数
6)入境旅游者的流向
(1)入境旅游者出境后的流向
2010年对入境游客抽样调查资料显示:①在入境外国游客中,到我国的“一国游游客”和以我国为最终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居于主要地位,83.9%的游客出境后返回各自的国家,较上年减少了0.4个百分点。其中,我国周边国家(日本、韩国、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等)多数是只到我国旅游的“一国游游客”,比重都在九成左右;欧美、大洋洲、非洲等远程市场的入境游客,出境后的流向呈现出多样性,超过20%的游客离境后前往其他国家或地区。②在入境外国游客出境后,除了直接返回来源地外,还有16.1%的游客前往其他国家或地区,这部分游客中33.1%的游客前往港澳特别行政区,比上年降低了7.9个百分点。③港澳台、东南亚以及印度等市场的游客,出境后直接返回来自国家(地区)的比重占84.7%,其余15.3%的游客继续前往其他国家(地区)。
(2)入境旅游者在我国省(区、市)之间的流向
据2010年我国对入境旅游者所做的抽样调查显示:有将近1/2的旅华游客入境后不立即出境,还将前往我国其他地区游览。这些旅游者主要的流向有3个:第一,在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继续游览,这部分旅游者所占的比重占在境内继续游览人数的24.9%,比上年减少0.4个百分点;第二,前往北京、上海旅游,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接待的入境旅游者中,选择这一流向的占43.3%,比上年增加3.2个百分点;第三,到中国经济比较发达和旅游资源较丰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如继续前往天津、辽宁、江苏、浙江、广东、四川和陕西等地区的旅游者比例相对较高,占在境内游览总人数的20.0%。
3.2.3 中国海外客源市场的发展趋势
1)入境旅游人数将持续增长
进入新世纪,中国国际旅游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国际形势上看,中国加入了WTO,不仅有利于引进客源,而且有利于引入与国际接轨的运营机制,加快我国旅游企业的改革开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对提升中国的国际旅游形象,吸引更多的客源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入境旅游人数会逐年有所增长。
2)传统市场继续保持稳定,薄弱市场部分将有所加强
到21世纪初叶,亚洲主体市场和西欧、北美传统市场的地位都将会保持下去,同时拉美、非洲、中东等薄弱部分将得到进一步的开拓。亚洲很多国家与我国有着历史、文化、地缘等方面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周边的东南亚、东北亚各国,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继成为我国主要的旅游海外客源市场后,入境人数多、增长幅度大一直是显著的优势,但同时也表现出增幅波动不稳的特点。但在度过了多次暂时性的困难之后,东南亚、东北亚仍将是决定着未来中国旅游海外客源市场规模的重要区域。
西欧与北美也仍将保持其现有的传统市场的地位。随着中国与欧盟关系的发展和国内旅游业的变革,这两个地区的来华客源仍将有可能继续增长。而且西欧、北美传统市场的覆盖面将会进一步扩展,欧洲各国、北美各地区和城市都将产生新的旅华客源。
非洲、拉美和中东作为我国海外客源市场的一部分,一直是薄弱环节。新世纪里,随着其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其市场潜力和开发前景都十分广阔。
3)周边地区和发达国家仍将是我国最重要的客源国
日、美两国和我国周边地区仍将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旅游海外客源国。自1986年以来,日本一直是名列前茅的我国海外客源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来华游客人数仍保持着2.1%的增长。受恐怖袭击、SARS和禽流感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周边国家来华游客市场出现的短缺低迷是可以理解的,但从长远来看,开拓前景仍很乐观。与此同时,英、法、德、意、澳等传统客源国已经比较成熟,将会保持稳定并有一定的增长。
回顾历史,新中国的旅游业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展望未来,中国旅游业前景一片光明,中国必将跻身为世界旅游强国之列。
相关链接
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5月17日在2007中国(青岛)奥运与旅游国际论坛上说,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最新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根据这一预测,届时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可达2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数可达26亿人次以上,出境旅游人数可达1亿人次左右,游客市场总量可达30亿人次左右,中国居民人均出游可达2次,旅游业总收入可达2万亿元人民币左右。
邵琪伟说,奥运与旅游,历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并相得益彰。中国国家旅游局正将奥运旅游作为新时期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以“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为主题,以“奥前”“奥中”“奥后”为时段,举全国之力,集各方支持,以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并服务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2006年,中国入境旅游人数达1.25亿人次,其中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4 991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13.9亿人次,首次实现中国居民人均出游1次。
(来源:新华网)
本章自测
1.简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简史。
2.简要分析旅游对经济的作用。
3.中国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4.简要分析中国旅游客源市场的特征。
5.简要分析中国旅游客源市场的发展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