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然景观的文化特性
自然景观文化既非自然景观与文化的简单结合,也非自然景观与文化的叠加重合。自然景观文化应是探讨和研究自然景观生成、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景观的结构特点与文化内涵,以及自然景观观赏和自然景观之间的审美与审美关系。应把自然景观文化视作现代文化家族中的一员,以文化为本体来观照自然景观,而不是以自然景观为本体,由此去寻找和探讨与文化相关联的部分。
作为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然景观文化有其自身的文化特性。
1.自然景观的“外形”
自然景观的“外形”是物质的、外露的东西,是旅游者接触自然景观文化最初获得的最直接的感受,是自然景观文化的外在表露,是自然景观文化的体现。
自然景观文化的“外形”是物理学上的“形”,它较为直观,易于感知,是自然景观的外在体现,是自然景观文化的外化与物化。
自然景观的“形”是自然景观的形状与构制,包括自然景观的色彩、形状、结构、相貌、质地、材料和工艺等。就山水而言,高山的雄伟、险坡的陡峭、崖壁的直立,水面的辽阔、水势的激荡、波涛的汹涌等,都是山水的“外形”。
2.自然景观的“内意”
自然景观的“内意”是文化的、内在的东西,是自然景观直接依托和体现的文化,是自然景观的“内涵文化”。
自然景观文化的“内意”是无形的,它是凝结在自然景观内的文化意识,是自然景观的文化内涵。没有这种无形的“意”,即文化存在的运用,就不可能有“有形”的自然景观的生成。所以,自然景观的“形”与“意”是相统一的。
自然景观的“形”是一种物质的立面,而自然景观的“意”则是精神的立面,二者使自然景观凸现在观赏者的面前。自然景观有了“意”,也就有了生命。然而,自然景观的“意”是一种内在的文化,它是无法通过强力外加的。
3.自然景观的“背景文化”
自然景观的“背景文化”是外在于自然景观的文化、思潮和社会。不同的“背景文化”是人们不同的生活方式、宇宙观、价值观、审美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心理的典型反映,换言之,是社会和时代孕育的,技艺和胜景更凝聚着当时当地的文化、传统、历史和生活。因而只有对自然景观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思想文化有了较为深切的了解,才能更为深刻地认识和理解自然景观。
4.自然景观的“阅读文化”
自然景观形成以后,目的不尽相同的旅游者会对自然景观作出不同的评论,有意或无意地对其进行美学鉴赏。因为每个人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美学趣味、评论标准,所以对同一自然景观往往会品出许多不同的“味道”,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样,就有了自然景观的阅读文化。事实上,自然景观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只有通过旅游者的阅读才能真正地得到体现。
中国人重意境,对意境的刻意理解当是旅游者观赏的最高追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国人总是赋予景观以特定的意境,以突出其最具景点特点的精神,以丰富多彩的“境”物,多侧面、多角度地渲染深厚内涵的审美“意”象,引起追忆和遐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