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教艺术文化
1.道教音乐艺术
道教斋醮音乐有独唱(通常由高功、都讲担任)、齐唱、散板式吟唱和鼓乐、吹打乐以及合奏等多种形式(见图6.11)。单纯的器乐形式常用于法事的开头、结尾、唱曲的过门以及队列变换、禹步(类似舞蹈的步法)等场面;声乐形式则是斋醮音乐的主要部分。其声乐体裁主要有“颂”、“赞”、“步虚”、“偈”等格式。据《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和《道门科范大全集》等书的记载,在前蜀时,颂、赞、步虚等已经在斋醮中应用了,而偈的产生要稍晚些,约始于元代。道教有关斋醮科仪的典籍中,述及演唱的多用“吟”、“咏”。颂、赞、步虚和偈,就其单独形式来讲,是一首歌,结构短小的为上下句式或起承转合4句式;大型的有更复杂的曲式,每一曲调常有多段,甚至10余段不同用途的词。这种一腔多用的组合变化,常同宗教念白、诵经腔、禹步等合用在法事中。道教斋醮名目繁多,有水灾、旱灾、虫灾、雷击、瘟疫、伤病、生亡、延寿等各种法事。根据法事情节需要,组合串联各种颂、赞、步虚、偈等道曲。法事不同,音乐的组合也随之变化。道教音乐的诵唱和乐器伴奏,均由道士担任,信众不参加音乐活动。因此从音乐角度来看,斋醮实际上是按照“脚本”(科仪要求)在信众面前,进行一场宗教仪式的“演出”。经过1000多年的斋醮实践以及长期吸收民间音乐的养料,道教音乐十分丰富:有赞美“三清”、神仙的颂歌,有表现神仙应召而来的飘拂飞翔之声,有表现镇煞邪趋恶魔的庄严威武的曲调,有表现众神仙抵达仙界或功成庆祝的喜庆欢乐之乐,还有表现引上仙界的缥缈恬静的曲调等。
图6.11 道教音乐会
2.道教绘画艺术
道教绘画始于汉末,盛于唐宋之际。道教绘画除了斋醮法事画外,还包括壁画,宫观建筑中门、窗、柱、梁上的彩绘。法事绘画一般以三清、帝君、神仙、星图等为主,而壁画、建筑彩绘等则以宣扬道教教义、弘扬教化功绩为主,内容多涉及道教神仙传说、经文故事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