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名山、圣山、宝山和秀山,不仅蕴藏着无尽的资源和宝藏,而且孕育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这一切都是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的。
人类记录长白山可谓久矣,从夏商周至清代,约3000余年,然而,真正亲临长白山者实在是屈指可数。据史载,唐将刘仁轨(字正则)(601—685)曾到过长白山,《长白山江岗志略》曰:“(长白山)唐人名为徒太山,刘仁轨曾至此。”金代,《金史·世纪》载:“昭祖耀武至于青岭白山……”此后明永乐十五年(1417)正月,明朝派内官张信(张童儿)率军1500名来到长白山下的罗延(今安图)屯种,四月从罗延出发到南罗耳建造长白山寺,今留有“宝马城”遗址。没有文献记载上述这些人登上过长白山,只是到了清代才有了这种需要和可能。康熙初,有“查满韩境界之举”,康熙十一年(1672),当首推清朝官员穆克登,他于该年夏登顶,并留下潭水“深不可测,泉鸣似鼓,石触如雷,常蒙蒙有云雾之气”的记载。十三年(1674),觉罗武默讷奉命查长白山至讷殷地方,垒土石于黑石沟南岸。十七年(1678),武默讷再次率队对长白山进行了系统的考察,登上山顶,观闼门潭(天池),并对这里的山川草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述。二十三年(1684),勒楚奉命勘查鸭绿江上游,为韩人所杀。二十九年(1690),查山等人自鸭绿江上游至图们江南岸一带查边。五十一年(1712),乌拉总管穆克登在长白山上中朝边界立“华夏金汤固,河山带砺长”之界碑。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刘建封、李廷玉、张凤台、刘寿彭带领测绘人员踏查长白山,刘建封有诗云:“辽东第一佳山水,留到于今我命名。”[1]自此,长白山十六峰名扬天下。对长白山进行系统的科学考察工作始于19世纪末。几代科学家们的努力和探索,使我们今天能够对长白山在地质时代中的形成和演化有所认识和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