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八旗子弟在广州“再就业”

八旗子弟在广州“再就业”

时间:2023-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迫使这批来粤八旗子弟“独沽一味”,走习武从军的唯一人生道路。虽然八旗兵是万万不可裁汰的,但待遇连年“缩水”。清末民初,旧政权倒台,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更多缺乏文化的八旗青少年,身无特长,只好降下身段“再就业”。当年清朝政府对八旗子弟“高薪养忠”的“食钱粮”制度腐朽落后自酿苦果,最终归于失败。
八旗子弟在广州“再就业”_老广州,旧时光

明末清兵入关,战场自北向南逐渐蔓延,仅以数十万清廷八旗的武力,欲想平定关内广阔明朝疆土,显然远远不够,倒是后来不断招降明朝降将降兵,随战随补,这才解决了兵源不足的问题。到大军南下兵临广州时,也就是尚可喜和耿继茂的两藩清廷汉军担当攻城主力,鲜有八旗铁骑的身影。史载清廷立国多年后乾隆年间,才有八旗兵分批从京津一带,陆续调入广东与汉军共同驻防,之前,广州可说并无成建制的八旗兵。史书《驻粤八旗志》当年如此记录:“乾隆二十一年裁汰汉军之半,派拨满洲兵来粤合驻……”此乃最初约一千四百名满兵入驻广州接替汉军的开始,市内大市街(今惠福西)一带划为旗兵屯驻地。光绪年间人数最多时,连同随军家属,拖家带口,这批满人约为六千余。

当年清政府对这支正宗的八旗子弟兵的衣食住行,实施了颇为优厚的“食钱粮”全包养,一名普通士兵每年可领到的钱粮供奉:饷银四十三两,米二十三石五斗九升,此外还供给住房和马匹,仅此一项,就已相当于当今有大套间和私家车分配了。满兵本人和直系亲属若逢红白喜事还另有补助,红事六两,白事十两,甚至连孤寡老人也有妥善的终身照顾。按照当年生活水平,较为节俭的话,一名满兵的薪俸养活一个七八口之家不在话下,中下军官和高级将领则更高于这一水准的几倍乃至几十倍。一套优厚的满人供奉制,确保了一众子弟兵将士终身衣食无忧,清朝政府的主要目的,乃是把这支八旗武装永远掌握在手,锻炼成死心塌地的一支御林军,终身为清廷效力尽忠。满兵及其家属“唯武是道”,除了舞刀弄枪习武以外,若有其他“不务正业”另图发展,都无一例外加以严防,并订立了许多禁律不可逾越一步。

清代广州驻兵(后方可见六榕塔)

最严格的规定有“四不准”,不妨看看当年这道皇上御笔亲批,俨如“紧箍咒”般的四条戒律吧:不准学习生产技术,不准从事工商业经营,不准擅自离城十里,不准与其他民族通婚。迫使这批来粤八旗子弟“独沽一味”,走习武从军的唯一人生道路。一句话,除了习武骑射,站岗操练,再无旁事。

历史进程风云际会,到了晚清,历经与外国列强多次交战,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以及孙中山的辛亥革命的连续冲击,清政权已是大厦难支,岌岌可危了。实行了一百五十多年的“食钱粮”厚遇,逢此乱世亦无可奈何即将走至尽头。虽然八旗兵是万万不可裁汰的,但待遇连年“缩水”。首先是红白二事的补助相继取消,保障晚年的养老金又减少了……清同治年起社会颓象加剧,物价渐涨,广州的满人经济生活好景不再,日子越来越难“熬”,满人怨声四起,对政府有所抱怨,部分人也滋生了意欲摆脱旧制束缚,早日另谋出路的异想。当年广东将军增祺对此有所体察,遂在祖传的“四不准”上有所松动,网开一面,曾专门开设了一间纱绸厂安排满人就业挣钱,让他们学习最时兴的织造技术,相当于当今青年人的“电脑热”。继而又允许满人既“食钱粮”,又可加入警队当差,每月多领一笔额外的饷银。但由于始终人数有限,时间亦短,救得其一救不得其二,解决全部广州满族近万人生活水准“走下坡”的困况谈何容易,于是乎,跳出“食钱粮”另觅生路者层出不穷。

部分家境好又有门路的,就想方设法送子弟到广州同文馆(今朝天路小学)学外文,当年设有英、法和德文教习。这可是当年一间满族“富二代”和“官二代”的学校,同治年间官方开办,专收满族八旗子弟学外文,学位有限,汉人鲜有机会入读。后又改名“译学馆”,再改“两广方言学堂”。学成后博得了该馆学历,一纸毕业文凭在手,就可以通过介绍或投考,入职粤海关,涉外经商或在邮政局谋到一份好差事。此乃一条“香饽饽”的上佳出路,但先后统共也就七八十人沾了光而已,杯水车薪。

清末民初,旧政权倒台,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更多缺乏文化的八旗青少年,身无特长,只好降下身段“再就业”。逐渐从事小商贩买卖,年轻力壮的不少被吸引从军从警当差。而中年失业生活无着的男性,也转行到摆卖这一行当上来,导致满人做小贩,街头讨生活的日见其多。女性则在街坊的帮助和教导下,学做“穿牙刷”“纳鞋底”和“织带”等较简单轻松的手工艺。以至多年后,凡属这类营生开业,业主都选择靠近广州满人居住的地域,因为熟习手艺者可就近招募,此是后话。当年清朝政府对八旗子弟“高薪养忠”的“食钱粮”制度腐朽落后自酿苦果,最终归于失败。

旗人习武练射箭乃每日必修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