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往昔广州城防炮战操演

往昔广州城防炮战操演

时间:2023-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此前车之鉴,历任广州城防主将守土有责,都极为注重守城的军事操演,尤重部队的炮战技能。因洋厂大炮弹昂贵,通常每炮台试射三发为限。德国新式炮掩护步兵1890年春,广州城防部队新获十尊新式德国退弹式过山炮,选址城郊盘龙冈进行试射。除了炮兵,当天还选派五百名步兵参加演习。下午一时全部参演战船排成单纵队,舰距百米,鱼贯开出虎门进行公操,舰速十海里,范围方圆五海里。
往昔广州城防炮战操演_老广州,旧时光

早于抗战前,广州作为中华南大门曾历经战火洗礼,两次鸦片战争外国列强依仗坚船利炮,曾攻破城池要塞,甚至占领城市。有此前车之鉴,历任广州城防主将守土有责,都极为注重守城的军事操演,尤重部队的炮战技能。而每年农历春节过后,通常都集结守军,结合周边地形和来敌的可能进攻路线,因地制宜展开演习。操炮轰击乃是重中之重,野战轰击、炮台发射和海战防御向来都是必操项目。

数十门“克虏伯”大炮封锁珠江水道

甲午战争前夕,为了守卫几千公里中国海岸线,清北洋大臣李鸿章奉行“师夷长技以制夷”战略,不惜花费重金,分批进口德国大口径先进火炮“克虏伯”,计近七百门,除了三分之二配备在北方旅顺和塘沽要塞,镇守京津,还在广州黄埔长洲炮台与隔河相望的鱼珠炮台,广州城防的第三道海上防线上,全长近两公里,也部署了这批洋炮中的二十几门作为主力要塞炮(210~105毫米口径),配合前方的两道防线虎门和下横档岛炮台,扼守着海路进入广州的咽喉。这道防线以长洲要塞为核心,邻近七个山冈做依托,筑炮台七座:蟹山、白兔冈、白鹤冈……还辅助配备数量众多的佛山国产铸铁大口径“猪仔炮”,常驻兵勇千余人。

清代镇守广州虎门要塞的250毫米要塞炮

自炮台落成当年起,每临初春,都要进行春操试炮,检验炮手的操作水平和射击精度,以及火炮保养等。当天文武官员乘轿骑马一早到场端坐检阅台上,指挥官发号施令演习旋即开始。因洋厂大炮弹昂贵,通常每炮台试射三发为限。炮弹落下的位置就在前方珠江主航道上,距离约两千米至三千米,设固定靶船几处,多用破船烂艇堆搭。首发击中靶船,炮手可记大功一次,若第三发才命中则算及格。每次操演,二十多发大炮弹轮番从两岸不同角度的炮位射出,呼啸落向江心靶船,配合大批国产铸铁火炮的密集火力,江面瞬间铁弹横飞,顿成火海。

“克虏伯”炮弹每颗重达四五十斤,人工搬运需两人,230~280毫米口径的则需四人,炮位旁配有装弹升降机。炮弹落入江心,爆炸产生的巨大冲击波,会把数十米内江面连同江底的鱼儿都震死掀起,未死的也早已晕头转向,翻肚浮头。附近乡民一旦听闻演习炮弹爆炸,个个喜气洋洋,争先恐后驾船出海抢捞。死鱼浮起,白花花一片沿江漂流,乡民争相捕获,十几斤重的大鱼都曾有人捞起过,过后两三天内仍陆续有死鱼浮出,且多为大鱼,皆因大鱼震晕之后先沉入江底,再慢慢冒上来。隆隆炮声非但不会给乡民添加恐慌,反倒成了大众每年一度的快乐盛事。然而,同是“克虏伯”试炮,也曾引起过一宗意外。据记载,一门清军230毫米“克虏伯”某次试射,声震四野,震死了没按条令及时躲入掩体的炮手一名,后方两百米远的村庄亦有房屋倒塌,一头水牛竟被弹起一尺多高。

炮台驻扎的守军很多都是爷爷、儿子和孙子一家三代的“父子兵”。清政府根据农闲练兵、平时种地的政策,给驻军就近分配良田和住房,以便让他们安心扎根海疆。每临操演,只要年满十六岁,三爷孙都得上阵。1883年升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把广州的海路城防设计成“前路虎门,中路黄埔,西南路为南石头”。中路由长洲、沙路、鱼珠、牛山、屏冈东山等炮台组成,隔江相望的五座炮台,彼此互成掎角之势,封锁住珠江江面,构成了广东海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史称“五虎擒羊(洋)”。

德国新式炮掩护步兵

1890年春,广州城防部队新获十尊新式德国退弹式过山炮,选址城郊盘龙冈进行试射。在九龙坑山脚以白布铺地做靶,临时建起多处战壕堡垒,试验炮击落点和爆炸效果。除了炮兵,当天还选派五百名步兵参加演习。洋厂派来的三名专职西人炮手,与华人炮手分队施放。第一项拟打近靶,约一百五十米距离,计首放空响二发,二放开花弹(杀伤冲锋步兵)二发,三放炸力弹二发(轰击堡垒工事)。第二项拟打远靶(对付大部队),约一千八百米距离,首放空响二发,二放开花弹八发,三放子母弹(对付战壕内步兵)十发。当年子母弹仍属西洋新式武器,炸开后可撒出几十个小炸弹,滚入地堡和战壕二次爆炸进行杀伤,清政府亦不惜重金购回装备部队。虽然此次演习中华人炮手亦均有命中,但操作熟练度和射击准确度,华兵均不及专职西人炮手。五百名步兵也在空包弹的隆隆爆炸声中,演习了野战冲锋和退却。到观者有广州政界官员及各新军将领。此外,广州北郊的瘦狗岭山脚,直至民国年间都是传统的驻军炮兵训练场,几乎每年附近村民都听闻“炮打瘦狗”的炮声。

虎门“金锁铜关”曾是演兵场

广东海军舰队通常选择广州海防前哨——虎门伶仃洋和莲花山前的狮子洋会操,此两地洋面开阔,利于舰队驰骋迂回,分成出海舰队和江防舰队两大系列。1929年民初一次历时三天的操演最为壮观。当年粤境长期军阀混战,加之广州近郊及珠三角一带匪患严重,力量单薄的粤海军只有二十多条前清大小战舰,在河道密如蛛网的珠三角,参与商船护航、军运和剿匪,长年疲于奔命,多年来一直分驻内河各港。自清廷解体后十几年来,从来无暇全军集结,正规像样地统一演练抵御外敌进犯。外敌虎视眈眈,警钟长鸣,中国海军绝不能疏于拱卫国门的操练,作为一次补课,海军司令陈策于1929年初,终于觅准时机,利用巡防休整空隙,安排了一次以防守虎门“金锁铜关”为目标的海上大操演。

二月中旬春节刚过,大操演开锣,海军院校毕业的司令官陈策亲自设定的项目十分全面,计有:集结、发令、队列、变阵、进攻、退却、施放水雷、消防和救护。当年分驻各地的主力舰只,必须在第一天早上十时抵达锚地集中,内河江防舰队包括江汉、江固、江大、龙禳、光华等浅水舰,以莲花山港为集结地。出海舰队则定为虎门港,包括飞鹰、中山、海虎、安北、福安……按驻地距离规定好各舰的启碇时间,抵达锚地不得提前或迟到。当天上午七时正,陈策率领众参谋幕僚三十余人从广州天字码头乘湖山舰出发,十一时左右抵达伶仃洋面,首先检阅出海舰队。

下午一时全部参演战船排成单纵队,舰距百米,鱼贯开出虎门进行公操,舰速十海里,范围方圆五海里。飞鹰舰当天挂起帅旗充当旗舰,各舰根据旗舰信号,演练变阵、进退、迂回等一系列海军操典,还以湖山舰为假想敌展开防御或进攻。最高潮之际,一声令下各舰齐射,密集炮弹飞向“敌舰”。因前期各舰均按项目进行过相应训练,故此次演练基本上达到敏捷、整齐和一致的要求。另外操炮、悬挂号旗和救火等演习项目,由各舰自行单独举行,着重检查悬挂信号是否迅速、准确,陈司令派出专家和主管上舰压阵,逐一检查,直至夜幕降临,演习方告暂停。全部舰只此时又按指令,准确停泊在旗舰周围一百五十米距离内,未完成的项目次日继续。陈当晚返抵莲花山港,继续以第一天的全部项目、过程和标准检阅江防舰队。演习一共持续了三天,主要过程均请摄影师拍照存档,制成教学影片,十分规范。

约十年后之1937至1938年间,虎门外海伶仃洋,果然爆发了一场可堪载入中华史册的御敌大海战。陈策率领其麾下经过演练的粤海军舰只,发挥熟悉地形和河道的优势,依托虎门天险和复杂的珠江水道,利用古炮旧舰,浴血抗击侵华日海军第二舰队。日军虽有“航母”助阵,但屡遭重挫,始终未能啃下“硬骨头”。只是在1938年广州城陷后,日寇从陆路偷袭才得以占领虎门要塞。

虎门要塞试射苏制远程炮

1950年始,为了加强华南海上门户防卫,一项重修珠江口虎门要塞的国防工程启动了。一支三百余人的工兵部队奉命进驻业已荒废多年的要塞,铲除杂草野树,日以继夜修整并加固凋零破败的炮位和工事掩体,新建驻军营房。加深纵横坑道,新增了多处移动式炮位。此外,一批来自苏联的进口海岸要塞炮被陆续架设在关键部位,口径达到75~130毫米,威力大,射程远,使原有前沿一线沙角和威远炮台的火力增加了四倍。一年过后,这次炮台修复工程基本竣工。

1951年3月上旬一天,华南军政首脑叶剑英亲率部属抵达虎门,到此现场检阅新式海防岸炮的首次试射,视察国防工程的成效。前方二十公里外的预设靶船,在潮退时分被拖至锚位,由三四艘废旧轮船以铁链和钢板焊接而成,甲板上堆放着灌满沙石的废油桶。

一声令下,一线火炮共十二门,纷纷昂起炮口,瞄准前方海面的射击目标。每炮发射炮弹三发,首发均由苏方人员试射,随后再交由中方炮手操控。头两轮齐射开始,只见呼啸炮弹划破长空,轰隆隆阵阵巨响中,准确落在靶船上。望远镜头里,但见海面硝烟滚滚,待烟雾散去,只见炮火轰击过的靶船,仅余残躯和断桅孤零零残留海面。

清军一门230毫米口径“克虏伯”大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