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名人轶事
广州防御使钟轼
钟轼,字景秀,号敬轩,生于后汉隐帝乾祐三年(950),卒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他是从化马村堡龙腾里人。祖籍河南省开封长葛,是唐参知机务钟绍京的第八代孙。钟轼自幼聪明,勤奋好学,还练得一身好武功,北宋乾德四年(966)中举人,开宝二年(969)中状元。由于助宋太祖保国有功,钟轼被封为防御使,时年二十岁。娶相国潘仁美的小女为妻。开宝三年(970)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已经十年了,而处在岭南的南汉刘仍然不肯归顺。赵匡胤十分气愤,于是下令钟轼协助潘仁美进剿刘,到了第二年扫平南汉,收复了60个州和240多个县。赵匡胤十分高兴,钟轼被升为二品资政。有一天钟轼在从化郊区的军营里小憩,梦见一条金龙平地而起,瑞气升腾,金光闪耀。钟轼醒来站在附近的高山上察看,只见此地山环水抱,风凝瑞气,景色秀美,于是命人在此筑室安居,并将此地命名为龙腾里,后改为屈洞。
明宣德六年(1431),这里已发展成为一个很大的村庄。钟氏后人为了纪念钟轼的丰功伟绩,在村中建了一座三进的大祠堂。祠堂大门口上悬挂一块很大的匾额,上书:“防御使钟公祠”。传说匾额是清朝乾隆皇帝手书,迄今保存完好,仍挂在重修后的祠堂大门上。
法学家谢瀛洲
谢瀛洲(1893—1972),别字仙庭,神岗木棉村人。1919年,他由公费保送留学法国。1924年于法国巴黎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
1924年,谢瀛洲接受中山大学校长的聘请,在中山大学任教授。他深入研究孙中山的《五权宪法》。1925年任课例馆馆长时,出版了一本论述《五权宪法》的著作。1927年,担任李济深在肇庆开办的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总教官。1929年,在南京任司法行政部次长兼司法行政部法官训练所所长,还兼任北平法学科学院院长。1932年,转任广东省府委员、教育厅长,兼任法科学院院长。他任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期间实行中学会考制度,以提高全省中学教育质量。他提倡职业教育,创办广东省高级工农业职业学校,并积极参加勷勤大学的组建工作,努力办好工学院,开办了省民众教育馆等。他在家乡木棉村兴建了蔚南小学,该学校不收学费,教员薪金由他负责。
1934年谢瀛洲任广东省高等法院院长,辞去法科学院院长之职。1936年,任广东省审计处处长,组建广东省审计处。1947年谢瀛洲被选为“国大代表”。同年9月18日,任台湾省政府秘书长。1948年7月17日,任民国最高法院院长。
1972年,谢瀛洲在台湾去世,终年79岁。(选自1991年版《从化县志》。)
教育家陆炜
陆炜(1886—1954),号元善,字慈云,从化太平钱岗人。早年就读于县立高等小学,后到广州市读中学。1915年到法国巴黎大学法律系就读,并获得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民国政府外交部翻译官,后改任汕头善后公署处长。1931年回从化从事教育工作,先后任从化县立初级中学(后改从化中学)、县立乡村师范、县立温泉中学校长和县立第四小学董事长。他任从化中学校长期间,招聘有真才实学的人当老师,充实师资力量,使该校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1941年日军入侵从化,县城沦陷,从化中学被迫停办。次年迁到温泉开辟荒地,另建校舍。陆炜主持成立“建校委员会”,奔走于广州及从化的绅士、商户之间,动员他们认购“兴学奖券”,捐资助学,解决了该校建校的资金、创办高中的设备费用及聘请师资的大部分经费,为当时从化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46年,陆炜被选为从化县参议长。1950年初,因病到香港治疗。1952年移居澳门。1954年在澳门镜湖医院去世,终年58岁。(选自1991年版《从化县志》。)
抗日英雄邓澄心
邓澄心(1906—1945),从化神岗邓村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读小学时因家庭困难而中途辍学,到一间鞋店当学徒。20岁才报考从化县立初级中学,后又报考了省立小学教员培训所(公费)。1938年毕业后,回从化县任县立第四小学校长。这一年他参加了共产党组织的读书会,阅读了不少马列著作和《群众》《抗战大学》《救亡日报》等进步刊物。是年暑假参加了从化县留省学生回乡抗日宣传团,并到从化各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通过墙报等形式,宣传抗日主张。1939年,邓澄心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积极发展党员,秘密地成立了中共从化县第一党小组。同年10月,在从化潖江区委梁尚立的指导下,在温泉梁培基别墅成立中共从化县第一个党支部,他被选为支部书记。这一年年底,他接受党的指示,到吕田山区,一方面宣传抗日,一方面发展党组织。他先后发展一批青年参加共产党,建立中共吕田地区第一党支部。1941年,邓澄心任从化县督学。1942年,他改名邓荫民,任英德县新兴乡中心小学教导主任,负责该地区中共地下党的领导工作。1944年,他到翁源任教,在当地开展中共地下党的活动。1945年1—3月,为建立翁源—英德—佛冈—从化—增城、九佛、油麻山的中共北江党组织与东江纵队的交通线,他跋山涉水,穿过敌人的重重封锁线。这年3月,邓澄心受中共粤北路东地工委的派遣,携带收发机用的一个损坏了的真空管,由英德假道从化准备通过关卡去广州购回新的真空管供抗日游击队急用,不料途经神岗三百洞时被日军拘捕。邓澄心乘夜色越墙时,被敌哨兵发现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选自1991年版《从化县志》。)
革命烈士刘邦彦
油麻埔村位于从化市太平镇北回归线塔的对面。村口处屹立着一座烈士纪念碑——刘邦彦烈士纪念碑。
刘邦彦原名刘金富,原籍太平镇油麻埔人。1915年11月出生于马来西亚,7岁开始在金保读书,后因家穷迁毛边埠做童工。15岁那年继母(人称范叔婆)卖了一对嫁妆的金手镯作为旅费和学费,送刘邦彦回国读书。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并接受党的教育,信仰马列主义,坚决走革命道路,经广东省委组织部杨谨英介绍于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他便担任中山大学附中的党支部书记及党领导下的进步学术团体——广州世界语学会的副主席。那时,他住在广州市芳草街的刘家祠里,一边读书,一边组织宣传活动,晚上还组织附近的儿童读夜校,并亲自担任教师。党组织对他的工作很满意,经常给予表扬。
1937年抗战开始,刘邦彦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同年他组织发动成立“广东抗日青年先锋队”,并担任一二〇队副队长。广州沦陷前夕,他率领“抗先”队员北撤粤北翁源,途中在三水遭到日军飞机扫射。他为了掩护、抢救同志光荣负伤,经多方抢救才脱离危险。1938年秋,他又率领“抗先”一二〇队在翁源一带活动。他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生活朴素,工作积极,刻苦耐劳,态度和蔼,平易近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志们都乐意接近他。
1939年8月,中共翁源县委成立,他被任命为组织部长。1940年1月,中共始兴县委成立,他担任宣传委员;不久,调任英德东乡特派员。他在英德、河婆石等地举办多期党员训练班,并亲自讲授党的建设,给党员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6月又调任翁源县委委员。
1939年,中共广东省委和北江特委推举刘邦彦为“支部一级的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2年的一天,刘邦彦终因积劳成疾,严重贫血,在工作中突然晕倒,经韶关市河西医院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他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逝世时年仅27岁。
(选自1991年版《从化县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