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广州珠江北岸,商贸繁忙的老城区,东西全长不过四公里左右,民居商铺鳞次栉比,当中绝大多数是低矮民房,黑黑灰灰连绵一片。城市制高点除了数得出的越秀山镇海楼、石室圣心大教堂、六榕塔和光孝塔之外,最能吸引眼球的就是那六座矗立市区各处,高出城区天际一大截的老式大当铺了。自西而东顺次排列为:西关大押(西关)、宝德大押(宝庆中约)、迪吉大押(梯云路)、昌兴大押(龙津西)、宝生大押(西门口)和东平大押(大东门)。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数那气势恢宏、楼高九层接近三十米,占地一亩多,青砖厚壁配岭南镬耳式屋顶的西关大押。其雄踞西关的英姿何等壮观,曾被当年来穗洋人拍摄下来,制成英文明信片,海外发行,介绍中华名城广州风光。
当年这家全城首屈一指的大当铺,乃是一栋碉楼特色建筑物,与名列第二的东平大押,一西一东位于旧城区东西向中轴线两端。西关大押青砖高墙直上直下,风格拙朴,雄踞西关,远高于附近民居。以花岗石做窗框,中竖小铁枝,方便瞭望和空气流通,必要时还可据窗居高临下射击,抵御盗匪进攻。墙体比普通民居来得厚实坚固,不惧匪盗凿墙或火攻。四周低矮民居的瓦脊高低交错,绵延远方。城北天边,白云山侧影遥遥在望。一张沉睡了近百年的清代明信片,向世人重现了一幅绝无仅有的广州西关旧城风貌,观赏之余,使人有时光倒流之感。
尘封的老城明信片——西关大押
旧时广州当铺门口因讲究名正言顺和发财纳福,大多数都悬挂传统的“蝠鼠金钱”做招牌,取其寓意福与利。广州典当业鼎盛时期乃在清末民初,全城总数超过四百家,真是“当铺多过米铺”,主要群集于商业旺地西关一带,当时流传一句行话“要找老当铺,先到西关来”。帮衬者多数为布衣百姓个体户,或因贫困潦倒走投无路,或因生意经营中急需一笔钱银救急,便把家中稍为值钱的物品送上押台,昔日被戏称为“举鼎”或“舞狮”。有钱人视涉足当铺为败家,进出银行才是体面兴旺。老一辈广州人定然记得,大凡昔日当铺入门正中处,必置一座高大屏风,俗称“遮羞板”,借以遮挡行人视线,可见当年涉足当铺者多么落泊与无奈。为防祝融光顾,西关有条件的当楼都配备水枪,依靠天井中的井水做水源防火,有条件者还在顶层预置数十乃至上百个大水缸蓄水灭火。
坚壁厚墙,状如碉楼的当铺
当铺赚钱有大押和小押之分,通常是押本九折、取赎十足还需加利,最终九出十三归,此谓明取,典当大件家私重物还要加收一定保管费。若有携来金器典押者,企柜(当班专职员工)会取出黑色“试金石”,让金器在其上擦一两下,留下划痕与样本对照,透过放大镜仔细察看判断其成色,稍有怀疑,当即抹于硝酸划痕上,使杂质熔蚀,所剩便是纯金了,以此判定金器成色和确定押价。对于手镯、金锭、金条等大件金器,更慎之又慎,还摇动专门锥钻钻一细孔,直透内层,取出放大镜透视里面,以防其中裹夹铅、锡,防伪防骗,处处做足。经此钻孔和试金石上擦痕两道程序,物品主人的损耗虽然微不足道,但集腋成裘,店铺日积月累,其利可观。
进入上世纪三十年代后,广州与时俱进,已有新式银行现身市面,传统典当生意不断受到挤压,加之政局动荡,当铺经营举步维艰,最终由盛转衰,一批批潦倒“执笠”,典当业连同曾经辉煌一时的许多当铺遂成旧广州风貌一道远去的背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