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长白山的地貌
长白山伟岸高大,屹立在广阔的熔岩台地上。山顶的群峰间湖平如镜,山下树林荫翳、鸟语花香,在浓密的原始森林里,万物一派生机,使这里的世界充满了静谧和安详。然而,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上,这座火山在经历了多次的怒吼和咆哮之后,才孕育和形成了这里美丽的群峰、湖泊、瀑布、温泉、河流和茂密的植被及生活其中的动物。
在亿万年以来的地球演化进程中,长白山地区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最初,这里被海水淹没,一片汪洋。由于地壳的上升,海水退却,地表才得以露出水面。在阳光、雨水和气候变化等外力的作用下,地面岩石遭受风化和剥蚀。再经历了火山的雕塑,长白山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貌景观。
从地貌学的角度,长白山主要发育了火山地貌和冰缘地貌,这是其特有的构造基础和气候外力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长白山地势总的特征是以天池火山锥体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从地貌类型上,主要有火山锥体、熔岩台地、火口湖等火山地貌类型。在长白山顶部,则发育有现代冰缘地貌,并保留了一些冰川的遗迹。
一、茫茫的熔岩高原
从范围上来说,长白山熔岩高原的北界大致沿二道松花江河谷,南界沿鸭绿江河谷,南北长140千米;西起抚松县附近,东至朝鲜境内的摩天岭,东西宽也在140千米,其平面轮廓近似一方圆形。长白山熔岩高原与朝鲜北部的盖马高原相衔接。长白山火山锥体大致坐落在熔岩高原的中心。整个中心高、四周低,颇似一个巨大的盾牌。
高原的北部边缘海拔700米左右,南部边缘海拔在1000米左右,明显高于其周围的山谷地面。这样,从四周的山谷谷底向高原望去犹如一片广阔的平岗。然而,熔岩高原四周的山峰却是群山峥嵘,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明显高于高原边缘的高度,因此,当人们站在高原的腹地向四周望去时,常又不觉身在高原,反倒给人一种身在群山环抱的熔岩盆地之中的感觉。
熔岩高原的地面,有的地方十分平缓,有的地方呈波状起伏,偶尔还有几座未被熔岩覆盖的一座孤山从高原面上平地崛起。在长白山的南部,由于鸭绿江水系的侵蚀切割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桌状台地。这些桌状台地之间为陡峻而幽深的V字形峡谷。
熔岩高原的坡度一般在1—3度。有些地方甚至更为平坦,坡度不超过1度。在接近火山锥体的坡麓地段,地面高度升至1200米以上。在这里的地面坡度明显加大,一般可达5—10度。因此,我们可以把长白山熔岩高原看作一个环绕长白山火山锥体的倾斜高原,而且越接近中心倾斜越大。在这个以长白山为中心的高原面上,发育着放射状的水系,成为鸭绿江、松花江和图们江的三江之源。三江源头的水流在熔岩高原开析出稀疏的幼年期河谷,增加了高原地面的起伏程度。
熔岩高原的地面组成物质,最上面的一层是火山灰(渣),火山灰层的厚度随着与火山锥距离的缩小而加大。火山灰与火山灰渣是火山爆发时喷射出来的细小碎屑,前者直径多在0.1毫米以下,后者直径可达数毫米至数厘米。它们松散而体轻,并多呈灰黑色。据调查,这里的火山灰渣与浮岩碎屑主要分布在距天池为中心的20千米的范围内,受喷发时风向的影响,在东北方向上的扩散半径更大,可达70千米以上;东北坡上的堆积厚度也比其他方向上的厚度要大。火山灰层的下面为厚达几十厘米,甚至几米的黄土状土。黄土状土的下面才是玄武岩层。根据黄土状土的剖面性状可以判断,它们有的是属于残积—坡积类型,有的则属于洪积类型。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有些地方的黄土中竟夹着巨大的玄武岩块体。块体直径可达数米,常常是半隐半露,成群分布。据此判断,在黄土状土堆积之前,玄武岩台地面上就已经散布着一些硕大的玄武岩石块了。由于地表黏土的透水性较差,以及季节性冻土层的隔水作用,有些地方发育着大片的沼泽湿地。
从海拔1200米左右开始,坡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加,地面的切割密度也逐渐加大。地面组成物质中,黄土状土逐渐变薄,火山灰渣明显增厚,从而在地貌类型上过渡到高大的火山锥体。
二、高耸的火山锥
长白山火山在海拔1200米开始,地貌类型由熔岩高原逐渐过渡为火山锥体。在其坡麓地段,坡度一般在5—10度。在海拔1800米之上逐渐过渡为15度以上的陡坡。长白山火山锥体,南北长15千米,东西长20千米,其平面轮廓近似鸡蛋形,相对高度1000米左右。火山锥的主体由碱性粗面岩和碱流岩构成。火山锥体的外坡并不陡峻,它实际上是介于锥形火山与盾形火山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一些陡坡上发育着放射状沟谷,沟谷切割处常形成深渊峭壁。不过沟谷并不密集,只是在朝鲜境内的东南坡,才有典型的火山濑发育。火山口的内壁要远比外坡陡峻,并形成了一些悬崖。因而,在山顶形成了一个锋利而又不甚对称的环形山脊。山脊上耸立着16座山峰。天池则像一块碧玉镶嵌在这环形的山脊群峰之中。碧水青石,波光峰影,构成一幅别致的画卷。
在这16座山峰中,现位于朝鲜境内的将军峰(也称白头峰)最高,海拔2740米,山顶丰隆高起,由白色浮岩组成。上有孤石独峙,形如佛顶。
白云峰位于天池西侧,南距青石峰1250米,北距芝盘峰1260米,海拔2691米,是我国东北第一高峰。白云峰山体圆而高大,体积是16峰中最大的,山势陡峭险峻,因常有终日不散的白云缭绕而得名。峰顶由淡黄、灰白、乳白色浮岩和黑色火山碎屑堆积物构成。[1]
天文峰位于天池东北,海拔2670米,峰顶尖如鹰嘴,伸向天池,故也称鹰嘴峰。因1958年在峰顶东北侧建立长白山天池气象站,而始称天文峰。它由黄色—浅黄色浮岩构成,由于浮岩质轻而多孔,人行其上,咚咚作响,声如击鼓,是游人登临峰顶、俯览天池的最佳去处。
白岩峰,又称华盖峰,位于天池北东侧,西北与天文峰相连,由浅黄—灰白色浮岩组成,海拔2640米。因形状如古代帝王车辇之华盖而得名。白岩峰与天文峰之间,有一风云涌动的坡口,是登山游客的极佳去处。
紫霞峰位于天池东侧,向东距白岩峰500米,海拔2618.2米。该峰由紫色火山碎屑堆积组成。由远观之烟云缭绕,宛如西天淡霞,紫气生辉,因而得名。峰壁参差错落,大有“峰高崖阶半壁天”的雄伟气势。紫壁下部的巨大倒石堆,与滚石坡相接,构成较大沟谷。由此下临天池者,脚踏石上,石块浮动,犹如行走在“踏石船”上,非常惊险刺激。
孤隼峰位于天池东南侧朝鲜境内,紫霞峰南3000米,海拔2711.9米。峰顶由碱流岩组成。清末刘建封登顶后记曰“峰顶尖秀峭石,向西斜而有力,形同孤隼,层山之中,特树一帜”,故而得名。
三奇峰位于天池东南侧的朝鲜境内,孤隼峰与将军峰之间,海拔2670米。此峰“三峰比立,石峙琳琅,影印天池,秀色可掬,仿佛海上三山留在人间”。三奇峰峰顶有洞直通天池;峰下有很多五色石,鲜艳光润。
冠冕峰在天池正南,朝鲜一侧,与天豁峰南北隔湖相望,海拔2525.8米。此峰由灰白色浮石构成,重峦叠嶂,气象端严。因望之有冠冕形而得名。
卧虎峰位于天池南偏西,东距冠冕峰400米,海拔2566米,为中朝两国界峰,即以山脊为界,火口内缘为朝鲜,火口外缘为中国。据《长白山江岗志略》,此峰“临池多虎踪,人不易行,峰后起一小岗,积雪累年不消,前有虎径,径长五里余”。山名由此而来。
梯云峰位于天池西南侧,南距卧虎峰2400米,为中朝两国界峰,海拔2543米。临池有双峰平峙,呈梯形。又因云雾缭绕其间而得名。峰顶覆盖着灰白色浮岩。
青石峰位于天池西侧,中朝边境5号界碑西北侧,海拔2644米。由粗面岩组成,呈青色而得名。又因峰顶五峰簇拥,状若玉柱,又称玉柱峰。
芝盘峰位于天池西北部,白云峰北1230米,海拔2603米。峰顶有一形如圆盘的草甸,传说其中盛产灵芝,故名芝盘峰。山顶由西北向东,峰起四尖,有“四子会芝盘”之说。由于这里是火山喷发的余热所形成的热气口,有热气不断从地下冒出。故每到严冬季节,其他山峰均已白雪皑皑,唯有此峰草黄铺地。在山峰的北侧有一可容纳几十人的空洞,人称鹿蹄洞。据考证,它实为一熔岩洞。由火山爆发时从地下流出的熔浆暂时断流,或互相推挤等作用下形成的。此峰还因在9月中旬雪后,常有鹿踪印迹,群鹿追逐、嘶鸣不已而得名鹿鸣峰。
锦屏峰位于天池西北,芝盘峰北200米,海拔2590米。处在东起龙门峰,西经观日峰、芝盘峰,南至白云峰的大马蹄形内壁,俗称“大簸箕”的正中。峰顶南北各起一峰,峰前峰后悬崖陡立,宛如锦绣屏风,故而得名,峰顶由杂色火山碎屑堆积物构成。
观日峰位于天池西北侧,锦屏峰以东400米。峰顶由火山碎屑堆积物构成。登峰观看日出日落,蓬勃壮观。
龙门峰位于天池北侧,乘槎河西岸,西与观日峰相接,东与天豁峰隔河对峙,扼守天池出口,形成把守龙门之势。此峰海拔2510米,因峰门两峰突起,地势状如门形,故而得名。
在天池以北,火山口缘外还有两座山峰。
天豁峰位于天池北侧,乘槎河东岸,与龙门峰相对,海拔2620米。峰顶由浅黄色浮岩构成。因此峰“峰起双尖,中劈一线,有豁然开朗,令人不可思议之趣”而得名。
铁壁峰位于天池北侧,东南与天文峰相连,海拔2560米。此峰悬崖陡立,怪石嶙峋,山上岩石均为红黑色,状若铁壁,故而得名。由于峰顶两侧因岩块剥落而形成巨大的倒石堆,游人可沿倒石堆攀援而上,或下临天池。
除了主火山锥体之外,还有一些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小火山锥,其中有的分布在主火山锥上,有的则分布在主火山周围的熔岩高原面上。
在长白山的熔岩高原面上星罗棋布地散布着一些大小不等的小火山锥。它们一般高几十米到百余米,底座径长几百米至千余米,多呈圆锥形、盾形或新月形。锥体平均坡度10—15度。有些火山的顶部具有小火山口。小火山口的一侧常有缺口,使它的平面轮廓很像一个弯月或马蹄。马蹄形山脊的中间,围着一个锅盆形的火口洼地。
还有一些具有浑圆山顶的小火山锥体,如位于长白山以东32千米处的赤峰(旧称红土山、布库里山)。它平地突起,形如圆盾,相对高度70余米。构成山体的熔岩夹有许多直径在1—40厘米的椭圆形火山弹,并被火山胶结成层。这座小火山的火口颈完全被黑色致密的玄武岩堵塞了。山顶所披盖的白色浮岩层,应属长白山火山喷发所为。
三、蔚蓝晶莹的大小天池与江河
长白山天池是典型的火山口湖。它位于长白山主峰之巅,可谓长白山第一风景名胜。
天池,一名图们泊,又名龙潭。它是中朝两国的界湖,也是我国最大的火山口湖。天池的平面轮廓呈椭圆形,南北长约4400米,东西宽约为3370米,湖面面积为9.82平方千米,水面周长为13.1千米。湖水的最大深度为373米,平均水深204米,水面海拔高度为2189.1米,是我国海拔最高、水深最大的火口湖,也是我国东北地区最高、最深的湖泊。[2]
天池实际上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口,并由积水而成的火口湖。火山口就是火山喷发时,火山物质喷出地表的出口。当年在以天池为中心的多次火山喷发活动中,池下炽热的岩浆从火山口溢出,形成大量的火山碎屑岩及火山熔岩堆积在火山口的周围,形成巨型环状火山口壁。最后由于火山物质的大量喷出,造成火山体内物质空虚,随着内部压力急剧减少,失去了对其顶部和周围岩层的支撑能力,导致火山口及其周围的岩层向中心塌陷,形成漏斗状火山口,并以火山口为中心,四周产生一系列放射状和环状裂隙。由于断裂作用以及后来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使火山口周围的环形火山口壁遭受破坏,形成了大大小小陡立的孤峰。火山口形成后,周围地表降水汇集其中,再加上地下泉水的补给,就形成了天池火口湖。
除巨大的天池之外,在长白山附近还分布着许多小巧玲珑的湖泊。在墨绿色的林海之中,若隐若现,闪烁发光。其中,在长白瀑布以下3000米附近的二道白河河谷西侧,有两个圆形的池水,人称小天池。它们相距200米左右,一南一北,一高一低。北面的圆池,周长260米,面积5380米,水深10余米;南边的圆池,大小与其相似,唯积水甚浅,有时甚至干涸,而呈现为一盘赤黄色的细泥。如果登高俯观,二者一个碧蓝,一个赤黄,镶嵌在这茂密的林中,宛若一对碧玉,故有银环湖或对环湖之称。小天池的水源主要来自于其北侧山林中的十多处常年流水不断的山泉。关于小天池的成因,目前有两种解释:一是寄生火山口成因说,即在天池火山喷发时,小天池的位置是一个同时喷发的小火山口。后来小火山口积水,形成了现在的小天池;二是冰川成因说,即在第四纪,长白山曾发育有冰川,并将地表挖掘出许多洼地(地质学上称为冰斗),小天池就是由冰斗演化而来的湖盆。
圆池位于天文峰以东30千米处的赤峰西北侧。湖面近于圆形,直径180米,水面海拔1270米。圆池,也叫元池,旧称布勒湖里(满语“龙驹”之意),在传说中又称其为天女浴躬池。从成因上看,它是由小火山口积水而成的湖泊。
长白山火山锥体的北麓分布着七座寄生火山口湖,它们的排列方式与北斗七星相似,勺把向东南,勺口向东北,人称七星湖。七星湖的大小和高度各不相同,大的方圆几千米,小的不到1千米,最高的分布在海拔1700米,最低的1300米左右,七个湖泊像七颗明珠,错落有致地镶嵌在绿树丛中。
在长白山西南坡距天池13千米处,有一个直径110米的圆形水池,它也是一个小火山口湖。池的四周绿树浓密,蓝天倒映在水中,玲珑剔透,被誉为长白奇秀的玉池。
长白山区河网密布,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辽河、绥芬河五大水系,除辽河外,皆源出长白山地区。其中发源于长白山天池周围的有松花江的正源二道白河(北坡);松花江的西源漫江和锦江(西坡);图们江的源流红土山水(东坡)、红丹水(东南坡);鸭绿江的正源暖江(南坡)。三江源流区总面积3.07万平方千米,其中松花江源1.85万平方千米,占60.4%;图们江源0.46万平方千米,占15.1%;鸭绿江源0.76万平方千米,占24.5%。松花江另一支流为嫩江,发源于大小兴安岭之间的伊勒呼里山南麓,全长1370千米,流域面积24.9万平方千米。辽河有两大支流,其中东辽河发源于辽源市境内的萨哈岭山,流域面积11306平方千米。辽河主流老哈河汇合西拉木伦河后称西辽河,至福德店汇合东辽河后始称辽河,全长1430千米,流域面积229万平方千米。黑龙江亦称阿穆尔河,全长5498千米,流域面积1844.3平方千米。在中国境内河长3474千米,流域面积约88.7万平方千米,占流域的48.1%。黑龙江本是中国内河,19世纪沙俄强行占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后,才成为中俄界河。黑龙江是中国四大河流之一,世界十大河流之一。
四、风化切割下的地表
长白山除了在熔岩喷发和构造抬升过程中塑造了特有的火山地貌之外,更长年累月经历着风化、剥蚀、搬运、堆积、流水切割、冰川凿磨、融冻破坏以及风力吹蚀等对其地表的雕琢和改造过程。所有这些作用的动力,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和地表物质的重力,这在地学中即所谓的外力作用。长白山在各种外力作用下的地貌类型也十分发达。
重力地貌中的倒石堆在这里随处可见。在长白山上,由于岩石直接暴露在瞬息万变的高空大气中,使之长期经受着强烈的物理风化,因此,岩石很容易发生崩解破碎。崩裂后的大量碎石,沿坡滚落,堆在坡脚,形成厚度很大的倒石堆或岩屑堆。与火山碎屑堆积不同的是,倒石堆的形成是因为在某种外力诱发下,靠岩石自身的重力堆积而成的,故倒石堆的上部常常是裸岩峭壁。倒石堆表面的坡度,一般在30—40度,相当于碎石堆积的自然休止角。一般说来,石块愈大,棱角愈尖,这种休止角的角度就越大,在天池四周群峰的山麓,或沿瀑布“U”形谷两侧高大峭壁的坡脚,这种倒石堆已经构成了一个连续的倒石堆裙。人们要想循此向上攀登,必须要格外小心,因为这里随时都有滑坡或巨石滚落的危险。当发生岩石崩解的时候,常常伴有噼噼啪啪的岩石碎裂和撞击的响声。这种奇妙的石鸣很似阵阵闷雷。如果是晴天,从远处望去,烟尘冲天,颇为壮观,而从近处观看,则常有巨石腾空,非常危险。因此,这种现象也是目前对长白山游客的生命威胁最大的灾害。
倒石堆的形成主要是岩石物理风化的结果。这是一种因温度变化使岩石表层热胀冷缩,从而崩解破碎的现象。在长白山上,昼夜和四季的温度变化特别悬殊。由于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这些裸露的岩石,白天受阳光照射,温度升高很快,使表层受热膨胀,而此时岩石的内部还处在冷缩的状态。岩石外层膨胀会产生很大的张力,当张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岩石便会突然炸裂解体。进入夜间后,岩石表面又很快散热冷却,体积骤然缩小,而岩石内部散热较慢,仍处在膨胀状态,结果岩石表层也会因强度收缩而突然爆裂。
冰冻作用参与下的寒冻风化加剧了岩石的崩解。一般来说,水在冻结时,体积膨胀会增大9%左右。因此,如果岩石裂隙中有水,当温度在冰点以上时,裂隙中的水会起到润滑剂的作用,促进滑塌;而当气温低于冰点而结冰时,冰体在裂隙中会对周围施加很大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作用下,岩石便会劈裂。裂隙中的冰融化时,融水会沿着裂隙继续下渗,然后,再次冻胀,再次下渗。如此周而复始,岩石便劈裂得越来越深。
此外,天池四周一些陡峭的岩壁紧靠湖岸,水面的波浪长期磨蚀着岸边的岩石。在风化和浪蚀的共同作用下,大量的粗面岩、凝灰岩和浮岩碎块崩落到湖中,使这些峭壁不断后退。而崩落到湖中的碎石在湖浪的作用下,又被磨蚀成大大小小扁圆形的卵石,层层叠叠地堆积在平缓而狭窄的湖滩上。由于岩石松软,崩落至湖边的岩石也很容易被湖浪磨碎成细小的粉末,而沉于水中。
流水切割是长白山地貌类型塑造的又一大动力。由于长白山是众水之源,加之山高坡陡,使得山上虽然水流细小,却大都是坡陡流急,犹如一把锋利的刻刀,不停地雕刻和修饰着这里的地表。在长白山顶,特别是树线以上,山坡陡峭,基岩裸露,主要受暂时性水流的侵蚀和切割。每逢暴雨沿山坡形成强大的片流,造成强烈的片蚀。这种暂时性的洪流在这里刻切出无数条沟谷。它们常常深逾百米,并从山顶向四周放射。
在长白山火山锥体下部有很多这类河谷。位于长白山西南侧玉池附近的梯子河就是一个陡峭的隘谷。由于这里的地面发育有两组斜交的构造裂缝,河流循此斜交的裂缝穿凿而下,于是在平面上便构成了这种直角转折的河道,好像画在地面上的阶梯。梯子河的上游,深15—20米,宽仅2—5米。倘若身临谷缘,俯视深涧,只闻水声轰鸣,却难见急流,令人恐怖。这也是对游客的一大威胁。
二道白河在瀑布以下,也有一段梯子型河谷。二道白河的源头发育在近南北向张断裂的基础之上。在瀑布下面的温泉附近有许多南北向的张裂隙,在这种张裂隙的周围也发育着斜交的剪切节理。节理的方向为北东30度和北西60度。二道白河就是循着这一斜交的节理发育而成的,因此也出现了一段梯子型形态。它的这段河谷也是隘谷,谷深4米,谷宽2米。由此向下逐渐过渡为峡谷。白河峡谷河床中粗石多而泥沙少,水流湍急,水面泛起白色波涛,潺潺溪流,颇似一条白色的绸带,“白河”之称即由此而来。在长白山的北麓,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着四道“白河”。
在长白山熔岩高原南侧的鸭绿江上游,阶地的分异更为明显。一级阶地的相对高度为3—7米,二级阶地的相对高度为10—15米,三级阶地为30—60米,四级阶地为70—100米,还有相对高度在200米左右的五级阶地。一、二、三级的阶地面上大都覆盖着数米的沙砾或泥砾,其中,一、二级阶地的堆积物呈黄褐色和棕黄色,三级阶地以上的堆积物多呈棕红色或红褐色。堆积物以下为火山凝灰角砾岩、玄武岩或花岗岩,构成明显的基座阶地。
五、现代冰缘环境与古冰川遗迹
所谓冰缘环境就是指冰川的边缘,或者周围虽然没有冰川,但却十分寒冷的地区。长白山虽然没有冰川覆盖,但由于它是地处中温带的中部,山顶高寒,常常发育有多年冻土,冻融作用成为塑造地面景观的又一重要因素。
长白山,特别是在2000米以上的无林苔原带以上,每年都有300天左右的日最低气温在0℃以下,因此,地面冻融交替十分频繁。在这种冻融作用下形成了许多冰缘地区所特有的地貌现象。
在长白山2000米以上的山坡,还常常可以见到一系列明显的高阶梯,其相对高差小者3—5米,大者数十米,常常一阶一阶自下而上地呈叠瓦状分布。这种阶面的分异与多次火山喷发的熔岩层面有很大关系。但寒冻风化、冻融作用和雪蚀作用强烈地改造了它的地面和坡坎,使之具备了高夷平阶地的特征。
长白山上部冬季积雪很厚,年最大积雪深度都在50厘米以上,年内积雪深度超过30厘米的日数达285天,这给雪蚀作用提供了条件。但因地形复杂,风力又大,积雪并不均匀,因此,雪蚀作用各处具有明显差异。在海拔2400—2500米之间的山体北坡,可以见到多处“越年雪斑”。在越年雪斑的下面发育有典型的围椅状雪蚀洼地,其规模一般仅数十米,围椅背后斜坡较缓,更无尖耸的角峰,洼地出口则为融雪水的通道。这种多年雪斑属于普通积雪与冰川的过渡类型,它们是冰后期的产物。从其下伏地形看来,这里显然未形成过典型的冰斗冰川。
长白山顶,风云多变,气象万千。有时大雪弥漫,有时暴雨倾盆,同时,又几乎终年处于大风袭击的状态。据天池气象站所观测的资料统计,这里的年平均风速为每秒2.7米,12月份的最大风速可达每秒17.4米。每逢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漫天昏暗,形成了一些风蚀的微地貌。由此可见,除了风化剥落和雨水侵蚀外,风蚀在这里的地貌塑造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长白山雄驻于东北大地的群峰之巅,它那奇异恢宏的面貌,刻录了它不平凡的经历。在来自于地球内部动力的作用下,它喷发、隆起,形成了一座突兀高大的山体。由于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动力,它风化、剥落、侵蚀,被多种外力塑造成各种各样的深谷、奇峰。正是在这种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之下,长白山才变得如此壮丽雄伟,巍然屹立于太平洋的西岸,成为令世人瞩目的东亚名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