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教师于丹在《百家讲坛》的《论语心得》播出后,我坚持每集必看,每看完一集之后,都有一种走进了芝兰之室心旷神怡的感觉。怀着虔诚敬畏的心,再次从书柜取出尘封已久的《论语),细细品读,无不令我心身陶醉。
人要有恒、有耻、有容、有籍,方能成大器。先秦时期有纵横家苏秦,始为连横而不见用,惭愧而归。到家,则要不下纫,嫂不为饮,父母不以为子。苏秦认为这都是自己的错,乃发奋读书,到后来尊至六国之相也无骄人之态,很平和地对待曾经莫落和背叛过他的人。唐太宗李世民能容纳白川,使大唐文化浩然可观;能知人善用,纳谏如流,故不仅能得天下,也能守天下。
人要有自知之明,这是人生之大智慧。自知乃为他知的一切起因,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人不是万能的上帝,但心中应充满理想和希望。人只有先了解自己,方可以言了解他人,了解世界。
人要多学而自信。多昕、多学、多看,不必理会他人的轻视和误会,只要觉得所做的正是你想要做的,具有这样的胸襟其实不太容易。只要自己之所为是对的,可以无愧于我心,经得起人心之所察,天心之所鉴,就不必太在意他人喜笑怒骂或莫落讽刺。
人要有仁而守节。有感性的觉悟,有理性的思辨,有明辨善恶的能力。如果没有平和与洞察力,此心起起落落便有万般烦恼是非。有平常之心的人,可以安居乐业,不因为身处困境而忧心忡忡,不因为居于富贵而骄奢淫逸,始终有恒常的情操和志向,不会在是非之中混淆迷失,不会在善恶之间犹豫徘徊。
人要守恒而自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知自己处于什么样的人群之中,潜移默化中,渐渐走向他所处的氛围和所处的人群。因为没有恒常之心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影响和移化。一个仁者却能守恒,不为他人所移,不为他物所化,关注一切,同时反省自身,在与周围人周围事的相处中,了解自己的喜恶爱憎。
人要有智和有志。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是平静地面对现实,以一种不可动摇的精神追求理想的境界,去发现去实现。以同样的平静对待生与死。孔子在千年前就讲到,天下太平,而不出仕,不贡献自己的才能,上天赐予你以生命,有机会而不去,是自私,是不仁不义。政治清明有用武之地,却长期处于困窘之中,是元自~;政治昏暗,却身居高位,只求自己的荣华富贵而不顾民生疾苦是没有恻隐和博爱之心,投机取巧,是元耻。一个人如果总是纠缠在个人的得失之中,必然心境难以平和,处事难以从容,对于他人他事,容易失之偏颇,活得很累也难踏实。深于世故的人往往为世故左右,牵念于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还有什么胸襟来容纳这个世界?
人要有礼。与人相处,诚敬为首。中国有句俗话:你敬我一分,我敬你一寸。人与人的互相敬重是与人相交的起码礼貌,一个人不知敬人,你教人如何敬你?
人要有谦。谦虚则能够学无止境,有自知才能够了解自己的不是和他人长处。在中国,对道德和评价真是可畏,即便逃得了生前之论,也难逃身后之名。所以人生在世,时常有警钟长鸣的忧患警惕心,这也是中国人老是考虑我在他人心中的感觉,活得很沉重,有一种很强的公众约束感和对名声的誓死维护及追求的原因之一吧!人只要有自己做人的准则和恢弘的气度与自信,平换到一种境界,也就没有太多感慨了。
人要有德。其实人只有具备了向贤之心方能改变气质容颜,内在之美必有焕发于外,固许多君子似的人物能不言而戚。而今许多人虽能一呼百应,到哪里都有车队随行,可由于没有内在美德和学识的支持,仅止于外在的虚荣和威势,人们虽对其可畏,但对其不敬。然而这个世界恰恰有时就显得很荒谬,人们很多时候孜孜以求的还是外表的华丽和权势,以虚荣的权势换取威严。
人要控欲。人欲与生俱来,每人都有欲望而需要与他人和谐共处,也因每个人的欲望不同而使这个世界充满了纷乱、怪诞和冲突,所以关键还是如何去克制自己私欲的膨胀,如何用平常心去面对虚荣和威势,如何用平常心去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
人要有境。世道纷纭,我们不应去学老子,也不必去效仿孔子,用一颗平常心把自己对物质的追求转化为精神的向善向美和独立,把功利境界提升为精神的审美境界,使内心清澄。人生短促,但我们只要以学习充实,则人生也可以由此丰盈。学习,不仅是对学问的追求,还有实践的作为、人生的阅历乃至内心对外界和自己的体验。在学习的环境和过程中,经历不断的磨炼、净化和提升思想道德境界,让一切都发自于内心,我们就会心静气和,面对世界沉浮而被定从容。只要有求学上进之心,有循序渐进之道,有持之以恒之坚,人人皆能与时俱进,从而最终提升我们的综合国力,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006年10月7日于广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