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城里人,是我儿时瑰丽的梦。在我儿时的天地里,除了无边的大山,树木,就是蓝天,花鸟虫鱼野兽。单家独户,这种闭塞便更严实。在我祖父、父母、姐姐、哥哥的眼里,那些小乡镇就是“大地方”了。我在村里读小学,一次,看到同学的祖父拿一封信,信封上有邮花,无法想象来自怎样神秘的地方,是怎样了不起的人才可能收到信。我小时候,留“锅盖头”,穿家机布对襟衣,宽腰宽腿裤,只要不走长路,不进山,不太冷,全打光脚。我一家人全是这样的穿着。一家人都不会说汉话,也听不懂,见到讲汉话的人,大眼瞪小眼,一副傻乎乎的样子。大地方人送给山里人个很不雅的称呼:野佬。野佬,和野人近似,落后、野蛮、肮脏、无知无识。我们到30多华里之外的乡镇赶集,不光遭白眼,还挨骂“野佬”。为此,山里人和“大地方人”经常发生冲突,甚至群殴。我经过若干辗转,1949年春,到镇小学插班,还为被同学辱为“野佬”打过架。
我们做梦都想做城里人。父亲心目中的城里人是简单的,只要能太阳下山之前吃晚饭,再坐在屋檐下喝喝茶,消除一天疲劳,就是幸福无比的城里人了。我心目中的城里人却无明确标准,但肯定地说,不会像父亲那样理解。我的全部精力都用在学习上,我要证明山里孩子决不比城里孩子差。我入学后的第一篇作文是用文言写的,经我的第一位先生江中兴一清末秀才点评之后,用朱笔写了四个字作为批语:小子可造。这四个字鼓舞我奋斗至今。以后,我一直受到老师的重视。1951年考人天柱民族中学,初中高中阶段成绩都不错,好几年都因为成绩优秀减免学杂费。考得最差的一次是高中毕业前夕,代数78分。那一年,我在当时贵州惟一的文艺刊物《贵州文艺》以头版头篇的显著位置发表处女作话剧《小花和尚看梨》,迷上了文学,影响了学习。此后,我考上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前身),毕业分配贵阳第一中学任教,顺理成章地成为城里人。
但是,我常常做着“乡梦”。梦里我还在乡下,或者干脆在大山里,在曲折险峻的山道上跋涉,我还是不折不扣的山里人,乡巴佬。以前,我很怕别人知道我是少数民族,家庭出身农民,怕别人瞧不起。后来坦然了,因我知道怎样做一个城里人,而且是个不错的城里人。当然,我还会说,自己不单农民出身,还会全套农活。我觉得这样很好。
若干岁月过去,我才渐渐明白,做个城里人并不容易。农民则更难(文明程度高的农村例外)。有一次,我在某县城大街上一家面馆里等待吃面,这时,一头水牛在面店门前停住。这家伙全不看是什么地方,开始排泄废物。先排大便,后排小便,热哄哄一大堆,难闻的气味缓缓地飘进店里。这一幕,让我没法吃下那碗面。一位中年男子却不像我这么就算了,要求店老板退钱。店老板退了,还不肯罢休,找赶牛的农民理论,农民反问他说:“你光吃不厨?”店老板说:“要属也不能到大街上来厨呀!”农民说:“它要厨我有哪样办法?”
后来我发现,进县城大街的不只是牛,还有马,牛马粪便随处可见。
有一次,我一位在城里工作的老乡接老父亲来住,让他享享清福。老父亲来的时候下了大决心,说非住半年不可。不料才住10天,便吵着要回乡下。他并不是牵挂什么,而是无事可做。后来我听说,有的农民很想做城里人,花了大力气搬到城镇,但是,没法过下去,只好再搬回去。
生产水平普遍低下的山村,只要有土地,有犁耙,有锄头,有力气,就可以种出粮食来,以最简单的方式延续生命,繁衍后代。离开了土地和简单的谋生手段,如果既没文化,又没手艺,即便住进城里,也没法过下去,最终还得搬回大山里。而有些人有在城镇里生存的能力,却缺乏城镇居民应有的素质,把乡村的那一套搬到城镇里,弄得啼笑皆非,甚至闹出人命来。但是,生活在极偏僻,自然条件极差的农村农民,又是非走城镇化道路不可的。现实和形势发展之间的巨大差距,演绎了许多令人震撼的故事。这些故事我很熟悉,多多少少有自己的影子。不少故事乍看捧腹,再看便心酸落泪。这种情形,使我想起曹雪芹在《红楼梦》开卷处的表白:“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倒希望更多的人细细玩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